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乡村借贷研究资料来源综述

广西乡村借贷研究资料来源综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浙江、江苏、陕西、河南、广西、云南等22个省的农村进行专题调查,这些调查报告中亦有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民间借贷的数据和资料。(四)档案资料档案是未经刊布的文字、图片或实物材料,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如20世纪30年代关于广西各地当铺、银会的调查统计资料,较为详细。

广西乡村借贷研究资料来源综述

本课题主要依托广西区内外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等所藏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档案资料,结合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拟对民间借贷和近代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行研究。

(一)近代的调查和统计资料

清末关于广西乡村的调查资料较少,目前笔者仅能找到《广西民事习惯报告书》(广西官书局编,1911年),该书对广西部分民族地区民间借贷习俗有记载。

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危机促使当时的社会各界进行思考,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个人等对乡村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报告中有大量关于民间借贷的数据和资料。广西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也对乡村进行调查。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报告主要有:《岭表纪蛮》[143]、《广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报告》[144]、《广西省农村调查》[145]、《广西省经济概况》[146]、《湘桂铁路衡桂段经济调查报告书》[147]、《广西各县概况》[148]、《广西农村经济概况》[149]、《农村概况调查报告书》[150]、《两个圩市的调查》[151]、《广西傜山两月观察记》[152]等等。这些调查报告中有大量关于少数民族民间借贷的记载。

20世纪20至30年代,新桂系当局编辑的一些统计资料亦可以利用,如《广西年鉴(第一回)》[153]、《广西年鉴(第二回)》[154]、《广西年鉴(第三回)》[155]、《广西一览》[156]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为复兴农村,组织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中央农业实验所组织人力在全国20多个省按月调查各地农作情况,定期出版《农情报告》。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浙江、江苏、陕西、河南、广西、云南等22个省的农村进行专题调查,这些调查报告中亦有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民间借贷的数据和资料。

民国初期,日本对广西进行了调查,后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广西省》[157],其中对广西城乡典当业的介绍颇为详细。

(二)地方志资料

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据笔者2010年在广西区图书馆的调查,该馆藏有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广西各类地方志2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更是大兴修志之风,据统计,到2000年为止,广西共编撰(出版)各类方志580多种。这些方志中辑录了大量民族地区乡村民间借贷资料。

(三)近代的相关报刊

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报刊中登载了大量关于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调查资料。如《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瑶山调查专号》《申报》《中国农民》《旅行杂志》《中国经济》《史地丛刊》《南方杂志》《新闻天地》《边政公论》等。

广西本地发行的报刊中也可以利用。清末,报刊开始在广西出现,如1897年康有为在桂林办《广仁报》,1907年广西官方创办了期刊《广西官报》,1909年广西学务公所创办《广西教育杂志》,等等。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桂系为了控制广西舆论,先后创办了机关报《民国日报》(南宁梧州柳州、桂林、玉林、百色、龙州7种版本)、《广西日报》(桂林、南宁、柳州、梧州、百色、昭平等版)。抗战时期,桂林成为大后方的“文化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此期间民间和国民政府的官方报纸杂志数量繁多。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民间报刊逐渐减少。目前广西区图书馆和桂林市图书馆收藏有以下报刊的缩微胶卷:《民国日报》(梧州)、《广西日报》(南宁)、《广西日报》(桂林)、《广西日报》(柳州)、《广西日报》(昭平)、《民国日报》(南宁)、《桂林晚报》《桂西日报》(桂西)、《横县日报》《柳州日报》《救亡日报》(桂林版)等等。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广西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部门编辑出版刊物,对广西农村经济进行了研究,这些刊物中有大量民间借贷方面资料。如《农林汇刊》[158]、《广西农林专刊》[159]、《广西农林学报》[160]、《西大农讯》[161]、《桂农》[162]、《沙塘农讯》[163]、《广西农业》[164]、《广西农业通讯》[165],等等。

这些报刊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广西的社会经济情况,其中有关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和民间借贷的资料为数不少,可以利用。

(四)档案资料

档案是未经刊布的文字、图片或实物材料,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它具有原始性、记录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印证各类史料或历史著述的重要根据,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更为少见的第一手史料。档案是在当时形成的,比较准确,在多数情况下,它较其他各类史料可靠性大。如20世纪30年代关于广西各地当铺、银会的调查统计资料,较为详细。20世纪50年代初期各地人民银行为在乡村开展业务、建立信用机构做准备,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1949年前后乡村农家经济和借贷情况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社会历史调查,这些调查资料主要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可以利用。

