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进入宫廷:探寻茶文化与皇室的渊源。

茶文化进入宫廷:探寻茶文化与皇室的渊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以稀为贵,茶进入宫廷就是神圣的物事。唐代宫廷用茶的主要来源是贡茶。这一制度确保了宫廷用茶在数量、时间、质量上的需要。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出土为我们解读大唐宫廷茶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陆羽茶艺传入宫廷的另一佐证源于野史。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说明陆羽茶艺对宫廷茶俗的影响。

茶文化进入宫廷:探寻茶文化与皇室的渊源。

第二节 茶入宫门

一、宫廷用茶考

茶进入宫廷,最初的用途是以茶献祭。《仪礼·既夕》规定:“礼茵著,用荼实绥泽焉。”即茶可用作祭祀品。《礼记·地官》记载有“掌荼”、“聚荼”,即以茶献祖。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思想基础,孔孟如此说,朝廷当然要如此办。《尚书·顾命》记载了周成王临终关于丧事遗嘱,内有“王三宿,三祭,三诧”几句,意思是康王承继王位后祭奠先王,前进三次,祭奠三次。此处的“诧”即“茶”。《南齐书·武帝本纪》中说,武帝临死嘱咐:“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此制。”

物以稀为贵,茶进入宫廷就是神圣的物事。《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崩后(前7),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

品行不端没有资格喝茶,有德行有地位的人以茶代酒则是一种关爱。三国时代,据《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每餐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以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皓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微时,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头痛,忽遇一僧,曰:‘山中有茗菜,煮而饮之可愈。’帝服之有效。由是人竞啜,乃为之赞,其略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这是较早的有关皇帝饮茶的记载。隋文帝为治头痛而煮茶为饮,这个例子说明了茶由药用、食用向饮用转化的过程。

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宫廷始有茶俗。

唐代宫廷用茶的主要来源是贡茶。唐代初期,贡茶纳入各地名产征收范围,开元以后,随着皇室对茶叶需求量的大增和对品质要求的提升,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的极力推荐,终于促使了贡焙制度的产生。这一制度确保了宫廷用茶在数量、时间、质量上的需要。当时的贡茶地区有16个郡(《新唐书·地理志》)十余品目(李肇《唐国史补》)。

二、唐宫茶俗

唐代饮茶之风兴盛,宫廷茶俗也基本形成。

宫词是以帝王宫中日常琐事为题材。花蕊夫人《宫词(之六十五首)》诗云:“白藤花限白银花,合子门当寝殿斜。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八)这位花蕊夫人有幸“随驾”伴皇帝出行,照顾皇上的饮食起居,她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煎茶”。看来这位皇帝定是个爱茶人,所以安排专人司茶,以保证须臾不可或缺。

无独有偶,野史记载:相国窦参获罪,宠妾上清“隶配掖庭,后数年得侍德宗左右”,上清善煎茶,德宗嗜茶,主仆间以茶结缘而处得和谐,上清于德宗品茶时趁机进言,为窦参申诉鸣冤,德宗欣然采纳,为窦参昭雪。

子兰《夜直》诗云:“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四)在富贵豪华但又森严寂寞的宫廷值夜班,是一件十分索然无味的苦差事,参与值班的子兰别有乐趣,取宫中的泉水煎茶,与人共品香茗,以打发难耐的时光。钱俶《宫中作》“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全唐诗》卷八),郑谷《南宫寓直》“僧携新茗伴,吏扫落花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八),都是反映宫廷茶事的诗篇。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出土为我们解读大唐宫廷茶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解读地宫茶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在长安皇宫里的人们,他们喝什么茶?怎样喝茶?用什么茶具喝茶?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所崇尚的贵族茶道是何等的风格?他们通过饮茶企图展示怎样的文化心理人格?

这套茶具表明:大唐宫廷茶艺主要采用的是在中唐以后风靡全国的“陆羽饼茶煎饮法”。

饼茶煎饮法是陆羽创立的一种加工精细、饮法考究的品茗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地宫茶具”与“陆羽茶具”佐证这一推断——

烘焙器:“陆羽茶具”有风炉、灰承、炭挝、火img82,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有系链银火筋;

碾罗器:“陆羽茶具”有碾、拂末、罗合、碾盘和堕,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是鎏金壸门座茶碾子、纯银碢轴、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

茶器:“陆羽茶具”有img83、交床、夹,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有鎏金飞鸿纹银则素面银香匙;

贮茶器:“陆羽茶具”用廉价的纸囊,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是鎏金银龟盒;

储盐器:“陆羽茶具”有鹾簋,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是鎏蕾纽摩羯纹三足架盐台;

