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美散文的起步与中国不同——阅读散文有助于知识增长

欧美散文的起步与中国不同——阅读散文有助于知识增长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美散文的起步比中国要迟很多。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蒙田、卢梭、孟德斯鸠这样的散文大师,这一文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欧洲散文特别强调真实,重视个性化。真正将白话散文阅读推向高峰的是余秋雨。这里我从散文阅读的目的出发,提出这么几条鉴赏原则。梁实秋、林语堂、秦牧、余秋雨等人的散文里都会有特别丰富的自然、文化知识,阅读散文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欧美散文的起步与中国不同——阅读散文有助于知识增长

大英百科全书》给散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散文是一个无限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征的。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非小说性散文起源于对事实的质朴的陈述,例如古代的编年史公文式非私人信件的插入段落……”这条定义有趣的地方在于,散文的范畴实在太广,以至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者也觉得无法定义,最后只能用一个排除性定义,凡是诗歌、小说、戏剧涵盖不了的,全算散文。

中国古代,大概从唐代开始,就将散文称作“古文”,以与汉代之后的诗赋区别开来。“古文”的范畴同样广得吓人,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将古文分成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估计还会有很多遗漏。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章写作,不同时期的命题思路和写作要求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古文写作水平是能直接决定士大夫们的前途命运的。因此唐代之后,诗对于士大夫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的游戏,古文写作才决定着他们的身家性命。中国古代散文写作特别发达,科举考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文集中收录了数百篇他们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写的模拟作文,其中不乏传世名篇。

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蕴含了古文写作两个不同维度的追求——思想内容(道)和语言形式(文)。好的文章当然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就像苏轼所说的那样:“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但不同流派、不同作家对形式以及内容的审美眼光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主张复古,有人主张复先秦的“古”,有人主张复汉魏的“古”,还有人主张复韩愈的“古”,文学论争也会特别多。

古文都会特别强调结构的流转自如,基本结构是起承转合,里面的变化也很丰富。明清科举文体八股文要求所有的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个部分组成,造成了文章内容的空洞无物和文章结构的呆板僵化。古文精神由此衰落。

欧美散文的起步比中国要迟很多。由于西方的叙事文学发达,小说迅速兴盛,散文在很长时间内被冷落。直到13世纪,非小说性散文才出于娱乐、美学伦理的目的兴盛起来。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蒙田卢梭、孟德斯鸠这样的散文大师,这一文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欧洲散文特别强调真实,重视个性化。蒙田在文集中这样告诫读者:“读者,这是一部忠实的作品。开头就预告你,作者的宗旨完全是私家的;并没有为你打算,或为自己出名。……我希望表现我原有的、自然的、日常的面目,不要带一点做作;因为我是描写我自己。我的短处可以全盘托出,我的真相,在社会仪尚中所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赤裸裸地毕露出来。”卢梭的《忏悔录》不隐藏罪行,不增添德行,具有无比真实的力量。我们要注意到,欧美散文的真实是在与小说、戏剧的虚构相比中得出的。

欧美散文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大多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在散文中,作者会以真实身份介入时代、社会、人生,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表达作家们对自然、对人本身的态度。《培根随笔》中的警句隽语,思想深刻,中心明确,开创了欧美散文的“格言体”先河,为以后的哲理散文诗做出了榜样。此后,欧文富兰克林等散文大家都非常重视散文的思辨性。

中国古文作家非常在乎语言风格和结构完整,而欧美散文家们似乎不大在意,只要忠于生活,又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没头没尾也没关系。欧美散文中的幽默嘲讽的语言风格却是中国士大夫们所不具备的。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散文作家,是18世纪最优秀的幽默大师之一。他早年在写作上刻苦磨炼,形成了生动简洁、明朗晓畅、清新活泼、幽默亲切、引人入胜的散文风格。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白话散文应运而生。与新诗发展相仿,白话散文初期也刻意模仿欧美散文。周氏兄弟二人引领着白话散文走上了风格迥异的两条路径。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崇尚美文写作,就着日常现象、生活琐事抒发性情,文风幽默、雍容、缜密。而鲁迅将现代杂文推向巅峰,他的杂文有着强烈的情绪宣泄,生动的形象刻画,富于战斗性,也有很强的艺术性。

