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第四辑:附辨诸子之伪

《经解入门》第四辑:附辨诸子之伪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火而后,群经散亡,而伪者始出,其尤甚者,莫若《尚书》之古文。而作伪之人,或谓王肃,实即梅颐。近今诸大儒且群起而攻之,抉其伪迹,使无遁形。而其伪者,说经诸家直置不道,此例之最严。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

《经解入门》第四辑:附辨诸子之伪

秦火而后,群经散亡,而伪者始出,其尤甚者,莫若《尚书》之古文。古书凡百篇,秦燔后,伏生仅口诵二十九篇,曰“今文尚书”。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科斗文书孔安国较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曰《古文尚书》。其所增多,盖即于篇目中,一合计之,一分计之,非别有多篇也。安国书本自为传,值武帝末,巫蛊事[一]起,不得奏,藏,乃遂散佚。东晋豫章内史[二]梅颐所上《古文尚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二十五篇,皆伪书也。其《舜典》本亡,则分《尧典》之半为一篇。《益稷》本无,则分《皋陶谟》之后为一篇。而作伪之人,或谓王肃,实即梅颐。疑之者始于宋吴才老、朱子诸儒。近今诸大儒且群起而攻之,抉其伪迹,使无遁形。而其伪者,说经诸家直置不道,此例之最严。而河中[25]之《伪泰誓》,张霸之《百两篇》,汉已不行,固无容议。若乃《金縢》诸篇,则信无可疑者也。

【笺注】

[一]巫蛊事:指巫蛊之祸。《汉书·武帝纪》:“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晋潘岳《西征赋》:“吊戾园于湖邑,谅遭世之巫蛊。”

[二]内史: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汉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晋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复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尚书》而外,《易》于秦火独全,得不伪。而《子夏易传[一]、《关朗易传》[二]皆伪托不足据。《诗》不伪,而《小序》亦有疑者,然经学家则犹尊信。

【笺注】

[一]《子夏易传》,旧本题卜子夏撰。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幾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附录】

清惠栋《九经古义》卷二认为《周易举正》为伪书:唐时有苏州司户郭京撰《周易举正》三卷,家无是书。据洪氏《随笔》所载二十余则,皆因王辅嗣、韩康伯之注,谬加增损。今以李氏所录汉《易》考之,乃知其妄。如云《屯》六二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案:从本古纵字,故郑康成、黄颖皆音于用反(古踪字作纵,见《隶释》)不容阑入何字,其妄一也。《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言字,转写相仍,故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案:虞翻曰:“田为二,阳称禽,震为言五失位,变之正艮为执,故利执,言无咎。”荀爽曰:“田,猎也,谓二帅师禽五之利,度二之命,执行其言,故无咎。”以言为之,信注而不信经,其妄二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以顺也。今本误倒其句。”案:虞翻曰:“背上六,故舍逆,据三阴,故取顺,不及初,故失前禽。”二句各有取义。以失前禽为舍逆取顺,其妄三也。《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案:郑康成曰:“卦互体坎艮,艮止于上,坎险止于下,夹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则可矣。”虞翻曰:“小谓五,五失正动得位,体离以刚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改“小利”为“不利”,其妄四也。“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案:此四字是王氏释天文也一句之义,非经文也。虞翻注谓五利变之正成巽体,离艮为星离日坎月巽为高,五天位,离为文明,日月星辰高丽于上,故称天之文。玩虞义,全无以刚柔交错为天文之意,其妄五也。《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案:虞翻曰:“应正历险,故往蹇反身,据二,故来反,二在下,故云反。”改“反”为“正”,其妄六也。《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下多“幽”字。案:荀爽曰:“为阴所掩,故不明。”删去“幽”字,其妄七也。《鼎·彖》:“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享三字,故注文亦误增而大亨三字。”案:虞翻曰:“大亨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正释“大亨”之义,以为误增,其妄八也。《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案:虞翻曰:“动体明夷,震为行,故曰吉行。”若云志行,不容不注,其妄九也。《小过》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案:虞翻曰:“谓三坎水已之上,上六故已上也。”郑本作尚。尚与上通,上与长亢协,改为止,其妄十也。《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案:虞翻曰:蒙二阳在阴位,故杂初杂而交,故著改杂为稚,其妄十一也。京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今所举正皆谬悠荒唐若此,不待阅全书而知其赝矣。中惟“履霜阴始凝也”,“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一见《魏文帝纪注》,一见王肃《易》,前人固已言之,又《姤》九四“包失鱼”,因王注《震·彖》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上添不丧七鬯四字,《中孚·彖》“豚鱼信及也”,《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既济》“亨小,小者亨也”,皆望文为义,亦无足取。《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尤为诞妄。京创为是书,后儒晁昭德、郑渔仲之辈多有信而从之者,不可以不辨。《隋·经籍志》有卜子夏《周易传》二卷,残缺,梁有六卷。《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臂子弓所作,薛虞记。今所传《子夏易传》十一卷,以《释文》及李氏《集解》校之,无一字相合者。案其文又浅近。或曰唐人张弧伪作,非也。此书与郭氏《易举正》皆宋人伪撰,托之子夏、郭京者。唐时汉《易》尚存,子夏书虽残缺,李鼎祚犹及采之,宋以来经典散亡,无可考证,故令二伪书传于世,遗误至今。有志于经学者,急须辞而辟之。