饮茶器:“陆羽茶具”有碗,而“地宫茶具”中相对应的是琉璃茶碗、茶托和宫廷专用的秘瓷碗。

我们也可从两种茶具的差异中看出:宫廷茶俗代表的是贵族时尚,风格豪华;大唐社会流行的雅士茶、禅宗茶、世俗茶代表的是雅士时尚、大众时尚。

唐人茶中所加作料主要是辛辣药物,如姜、葱、茱萸、苏桂、花椒薄荷之属。宫廷饮茶颇为讲究,但“好煎茶”的唐德宗李适仍喜欢在茶中加上“苏椒之类”,李繁《邺侯家传·皇孙奉节王煎茶》载:“皇孙奉节王好诗,初煎茶加稣椒之类,遗泌求诗,泌戏赋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稣散出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他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相的李泌“赠茶求诗”。

要说明一点的是,唐代尚无完全意义上的清饮,连陆羽也不反对茶中加盐花和生姜,薛能诗云“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竟视盐姜必不可少,无论是地宫茶具或是陆羽茶具,都有专用盐具。

陆羽茶艺传入宫廷的另一佐证源于野史。唐代宗李豫,崇佛又嗜茶,董逌《陆羽点茶图跋》云:“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赐师斋,密令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说明陆羽茶艺对宫廷茶俗的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大唐宫廷就已有点茶习俗。玄宗宠爱过梅妃,《梅妃传》记载:“(开元年间,玄宗)与(梅)妃斗茶,顾谓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饮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梅妃色艺双全,会吹笛,会跳舞,艺惊四座,又善斗茶,竟胜了万乘之君。梅妃的明智还在于她对斗茶有正确看法:此乃草木之戏,不足为训!并由茶事言及政事,婉言规劝玄宗不可玩物丧志,天子的使命是“调和四海,烹饮鼎鼐”,应较胜于天下,岂可沉溺于草木之戏!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

唐代有茶画《明皇和乐图》和《唐人宫乐图》,前一幅系唐代画家长安人张萱所作,后一幅系佚名氏所作。画中均绘有大盆,内盛冲好的茶汤,一仕女手持长柄木勺在分茶。场面是品茗、饮酒、奏乐,充满宫廷闲适享乐的气氛。若从茶艺角度看,他们饮的是较为原始的痷茶,将茶末置入盆中,以汤沃之,以勺分之,以碗盛之。佐以茶点,而不是茶食一体浑而烹之。这证明了唐宫痷茶习俗的存在。

礼和俗相关连,茶礼是茶俗的一种,唐宫茶礼最主要的有三种:

1.赐茶

史无唐太宗饮茶的记载,但冯贽《云仙杂记》中载太宗时期以茶赐公卿大臣乃“唐故例”,内云:“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从中也可看出:宫廷饮茶时可配茶点,如佐以干果。唐代诗人王建作(一作元稹作)《宫词一百首》,其中一首写延英殿殿试,天子给考试的文士赐茶的场面,诗云:“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全唐诗》卷三百零二)在延英殿上,皇帝对会试的文士进行廷试。这时,宫女们又捧着茶来招待他们。赐茶之举,表示皇帝的爱士之心。此诗又见于《独异志》。

文宗尚贤,召学士入宫论经,必派宫人侍茶汤,以茶助谈兴。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宫论诗,《幽闭鼓吹》一书云:“有小黄门置茶。”黄门乃宦者之称,唐开元中设有“黄门省”,负责宫内事务,包括侍茶汤,亦是职责之一。大和元年(827)登基的唐文宗好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此人节俭儒雅,于茶事有更深的理解。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杜阳杂编》写道:“文宗皇帝……每试进士及诸科举人,上多自出题目,及所司进所试而披览,吟诵终日忘倦,常延学士于内廷讨论经义,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

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奖。惠果于贞元六年(79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70余日,归时,每人赐绢30匹,茶20串。贞元十四年(798),惠果入内道场,赐绢1匹,茶10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颜料绘画曼荼罗。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有个僧人活到120岁,皇上令地方官送来京城宫廷见驾。皇上问其养生之道,僧人回答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皇上于是“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并把饮茶之所称为茶寮。此事出宋人钱易著《南部新书》。

2.宫人自娱性茶会

邀请别人参加茶会也是一种茶礼。这在唐人张萱所绘《明皇和乐图》和佚名氏所作《唐人宫乐图》有生动形象的反映:《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帝王饮茶图,画中唐明皇安卧御榻,四女侍立榻侧,右二宫女内有一人捧茶食、茶具,图中明皇似饮茶已毕,令撤茶食、茶具。茶盘内有水注。《唐人宫乐图》画面描绘的是宫廷茶会的场面。画面有豪华的长案、精美的绣座,案上有茶和茶具,宫人们各有所事,饮茶、舀茶、放茶碗、取茶点、摇扇、弄笙、弹琵琶、吹筚篥、调筝。旁立二侍女中,一人轻敲牙板。出现的茶具有盆,侈口、带提耳、高圈足,上置分茶用的长柄勺,有漆盒六只,小碟放置在每个人面前。为表现气氛的闲适,桌下画一安卧的小狗,目视前方。从画面看,这是一次高雅的茶会,边品茗边奏乐,借以打发宫廷寂寞的时光。(www.xing528.com)

