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要的长江上游茶文化历史

重要的长江上游茶文化历史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晚清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茶来自中国。在中国,长江上游是中国饮茶之始发地,但在历史名茶以及近代茶叶的销量方面,都不及长江中下游。然而就茶文化而言,巴蜀地区则底蕴深厚,袁庭栋先生论述了巴蜀地区“在世界饮茶史上的十个第一”[70],可见长江上游的饮茶历史最为悠久。种种文献表明,采茶、饮茶之事最早见于荆益之间。近现代,长江上游的名茶渐多,尤其以云南普洱茶、滇红最受人民喜爱。

重要的长江上游茶文化历史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晚清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茶来自中国。晚清时期,茶是中国对外出口的最大宗商品,其销售对象主要是俄罗斯和欧美国家。在中国,长江上游是中国饮茶之始发地,但在历史名茶以及近代茶叶的销量方面,都不及长江中下游。然而就茶文化而言,巴蜀地区则底蕴深厚,袁庭栋先生论述了巴蜀地区“在世界饮茶史上的十个第一”[70],可见长江上游的饮茶历史最为悠久。

种种文献表明,采茶、饮茶之事最早见于荆益之间。《神农本草经》载“荼生益州,三月三采”,这是最早的关于采茶时令的记载。三国《广雅》载:“荆巴间采荼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71]这些主要是作为药用而出现。将茶作为饮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四川。西汉有三处记载用茶的文献,全部出自巴蜀人的文学作品中,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载有“荈茶”,荈就是粗茶。陆羽《茶经》引《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荈”,[72]王褒的《僮约》载有“烹茶尽具”,[73]等等。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七《茶》中曾明确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若饮之事。”[74]盛唐之时,饮茶的风习已传播至长江和黄河两岸,《茶经·六之饮》记载:“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75]

长江上游是较早将茶发展为商品的地区。如最早的买茶记载见于王褒《僮约》,其曰:“牵犬贩鹅,武阳买茶。”[76]武阳,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最早的卖茶饮记载见西晋人傅咸的《司隶教》,其曰:“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77]从《司隶教》中可以看到,当时饮茶方法是将茶叶(或茶饼)煮成茶粥(汤)后饮用,与今日泡茶方式不一样。这与陆羽《茶经》的记载是一致的。唐之后,发明了炒青的制茶方法,于是方有泡茶之说。“蜀妪作茶粥卖之”可视为今日四川数不清的茶馆的鼻祖。[78]

长江上游是较早将茶叶作为一个事业和产业来发展的地区。“把茶叶的生产发展为一种事业,不是北方而是从四川开始的。”[79]据研究,“四川茶树栽培可追溯到西周初年”。[80]而西汉宣帝年间,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开始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蒙山种茶,其种茶的时间与王褒写《僮约》大致同时。[81]唐代,随着全国茶叶需求的增加,茶叶种植、生产俨然成为一种产业,《太平广记》卷三七《阳平谪仙》载:“初,九陇(今彭州)人张守硅,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82]由此可见,四川在唐代开始出现了大型商业化的茶园,作为本土大量产茶的地区,该茶园生产的茶叶,当是输出到不产茶的地区——北方,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www.xing528.com)

长江中上游地区是较早推进茶叶品味评比的地区。蜀中晋代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是较早记载各地出产好茶的文献,如《巴志》载:“涪陵郡,惟出茶。”[83]《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84]等等。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是最早歌咏茶味清香的诗句,其曰:“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安乐,兹土聊可娱。”[85]人们对好茶的推崇,最终推动了四川贡茶的产生,《巴志》曰:“丹、漆、茶、蜜……皆纳贡之。”[86]唐人李肇、赵璘《唐国史补·因话录》卷下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名茶,并对剑南名茶十分推崇,其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87]宋之后,随着长江中下游茶叶的兴起,巴蜀名茶渐衰。

近现代,长江上游的名茶渐多,尤其以云南普洱茶、滇红最受人民喜爱。今天的普洱茶则是经过了高温后的发酵处理,有散茶、紧茶两种。散茶条索肥硕,色泽褐红;紧茶主要有沱茶或者砖茶两种,沱茶为碗形,砖茶为长方形,都是由散茶经蒸压而成。云南的红茶统称滇红,滇红有工夫茶和碎茶两种。云南红茶主产区在澜沧江沿岸,如保山临沧、思茅、德宏西双版纳红河等地。滇红于1939年在凤庆试制成功,是世界顶级红茶之一,曾被英国女王置于透明器皿内观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