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念孙·王引之: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王念孙·王引之: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略)《清史稿·儒林二》: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时川、楚教匪猖獗,念孙陈剿贼六事,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念孙奏引黄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暂行无害,诏许之。念孙自引罪,得旨休致。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徐士芬《封光禄大夫原任直隶永定河道王公事略状》:公讳念孙,字怀祖,冢宰文肃公子也。[3]王引之《石臞府君行状》:存目。

王念孙·王引之: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清儒学案》卷案一百《石臞学案上》:汉学大师,惠、戴称首。石臞学于东原,有出蓝之誉。文简继之,小学训诂,实集大成。高邮一派,遂与苏、皖鼎峙。嘉、道以来,尤多宗王氏父子者。(下略)

清史稿·儒林二》: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父安国,官吏部尚书,谥文肃,自有传。八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赐举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仁宗亲政。时川、楚教匪猖獗,念孙陈剿贼六事,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是年授直隶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罢,特旨留督办河工。工竣,赏主事衔。河南衡家楼河决,命往查勘,又命驰赴台庄治河务。寻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永定河道。会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以引黄利运异议,召入都,决其是非。念孙奏引黄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暂行无害,诏许之。已而永定河水复异涨,如六年之隘。念孙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鸣。[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九。念孙故精熟水利书,官工部,著《导河议》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纪略》,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讹,议乃定。《纪略》中辨讹一门[1],念孙所撰也。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分《逸周书》、《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都八十二卷,于古义之晦,于抄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如此。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于经,熟于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尝语子引之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因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结不通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说经者,期得经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广庭训,成《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辞》十卷、《周秦古字解诂》、《字典考证》。论者谓有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2]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高邮王念孙,字怀祖,乾隆乙未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主事,官至直隶永定河道。精于训诂。著有《广雅疏证》十卷。子引之字伯申,嘉庆己未姚文田榜以第三人及第,今官翰林院侍讲学士,能世其学。

徐士芬《封光禄大夫原任直隶永定河道王公事略状》:公讳念孙,字怀祖,冢宰文肃公子也。四岁读《尚书》百数十行,俄顷成诵。……生平守经训,自壮年好古,精审声音、文字、训诂之学,手编《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剖析精微,分顾亭林十部为二十一部,而于支、脂、之三部之分辨之尤力,海内惟金坛段氏与之合,而分至、祭、盍、缉四部,则又段氏所未及。……[3]

王引之《石臞府君行状》:存目。[4]

王寿昌《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加二级纪录十次赐祭葬谥文简伯申府君行状》:……政事之暇,惟以著述为事。自庚戌入都侍大父,讨论经义,凡有所得,即笔于篇,过庭所闻,亦备载之。迄庚寅,成书凡三十二卷,名曰《经义述闻》,不为凿空之谈,不为墨守之见,聚讼之说,则求其是,假借之字,则正其解。熟于汉学之门径,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初入都时,因许氏《说文》屡就“古人名字相因”之义,发明古训,因作《周秦名字解诂》一书,皆就古人名字音义之相比附,以观声音训诂之会通。成是书时年甫二十有五。官山东学政时,因钱晓征先生所释太岁分太岁、太阴为二,义有不安,考明《汉志》“太岁在子”为“在寅”之讹,因于试士之暇为说二十八篇以正之,名曰《太岁考》,与《周秦名字解诂》皆合刊于《经义述闻》中。又因小学之书皆释名物实义,若经传语词,小学书释之者如《尔雅》粤于为曰之类,所载无几,自汉以来说经者,或以助语而释以实义,或不知助语有二训、三训,而皆释以常解,语义未明,而经义反因之而晦。虽以毛、郑之精,犹未免此误。府君因博考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发明助语古训,分字编次,为《经传释词》十卷,以补《尔雅》、《说文》、《方言》之缺。府君说经无所不究,尤精于转注、假借之字。幼承庭训,精通于先大父古均二十一部之分,于九经、《楚词》、诸子之有韵者剖晰精微,又熟于篆隶递变源流,因声音以审文字,因文字以察诂训,凡汉、唐诸儒就借用之字,望文生义而未安者,府君释以本字,无不冰释理顺。退食之余,侍先大父,即以考订为承欢之具。先大父所著《广雅疏证》,末卷即命府君为疏;《读书杂志》十种,亦多列府君之说。而府君《经义述闻》及《经传释词》,亦谨载先大父说。芸台先生谓先大父、府君之学过于惠、戴二家。恭甫先生谓,当代通儒著述惟先大父、府君与让堂老人为最醇。由其审订精确,左证明通,先于本书前后洽熟,然后旁取他书,一文一字靡不钩稽该核,合于古而即惬于心,故为诸家所莫及。顾千里谓,近代通儒——程征君经学,钱少詹史学,汪明经文章,先大父、府君小学,天下五人而已。皆知之深也。刘文清公赠府君楹帖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聪颖特达,文而又儒。”论者谓非府君不能当之。府君不惑于二氏之学,居大父母丧,不令僧道忏悔,曰:“俗谓此可以祈福。福善祸淫,天之道也,岂祈之可得?谓为此以免罪,则是先自诬其亲也。”又不信术数阴阳拘忌之说,星家言而或中,曰偶然耳。又曰:“十干、十二支,自人名之,以纪时日,十干、十二支之分配五行,亦自人合之,乌可以其生克言吉凶哉?”居大父丧,阴阳家有以回煞宜避之说进者,府君泣曰:“是何言也?吾亲果来,是人子见忾闻之所愿望见颜色者也,安忍避哉?”又世俗丧事,凡亲宾来吊者,奏鼓乐府,君以为非礼,命设而不作。生平笃一本之谊,族人之贫者,岁时皆有赡恤,冬有衣费,应试有路费,置田数十亩,以所入为资助族人之用。终府君之身,如一日赋性直朴,一言一话,无不表里如一,与人交,不设城府,要于忠信,遇事蹇谔,未尝有所阿比,亦未始以清节陵人。于声色纷华,澹然一无所好。服官数十年,不畜妾媵。饮食、衣服、宫室、器皿之属,不求精美,寝室中,古书数架,无玩好之设,居恒以盛满为戒。故位登极品,清约如寒素。晩年稍喜莳花,然不求精贵,仅市中草花,位置庭中,谓聊以取生意云尔。官翰林时,购貂裘一袭,服二十年,未尝易。迨官卿贰,得赐库貂,则命速成之,曰:“我将服以纪恩也。”驭下最宽,臧获有小过,多容恕之,而约束仍不稍纵。奉使各省,家人辈无敢侵扰毫末。至于教不孝等,甫有知识,即以朱子《小学》及《养正遗规》示之。不孝寿昌任部曹时,府君时教以勤慎,及随钦使谳狱事毕,省府君于丙舍,府君曰:“余备员正卿,汝等非如寒素,旋都时其勿受赆仪。”迨任知府,府君训之曰:“知府有表率之责,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事上官以礼,待属下以和,论公事则贵允当,驭奴隶则必严肃,遇应提之案勿瞻顾情面,致民隐莫达有示审之事勿改易时日,致民累久延,方为称职。”不孝寿昌皆谨识而遵守之。不孝彦和选授广西郁林牧,府君训之曰:“直牧有抚字催科之事,而又有表率僚属之责。尔须思所以为民父母之道,正已率物,勿坠家声。”不孝彦和亦谨识而勉为焉。不孝寿同考取拔贡生,府君训之曰:“此向上之机尔,毋自废弃,况祖宗有以选拔有声者。学问人品,曾为一方之望,尔当勉力,以继前徽。”不孝寿同亦谨识之不敢忘。呜呼!自今以后,欲再闻府君之训,不可得矣,痛何如哉!府君自通籍后,迭荷恩施,颁赏不可胜记,如重华宫茶宴,则有字画、三清茶瓯玉盌、天然葫芦茶盏,岁赉则有御书福字、荷囊、狍鹿、果品,午节则有香囊、扇络,特恩则有人参、貂皮、纱绮、瓷瓶、鹿肉,庆典则有文绮、鞍马、笔砚、书籍之赐。至于三朝奎藻,则有《高宗纯皇帝圣训》、《仁宗睿皇帝圣训》、《仁宗御制诗文集》、《诗文余集》、《御制全韵诗》、《平定教匪纪略》、《养正书屋全集》、《御制初集》、《午门受俘诗》之赐,其他钦定书籍,如《全唐文》、《大清会典》、《康熙字典》之类,不胜枚举,府君奉为世宝,与先文肃公所承赐书,一同什袭珍藏,今则褒恤重申饰终恩渥,而府君音容已隔,攀溯莫由矣,呜呼痛哉!府君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寅时,卒于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辰时,享年六十有九。(下略)[5]

