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亭台楼阁特点及文化价值

亭台楼阁特点及文化价值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江流域,山水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因此我们顺江而下,自西向东将我国长江流域的亭台楼阁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做一概述。而自唐宋以降,无数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往往借亭台楼阁以寄其志、抒其怀,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记叙亭台楼阁的华章,让亭台楼阁增辉。

亭台楼阁特点及文化价值

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活动,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并具有传承性。如在远古时期,江南地区多潮湿,干栏式建筑便孕育而生,它高爽疏朗,山村水郭处都适宜建造。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和铜器时代湖北毛家嘴遗址都曾发现干栏式建筑的遗迹,便是最好的证明,而后世长江流域的“累榭”的建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影响,这也是长江流域建筑的一大共同特点。在长江流域,山水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周志德《岳阳楼记》中“无山水,则楼阁减韵;无楼阁,则山水削色”是其写照。因此我们顺江而下,自西向东将我国长江流域的亭台楼阁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做一概述。

(一)“楼以文而增胜,文以楼而益彰”

中国历史长河中,名楼与名文一直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亭台楼阁,占据山川形势之胜、自然之丽,但若无名篇的记叙,它们在人们心中就容易流于眼界而忘却于心。而自唐宋以降,无数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往往借亭台楼阁以寄其志、抒其怀,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记叙亭台楼阁的华章,让亭台楼阁增辉。因而长江流域著名的亭台楼阁之所以历经千载盛誉不衰,除其本身巍峨壮观、丹楹刻桷外,还与拥有与其声名相称的诗文有关。

1.天下大观岳阳楼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但早在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前,就已出现吟咏岳阳楼绮丽风光的诗句。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颜延之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一诗,用妙笔勾勒出了岳阳楼的壮阔风光,境界雄浑,影响了后人岳阳楼诗篇的写作。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说贬守岳阳,乃借扩建岳阳楼,以消愁情。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10]在张说之后,岳阳楼成为文人雅士聚咏之乡,贬官消愁遣怀之所。而后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诗人相继登临赋诗,使岳阳楼走进更多文人视野,被文风环绕。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将岳阳楼描绘得入木三分。如其中“衔远山,吞长江” 寥寥数语,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波澜壮阔之势就忽至眼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岳阳楼不仅有巍峨壮观的外观,更具有了“仁人之心”的灵魂。而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后,有关岳阳楼的题记、游记连篇累牍,所记以“重修”为多,所感也不出范文正公“忧乐”藩篱。

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古称岳阳楼“四绝”。[11]可惜由于历经战火,苏书,邵刻早已不存,不禁令人扼腕。但所幸岳阳楼所蕴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不断激励中华儿女。

2.烟雨苍茫黄鹤楼

明代唐枢有语:“岳阳楼胜景,黄鹤楼胜制。”短短数字,概括了黄鹤楼扼长江,控汉水,因势造形,以“制”胜的特点。也正因为其独特的形式引来无数文学之士为之赋诗作注。王维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杨慎、张居正等人都曾来此吟诗作赋。

至今发现最早写黄鹤楼的诗词,是南北朝时期鲍照的《登黄鹄矶》,此诗意境深远,可惜声名不著。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全文不足三百字,却佳句频出,其“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精练地概括了黄鹤楼的特点,全文有典故、有景物、史论结合,还有感慨,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则是赋予黄鹤楼精神生命,使之万古不朽。诗中的“白云”“黄鹤”,成为黄鹤楼的代称名典。特别是《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崔颢诗作,遂为之搁笔”之后,累世对崔颢《黄鹤楼》的诗作赞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得古来关于黄鹤楼的诗作无数,除李白外,其他人的诗作皆被崔诗所掩盖光芒。李白《望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诗也使得黄鹤楼独具飘逸灵动之美,在崔诗之后,使得黄鹤楼更负盛名。

3.西江第一楼滕王阁

在江西南昌城外,耸立着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它背城临江,水天一色,兼有岳阳楼之景、黄鹤楼之制的特点,韩愈在为滕王阁所作记文中写道:“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此后,滕王阁便以“西江第一楼”的美名饮誉江南“三大名楼之间”。[12]