[二]《关朗易传》,一作《关氏易传》,一卷,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关朗字子明,河东人。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春秋》“三传”无伪,而“三礼”则惟《仪礼[一]独完。《周礼》五官云出周末,《考工》一记,明是补亡。《礼记》之作,或谓俗儒,其中谬者不可不察。马融所益,不过三篇,其非古书,早有议者,淆乱难信莫甚。明堂古乐久亡,安有《乐记》?《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二]。《王制》虽言殷制,半是汉仪。《祭法》取《国语》,错乱无稽。《中庸》本秦人,言犹近理。《儒行》非孔子之言[三],《缁衣》为公孙尼子之笔[四]。此礼之大略也。

【笺注】

[一]《仪礼》: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说者谓周末文胜,今未见其然。如《仪礼》诸篇,皆是周初制作,委曲繁重,非周末也。”

[二]《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此说甚为颠倒。清江永《群经补义》卷三:“《月令》本是周时之书,《汲冢周书》存其目,末篇有序,吕不韦因之,作十二月纪,杂入秦时官名、制度,而秦实未尝用也(如唐之六典)。”

[三]《儒行》非孔子之言:《山堂考索》续集卷九经籍门记儒行:《儒行》非孔子之言也。盖战国时豪士所以高世之节耳。考一篇之内,虽时与圣人合,其称说多过其施于父子兄弟夫妇,若家若国,若天下粹美之道,则无见矣。圣人之行如斯而已乎?或谓哀公轻儒孔子有为而言也。曰:多自夸大,以授其君,岂所谓孔子哉?