胡培翚《研六室文抄》卷六《王石臞先生八十寿序》:……先生博学以综之,精思以审之,伟识以断之,集诸家之大成,为后学之津导。其始出入经史百家、儒先传注,浸淫衍绎,以自得其指归,其后即以所得者鉴别乎经史百家之书,而是非疑似无不立辨。盖能会音、形、义三者之大原,以言文字,使古籍之传得存真面目于天壤者。千百年来,先生一人而已。先生尝以魏张揖之《广雅》荟萃魏以前故训,勤勤疏证之。闻先生之为是书也,日课疏三字,罔间寒暑,积十余稔乃成。又以子史中微文奥义研究者少,患传本讹脱日甚,乃取《管子》、《淮南子》、《国策》、《史记》等书,详加厘订,方将以次别录,所校于简,为《读书杂志》。盖先生胸怀高淡,实能吐弃一切,嗜古著书,杜门谢客,惟一编为乐。吾师退食之暇,从先生旁讲问经义,凡有所获,互相证佐,穆穆愉愉,以两大儒萃于一门,而晨夕传业,亦千古所未有也。然则先生惟内有所重,外物不足动其中,故神明纯固,又味道之腴常有以颐养其天和,故老而益健。先生之寿,孰非先生自致之,矧古义湮郁弗章,赖先生爬罗剔抉,以传永久者甚多。先生既有以为斯文寿,则天之寿先生,以彰我朝文治之长者,曷有极耶?(下略)

