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方主义与茶文化的渊源

官方主义与茶文化的渊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既然以“天子”、“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成了历史的主宰,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也就发生了变化,主流文化形态以“官本位”为特征。“官本位”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封建文化的耳濡目染,农民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他们眼中,天下最大号“名人”莫过于皇帝。

官方主义与茶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官本位与茶的来历

究之史实,“官”的来历甚早,而且是个褒义词:处理国家公务曰官。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官者,公也。《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说苑》卷十四《至公》说:“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故古代的“官家”其意是指当时的领导者以天下为家,没有一己之私利,是百姓的公仆。

但当人类历史无政府状态原始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社会的结构变形为“九级宝塔”,在上是官,在下为民。原始群落的“公仆”升格为“九五之尊”,昔日的“葛天氏之民”降格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愈上愈高愈显赫,愈下愈低愈卑微。

秦汉时代,实行“品位分类”的制度,把官员分作若干爵位等级,从公士、大夫以下一直分为20个等级;魏晋改爵位为“品”,从上而下分为一至九品。这种官僚等级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这就是“官本位”制度。

既然以“天子”、“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成了历史的主宰,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也就发生了变化,主流文化形态以“官本位”为特征。

“官本位”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官本位”是一种政治文化,它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包含了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多方面的意思。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官本位”制度造成社会成员等级森严,尊卑贵贱界限分明。

中国古代是小农社会,士、农、工、商,以农为本。中国的小农经济如汪洋大海。农民的最高追求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要实现这一小康理想又得寄希望于圣明天子和铁面清官。所以,农民历来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皇帝实在不中了就举旗造反,搞成功了便推翻一个旧皇帝拥戴一个新皇帝。由于封建文化的耳濡目染,农民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他们眼中,天下最大号“名人”莫过于皇帝。茶叶选为贡茶便觉十分荣耀,史官堂而皇之载入史册,后辈人也不大去追想进贡之苦,反对此津津乐道。凡皇帝首肯的茶便是钦定“名茶”,如贫儿中状元,转眼间身价百倍。

关于茶的来历,最有名的说法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远古神话时代一个原始部落的领袖人物,大约生活在纪元前27世纪时期。当时的部落数以万计,神农部落与九黎、有熊为最大的三个部落。这一历史时期有许多杰出的发现与发明,岂止是茶!但后世人却将全部的功劳记在神农的名下,他成了集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魔幻家于一身的神奇人物。我们可以想象,神农纵然是真实的存在,他也不会是三头六臂,哪有这么大的能耐!但神农是那个时代最高的“官”,他的级别相当于后来的皇帝,只有他能左右历史进程,即使是另一个人发现了茶叶,但发明家的金奖也只可能颁发给领导集团的最高代表人物。历史事实在世代相传中打上了“官本位”的深刻烙印。

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霎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士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奉孔明为“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但历史的真实是云贵高原本来就是茶树原产地,茶树的来历与人无关,是大自然的恩赐。传说将云南地区茶树的来历附会在诸葛亮身上,因为他是驾临不毛之地的最高长官,又是闻名遐迩的智慧的化身。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民间人士而不是显赫人物,他是难享此殊荣的。

藏族奶茶的习俗源于唐朝,传说文成公主入藏时,对这里寒冷的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很不适应,常常眉头紧锁,茶饭不思。后来,她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早餐时,先喝半杯奶,然后再喝半杯茶,这样感觉会舒服一些。后来为了方便,就干脆将茶和奶放在一起来喝。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喝茶时加上一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奶茶真是文成公主发明的吗?我看未必。在唐代她也不一定是第一个喝奶茶的人。但文成公主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妻子,一国之母,是有资格进入史册的人物,纵使她不是奶茶的发明者但只要她领风气之先,就会将这一功劳归于她的名下。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传说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消化不良),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招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2004年,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香港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6.6万港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武夷山九龙窠的茶农真要感谢当年的浩荡皇恩!是那个穷秀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是“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因此那些无言的草木沐浴了圣恩,所以九龙窠峭壁上三株普普通通的茶树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大红袍不可思议的天价实质上是皇权价值的体现。

关于黄山毛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借宿于寺院。长老泡茶敬客,知县发现这茶叶沸水冲泡下去升腾的热气化成一朵白莲花,于是进宫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见这白莲奇观,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其实,早在隋唐时代,就有“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的说法。熊开元献黄山毛峰竟由知县一步晋升为江南巡抚,黄山毛峰也因皇帝的赏识而身价倍增,个中展现的其实不是茶的价值,而是皇权的价值。说来说去,茶也好,人也好,只有讨得皇帝的欢心才能“飞黄腾达”。(www.xing528.com)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传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4000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娥皇、女英是舜的妻子,如此杜撰就又将君山银针与古代帝王级别的人物拉上了关系。不一而足,人们继续演绎君山银针的“皇家气象”:传说从五代时起,银针就被作为“贡茶”年年向皇帝进贡。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展展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儿,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翎毛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黄翎缓坠,是表示对万岁的诚服。”什么“洪福齐天”,什么“对万岁的敬仰”,什么“对万岁的诚服”,都是基于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而强加给君山银针的不实之词,若草木有知定会为此蒙羞。