清惠栋《九经古义》卷二认为《周易举正》为伪书:唐时有苏州司户郭京撰《周易举正》三卷,家无是书。据洪氏《随笔》所载二十余则,皆因王辅嗣、韩康伯之注,谬加增损。今以李氏所录汉《易》考之,乃知其妄。如云《屯》六二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案:从本古纵字,故郑康成、黄颖皆音于用反(古踪字作纵,见《隶释》)不容阑入何字,其妄一也。《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言字,转写相仍,故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案:虞翻曰:“田为二,阳称禽,震为言五失位,变之正艮为执,故利执,言无咎。”荀爽曰:“田,猎也,谓二帅师禽五之利,度二之命,执行其言,故无咎。”以言为之,信注而不信经,其妄二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以顺也。今本误倒其句。”案:虞翻曰:“背上六,故舍逆,据三阴,故取顺,不及初,故失前禽。”二句各有取义。以失前禽为舍逆取顺,其妄三也。《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案:郑康成曰:“卦互体坎艮,艮止于上,坎险止于下,夹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则可矣。”虞翻曰:“小谓五,五失正动得位,体离以刚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改“小利”为“不利”,其妄四也。“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案:此四字是王氏释天文也一句之义,非经文也。虞翻注谓五利变之正成巽体,离艮为星离日坎月巽为高,五天位,离为文明,日月星辰高丽于上,故称天之文。玩虞义,全无以刚柔交错为天文之意,其妄五也。《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案:虞翻曰:“应正历险,故往蹇反身,据二,故来反,二在下,故云反。”改“反”为“正”,其妄六也。《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下多“幽”字。案:荀爽曰:“为阴所掩,故不明。”删去“幽”字,其妄七也。《鼎·彖》:“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享三字,故注文亦误增而大亨三字。”案:虞翻曰:“大亨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正释“大亨”之义,以为误增,其妄八也。《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案:虞翻曰:“动体明夷,震为行,故曰吉行。”若云志行,不容不注,其妄九也。《小过》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案:虞翻曰:“谓三坎水已之上,上六故已上也。”郑本作尚。尚与上通,上与长亢协,改为止,其妄十也。《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案:虞翻曰:蒙二阳在阴位,故杂初杂而交,故著改杂为稚,其妄十一也。京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今所举正皆谬悠荒唐若此,不待阅全书而知其赝矣。中惟“履霜阴始凝也”,“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一见《魏文帝纪注》,一见王肃《易》,前人固已言之,又《姤》九四“包失鱼”,因王注《震·彖》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上添不丧七鬯四字,《中孚·彖》“豚鱼信及也”,《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既济》“亨小,小者亨也”,皆望文为义,亦无足取。《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尤为诞妄。京创为是书,后儒晁昭德、郑渔仲之辈多有信而从之者,不可以不辨。《隋·经籍志》有卜子夏《周易传》二卷,残缺,梁有六卷。《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臂子弓所作,薛虞记。今所传《子夏易传》十一卷,以《释文》及李氏《集解》校之,无一字相合者。案其文又浅近。或曰唐人张弧伪作,非也。此书与郭氏《易举正》皆宋人伪撰,托之子夏、郭京者。唐时汉《易》尚存,子夏书虽残缺,李鼎祚犹及采之,宋以来经典散亡,无可考证,故令二伪书传于世,遗误至今。有志于经学者,急须辞而辟之。

[二]《关朗易传》,一作《关氏易传》,一卷,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关朗字子明,河东人。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春秋》“三传”无伪,而“三礼”则惟《仪礼》[一]独完。《周礼》五官云出周末,《考工》一记,明是补亡。《礼记》之作,或谓俗儒,其中谬者不可不察。马融所益,不过三篇,其非古书,早有议者,淆乱难信莫甚。明堂古乐久亡,安有《乐记》?《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二]。《王制》虽言殷制,半是汉仪。《祭法》取《国语》,错乱无稽。《中庸》本秦人,言犹近理。《儒行》非孔子之言[三],《缁衣》为公孙尼子之笔[四]。此礼之大略也。

【笺注】

[一]《仪礼》: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说者谓周末文胜,今未见其然。如《仪礼》诸篇,皆是周初制作,委曲繁重,非周末也。”

[二]《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此说甚为颠倒。清江永《群经补义》卷三:“《月令》本是周时之书,《汲冢周书》存其目,末篇有序,吕不韦因之,作十二月纪,杂入秦时官名、制度,而秦实未尝用也(如唐之六典)。”

[三]《儒行》非孔子之言:《山堂考索》续集卷九经籍门记儒行:《儒行》非孔子之言也。盖战国时豪士所以高世之节耳。考一篇之内,虽时与圣人合,其称说多过其施于父子兄弟夫妇,若家若国,若天下粹美之道,则无见矣。圣人之行如斯而已乎?或谓哀公轻儒孔子有为而言也。曰:多自夸大,以授其君,岂所谓孔子哉?