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二十九《王石臞先生传》:高邮王氏以经学世其家,其最著者为石臞先生。近从董户部对廷得先生行状,为之传曰:先生讳念孙,字怀祖,号石臞,先世居苏州,明初迁高邮。高祖开运,高邮州学生员,治《尚书》有声。曾祖式耜,副榜贡生,博通五经”,性方正,贫而好行其德,不乐仕进,以所学授弟子,卒老于家。祖曾禄,选拔贡生,湛深理学,从游者甚众。父安国,雍正二年会元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官至吏部尚书,赐谥文肃,崇祀乡贤祠,国史有传。文肃元配车太夫人,继配徐太夫人,皆生子而殇,再继配徐太夫人,乃生先生。先是赠尚书公年逾七十,望孙甚切,豫为之名曰念孙,谓文肃曰:生孙则以是名之。及赠尚书公没,而先生始于乾隆九年三月十三日生,文肃悲喜交集,曰:“天佑吾父,而予之孙,其将绍吾父之业乎?”遂如遗命以名之。先生甫三龄,即失所恃,时文肃在籍,服阕,拜礼部尚书之命,携先生入都。先生聪敏异常儿,在襁褓中已识二十余字,人皆谓有夙慧。四岁读《尚书》,矢口成诵。文肃口授之,读无虑百数十行,俄顷便已烂熟,都下有神童之目。迨七岁,文肃治狱于陪都,虑京邸无人调护,乃携之东行,与文肃偕出使之。某公夜作奏稿,援据经传,恐有错误,则询之先生,先生时方睡熟,应声诵之,无一字讹,相与惊叹,以为异才。八岁能属文,学为制义,操觚即作全篇。十岁而《十三经》诵毕,旁及史鉴,流观往事,感慨激昂,尝拟作《秦桧传》,断制森严,章法完密,文肃览而嘉之。由是期望益厚,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故先生之持躬正直得于庭训者甚早。休宁戴东原,当代硕儒,精于“三礼”、六书、九数、声音、训诂之学,文肃延之授经,而先生稽古之学实基于此。十四岁而文肃公薨,先生哀毁骨立,扶柩旋里,受业于翰林侍讲夏啸门。先生笃志为学,少年而有老成之风,为文根柢深厚,理法精熟,虽老师宿儒弗能过也。服阕,应童子试,州试第二,府院试皆第一,学使刘文清公叹赏先生文,以为轶群之彦。过扬州,见卢雅雨都转,询家世,则大喜曰:“文肃公有子矣。”岁在乙酉,年二十二,恭逢高宗纯皇帝巡幸江南,先生以大臣之子迎銮,献颂册,蒙恩赐举人,居乡则与李惇、贾田祖晨夕过从,又与江都汪中、宝应刘台拱、兴化任大椿、歙程瑶田书札往还,以朴学相励。诗宗汉、魏、六朝,摹拟逼真。经训则发明叔重,究其阃奥。大兴翁覃溪先生赠楹帖云:“识过铉锴两徐而上,学居后先二郑之间。”盖道其实也。岁在乙未,年三十三,成进士,改庶吉士。大兴朱笥河学士品隆望重,凡新科后进投刺者皆不答拜,独于先生往谒,躬自答之,曰:“是当代通儒正士,不可以后进视之也。”既而乞假旋里,以著述为事,谢绝人事,独居湖滨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年三十七,入都。次年散馆,钦命赋题为《日处君而盈度赋》[6],同考者多不知所出,先生依卫恒《四体书势》本指为之,且以告于同考者,同考者归检《晋书》,乃信,咸以是服先生之多闻且直谅也。先生考列一等五名,以部属用签掣工部治事于都水司,则河工估销总汇之所也。先生素精熟于《水经注》、《禹贡锥指》、《河防一览》[7]诸书,至是益讲明治水之道,为《导河议》上下篇,上篇导河北流,下篇建仓通运漳浦。蔡文恭见而韪之,时奉旨纂《河源纪略》,先生为纂修官,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之山,先生力辩其讹,议乃定《纪略》中《辨讹》一门,先生所撰也。……奉旨以六品休致,時先生年已六十有七矣。先生长公子引之,方自河南学政差旋,乃迎养先生于京邸,谓长公子曰:“桑榆暮景,得以优游宴息,皆朝廷之赐也。自顾生平读书最乐,乃以著述自娱。”取所校《淮南子内篇》重加校正,博考诸书,以订舛讹,由是校《战国策》、《史记》、《管子》、《晏子春秋》、《荀子》、《逸周书》及旧所校《汉书》、《墨子》,附以《汉隶拾遗》,凡十种八十二卷,名曰《读书杂志》。先生年七十二,长公子以大理寺卿视学山左,迎养先生于学署。济南山水,先生顾而乐之,暇则讨论经籍,以怡悦性情。越二年,长公子差旋,先生同至京邸,修学著书,忘食忘忧如故也。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仁宗睿皇帝升遐,先生于寓所成服,哀号不已,后每忆知遇之恩,辄呜咽流涕。道光五年,先生年八十二,是年乡试,距先生蒙恩赐举人之年已周甲矣,例当重与鹿鸣宴。八月,顺天府奏闻赏给四品职衔,先生赋《纪恩诗》六章。越二年,长公子充武英殿总裁,奉旨重刊《康熙字典》,撰《字典考证》十二册,进呈御览,皆仰承先生指示。十一年夏,犹自撰《墨子杂志序》,且手书之。冬,《读书杂志》付梓甫毕,先生犹手书《逸周书》以下卷帙先后,命依此为次,遂成绝笔。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先生薨于京邸,享年八十有九,以长公子引之官礼部尚书,晋封光禄大夫,配吴氏晋封一品夫人。子二,次敬之,承德郎。……先生性方正,又最宽恕,表里如一,不作世故周旋。人有一善可录,一长可取者,称道不置。朋友如藏有所患苦,辄忧不能释,竭力周恤之,尤笃于一本之谊。分田宅与从弟承祖,且赡以谷,承祖夫妇相继没,养其遗孤于家,为之婚嫁,凡在五服以内,贫者皆有所资助。生平于学问之交终始不渝,久而弥笃,同志之士以著述就正者,皆直言无隐,其遗书或有疵颣,必为去之。自壮年好古,精审于声音、文字、训诂之学,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剖晰精微,分顾亭林古韵十部为二十一部,而于支、脂、之三部之分辨之尤力,以为界限莫严于此。海内唯段茂堂与先生暗合,其他皆见不及此,而分至、祭、盍、缉四部,则又段氏之所未及。尝宗《说文》之字,而黜俗体,为《六书正俗》一书,既而识解益超,自谓所见犹浅,乃弃其稿。及官御史时治事之余,必注释《广雅》,日以三字为率,寒暑罔间,十年而成书,凡二十二卷,名曰《广雅疏证》,学者比诸郦氏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疏证》校订甚精,援引甚确,断制甚明,更善以古音求古义,而旁推交通,辟先儒之阃奥,作后学之津梁,为自来训诂家所未有。段先生为之序。复作《方言疏证补》一卷,精核过人,晩年犹以精力衰颓,不能卒业为憾。至于讲明经义,多发前人所未发,不取凿空之谈,亦不为株守之见,惟其平允而已。伯申尚书所刊《经义述闻》及《经传释词》,皆秉过庭之训以成书者。阮文达公深重先生训诂之学,以为出惠定宇、戴东原两先生上,遂以《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及《史记》、《汉书杂志》内旁通经训者,采入《皇清经解》,以广其传。先生又长于校雠,三任河道,簿书之暇,手不释卷。迨就养京邸,年臻耄耋,犹目览手记,孜孜不已,尝笑而言曰:“人生各有乐兮,余独著述以为常。”其笃信好学也如是。先生识高学正,遵守经训,不为二氏所惑,举俗人之祈祷福祥、通人之崇尚虚无,皆鄙弃而有所弗屑,常服膺于唐傅奕、韩愈崇儒辟佛,以为有识者定当如是。又称述汤文正之请毁五通神象,先文肃之驳立龙神庙,大其事,诵其词,以为此《诗》之求福不回,《论语》之知者不惑也,故凡祀典所无者,皆不谒其庙。居官事上,侃侃不阿,直道而行,毫无迎合。每请见,公事外,语不及私。初见时,上官或怪其冷落,后乃坦然相信,上官某与先生志趣不合,及某公被严谴,平日阿谀者皆白眼若不相识,先生独周恤其孥,不以今昔异,致某公感甚,且自悔其不知人也。属僚公事治者奖励之,少有牵混,则加以训斥,而礼节偶疏,则弗与较,荐举与否,皆视其莅事之优劣,人无敢干请者。河工题销到部,往往准驳参半,独先生申详者与例悉符,无可驳诘,人以是服其清且慎也。更历弥多,志守弥峻。尝诵《左传》“足欲,亡无日矣”之语,以自警,故廉正之操久而弗懈。教二子以“敦品读书,谨身节用”为要。尚书年十岁时,先生以朱子《童蒙须知》命手录置案头省览,暇则讲解朱子《小学》,佐以吕新吾《小儿语》,俾知寡过之方。年过二十有五,先生又示以《尔雅》、《方言》、《说文》,俾由此以通经训,至于古近体诗、古文时艺。亦必使取法乎上,一切苟简之学弗令寓目。官编修时,先生训之曰:“文学之臣,积学宜勤,持躬宜慎,当以汝大父为法,庶几有所遵循。”其后四任典试,先生又训之以“国家抡才大典,当详慎拔取真才,至于三品以上不收规礼,又当恪遵谕旨,而行以端节操”,两任学政,先生又训之以“培养人材,整饬士习及关防幕友家丁,以称职守”。岁在丁丑,奉命按福建李藩司自缢狱,先生又训之以廉洁自持,公平断鞫,毋稍瞻徇以负委任。至洊升卿贰,擢任正卿,先生又训之曰:“汝大父立朝忠清亮直,汝必秉公持正,以继前徽。”教次公子敬之曰:“古体诗当以汉、魏、六朝为宗,下逮有唐诸大家,以正所趋。近体则唐称极盛,而中晩气格渐弱,已无足法。有宋以后古、近体皆可涉猎,当知其佳处,得力于唐人,而新其壁垒,不可转袭宋人之貌。世徒嗤明代七子规仿盛唐为优孟衣冠,而不知去唐学宋又出七子之下。”(下略)