碧螺春”原是一种野生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峰石壁缝隙间,此茶清香幽幽,飘忽不散,当地茶人用吴语惊呼道:“吓煞人香!”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到洞庭东山,江苏巡抚宋荦派人购置了当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煞人香”进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觉得这茶名“吓煞人香”粗俗不雅,康熙皇帝根据此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于是欣然将它题之为“碧螺春”。这一改,确实富有诗意又文雅贴切。“碧螺春”也从此成为贡茶,并闻名遐迩。

有一年清高宗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高兴,当即封胡公庙前的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

上面两则故事发生在清代。碧螺峰的野生茶因皇上品题而价值倍增,狮子峰下胡公庙的18棵茶树因皇上的加封而成了“茶中贵族”。人世间的贵族未必能长享富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不准在那一辈就玩儿完,但“茶中贵族”可保永年

“官本位”思想虽为阶级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主流,是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大地微微暖气吹”,具有反抗精神的先进群体他们高举起“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大旗,决然地对“官本位”说“不”!关于茶的来历一方面他们自有说法,另一方面不少传说表明了他们与官方对立的态度。

贵州省苗岭云雾山生产一种香幽味甜的云雾茶,是清朝乾隆时期全国八大名茶之一。云雾茶优秀品质的来历既神奇又现实,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故事说云雾山上有座凤凰坡,满坡种茶,有一对凤凰常在茶树上梳洗羽毛,昂头鸣唱。那时,苗家为“贡茶”所苦,于是用毁茶树的行动表示反抗。他们一齐动手,烧水浇茶树,烫得茶树焦黄,然后去禀报官府。县官听了不信,到茶山一看,果然如此,气得大发雷霆,要抓人惩办。愤怒的百姓提着刀、棒,从四面围了上来,吓得县官连忙答应禀报皇上,免去贡茶,然后落荒而逃。被开水烫过的茶树枝叶虽然枯萎了,但根还活着。那对凤凰见茶树枯萎伤心极了,一边飞,一边哭,凤凰泪滴在茶树上,没有多久,茶树转青复活,枝叶又显得绿葱葱了。凤凰坡的茶树经过凤凰泪的浇灌,品质更加优异。

苗家抗交贡茶不仅毁茶,甚至敢以武力相对抗,这种反抗精神可歌可泣!若说苗族茶农抗贡的故事壮怀激烈,那么“紫阳茶进京”的传说就更诙谐幽默,既表现了茶农为保护自身利益所具备的勇气和智慧。也解释了紫阳茶取消纳贡的缘由。故事说紫阳茶色香俱佳,全国闻名。据传,如果用白鹤泉那地方的水冲泡,缥缈的雾气中就会幻化出一只白鹤来。紫阳茶定为“贡禧茶”后,每年春夏,当地就要派上许多人背上茶叶和白鹤水上京进贡,这可坑苦了老百姓!茶农们聚在一起商议,要想个法子把这事从根儿掐掉。有个叫陈大海的茶农去找县官,主动要求带人送贡禧茶进京,县官正愁找不到人呢,马上发签让他们上路。跟陈大海一路去的,尽是脖子上长“瘿瓜瓜”的人。皇上看见,忙问陈大海:“这些人是你一路的吗?”陈大海说是。“那怎么脖子上长那么大的包呢?”陈大海道:“这些年紫阳的茶农都长了这个东西,小人也不明其中原因。”皇上和官们都说紫阳茶已经走了风水,失了灵气,再不让进贡了。

封建时代的“官本位”的突出特点是“官为贵”。整个社会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官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官不论大小,都是“老爷”;老百姓都是“草民”、“贱民”、“奴才”。“当官做老爷”是社会对官员地位的普遍认同。“官阶”不仅是衡量人的价值尺度,而且也是获得财富的保证和最快捷的途径。在这种环境中,整个社会“唯官为大为尊”,以至于各个阶层、各种职业都要讲究官职和级别。

“官本位”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并非全无好处。

例如,“贡茶”大概要算统治阶级的发明。中唐时期的“顾渚急程茶”曾害苦了江南茶农,但急程茶之设是为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唐天子以茶宴代酒宴大会群臣,借此调整君臣关系,显示王者风范和盛唐气象。这一举措无疑地是对“茶为国饮”的确认,对于大唐茶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推动了茶叶的生产、科研和外贸,从治国平天下角度看亦不失为明智之举、创新之举。

又如,宋代的点茶法虽不是官家发明的,但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对于宋代主流茶俗的形成功莫大焉。饮茶与治国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饮茶的社会效益?这一“茶学思想”的建树应归功于宋徽宗,他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的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他提倡饮茶旨在“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形成“盛世之清尚”从而“致清导和”以裨益于国家安定团结。“清”指公正廉明,“和”指社会安定,“致”、“导”二字是说茶对政治的推动作用。他重视茗饮不仅仅为了口腹之欲,还把它纳入治国良策,视为致太平之术。

中国茶事与“官本位”有关的,如贡茶的研制、名茶的推广、榷茶之制、茶马互市、茶马古道的开凿、宫廷茶具的研制、茶叶的外传、“茶”字的统一、茶宴的出现、茶社的形成、瀹茶法的发明与推广等等,对于繁荣中华茶文化所作出的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肯定地说,没有历时数个世纪的“官本位”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茶事不会如此规范,中国茶风不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国茶文化不会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