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王勃途经豫章故郡,有感于滕王阁巍峨闳肆的建筑风貌,作《滕王阁序》,滕王阁由此声名大振,享誉天下。文章词句华美,音韵铿锵,气势恢宏,景象万千,读后,滕王阁景象跃然眼前,仿若亲临。而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成为千古名句和滕王阁的代称。王勃使滕王阁名扬天下,历代文人多以登临题咏诗文为荣,中唐王仲舒《滕王阁记》,王绪《滕王阁赋》,与王勃《滕王阁序》一道,成为吟咏滕王阁美景的名篇,三位作者也被合称为“三王”。滕王阁为江西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种以“登临”为契机的创作,给不同流派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以文会友的机会和场所。在“三王”之后,文人登阁题诗作赋成为习俗。据统计,目前所存有关滕王阁诗作有1300多篇,使得滕王阁不仅是一座风景楼,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名楼。

由此可见亭台楼阁类建筑与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独特意境,使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的文人墨客深受感触,于是登高赋诗、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也使长江流域的亭台楼阁更具一份秀外慧中之美。

(二)亭台楼阁与名人

1.高枕江流望江楼

位于成都东门外锦江畔的望江楼,原址古称玉女津,是崇丽阁、吟诗楼、濯锦楼等建筑的统称,与武侯祠杜甫草堂一样是今成都著名胜迹,正如其门联所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

说起望江楼,就不得不提起与它紧密相连的一个有关唐代才女薛涛的美丽传说。薛涛,字洪度,幼年随父从长安入川,后因父死家贫,沦为乐伎。由于她色艺双绝,犹善吟诗、书法,因此曾被授校书郎,时称女校书。据传当年薛涛死后被葬于成都东郊的锦江河畔,后世人为凭吊这位女诗人,陆续在此建立起崇丽阁、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又因这些楼阁都可以登楼望江,于是将此地总称为望江楼。而后历代提到望江楼,则都离不开薛涛。虽然据有关记载,薛涛生前居住的浣花溪、碧鸡坊都不位于成都东郊,中年用浣花溪水制纸笺之地在杜甫草堂附近,远在今望江楼之西。但自明代中叶起,玉女津、薛涛井就被误认为薛涛(浣花溪)制笺的故址了,并在明朝末年成为成都著名的游览胜地,一直延续至今。

2.文义至深子云亭

古时,成都多有“扬马名都”之称,其由来出自巴蜀文化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汉代文学的“双子星”——司马相如扬雄。扬雄一生以文化创作为主要事业,留下无数文学作品,有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也有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川西,有许多关于扬雄的纪念地,子云亭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四处之多:第一处是成都扬雄故居的“子云亭”,此亭早已不存,遗址所在,众口不一;第二处是修建在成都市郫都区城郊扬雄故乡友爱镇的子云亭(此亭为真正的子云亭),清代乾隆年间迁建于扬雄墓侧,“缭以墙垣,绕以曲池,树以花卉”,不过如今亭已不复存在,唯余土台一座;至今犹存的就是绵阳西山景区的一大一小、一新一旧两座子云亭,新亭为1987年绵阳市政府修建,共三层,集亭、台、楼、阁为一体,也是如今最负盛名的一处。而使得子云亭负有盛名的原因除了扬雄这位著名辞赋家之外,唐代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也使得子云亭增色不少,虽历经兴废,却历久弥新,引来历代文学之士驻足凭吊。如明代苏民望的《七律·游西山》、清代文筱农的《左绵竹枝词》等,这些佳作名篇使得子云亭成为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的一处人文胜地。

3.近水远山沧浪亭(www.xing528.com)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是少有的以亭为名的园林。沧浪亭的主人一说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一说是钱氏近戚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但北宋诗人苏舜钦才是真正令沧浪亭闻名世间的人。

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弃官流寓苏州,买下此园,受《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启发,自号沧浪翁,傍水建沧浪亭,并赋《沧浪亭记》寓居园中。在沧浪亭修建完成后,苏舜钦还曾邀欧阳修为亭作联,将欧阳修所题“清风明月本无价”的上联悬于亭柱,却将“可惜只卖四万钱” 的下联置于案头。此后前来鉴赏续联的人络绎不绝,但一直没有佳对,不过文人墨客的纷至沓来却为沧浪亭平添了一份文气,使其闻名当时。