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公讳念孙,字怀祖,号石臞。先世居苏州,明初迁高邮州。高祖开运,州学生,治《尚书》有声。曾祖式耜,副贡生,贫而行德,以经授弟子。祖曾禄,拔贡生,深于理学。父讳安国,雍正甲辰科会元第一甲二名及第,官至吏部尚书,谥文肃,国史有传。公生四岁,即能读《尚书》,六七岁,文肃公口授诸经,皆成诵,都下有神童之目。八岁属文,十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偶作史论,断制有识,由是文肃教之以忠恕勿欺,正直持身之道。是公之学行早立于文肃公时。戴东原先生,当代硕儒也,文肃延为公师。十四岁,文肃殁,公扶柩归里,童年老成,学与行宿儒不逮也。服阕补州学生员。高宗纯皇帝巡幸江南,公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蒙恩赐举人,乙未会试中式,改翰林院庶吉士,既而乞假旋里,谢绝人事,居湖滨,力学四载,年三十七,入都,散馆改工部主事,主都水司事,遂精心于治河之道,由今河而上溯历代治河诸书,古今利弊无不通究,为《导河议》上下篇,上篇导河北流,下篇建仓通运,年四十,补主事,升营缮司员外郎、制造库郎中,年四十五,补陕西道御史,明年擢吏科给事中,又四年,转吏科掌印给事中。在都前后十余年,凡钱局诸差及京察外任皆力辞,俸满保送知府,自呈不胜外任,论者嘉异之。嘉庆四年,仁宗睿皇帝亲政之始,公具疏劾宰辅某,是时不乏弹章,惟公疏援据经义,最为得体,是以特蒙嘉纳。疏中正论,至今人犹诵之。是年三月,命巡淮安漕。九月,又巡济宁漕,尽裁陋规。道路所经,吏治民生皆奏之,蒙听纳施行。十二月,授直隶永定河道,积弊一清。六年夏大雨,弥月水涨二丈,高出于堤,南北岸同时溢,奉旨革职,逮问,寻奉谕水漫过芦沟桥面,不便人力难施,亦非意想所到。王念孙加恩发河工出力,不但免其前罪,尚可酌量加恩。……先生初从东原戴氏受声音、文字、训诂,遂通《尔雅》、《说文》,皆有撰述矣。继而余姚邵学士晋涵为《尔雅疏》,金坛段进士玉裁为《说文注》,先生遂不再为之,综其经学,纳入《广雅》,撰《广雅疏证》二十三卷,凡汉以前仓雅古训皆搜括而通证之。谓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之外,似乎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则一丝不乱。此乃借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实多张揖所未及知者,而亦为惠氏定字、戴氏东原所未及。古音自顾氏、江氏、戴氏皆有考正,金坛段氏分十七部,为益精。段氏之分支、之、脂为三部也,发前人所未发。先生昔亦同见及此,因段书先出遂辍作,然先生所分者乃二十一部:东一、蒸二、侵三、谈四、阳五、耕六、真七、谆八、元九、歌十、支十一、至十二、脂十三、祭十四、盍十五、缉十六、之十七、鱼十八、侯十九、幽二十、宵二十一。案之群经、《楚辞》,斩然不紊。其分至、祭、盍、缉为四部也,则更顾、段诸家之所未及,陆法言所未析者。先生又长于校雠,凡经、子、史书,晋、唐、宋以来古义之晦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著《读书杂志》八十二卷,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凡十种。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他人百思不能到。子引之撰《经义述闻》,亦多先生过庭之训,故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先生性方正,居官廉直,不受请托,自少至老,澹然以著述自娱,处世接物,善善恶恶,皆出于诚。喜怒必形于色,人有一善一长,道之不已。生平学问之友久而不渝,早年居乡与李君惇、贾君田祖、汪君中、刘君台拱、程君瑶田以古学相示,极一时之盛。教子幼以朱子《小学》诸书,长以经义。嘉庆己未科,元副朱文正公为会试总裁,引之中式,以五策拔其萃,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编修。道光八年,引之官至工部尚书,阶光禄大夫,封公官阶如之。(下略)[8]