清惠栋《九经古义》卷二认为《周易举正》为伪书:唐时有苏州司户郭京撰《周易举正》三卷,家无是书。据洪氏《随笔》所载二十余则,皆因王辅嗣、韩康伯之注,谬加增损。今以李氏所录汉《易》考之,乃知其妄。如云《屯》六二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案:从本古纵字,故郑康成、黄颖皆音于用反(古踪字作纵,见《隶释》)不容阑入何字,其妄一也。《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言字,转写相仍,故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案:虞翻曰:“田为二,阳称禽,震为言五失位,变之正艮为执,故利执,言无咎。”荀爽曰:“田,猎也,谓二帅师禽五之利,度二之命,执行其言,故无咎。”以言为之,信注而不信经,其妄二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以顺也。今本误倒其句。”案:虞翻曰:“背上六,故舍逆,据三阴,故取顺,不及初,故失前禽。”二句各有取义。以失前禽为舍逆取顺,其妄三也。《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案:郑康成曰:“卦互体坎艮,艮止于上,坎险止于下,夹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则可矣。”虞翻曰:“小谓五,五失正动得位,体离以刚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改“小利”为“不利”,其妄四也。“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案:此四字是王氏释天文也一句之义,非经文也。虞翻注谓五利变之正成巽体,离艮为星离日坎月巽为高,五天位,离为文明,日月星辰高丽于上,故称天之文。玩虞义,全无以刚柔交错为天文之意,其妄五也。《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案:虞翻曰:“应正历险,故往蹇反身,据二,故来反,二在下,故云反。”改“反”为“正”,其妄六也。《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下多“幽”字。案:荀爽曰:“为阴所掩,故不明。”删去“幽”字,其妄七也。《鼎·彖》:“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享三字,故注文亦误增而大亨三字。”案:虞翻曰:“大亨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正释“大亨”之义,以为误增,其妄八也。《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案:虞翻曰:“动体明夷,震为行,故曰吉行。”若云志行,不容不注,其妄九也。《小过》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案:虞翻曰:“谓三坎水已之上,上六故已上也。”郑本作尚。尚与上通,上与长亢协,改为止,其妄十也。《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案:虞翻曰:蒙二阳在阴位,故杂初杂而交,故著改杂为稚,其妄十一也。京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今所举正皆谬悠荒唐若此,不待阅全书而知其赝矣。中惟“履霜阴始凝也”,“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一见《魏文帝纪注》,一见王肃《易》,前人固已言之,又《姤》九四“包失鱼”,因王注《震·彖》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上添不丧七鬯四字,《中孚·彖》“豚鱼信及也”,《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既济》“亨小,小者亨也”,皆望文为义,亦无足取。《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尤为诞妄。京创为是书,后儒晁昭德、郑渔仲之辈多有信而从之者,不可以不辨。《隋·经籍志》有卜子夏《周易传》二卷,残缺,梁有六卷。《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臂子弓所作,薛虞记。今所传《子夏易传》十一卷,以《释文》及李氏《集解》校之,无一字相合者。案其文又浅近。或曰唐人张弧伪作,非也。此书与郭氏《易举正》皆宋人伪撰,托之子夏、郭京者。唐时汉《易》尚存,子夏书虽残缺,李鼎祚犹及采之,宋以来经典散亡,无可考证,故令二伪书传于世,遗误至今。有志于经学者,急须辞而辟之。

[二]《关朗易传》,一作《关氏易传》,一卷,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关朗字子明,河东人。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春秋》“三传”无伪,而“三礼”则惟《仪礼》[一]独完。《周礼》五官云出周末,《考工》一记,明是补亡。《礼记》之作,或谓俗儒,其中谬者不可不察。马融所益,不过三篇,其非古书,早有议者,淆乱难信莫甚。明堂古乐久亡,安有《乐记》?《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二]。《王制》虽言殷制,半是汉仪。《祭法》取《国语》,错乱无稽。《中庸》本秦人,言犹近理。《儒行》非孔子之言[三],《缁衣》为公孙尼子之笔[四]。此礼之大略也。

【笺注】

[一]《仪礼》:清江永《群经补义》卷四:“说者谓周末文胜,今未见其然。如《仪礼》诸篇,皆是周初制作,委曲繁重,非周末也。”

[二]《月令》之托周公,实出《吕览》:此说甚为颠倒。清江永《群经补义》卷三:“《月令》本是周时之书,《汲冢周书》存其目,末篇有序,吕不韦因之,作十二月纪,杂入秦时官名、制度,而秦实未尝用也(如唐之六典)。”

[三]《儒行》非孔子之言:《山堂考索》续集卷九经籍门记儒行:《儒行》非孔子之言也。盖战国时豪士所以高世之节耳。考一篇之内,虽时与圣人合,其称说多过其施于父子兄弟夫妇,若家若国,若天下粹美之道,则无见矣。圣人之行如斯而已乎?或谓哀公轻儒孔子有为而言也。曰:多自夸大,以授其君,岂所谓孔子哉?

