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史概述:人文素养之二

中国近代史概述:人文素养之二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贸易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定决心。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概述:人文素养之二

(一)鸦片战争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并以向中国输入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鸦片的泛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不仅给中国人的精神、肉体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1838 年12 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 年3 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在林则徐的主持下,被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定决心。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教,英国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借口,于1840 年6 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1842 年8 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条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 年年底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 年。

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中。清政府中以奕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19 世纪60 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事工业;70 ~90 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领土领海给日本,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

洋务运动由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清王朝,但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19 世纪70 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甲午战败和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极大地刺痛了民族资本家。从1895 年开始的4 年间,新创办的民族企业超过了战前30 年的总和,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

(三)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又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1895 年5 月2 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即“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9 月21 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 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103 天的变法终告失败。

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它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四)辛亥革命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 多种政治性刊物。在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 年11 月,他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 年2 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入会词上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05 年7 月,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此进入高潮。不久,孙中山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既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瓦解。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例如:命令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取消清朝律令中各类“贱民”条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人口,废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辫子;禁止赌博、缠足、吸食鸦片;鼓励兴办工商业,振兴农垦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普及教育,删除旧教科书中的封建内容;等等。这些政策法令,移风易俗,革故鼎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

1915 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五)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1919 年5 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同年3 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七)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 年1 月,讨论处理战后问题的“和平会议”在巴黎召开。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应邀参加巴黎和会。在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权益问题,但是,日本却要求继承德国原先侵占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1919 年2 月,北京大学学生召开全体大会,并推出代表联合各校学生,致电巴黎专使,要求力争山东主权。然而,英、美、法三国会议议定的和约有关条款,竟然承认了日本的无理要求,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在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愤怒如火山一般地爆发出来了。一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轰轰烈烈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由此开始。

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000 多名学生代表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并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各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举行罢市,学生举行罢课,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扩展到了全国20 多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 年8 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建立,其成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1 年7 月23 日至8 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决定,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大会制订了工作计划,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九)北伐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后期,鉴于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 年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1924 年1 月20 日至30 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5 年5 月30 日,上海发生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枪杀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南方,引发了有25 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鉴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根据事先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1926 年5 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 月9 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 年年底,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

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舍生忘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成为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中英勇善战的一支部队。共产党人还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在北伐战争走向胜利的同时,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1926 年,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面对反共逆流,缺乏经验的中共中央贯彻右倾的错误方针。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内政局迅速逆转。随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反动派也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 月15 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十)八七会议

面对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反共面目的公开暴露,陈独秀等人采取退让政策。这进一步助长了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反革命气焰。在革命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27 年8 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毛泽东在1928 年10 月和11 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 年1 月,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指明了党的工作要以农村为中心,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十二)土地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道路。1928 年4 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红军发动多次“围剿”。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地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3 年10 月,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1936 年10 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十三)遵义会议

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力量解决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的路线重新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四)瓦窑堡会议

1935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做了全面深刻的说明。为了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参加这个统一战线,报告提出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并规定了各种政策。

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十五)抗日战争

1931 年9 月18 日晚,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1937 年7 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年12 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战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随后,中日双方均投入大量军队,并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制衡。1941 年12 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中国并与美国、英国、苏联等结成同盟国,共同对抗以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为联盟的轴心国,中国抗日战争也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

1945 年,随着美军攻入日本本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中国军队亦开始对日军发动总反攻。8 月15 日,日本天皇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 月2 日,日本向中国国民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的胜利为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打下了基础。

(十六)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 世纪40 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6 年6 月至1947 年6 月)

1946 年6 月底,国民党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在此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各解放区开展运动战,先后进行了中原突围、胶济路、晋北、巨野、张家口、宿北、莱芜等31 场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初步稳定了战局。

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 年3 月开始,以山东、陕北为主实行重点进攻,企图消灭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或将解放军赶到黄河以北。为粉碎这一阴谋,人民解放军一方面在山东、陕北进行机动作战,牵制敌人主力,一方面在晋冀鲁豫、冀东、东北等战场转入战略性反攻,基本上粉碎了蒋军的重点进攻,并在战略上转为主动。

2.战略进攻阶段(1947 年7 月至1948 年9 月)

从1947 年7 月开始,国民党转为全面防御,而人民解放军则开始转为战略进攻。这种战略进攻,首先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兵团和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挺进开始,接着,其他野战军也先后展开进攻。解放军进行了进军大别山、进军豫西、进军豫皖苏等46 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战略上更加主动。

3.战略决战与追击阶段(1948 年9 月至1949 年12 月)

从1948 年9 月起,国民党军队转为重点防御,守备战略要地和交通干线,呈现出摇摇欲坠之势。人民解放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步优于蒋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于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等16 场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向全国进军,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和条件。