《清史稿·儒林二》:引之,字伯申。嘉庆四年一甲进士,授编修。大考一等,擢侍讲。历官至工部尚书。福建署龙溪令朱履中诬布政使李赓芸受赇,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劾之。对簿无佐证,而持之愈急。赓芸不堪,遂自经。命引之谳之,平反其狱,罢督抚官。为礼部侍郎时,有议为生祖母承重丁忧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会奉使去,持议者遽奏行之。引之还,疏陈庶祖母非祖敌体,不得以承重论。缘情,即终身持服不足以报罔极;制礼,则承重之义,不能加于支庶。请复治丧一年旧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谥文简。

汤金钊《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加二级谥文简伯申王公墓志铭》:道光十四年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工部尚书王公卒于位,遗疏入,上心轸惜,命照尚书例赐恤,赐谥文简。越明年秋,孤子寿昌等奉灵榇反葬于安徽天长县谕兴集之东原,将以十二月初七日堋。以金钊与公周年进土,知公深,丐为薶幽之文。虽不文,不敢辞。按公讳引之,字伯申,号曼卿,姓王氏、先世由江苏苏州迁高邮。……[9]

龚自珍《定盦全集》续集卷四《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公讳引之,姓王氏,江南高邮人。……公乾隆六十年举人,嘉庆四季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尚书,改工部尚书,卒于位,赐谥文简。生乾隆三十一年,卒道光十四年,明年十有二月□日葬于州治之赐茔。公典乡试事四,典会试事二。龚自珍则其典浙江乡试所得士。……自珍爰述平日所闻于公者,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夫三代之语言与今之语言,如燕、越之相语也。吾治小学,吾为之舌人焉。其大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又闻之公曰:“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椠工主之。椠工误,吾则勇改。唐未明之士或不知声音文字而改经,以不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改,若夫周之没,汉之初经师无竹帛,异字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旧矣,其本字什八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文之圣之任也,吾不改。写官椠工误矣,吾疑之,且思而得之矣,但群书无左证,吾惧来者之滋口也,吾又不改。”又闻之公曰:“吾之学,未尝外求师,本于吾父之训。”先是兵备公校定晩周诸子、太史公书,一时言小学者宗之。公所著书□□卷,谓之《经义述闻》。“述闻”者,乃述所闻于兵备公也。《通说》四十余事,又说经之大者,在《述闻》之末。又闻之公曰:“吾著书不憙放其辞。”自珍受而读之,每一事就本事说之,栗然止,不溢一言,如公言。公之色,孺子色。与人言,未尝有所高论。(下略)[10]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序》:太史公书,东汉以来,注者无多,又皆亡逸。今见存者,唯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而已。宋本有单刻《集解》本,有兼刻《索隐》本。明季毛氏有单刻《索隐》本,而《正义》则唯附见于震泽王氏本,其单行者不可得矣。是书传写或多脱误解者,亦有舛驳,所亟宜辩正者也。近世钱少詹事大昕作《史记考异》,讨论精核,多所发明,足为司马氏功臣。后有梁明经玉绳作《志疑》一书,所说又有钱氏所未及者,而校正诸表特为细密。余曩好此学,研究《集解》、《索隐》、《正义》三家训释,而参考经、史、诸子,及群书所引,以厘正讹脱,与钱氏、梁氏所说或同或异。岁在丁丑,又从吴侍御荣光假宋本参校,因以付之剞劂,凡所说与钱、梁同者,一从刊削,尚存四百六十余条。一勺之流,一巷之石,未足以言海岳之大也。嘉庆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五日,高邮王念孙叙,时年七十有四。