[四]《缁衣》公孙尼子之笔: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三:“《缁衣》,刘云:公孙尼子之所作也。孔氏疏云:按郑目录曰:名曰缁衣,善其好贤者厚也。”○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八《答问五》:问:“《缁衣》一篇,其文大似《论语》。其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谨于言而慎于行’;‘生则不可夺志’;‘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皆与《论语》同。刘以为公孙尼子所作。公孙氏殆七十子之徒,故得闻孔子之绪言欤?”曰:“愚尝读《旧唐书》载沈约之言云:‘《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其词纯粹平易,非子思子不能作也。’郑康成注《论语》‘不可以作巫医’,云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也,其注不占而已句,云‘《易》所以占吉凶,无常之人,《易》所不占’也。皆依《缁衣》为说,以经解经,信而有征。卫瓘云:‘无恒之人,不可以为巫医,巫医则疑误人也。’此朱注所本,然于下文不占之义终难通矣。”○明金淛《读礼日知》卷下:“《缁衣》一篇,多依仿圣贤之言而为之修饰,间有文理不足处,学者择其可而从之可也。”○清翁方纲《礼记附记》卷八:“陆氏《释文序录》云:‘《缁衣》是公孙尼子所制。《汉书·艺文志·儒家》:《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注云:七十子之弟子。’《缁衣》一篇每段‘子曰’一条,则引诗书以证之。惟‘下之事上,禹立三年’一段,两引子言,下乃引诗书以证之,又‘下之事上言有物’一段,两引子言,下引诗书证之,篇首为上易事好贤如缁衣,亦是两引子言,而下引大雅证之,此盖两引子言同在一节,故以《缁衣》名篇,不应分作二节也。即以刑不烦、刑不试语义一类,亦可见尔。”

若乃《孝经》、《论语》,本无可疑。《尔雅》一经,大都参杂[一]。惟在学者,善为择焉。

【笺注】

[四]《缁衣》公孙尼子之笔: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三:“《缁衣》,刘云:公孙尼子之所作也。孔氏疏云:按郑目录曰:名曰缁衣,善其好贤者厚也。”○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八《答问五》:问:“《缁衣》一篇,其文大似《论语》。其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谨于言而慎于行’;‘生则不可夺志’;‘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皆与《论语》同。刘以为公孙尼子所作。公孙氏殆七十子之徒,故得闻孔子之绪言欤?”曰:“愚尝读《旧唐书》载沈约之言云:‘《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其词纯粹平易,非子思子不能作也。’郑康成注《论语》‘不可以作巫医’,云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也,其注不占而已句,云‘《易》所以占吉凶,无常之人,《易》所不占’也。皆依《缁衣》为说,以经解经,信而有征。卫瓘云:‘无恒之人,不可以为巫医,巫医则疑误人也。’此朱注所本,然于下文不占之义终难通矣。”○明金淛《读礼日知》卷下:“《缁衣》一篇,多依仿圣贤之言而为之修饰,间有文理不足处,学者择其可而从之可也。”○清翁方纲《礼记附记》卷八:“陆氏《释文序录》云:‘《缁衣》是公孙尼子所制。《汉书·艺文志·儒家》:《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注云:七十子之弟子。’《缁衣》一篇每段‘子曰’一条,则引诗书以证之。惟‘下之事上,禹立三年’一段,两引子言,下乃引诗书以证之,又‘下之事上言有物’一段,两引子言,下引诗书证之,篇首为上易事好贤如缁衣,亦是两引子言,而下引大雅证之,此盖两引子言同在一节,故以《缁衣》名篇,不应分作二节也。即以刑不烦、刑不试语义一类,亦可见尔。”