朱自清开始,白话散文总算续上了古文的传统。朱自清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融合成近于完美的境地。尽管也有人批评朱自清“着意为文”,过于精细,但朱自清那既洗尽铅华又雍容华贵的风致,实在是现代散文的骄傲。

真正将白话散文阅读推向高峰的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共销售数百万册,是中国散文的奇迹。从散文创作精神内蕴方面看,作者深沉的文化追思凝结出厚重的诗性情感,把散文创作推向了意蕴绵长的大散文境界。余秋雨散文的内在精神突出地表现为鲜明的文化反思性。余秋雨之后,文化大散文风行过相当长一段时间。(www.xing528.com)

从我上面对散文发展历程的梳理,似乎很难归纳出古今中外散文的共性特征。面对血统混杂的散文家族,要提出那么几条简单而又有效的鉴赏方法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这里我从散文阅读的目的出发,提出这么几条鉴赏原则。

我们为什么要读散文?或是觉得作者比我们渊博,或是觉得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比我们深入,或是觉得作者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较我们深刻,或是觉得作者笔调有趣,不一而足。总之,现在我们爱读的散文基本上是“知、情、意三位一体”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紧扣着知、情、意这三者来展开。

散文里的知识,我觉得可以从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去体悟积累。阅读古代散文时,我们会特别注重言语形式(文言词句)的学习,现代散文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梁实秋、林语堂、秦牧、余秋雨等人的散文里都会有特别丰富的自然、文化知识,阅读散文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在我们爱读的散文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学者散文、科普小品,读这些作品时,如果我们还谨记老师教给我们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之类的鉴赏方法,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让我们失去了增长知识的契机。

作为一种表达作家真情实感的文体,散文最为可贵的地方是“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抒情性。矫揉造作、戴着面具说教的作品会让人觉得恶心,我们喜欢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真情流露、坦诚相见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披文入情,形成共鸣。

散文中的“情”,大概可分为情感和情趣龙应台的《目送》表现得更多的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周国平的《妞妞》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一段父亲对小女至爱至痛的悲情岁月,再现家属为亲人问诊求医的辛酸历程,剖析了人一生必然会面对的一些或日常或沉重的命题。阅读这类散文时,情感体验要比知识吸纳重要得多。《东坡志林》《陶庵梦忆》这样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我们要能透过或浓或淡的笔调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对于思辨性较强的散文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就显得非常重要。读过一本散文集中的多篇作品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结合这些作品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人生价值观。若作品富含嘲讽之义,我们则需要有较强的辨识能力才能揣摩出作者东拉西扯背后隐藏的观点态度,而欧美散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反讽式作品,鲁迅杂文也有类似的风格。

很多教师在讲授散文阅读和写作时都将“形散神聚”视作至宝,头头是道地分析散文是如何用一堆杂乱的素材来表现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如果我们阅读了足够多的散文作品,就有可能对此疑惑连连。散文姓“散”,对它而言,五花八门的素材都可利用起来,但散文并非全有明确而集中的主题。一篇散文的主题完全可能是多元的,也有可能是模糊的。明确而集中的主题只适合论述类作品。拿到每篇散文都一本正经地去分析文章的主题,你非得疯掉不可。

我上面所说的可能并不适用于考场上的散文阅读。考场散文阅读是讲方法、讲套路的。要对付考场散文阅读,大家不妨背点这样的口诀:

整理入手,厘清文章脉络;知人论事,体察作者心灵

披文入情,走进文本世界;辨识手法,领悟技巧根由。

结合语境,理解言语深意;联想思辨,读出自我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