王念孙《王石臞先生遗文》卷二《广雅疏证序》:昔者,周公制礼作乐,爰著《尔雅》。其后,七十子之徒、汉初缀学之士递有补益。作者之圣,述者之明,卓乎六艺群书之钤键矣!至于旧书雅记,诂训未能悉备,网罗放失,将有待于来者。魏太和中,博士张君稚让继两汉诸儒后,参考往籍,遍记所闻,分别部居,依乎《尔雅》,凡所不载,悉著于篇。其自《易》、《诗》、《书》、“三礼”、“三传”,经师之训,《论语》、《孟子》、《鸿烈》、《法言》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谶纬之记,《仓颉》、《训纂》、《滂喜》、《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藉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为功于诂训也大矣。念孙不揆梼昧,为之疏证,殚精极虑,十年于兹。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絜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亦所不辞。其或张君误采,博考以证其失;先儒误说,参酌而寤其非。以燕石之瑜,补荆璞之瑕,适不知量者之用心云尔。……博访通人,载稽前典,义或易晓,略而不论,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后有好学深思之士,匡所不及,企而望之。嘉庆元年正月高邮王念孙叙。

陈鳣《简庄诗文抄》卷三《广雅疏证跋》:忆初入京师,与给谏王怀祖先生交最深。时先生方著《广雅疏证》,而鳣亦撰《说文正义》。每相见时,必剖析字形,卟求声义,娓娓忘倦,或数日不见,必手札往来,且千百言。后鳣将南归,先生执手而言曰:“《广雅》卷帙浩繁,余稿已数易,近日多病,恐不能必是书之成也。”鳣曰:“先生思精而学博,志专而业勤,何患不成?”遂挥泪而别。越十年,再至京师,适先生击权贵,名振公卿,时权贵已伏诛,而先生杜门谢客,独鳣往谒,则亟出见,曰:“余待子已久矣。《广雅疏证》二十卷,发愤垂成,惟后二卷,命子引之足成之。今付刻甫完,特以初印本持赠子,其为我校阅焉。”会先生出巡漕务,公子伯申以对策第二人成进士,入词馆。而鳣则罢举,南旋,遂携是书于车中读之,或就宿旅舍,则挑灯展卷,不知漏之几下,至将抵里门而毕业焉。叹其详审精密,洵足为稚让功臣,间有管见,附列于上,俟质诸先生。方今从事于小学者,若邵校理与桐之《尔雅正义》及先生之《广雅疏证》,皆及见其书之刊行。独愧鳣之《说文正义》用力已十余年,草创未就,而风尘荏苒,业渐荒芜,近更多病,且恐不能必其成也。先生得无怜之而嘅然者乎?嘉庆四年十月书。

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卷三《经义述闻序》:引之受性梼昧,少从师读经,裁能绝句,而不得其解。既乃溺于举子业,旦夕不辍,虽有经训,未及搜讨也。年廿一,应顺天乡试,不中式而归,亟求《尔雅》、《说文》、《音学五书》读之,乃知有所谓声音、文字、诂训者。越四年,而复入都,以己所见质疑于大人前,大人则喜曰:“乃今可以传吾学矣。”遂语以古韵廿一部之分合、《说文》谐声之义例、《尔雅》、《方言》及汉代经师诂训之本原。大人曰:“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大人又曰:“说经者期于得经意而已,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虽别为之说,亦无不可必欲专守一家,无少出入,则何邵公之《墨守》见伐于康成者矣。”故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孰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引之过庭之日,谨录所闻于大人者,以为圭臬,日积月累,遂成卷帙。既又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而见古人之诂训有后人所未能发明者,亦有必当补正者,其字之假借有必当改读者,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命曰《经义述闻》,以志义方之训,凡所说《易》、《书》、《诗》、《周官》、《仪礼》、大小《戴记》、《春秋》内外传、《公羊》、《穀梁传》、《尔雅》皆依类编次,其所未竟归之续编,亦欲当世大才通人纠而正之,以袪烦惑云尔。

阮元《揅经室一集》卷五《经义述闻序》:昔郢人遗燕相书,夜书,曰“举烛”,因而过书“举烛”。燕相受书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也。”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璞”。周人曰:“欲买璞乎?”郑人欲之,出其“璞”,乃鼠也。夫误会“举烛”之义,幸而治;误解“鼠璞”则大谬。由是言之,凡误解古书,皆“举烛”、“鼠璞”之类也。古书之最重者莫逾于经。经自汉、晋以及唐、宋,固全赖古儒解注之力,然其间未发明而沿旧误者尚多,皆由于声音、文字假借、转注未能通彻之故。我朝小学训诂远迈前代,至乾隆间惠氏定宇、戴氏东原大明之。高邮王文肃公以清正立朝,以经义教子,故哲嗣怀祖先生家学特为精博,又过于惠、戴二家。先生经义之外,兼核诸古子史。哲嗣伯申继祖,又居鼎甲,幼奉庭训,引而申之,所解益多。著《经义述闻》一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昔余初入京师,尝问字于怀祖先生,先生颇有所授。既而伯申及余门,余平日说经之意,与王氏乔梓投合无间。是编之出,学者当晓然于古书之本义,庶不致为成见旧习所胶固矣。虽然,使非究心于声音、文字以通训诂之本原者,恐终以燕说为大宝而吓其腐鼠也。

阮元《揅经室一集》卷五《经传释词序》: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颜氏家训》虽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所赖《尔雅》、《说文》二书,解说古圣贤经传之词气最为近古。然《说文》惟解特造之字,而不及假借之字。《尔雅》所释未全,读者多误。是以但知“攸”训“所”,而不知同“迪”。但见“言”训“我”,而忘其训“间”。虽以毛、郑之精,犹多误解,何况其余?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乃劝伯申勒成一书。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释词》十卷,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为“隹”(同“惟”)之讹。若此之畴,学者执是书以求之,当不悖谬于经传矣。《论语》曰:“出辞气,斯远鄙倍。”可见古人甚重词气,何况绝代语释乎?