若乃《孝经》、《论语》,本无可疑。《尔雅》一经,大都参杂[一]。惟在学者,善为择焉。

【笺注】

[四]《缁衣》公孙尼子之笔: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三:“《缁衣》,刘云:公孙尼子之所作也。孔氏疏云:按郑目录曰:名曰缁衣,善其好贤者厚也。”○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八《答问五》:问:“《缁衣》一篇,其文大似《论语》。其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谨于言而慎于行’;‘生则不可夺志’;‘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皆与《论语》同。刘以为公孙尼子所作。公孙氏殆七十子之徒,故得闻孔子之绪言欤?”曰:“愚尝读《旧唐书》载沈约之言云:‘《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其词纯粹平易,非子思子不能作也。’郑康成注《论语》‘不可以作巫医’,云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也,其注不占而已句,云‘《易》所以占吉凶,无常之人,《易》所不占’也。皆依《缁衣》为说,以经解经,信而有征。卫瓘云:‘无恒之人,不可以为巫医,巫医则疑误人也。’此朱注所本,然于下文不占之义终难通矣。”○明金淛《读礼日知》卷下:“《缁衣》一篇,多依仿圣贤之言而为之修饰,间有文理不足处,学者择其可而从之可也。”○清翁方纲《礼记附记》卷八:“陆氏《释文序录》云:‘《缁衣》是公孙尼子所制。《汉书·艺文志·儒家》:《公孙尼子》二十八篇,注云:七十子之弟子。’《缁衣》一篇每段‘子曰’一条,则引诗书以证之。惟‘下之事上,禹立三年’一段,两引子言,下乃引诗书以证之,又‘下之事上言有物’一段,两引子言,下引诗书证之,篇首为上易事好贤如缁衣,亦是两引子言,而下引大雅证之,此盖两引子言同在一节,故以《缁衣》名篇,不应分作二节也。即以刑不烦、刑不试语义一类,亦可见尔。”

若乃《孝经》、《论语》,本无可疑。《尔雅》一经,大都参杂[一]。惟在学者,善为择焉。

【笺注】

[一]《尔雅》一经大都参杂:清王鸣盛《蛾术编》卷八“《尔雅》撰人”条曰:《尔雅》或云周公作,或云子夏作。今按:“‘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兮’,恂栗也。‘赫兮喧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大学》释《诗》之文,而《诗》则卫人所以美武公也,其文见于《尔雅》,武公在厉王之世,去周公远甚。今按诸诗皆作于周公后远甚,则谓《尔雅》为周公、孔子、子夏合作,当矣。

经既难信,外此何言?纬书云伪,识者不韪。《家语》之言,实出王肃[一]。旁及诸子,犹有是非。《管子》述身后之事[二],附益何疑?《阴符》非黄帝之遗[三],庭坚始发。《老子》、《关尹》,半属虚造。《列子[四]、《文中》[五],间得其真。《鬼谷》伪书,犹有辨者[六]。《丛子》所陈,子雍谬托[七]

【笺注】(www.xing528.com)

[一]《孔子家语》之言实出王肃:现在王承略等人已提出不同意见。详参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

[二]《管子》述身后之事:《管子》究为何人所作,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管仲本人所著,有的说是战国以及秦汉时好事者为之,甚至有的说是魏、晋以后的伪作。《管子》旧本题为“战国管仲著”。管仲是春秋初期时人,而题作战国,由此可见此书不是管仲所作。而且,书中常有“管子曰”、“管子云”或“桓公谓管子曰”等话,不像作者的口气。更可疑的是,书中多处提及管仲病危及其身后多年的事,例如《形势解》篇中有“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的话。“五伯”乃自齐桓公起直至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止,前后共历经了两百余年才形成的。管仲之时,哪有“五伯”?又如《小称》篇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之句,考西施、毛嫱皆越国之美人,一为范蠡之妾,一为勾践之姬,皆管仲身后之事。详参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三]鲍本《汉志》有《阴符经》。《索隐》云:“《阴符》是太公兵法。”

[四]关于《列子》的真伪问题,历来争论不已,迄今尚未定案。

[五]关于文中子其人其书,可参见李小成《文中子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六]《鬼谷子》并非伪书,参见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七]《孔丛子》所陈是否“子雍谬托”,今人也有不同看法。参见孙少华《孔丛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今举其隅,惟贵三反。辨伪之事,近人最详。即《四库提要》已具大略[一]。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简便可读[二]

【笺注】

[一]详见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之附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二]详见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一]《尔雅》一经大都参杂:清王鸣盛《蛾术编》卷八“《尔雅》撰人”条曰:《尔雅》或云周公作,或云子夏作。今按:“‘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兮’,恂栗也。‘赫兮喧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大学》释《诗》之文,而《诗》则卫人所以美武公也,其文见于《尔雅》,武公在厉王之世,去周公远甚。今按诸诗皆作于周公后远甚,则谓《尔雅》为周公、孔子、子夏合作,当矣。

