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鉴赏指南: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指南: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诗鉴赏,主要是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题一般是从这三个方面考查,也可能综合在一起加以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分解,古诗鉴赏一般有六大考点,下面分别举例解析。怀古诗或感时伤今,或

古诗鉴赏指南: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考点

1.把握具体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理解)

2.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应用)

复习指导

古诗鉴赏,《考纲》未作明确要求,但从2006年起的职教高考试卷,每年都有考题,分值为8分,因此很有必要作为复习备考的一个专题,认真对待。(注意:古诗鉴赏,单招不考)

古诗鉴赏,主要是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题一般是从这三个方面考查,也可能综合在一起加以考查。

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进一步分解,古诗鉴赏一般有六大考点,下面分别举例解析。

(一)古诗鉴赏考点解析

考点一: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感慨。“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思路方法: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或者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也或者诗人是如何借意象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题模式:诗人品格或者景物场面—以人物或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简要分析—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面的寓意等)。

考点二:分析古诗的意境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氛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回答此题主要是把握诗句所写作的具体内容。“农月无闲人”既然是农忙时节没有闲人,那么自然就想到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倾家事南亩”的回答就形象地描述了一幅全家出动、田间劳作的繁忙热闹景象。同时也照应了文本“新晴”这一诗题。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思路方法:如何准确描述出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意境,不可忽略以下四步。第一步,寻找诗歌选取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意境。因此,在通读原诗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大意,锁定诗歌选取的意象。第二步,分析诗歌意象,将意象内容组合连缀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第三步,重点把握住诗中表明色彩变化和具有形象感、动态美的词语。第四步,注重诗歌描绘的意境和情感抒发的同一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画面、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图景画面—环境特点—作者感情

考点三: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

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总体而言,此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低沉的,试题要求从划定的三个词语上来问表达的是什么心情,那么由此答案只能是一些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郁闷、忧郁、忧愁,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这样的答案都应是可以的。

答案: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思路方法:感情是诗的生命,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审视标题。往往标题中带有特定情感色彩的词语就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字,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字,聂夷中《伤田家》中的“伤”字等等。

2.找准诗眼或诗中关键词。这两类词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核心,抓住这些词,就抓住了诗人的情感主线。

3.关注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将这些词语连缀成诗人的情感线索。

4.留意注释。在注释中常常隐含着情感信息。

5.依据内容,给诗歌定位,从而确定文本的感情基调。

(1)山水诗展现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向往之情,有的也流露出隐逸思想的痕迹,如王维《山居秋暝》等。

(2)田园诗一般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思想感情,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

(3)咏物诗表面写物,实则寄寓作者的情怀或追求,采用托物言志,或壮志难酬,或情操高洁,或出淤泥不染,或志向高远等,如骆宾王的《咏蝉》等诗篇。

(4)怀古诗或感时伤今,或借古讽今,如杜牧赤壁》等。

(5)别离诗大多表现离情别绪,或嘱托或留恋,或伤感或祝愿等。

(6)行旅诗主要表现羁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和思念故土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

(7)边塞诗展现边塞奇异风光,有的爱国戍边,有的厌战思乡,感情相对复杂,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8)题画诗主要依据画作内容寄发自己的思想情怀。

此外还有言志诗、爱国诗、闲适诗、讽喻诗、闺怨诗、爱情诗等多种类型,我们在应试中对内容定位准确,结合文本分析,感情就不难把握。

6.依据诗中主要意象的特定含义把握作品思想情感。

7.了解作者经历和风格流派,知人论作分析情感,一般说来就不会偏离主题。

8.注意诗歌中不同表达技巧所传递的思想情感。

9.特别关注诗中作者情感的多样性解读,避免管窥蠡测、以偏概全。

10.解答表述中,注意表明思想情感的专业词语的运用。在古诗鉴赏中,表明情感的词语主要有:愉快、欢快、激动、热爱、喜悦、痛惜、沉痛、旷达、焦灼、缠绵、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孤傲之情等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涵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答题步骤: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抒发的情感或暗寓。

提示:可能涉及历史典故;阐释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说明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联系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考点四:鉴赏古诗的语言

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颠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思路方法: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歌的基本要素,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诗歌语言的特征: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2.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值得注意的主要有:

①动词: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没有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指出关键字(动词或形容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妙处—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模式;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提示: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少量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应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细”“微”两字描绘出了在空旷环境下诗人的渺小感,一个“独”字更刻画出了羁旅生活的凄凉和孤独感

③特殊句: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拟声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表颜色的词。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修辞格的运用及效果。(略)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风格、艺术)?