(五)文史资料

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倡导、关心下,从1959年到1966年,各地政协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并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改革开放后,文史资料的征集和出版得以恢复,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的人们撰写了大量有关乡村民间借贷的回忆录。文史资料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记述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大量有关乡村民间借贷的回忆录,据笔者对广西各种文史资料的搜索,其中有关高利贷、典当业、合会等相关专题的文章或回忆录达数十篇之多,阐述十分详细,可以弥补其他资料的不足。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资料和学者选编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进行土地改革,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对乡村经济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民间借贷方面。[166]特别是此时各级党委政府发动群众揭露和清算地主恶霸的罪恶,编辑“地主资本家发家史”等,亦辑录了大量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的资料。[167]同期,各地人民银行为在城乡建立金融机构做准备,亦对民间借贷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大民委及国务院民委组织调查组,对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非常详细的调查,特别是对近代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情况的调查极为细致,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民间借贷方面的资料。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民间借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www.xing528.com)

20世纪50至60年代,史学界围绕着“五朵金花”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和中法战争的主要战场,广西史学界配合形势,对太平天国和中法战争的有关资料进行调查,后编成《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168]、《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169]《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170]出版发行,这些资料集收集了大量晚清时期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其中高利贷方面的口述资料十分详细。

在使用这些史料进行研究时要注意进行分析与辨伪,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一些调查资料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情况有所夸大;而且口述资料因当事人的记忆、个人好恶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其真实性。

其他资料汇编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71]、《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72]、《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173]、《抗战中的中国经济》[174]、《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175]、《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176]等亦有广西民族地区民间借贷方面资料。

(七)碑刻、族谱、宗谱、家谱等民间资料

碑刻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广西的碑刻资料相当丰富,一些碑刻资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俗等,有助于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增强历史感。在文物工作者和文史学者的努力下,一批碑刻资料得以收集汇编并付印或出版,这给研究者提供了较大便利。如《桂林石刻》[177]、《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178]《广西少数民族碑文、契约资料集》[179]、《瑶族石刻录》[180]、《永福石刻》[181]、《灵川历代碑文集》[182]等。

族谱、宗谱、家谱等作为记述家族历史的私家文献,是研究民族、家族、宗族等极其重要的资料。经过不懈努力,笔者已有几十部这种文献的复印件或电子版,如《桂林张氏族谱》《临桂陈氏族谱》《柳州郑氏族谱》《全氏族谱》《岑溪梁氏家谱》《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覃氏藤县世系族谱》《广西西林岑氏族谱》等,这些族谱有部分属于少数民族。另外,20世纪50年代调查组在广西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也收录了大量族谱资料。

(八)游记考察报告

民国时期,学者和文人对广西的旅游和考察报告中亦有民间借贷方面资料。如《傜山两月观察记》(任国荣,1928年)、《广西旅行记》[183]、《广西印象记》(1935年)、《广西的教育及其经济》[184]、《桂游日记》(宾敏陔,1938年)等。

这些学者多是从外人的角度看广西,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作品中收录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资料,有一定的可信度。

(九)文学作品

从文学的叙述与描写中发现有价值的历史内容,是史学研究者常用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这样来看待狄更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恩格斯认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185]

本书可以利用的文学作品有两类,一是官员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文、日记等,二是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广西大部分少数民族尽管没有文字,但他们民间口头流传着很多的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可弥补历史文献资料的不足。

(十)电子资源

近十几年来,各种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充分利用录音、扫描、录像、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了资料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为后人保存更为鲜活、生动、直观、形象的史料,拓宽了资料工作的领域,为研究者进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笔者在研究本课题时,主要对爱问、华夏文化论坛、大成古旧书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晚清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申报》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学术搜索、民国时期书刊(中美百万册电子图书项目)、超星数字图书网、知网、维普等加以利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近代时期很多学者和政府当局的民族观既模糊不清,又带有民族歧视性质。一方面,他们在调查时往往将少数民族视为汉族,或认为少数民族已经被汉族同化而将本属于少数民族的情况列入汉族中。[186]又如20世纪30年代编辑出版的《广西省农村调查》《广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广西省经济概况》等在叙述农村经济情况时,也没有具体指明是属于哪一个民族的,实际上,这些调查中的部分材料是从壮族或风俗与汉族接近的少数民族的调查中获得的,这些调查中属于少数民族的资料将根据其所分布的地区等来进行界定。

(十一)田野调查资料

几年来,笔者在广西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碑刻资料、口述资料、民间文献、实物资料,并拍摄了近代民间借贷契约的图片。如在桂林清真寺调查回族放贷的口述资料,在桂平等地调查当铺,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收集碑刻资料,等等。这些资料可与其他历史资料相印证,能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

因部分文献资料和碑刻年代久远,一些字词难以辨认或缺失,本书在引用这些资料时,对有模糊不清或缺失而无法辨认的字用“□”标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