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退,人民解放军分四路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实行战略追击,先后进行了陕中、兰州、广东、海南岛、西昌等26 场战役,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十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 年9 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1949 年3 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www.xing528.com)

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关由西柏坡迁至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制定了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和革命胜利后的各项基本政策,为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中。清政府中以奕、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19 世纪60 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事工业;70 ~90 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领土领海给日本,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

洋务运动由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清王朝,但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19 世纪70 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甲午战败和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极大地刺痛了民族资本家。从1895 年开始的4 年间,新创办的民族企业超过了战前30 年的总和,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

(三)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又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1895 年5 月2 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即“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9 月21 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 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103 天的变法终告失败。

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它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四)辛亥革命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 多种政治性刊物。在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 年11 月,他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 年2 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入会词上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05 年7 月,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此进入高潮。不久,孙中山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既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瓦解。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例如:命令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取消清朝律令中各类“贱民”条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人口,废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辫子;禁止赌博、缠足、吸食鸦片;鼓励兴办工商业,振兴农垦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普及教育,删除旧教科书中的封建内容;等等。这些政策法令,移风易俗,革故鼎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

1915 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五)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1919 年5 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同年3 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七)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 年1 月,讨论处理战后问题的“和平会议”在巴黎召开。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应邀参加巴黎和会。在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权益问题,但是,日本却要求继承德国原先侵占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1919 年2 月,北京大学学生召开全体大会,并推出代表联合各校学生,致电巴黎专使,要求力争山东主权。然而,英、美、法三国会议议定的和约有关条款,竟然承认了日本的无理要求,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在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愤怒如火山一般地爆发出来了。一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轰轰烈烈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由此开始。

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000 多名学生代表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并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各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举行罢市,学生举行罢课,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扩展到了全国20 多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 年8 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建立,其成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1 年7 月23 日至8 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决定,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大会制订了工作计划,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九)北伐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后期,鉴于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 年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1924 年1 月20 日至30 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5 年5 月30 日,上海发生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枪杀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南方,引发了有25 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鉴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根据事先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1926 年5 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 月9 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 年年底,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

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舍生忘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成为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中英勇善战的一支部队。共产党人还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在北伐战争走向胜利的同时,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1926 年,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面对反共逆流,缺乏经验的中共中央贯彻右倾的错误方针。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内政局迅速逆转。随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反动派也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 月15 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十)八七会议

面对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反共面目的公开暴露,陈独秀等人采取退让政策。这进一步助长了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反革命气焰。在革命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27 年8 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毛泽东在1928 年10 月和11 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 年1 月,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指明了党的工作要以农村为中心,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十二)土地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道路。1928 年4 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红军发动多次“围剿”。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地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3 年10 月,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1936 年10 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十三)遵义会议

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力量解决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的路线重新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四)瓦窑堡会议

1935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做了全面深刻的说明。为了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参加这个统一战线,报告提出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并规定了各种政策。

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十五)抗日战争

1931 年9 月18 日晚,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1937 年7 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年12 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战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随后,中日双方均投入大量军队,并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制衡。1941 年12 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中国并与美国、英国、苏联等结成同盟国,共同对抗以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为联盟的轴心国,中国抗日战争也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

1945 年,随着美军攻入日本本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中国军队亦开始对日军发动总反攻。8 月15 日,日本天皇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 月2 日,日本向中国国民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的胜利为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打下了基础。

(十六)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 世纪40 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6 年6 月至1947 年6 月)

1946 年6 月底,国民党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在此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各解放区开展运动战,先后进行了中原突围、胶济路、晋北、巨野、张家口、宿北、莱芜等31 场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初步稳定了战局。

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 年3 月开始,以山东、陕北为主实行重点进攻,企图消灭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或将解放军赶到黄河以北。为粉碎这一阴谋,人民解放军一方面在山东、陕北进行机动作战,牵制敌人主力,一方面在晋冀鲁豫、冀东、东北等战场转入战略性反攻,基本上粉碎了蒋军的重点进攻,并在战略上转为主动。

2.战略进攻阶段(1947 年7 月至1948 年9 月)

从1947 年7 月开始,国民党转为全面防御,而人民解放军则开始转为战略进攻。这种战略进攻,首先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兵团和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挺进开始,接着,其他野战军也先后展开进攻。解放军进行了进军大别山、进军豫西、进军豫皖苏等46 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战略上更加主动。

3.战略决战与追击阶段(1948 年9 月至1949 年12 月)

从1948 年9 月起,国民党军队转为重点防御,守备战略要地和交通干线,呈现出摇摇欲坠之势。人民解放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步优于蒋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于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等16 场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向全国进军,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和条件。

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退,人民解放军分四路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实行战略追击,先后进行了陕中、兰州、广东、海南岛、西昌等26 场战役,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十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 年9 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1949 年3 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关由西柏坡迁至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制定了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和革命胜利后的各项基本政策,为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