[一]《尔雅》一经大都参杂:清王鸣盛《蛾术编》卷八“《尔雅》撰人”条曰:《尔雅》或云周公作,或云子夏作。今按:“‘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兮’,恂栗也。‘赫兮喧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大学》释《诗》之文,而《诗》则卫人所以美武公也,其文见于《尔雅》,武公在厉王之世,去周公远甚。今按诸诗皆作于周公后远甚,则谓《尔雅》为周公、孔子、子夏合作,当矣。

经既难信,外此何言?纬书云伪,识者不韪。《家语》之言,实出王肃[一]。旁及诸子,犹有是非。《管子》述身后之事[二],附益何疑?《阴符》非黄帝之遗[三],庭坚始发。《老子》、《关尹》,半属虚造。《列子》[四]、《文中》[五],间得其真。《鬼谷》伪书,犹有辨者[六]。《丛子》所陈,子雍谬托[七]

【笺注】

[一]《孔子家语》之言实出王肃:现在王承略等人已提出不同意见。详参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

[二]《管子》述身后之事:《管子》究为何人所作,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管仲本人所著,有的说是战国以及秦汉时好事者为之,甚至有的说是魏、晋以后的伪作。《管子》旧本题为“战国管仲著”。管仲是春秋初期时人,而题作战国,由此可见此书不是管仲所作。而且,书中常有“管子曰”、“管子云”或“桓公谓管子曰”等话,不像作者的口气。更可疑的是,书中多处提及管仲病危及其身后多年的事,例如《形势解》篇中有“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的话。“五伯”乃自齐桓公起直至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止,前后共历经了两百余年才形成的。管仲之时,哪有“五伯”?又如《小称》篇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之句,考西施、毛嫱皆越国之美人,一为范蠡之妾,一为勾践之姬,皆管仲身后之事。详参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三]鲍本《汉志》有《阴符经》。《索隐》云:“《阴符》是太公兵法。”

[四]关于《列子》的真伪问题,历来争论不已,迄今尚未定案。

[五]关于文中子其人其书,可参见李小成《文中子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六]《鬼谷子》并非伪书,参见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经既难信,外此何言?纬书云伪,识者不韪。《家语》之言,实出王肃[一]。旁及诸子,犹有是非。《管子》述身后之事[二],附益何疑?《阴符》非黄帝之遗[三],庭坚始发。《老子》、《关尹》,半属虚造。《列子》[四]、《文中》[五],间得其真。《鬼谷》伪书,犹有辨者[六]。《丛子》所陈,子雍谬托[七]

[七]《孔丛子》所陈是否“子雍谬托”,今人也有不同看法。参见孙少华《孔丛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笺注】

[一]《孔子家语》之言实出王肃:现在王承略等人已提出不同意见。详参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

今举其隅,惟贵三反。辨伪之事,近人最详。即《四库提要》已具大略[一]。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简便可读[二]

【笺注】

[一]详见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之附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二]详见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管子》述身后之事:《管子》究为何人所作,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管仲本人所著,有的说是战国以及秦汉时好事者为之,甚至有的说是魏、晋以后的伪作。《管子》旧本题为“战国管仲著”。管仲是春秋初期时人,而题作战国,由此可见此书不是管仲所作。而且,书中常有“管子曰”、“管子云”或“桓公谓管子曰”等话,不像作者的口气。更可疑的是,书中多处提及管仲病危及其身后多年的事,例如《形势解》篇中有“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的话。“五伯”乃自齐桓公起直至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止,前后共历经了两百余年才形成的。管仲之时,哪有“五伯”?又如《小称》篇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之句,考西施、毛嫱皆越国之美人,一为范蠡之妾,一为勾践之姬,皆管仲身后之事。详参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三]鲍本《汉志》有《阴符经》。《索隐》云:“《阴符》是太公兵法。”

[四]关于《列子》的真伪问题,历来争论不已,迄今尚未定案。

[五]关于文中子其人其书,可参见李小成《文中子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六]《鬼谷子》并非伪书,参见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七]《孔丛子》所陈是否“子雍谬托”,今人也有不同看法。参见孙少华《孔丛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今举其隅,惟贵三反。辨伪之事,近人最详。即《四库提要》已具大略[一]。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简便可读[二]

【笺注】

[一]详见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之附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二]详见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