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卷三《经传释词序》:语词之释,肇于《尔雅》,粤、于为曰,兹、斯为此,每有为虽,谁昔[11]为昔,若斯之类,皆约举一隅以待三隅之反。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即明著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如由,用也,猷,道也,而又为词之于,若皆以用与道释之,则《尚书》之“别求闻由古先哲王”、“大诰猷尔多邦”,皆文义不安矣。……凡此者,其为古之语词,较然甚著。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者也。引之自庚戌岁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廿八篇绎之,而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为病。窃尝私为之说,而未敢定也。及闻大人论《毛诗》“终风且暴”,《礼记》“此若义也”诸条,发明意旨,涣若冰释,益复得所遵循,奉为稽式。乃遂引而伸之,以尽其义类。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非敢舍旧说而尚新奇,亦欲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之采择云尔。(《续修四库全书》第1490册)(www.xing528.com)

胡培翚《研六室文抄》卷七《经传释词书后》:《尔雅》一书,多言转注,有数字共一义,数十字共一义者(如《释诂》自“弘、廓”至“业、席”三十九字俱训大[12]是也),所以明其异字同用也。然亦有一字具数义者,如猷字训为谋,而又训言,训已,训图,训若,训可;绩字训为继,而又训事,训业,训功,训成;基字训为始,而又训谋,训经,训设;将字训为大,而又训送,训资,训齐;康字训为乐,而又训静,训安,训苛;怀字训为至,而又训思,训止,训来;烝字训为君,而又训进,训众;假字训为大,而又训升,训嘉,仪字训为善,而又训匹,训干;皆以明其同字异用。至于遹、遵、率、循,由从训为自,而遹、遵、率又为循。……若此者多以义近,而辗转相训,盖于异字同用之中,复别其同字异用,亦云详矣。顾其所释,俱系字之实义,而如粤、于、爰、曰之释语词者不多见焉,当时口语相传,词气之间助语之字,同读异用,异读同用,人所共晓,无庸缕述。迨至后世,古音渐失,则有蔽于习闻,拘于实义,而不得其解者矣。吾师王伯申先生恐人之昧于此,而经义动多扞格也,于是撰《经传释词》一书,专取语词虚字释之,所释共一百六十字,分为十卷。如“来”为往来之义,人习知之,而不知来又为语助词。“薄”为厚薄之义,人习知之,而不知薄又为发语词。“为”为造作之义,人习知之,而不知其通于“曰”,通于“以”,通于“用”,通于“与”,通于“使”。按此略举以例其余,其全书训释尤详,后仿此。“云”为言语之义,人习知之,而不知其通于“是”,通于“有”,通于“如”,通于“或”,通于“然”。又如“焉”为语已之词,而义又训安,训何,训乎,训于,训是,训乃,训则,并训为状事词、比事词,且为发语之词,而义又训将,训尚,训又,训抑,训借,训若,训此,并训为未定词、更端词。以,用也,而义又训由,训为,训与,训及。是,此也,而义又训寔,训则,训夫,训只。苟不知来之为语助,薄之为发声,为与云之通为语词,而皆以实义解之,则于文理必多所窒塞矣。不知语词之焉与且与以与是之类,一字具有数用,而或执一以解之,则通于此,必不通于彼矣。是书条分缕析,于虚字之一字,或数用,或十数用者,罔不备列,综括靡遗,至于则为承上起下之词,而载亦训则,乃亦训则,而亦训则,如亦训则也,为穷上成文之词,而矣亦训也者,亦训也,邪俗作耶,亦训也,焉亦训也,抑为转词,而字或作意,或作噫,或作亿,或作懿,嘻为叹词,而字或作嘻,或作唉,或作诶,或作熙,不惮详悉指示,则转注假借之义亦具于其中。非博综乎周、秦、两汉之书,洞悉乎声音、文字、训诂之原,岂易为此信乎?其为千百年来绝无仅有之作也。吾师自弱冠后,究心《尔雅》、《说文》、顾氏《音学五书》者有年,得其要领,既而侍石臞太夫子于京邸,聆承庭训,贯通众说,益得指归厥。后师友一堂,凡有著作,互相考核(石臞公著《广雅疏证》二十卷、《读书杂志》八十四卷,多附吾师之说,吾师所著书亦多载石臞公之说),故其论撰极精。近吾师为武英殿总裁,奉旨重刊《康熙字典》,校正原书传写之误,撰《字典考证》十二册,以佐盛朝同文之治,而其所著《经义述闻》久已传布艺林,海内宗仰是书,专释语词虚字,辟前古未有之涂径,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学者诚能即是书熟复而详考之,则于经义必无扞格,而读史、读子、读古书无不迎刃以解矣。其功不与《尔雅》并传也哉!受业胡培翚敬识。