答题模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这特色—指出作者具体感悟。

考点五: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做简要分析。

解析:词人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想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答案: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思路方法:古典诗歌相当注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借景(或物)抒情;②借人(或物)言志;③融情于景;④怀古伤今;⑤即事感怀。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各种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比喻、夸张、拟人、烘托、对比、通感等修辞格的运用。

4.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乐景写哀、小中见大、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5.用典: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内容,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6.风格及特色

(1)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雄奇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奇高峻  陶渊明:清新自然

曹操:豪放磅礴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王维:恬淡优美(诗中有画)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杂,考生应先分析出重点运用以上六种中的哪一种,然后再鉴赏这种技巧的表达作用。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或者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模式:指出哪种手法—阐释这种手法—说明手法作用(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者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模式:概述诗句内容—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提示: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考点六:评价古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花品格自期。

答案:(1)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思路方法:评价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两个层次。

1.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从文章的语言信息入手,分析和把握作者在文中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对时弊的针砭、对是非的判断、对生活的感悟、对事物认识后所做的结论;能够从字里行间揭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倾向: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喜爱还是厌恶。

2.评价。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文章观点的表述方式有无特点,跟材料是否一致。评价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误的判断。

评价关键句:

①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刻含义?②这首诗最有表现力的是哪句话?试做简要分析。③你最喜欢诗哪个句子并说明理由。

先解释这句诗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感情做具体的分析。

评价情感与主旨: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怎样的,请你结合此诗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二)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读懂原诗是答好鉴赏题的关键。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分析诗题。诗题往往点明了写作环境、写作目的、主要事件。(2)注意利用注释。(3)对熟悉的作者,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特殊语句。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只要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去考虑,就不会理解成泉声吞咽了危石,日色照冷了青松。(5)要善于设身处地去体验,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体会,就可感受到作者寂寞无聊的感情,而不是闲适了。

2.整体把握意境

鉴赏诗歌作品时,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寻找诗歌的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避免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

3.仔细琢磨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用了比兴、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没有?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没有?用了特殊的句法、词法没有?

4.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用简洁的语言工整地写出答案

典型试题

(一)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二)阅读白居易的《村夜》,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三)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这三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高翥 《戍妇吟》 辞家出戍边,北望隔青烟。怕作沙场梦,秋宵不敢眠。

金昌绪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从思想内容上分析,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2.在艺术特色上,这三首诗各有特点,试作简析。

(五)阅读石延年的《古松》,完成后面问题。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室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注】:铁衣:指古松的树皮。丝萝:蔓生植物,缠绕于树木上。抡才:指选拔人才。明堂:泛指朝廷。

1.诗歌抓住了哪些特征来表现古松的什么形象?

2.诗末两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六)阅读杨杰的《勿去草》,完成后面问题。

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唯有芳草随车轮。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草于主人实无负,主人于草宜何如?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

1.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全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2.“主人于草宜何如?”在诗中“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司马光 《道旁人家》

道旁田家翁妪俱垂白,败屋萧条无壮息。翁携镰索妪携箕,自向薄田收黍稷。静夜偷舂辟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筋疲力弊不入腹,示议县官租税足。

吕本中 《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注】1.息:子女。2.黍稷:泛指谷物。3.比明:到了天亮。4.范仔:率民众起义的平民。

1.两首诗都反映了民不聊生的惨状,但造成的原因和百姓的反应不同,请指出。

2.两首诗在选材和写法上也有不同之处,试举例简析。

(八)阅读欧阳修的《生查子》,完成后面问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有人说,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析。

2.写法上,这首词有何特点?

(九)阅读郑獬的《晚晴》,完成后面习题。

人间久厌雨,最快是初晴。骤见碧林影,喜闻归雁声。乾坤一苏醒,耳目两聪明。寄语浮云意,休来污太清。

【注】1.碧林影:指林间的日光。2.太清:指天空。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晚晴”这一题旨的?

2.这首诗中的“浮云意”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十)阅读王昌龄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1.关山月:乐府曲,伤离别。2.无那:无奈。3.破楼兰:攻破楼兰。

1.这是什么题材的诗?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分别起何作用?

2.从内容情感上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