而在几年后,苏舜钦久病初愈,作诗《过苏州》,吟出“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并将补书下联之意写与欧阳修,欧阳修看后不禁叫绝。欧苏两人的交情与诗文为沧浪亭添彩不少,使其成为名胜之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沧浪亭记》一文,记叙了沧浪亭的“古今之变,朝市改易”。透露出沧浪亭与庙宇道观相沿相替的渊源关系,清代道光年间顾湘舟综合史籍、谱牒等文物史料,融绘画艺术与石刻技艺于笔端刀尖,在沧浪亭明道堂主持绘刻了594幅历史名人石刻画像,这些画像栩栩如生,使沧浪亭更添文人忠烈七夕气息。

(三)亭台楼阁与山水

1.乐亦无穷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是四大名亭之首,由琅琊山开化寺住持智仙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3]“醉翁亭”因此得名。随后欧阳修撰《醉翁亭记》一文而使其闻名遐迩,所谓“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是家喻户晓。也许正是作者在创作时介于“醉”与“醒”之间的这种近于游戏的心态,[14]才使《醉翁亭记》有一种“飘然欲仙”之感,才会在众多描写亭台楼阁的诗篇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而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险峻秀丽,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在欧阳修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常来此寻古探幽。除去诗作佳篇,有关醉翁亭的楹联也十分有名,如: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的美景,使得欧阳修作出《醉翁亭记》这样的传世佳篇,而也正是《醉翁亭记》的出现,使得琅琊山、醉翁亭成为文人游客感古怀今之佳处,山水与佳篇可谓相互成就之典型。

2.四面空明湖心亭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中涵绿水。在绿荫丛中,隐现着众多的亭台楼阁,其中“三潭印月”北面有一座小岛,这就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所在地。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山色“翩然而至”,连碧青山望之心怡,因而在西湖十八景中被称为“湖心平眺”。

提起湖心亭,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明代著名文人——张岱。他曾写下一篇致美至极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用湖上“一痕”“一点”“一芥”和“两三粒”的影子反衬冰雪漫天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勾勒出一幅空灵、寂静、浑然别致的西湖雪夜图,描绘了其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

除张岱以外,明代张京元对西湖景色也十分痴迷,他的专著《湖上小记》,以传神写意的勾绘展现了西湖的总体风貌,其中《湖心亭》一节尤为精彩,在此节中作者深爱湖心亭的“雄伟空阔”而恨亭中匾额、楹联“填楣盈栋”,为湖心亭增添了几分可爱之情。

平眺湖心亭,环岛皆水,环水皆山,亭台与山水交映成趣,正如昔人赞湖心亭诗曰:“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仿佛身处“世外桃源”。

3.对江楼阁望晴川

崔颢《黄鹤楼》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得晴川阁从此享誉古今。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龟山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雄踞武昌黄湖矶上的黄鹤楼与它隔江相望,楼阁对举格局,在长江流域独此一家,晴川阁独揽风景之胜。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晴川阁与黄鹤楼分岸立,尽会城之山川林薮,朱门秀陌,若为之设色者,亦奇观也”。[15]可见晴川阁凭栏所见的风景是怎样的壮阔。因此,袁宏道将晴川阁与岳阳楼、黄鹤楼、仲宣楼并列为“楚四名楼”,足见其占据的形胜之利。

明末画家仇英则是用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晴川阁的美景。它以黄鹤楼为背景,晴川阁为中心,倚高耸危山,俯瞰大江横流,就拍江水波涛,山石嶙峋,绿树相映,两重楼阁隐于其中,“晴川高阁百层开”的雄奇景色跃然纸上。[16]

康熙年间,江苏武进人毛会建客居汉阳,出资为晴川阁补栽树木花草,“殷勤杂榆柳,与柏相婆娑”,使得登临晴川阁不仅能观大江雄浑,也能赏阁中花木美景,大有“江上大苏歌雪浪,窗中小李画丹台”之雅意。

江南地区亭台楼阁数不胜数,有同有异,其同者始终绕不开名山、名水、名人、名篇几者,故本节将巴蜀、荆楚、吴越三大区域亭台楼阁的共有特点做了简要概述,透过这些巍峨雄伟的建筑,看到它们周围的秀丽山水和内涵的文化精髓,体会古人“登临意悠悠”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