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卷三《春秋名字解诂叙》: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故叔重《说文》屡引古人名字,发明古训,莫著于此。触类而引申之,学者之事也。夫诂训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故名字相沿,不必皆其本字,其所假借今韵复多异音。画字体以为说,执今音以测义,斯于古训多所未达,不明其要故也。今之所说,多取古音相近之字以为解,虽今亡其训,犹掩罕譬而喻,依声托义焉。爰考义类,定以五体:一曰同训,予字子我、常字子恒之属是也;二曰对文,没字子明、偃字子犯之属是也;三曰连类,括字子容、侧字子反之属是也;四曰指实,丹字子革、启寄子闿之属是也;五曰辨物,针字子车、鳣字子鱼之属是也。因斯五体,测以六例:一曰通作,徒字为都、籍字为鹊之属是也;二曰辨讹,高字为克、狄字为秋之属是也;三曰合声,徐言为成然、疾言为旃之属是也;四曰转语,结字子綦、达字子姚之属是也;五曰发声,不狃为狃、不畏为畏之属是也;六曰并称,乙喜字乙、张侯字张之属是也。训诂列在上编,名物分为下卷。众著者不为赘设之词,难晓者悉从阙疑之例。上稽典文,旁及谣俗,亦欲以究声音之统贯,察训诂之会通云尔。至于解释不明,援引鲜当,大雅宏达其有以教之矣。[13]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高邮学案》:乾嘉学派兴起后,遂有以“学”为业的人,亦即今称“学者”,在学术发展史上说,这是破天荒的大事,没有文化事业的国家当然不是文明的国家。可以说,乾嘉而后,中国学术事业发达起来,因为有专门从事学术事业的一大批人。这一批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不能低估的,所以梁任公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时代,我们说这是梁先生的卓识。……王怀祖先生在治学方法上有不同于过去的新内容:方法缜密而逻辑性强,更为突出的现象是:王氏父子的文法观念强。我们过去缺少这种观念。戴东原治哲学,喜用文义分析的方法,以了解经典中的本义,开清人文法学的先河。段玉裁也注意了这种方法,王氏父子于此更有较大发展。在《读书杂志》中有用文法结构分析文句者,而更多地表现在《经传释词》及《经义述闻》中。……高邮王氏的另一名著是《经义述闻》,在王氏四种中《经义述闻》可能是成绩最大的一部,出自两代卓越的学者。胡适之先生曾经赞赏这父子二人老年著述的乐趣。这一部大著仅就汉学家的考据技巧及文章的结构说,在乾嘉时代名著如林的著作中,也是最突出的一部,即使到了清朝,在世界史上已属于近代期,在乾隆以前,很少见有成熟的考据论文,有名的《日知录》、《潜丘札记》以及《读书杂志》等书在体裁与内容上都是零金碎玉,不是熔铸一体的系统论文集。《经义述闻》出而风貌一变,它是论据丰富,文笔流畅,而组织比较严密的论文集,同时或稍后出书的《惠士奇礼说》、《求古录礼说》、《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等书,都属这一类作品。它文笔流畅,论点明确,交待清楚,没有中古暗昧不明的作品,这是一种新作风,新的反映,说明时代在变,历史上的中古作风消逝,清新明朗的近代已来![14]

【注释】

[1]今按:四库本《河源纪略》中辨讹凡六卷。

[2]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534~5535页。

[3]详见《高邮王氏遗书》,第9~11页。

[4]详见《高邮王氏遗书》,第26~34页。

[5]见《高邮王氏遗书》,第35~46页。

[6]《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星离云布”条引卫恒《四体书势》曰:“黄帝之史沮诵苍颉,视彼鸟迹,始作书势,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度,月象臣而亏傍,云逶迤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五·文学部四·文字三亦有“星离 云布”条目。今按:王念孙早年即熟悉类书,于此可得一有力证据。又按:《王石臞先生遗文》卷四有《日处君而盈度赋》:“伊皇颉之作文,本六书以为质。转注则考老并垂,假借则令长共述。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识会意之最精。从工为江,从可为河,见谐声之至密。惟象形之一端,与指事而并出。是故三画而连,其内谓之王。一规而注,其中谓之日。原夫日也者,列曜之宗,群阳之主,浮黄道以高悬,丽青霄而中处,上出于地,九万一千余,旁周乎天,三百六十五,拟以君象首出,而四表垂光,譬诸圣人方兴,而万物作睹。徒观夫光浮瑞霭,色丽卿云,测远晷于冬夏之至,验中道于春秋之分,既莫亏于万古,爰永照乎八垠。当夫旁作珥形,足表上天之瑞,不待中有王字,果为下土之君。是以古之造文者,肖形作势,因象呈奇,既外圆而中实,亦有满而无亏。运笔成轮,共睹重轮之状。摛豪作璧,群瞻合璧之规。即至文之弥耀,仰贞观之昭垂,标赤彩于九重,夐乎上矣,悬清光于八极,候其祎而。规摹维肖,结构斯成,作团团之文体,象杲杲之阳精。月者,阙也,形如玦,而半居于绌。日者,实也,状似环,而全处乎盈。本天而道以著,依象而文以呈。睹曜灵之不缺,识悬象之至明。其义甚宏,其文丕著。稽八书于许慎,妙理堪寻。考四体于卫恒,精言可悟。九州万国,地虽远而操笔皆知。汉字秦章,世虽疏而临文莫误。此亦如遍行九道,东西不爽。其衡普照,四时寒暑,勿愆厥度。我皇上道与治隆,德因时布,矢保泰之渊衷,廑持盈之睿虑,聪明足以临照,丕显其辉,充实而有光华,亦孔之固。皇度式如玉金,君恩符乎雨露。臣扣盘比陋,窃愿纂组以陈词;献日同愚,用敢濡豪而作赋。”

[7]《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

[8]见《碑传集补》卷三十九。

[9]见《高邮王氏遗书》,第11~13页。

[10]又见龚自珍《龚定盦全集类编》卷四。

[11]谁昔:畴昔;从前。谁,发语词。《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孔颖达疏引郭璞曰:“谁,发语辞。”朱熹《集传》:“谁昔,昔也,犹言畴昔也。”

[12]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吁、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

[13]今按:《春秋名字解诂》收入《经义述闻》,为卷二十二、二十三。俞樾撰《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补正王说60余条。胡元玉撰《驳春秋名字解诂》,驳正王书人名数十条,并补其阙疑未释者25人。黄侃又有所匡补。

[14]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五册,第312~3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