德宗时宫女诗人鲍君徽,字文姬。工诗能文,与女学士宋昭姊妹五人齐名。她于唐德宗贞元中寡居,十四年(798)召入宫,与侍臣作诗唱和。百余日后以母老乞归养。《全唐诗》存诗四首,内有茶诗《东亭茶宴》,对宫人自娱性茶宴作了生动的描述,诗云:“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全唐诗》卷七)宫人们在亭子里举行茶宴。亭子四面都可看到外面的景色,向远处眺望,可见山那边的城市,俯首则可听到河里船上发出的弦管之声。竹林中新竹的颜色特别绿翠,幽篁即深竹林。那低矮的木槿将绽开红花,芳槿即木槿,夏秋开花,花冠紫红或白色。大家摇着团扇,兴趣很浓,在亭子里坐了很久。这次茶宴时间当在夏季。其诗雅饰可诵,堪称唐诗佳作,也是唐宫茶事的珍贵史料。另一首《惜花吟》涉及茶事,内有“红炉煮茗松花香”一句描写宫廷茶事。

3.清明茶宴

宫廷茶会最典型的是“清明茶宴”,“清明宴”一词最早见于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何谓清明茶宴?史料不多,推之此事,大概源于三秦地区清明习俗,古俗精明节事主要是踏青扫墓,宫廷设茶宴礼待群臣应了节令,也不失为一个创举,借以联络感情,笼络人心,并显示大唐天下政治清明,亦如这阳春三月的天气,爽朗明丽,万象更新。其仪规大体是由朝廷礼官主持,有仪卫以壮声威,有乐舞以娱宾客,香茶佐以各式点心,出示精美的宫廷茶具,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

清明茶宴的内容是品尝明前茶,茶源于各地贡茶,然不赶趟,于是为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而办了贡茶院,辟了千里传递的贡茶路,并称之为“急程茶”。

清明茶宴的具体过程不甚了了,但既是皇宫大宴,当有礼官主持盛典,定有众多的宫娥侍茶,如煎茶、酌茶、分茶、献茶,往来穿梭,两旁仪卫侍立,殿下轻歌曼舞,而为皇帝煎茶的茶具必是金碧辉煌,极尽人间之富贵。皇上致辞,文人诵诗,百官唱赞,殿堂之上音乐悦耳,茶香弥漫,气氛和谐,其乐也融融。皇上赐给的不仅有茶,还有时新茶点,如水果、糕饼及随意小吃,以佐清饮。

宫廷茶风形成的基础是大唐的贡茶制度。唐宫的茶人们主要喝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这是毫无疑义的。

三、五哥茶具

唐宫茶事崇尚富贵豪华一个最重要的物证就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宫系列茶具。

这批精美绝伦的茶具是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养物而置于地宫内的,是按密教曼荼罗坛场的仪规放置的。

这里是佛教文化茶文化的接轨之处。这批茶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出土的有《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简称《物帐碑》,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事”是量词,解作“件”。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有錾文,如碾罗器底外錾铭文曰:“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做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吴弘,使臣能顺。”通能是懿宗年号,咸通十年即公元869年。这个碾子是文思院为皇上打造的。银碢轴的圆饼饼面刻“五哥”字样,“五哥”是僖宗皇帝未即位前的昵称,因他排名为五,故称之“五哥”。饼面有半圈錾文“碢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的支架上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鎏金飞鸿纹银匙柄上刻画“五哥”字样。《物帐碑》又将茶具列于“僖宗供物”项下。由此可见:这些茶具系宫廷御用茶具,懿宗为未来的僖宗皇帝打造,当属僖宗专用茶具无疑。

如此精美的茶具缘何藏入地宫内呢?这不得不提起唐代皇帝迎佛骨之事。自唐太宗诏令开示佛骨以后,三十年一启渐成惯例。高宗李治二启,此后是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迎佛。宪宗李纯迎佛狂热有加,然佛祖不佑,次年死于非命。武宗登基后毁佛,制造了“会昌法难”。懿宗崇佛,拨乱反正,可未及将佛骨送还法门寺便一命呜呼!咸通十五年(864)正月初四日,小名“五哥”的唐僖宗李儇下诏送还佛骨,归藏法门寺地宫,并供养了数量惊人的金银财宝,佛有茶汤供养的仪规,僖宗便奉上了这套系列茶具,并按密宗曼荼罗坛场的仪规陈列。此举为唐诸帝礼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自此地宫封闭(直到1113年后的4月3日方重见天日),同时,也为唐宫茶文化留下哑证人,让后世学者去研究、琢磨、赞叹,什么等级最高、规格最全、价值最昂……诸如此类的赞语都不足以形容这套茶具面世的伟大意义。它不仅仅是茶具,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够当今专家去研究半个世纪!这套茶具计有:

烘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通高50毫米、重335克,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用链连接。笼子用金丝、银丝编织,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通高178毫米、足高24毫米、重654克,有盖、直口、平底、深腹、四足,有提梁。通体镂空,饰以飞鸿,栩栩如生。

碾罗器——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由碾子和碢轴组成,形似今之药碾。系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长方形,通高71毫米、横长274毫米、槽深34毫米,辖板长201毫米、宽201毫米、宽30毫米,重1168克,底外錾铭文。银碢轴由执手和圆饼组成,饼径90毫米、轴长220毫米,重123.5克。此物用于碾碎团茶,以备烹煮。

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钣金成型,饰以驾鹤仙人及流云纹。罗为双层,厚约20毫米、高约20毫米,细纱网筛。此物系筛末茶用,与碾茶器配套。

贮茶器——

鎏金银龟盒:通高130毫米、长280毫米、宽150毫米,重818克,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龟甲为盖。象征吉祥长寿。茶可揭盖取出或由龟口中倒出。

贮盐、椒器——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共两个,其一高130毫米、长280毫米、宽150毫米,重883.5克,钣金成型。坛子直口、深腹、平底、圈足,有盖。腹壁分为四个壸门,分别錾上仙人对弈、伯牙捧琴、萧史吹箫、金蛇吐珠。工艺精湛。唐代烹茶加作料,此为盛放盐之类调料用。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烛台:通高250毫米,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支架有錾文。

烹煮器——

鎏金飞鸿纹银匙:全长357毫米,匙面呈卵圆形,微凹,柄上錾花鎏金,有流云飞鸿图案,此物用于煮茶时击拂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用。

鎏金飞鸿纹银则:全长192.1毫米,匙径26毫米、长45毫米、重44.5克,此物乃投茶时匕状量具。

饮茶器——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通高117毫米,重149.5克,钣金成型,直口、深腹、平底、圈足,有盖。供调茶、饮茶用。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通体呈淡黄色,有光亮透明感,茶盏侈口,腹壁斜收,茶托口径大于茶盏,呈盘状,高圈足。这是中国最早的琉璃茶具。

同时出土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等一系列秘色瓷器,色泽青莹柔和,造型朴雅,估计也是唐时的饮茶器。秘瓷乃瓷中绝品。虽见于文献,但考古学家多年追踪无获,此次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展风采,在考古界轰动一时。

暂不考察这套茶具的工艺之美、质地之优、造价之昂、品位之高,也暂且不论茶佛之间的结缘,仅就茶艺论,我们可以得知唐代皇帝是如何吃茶的了!他们一般是先烘焙茶团,用茶碾碾细,用罗罗之,用则量之,入炉烹煮,佐以椒、盐,然后盛于盏内饮之;也点茶,用银匙击拂,此法盛于宋代,但唐宫茶饮中已有萌芽。

面对这批金银茶具,我们不难揣知宫廷茶事的文化底蕴,唐代天潢贵胄们于茶事之中还有更重要的精神追求,茶不过是物质载体而已。

四、宫廷茶诗

唐宫茶事是宫廷做派的物化,其精神追求是炫耀富贵权势,显示君临天下的威仪,若言雅仅仅是附庸风雅,骨子里仍是一个“俗”字,所以宫廷乏人写茶诗,何况能文者寥寥。

除鲍君徽外,一些嗜茶的文人也写了一些涉及宫廷茶饮的诗,如前面列举的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皇后乘“凤辇”踏春“醉归”,仙子般美丽的宫娥送水洗尘,掀开“御帘”,却值黄门传奏紫笋贡茶到,于是宫女、妃嫔、皇后一干人等皆大欢喜,乐颠颠、喜滋滋奔走相告。这首诗写了一个瞬间,表现了皇家对茶事的重视。唐代诗人王建作《宫词一百首》,其中一首写延英殿殿试,天子给考试的文士赐茶的场面,对于考试的儒生们来说,能喝到一碗天子赐的香茶,真是三生有幸!难怪文人们称茶为“瑞草”之“魁”,又称之为“麒麟草”。

天子嗜茶亦有几分霸气。既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茶又称“瑞草”,当然该由天子先享用,所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何等地霸道!纵无知无觉的草木也不敢无视皇权的存在。因天子赐茶,以清高自诩的文人也不由得摧眉折腰事权贵,连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这号声名赫赫的大诗人也为区区一两斤茶叶三呼万岁,并撰写谢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