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国际课程特点比较:视野与行动实践

高中国际课程特点比较:视野与行动实践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3 主要高中国际课程的特点及区别2.IB课程和AP课程比较IB课程由于其先进的理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被公认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教育的领跑者”。课程设置比较 IB课程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结构,而AP课程主要是基于考试开发课程。三是IB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国际性。课程实施比较 就课程本身而言,IBO对IB课程实施的要求比大学理事会对AP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更为严格。

高中国际课程特点比较:视野与行动实践

1.部分国际课程的主要特点

IB、AP、A-Level、PGA、BC、WIC课程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引入和实施较多的国际课程,各类课程的课程性质、所属教育体系、课程构成、学制、认可范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其具体情况见表1-3。

1-3 主要高中国际课程的特点及区别

978-7-111-55130-0-Chapter01-7.jpg

2.IB课程和AP课程比较

IB课程由于其先进的理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被公认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教育的领跑者”。经过4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IB国际课程受到欧洲、北美及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5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而AP课程“追求卓越”的取向在课程教学、学分转换、价值理念及课程国际化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引进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际课程。两者各自的突出特点有:

(1)课程目标比较 首先,从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看,IB课程不是建立在某一主权国家的教育模式之上,它是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教育理念的精华,优化整合世界各国课程优势形成的课程项目,其四个课程项目共同的宗旨是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富有爱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终身学习者,以此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而AP课程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设置与大学接轨的课程,发展学生的能力或挖掘学生某一学科的潜力,课程内容体现出美国化的价值取向。

其次,课程目标反映出两种课程人才培养理念的差异。IB课程贯穿国际理解教育、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突出把世界作为整体来审视,分析和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其课程内容更为广阔和具有联系性,更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AP课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对某一学科有潜力且愿意深入学习的人才,一开始是突出追求卓越的精英取向,并未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也主要反映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

(2)课程设置比较 IB课程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结构,而AP课程主要是基于考试开发课程。首先,IB课程突出全人培养。六个学科组的课程和三门非教学性的核心课程(拓展性论文知识论,创新、行动和服务)突出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独立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相比较而言,AP课程的门类也比较齐全,但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预期选择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一方面提前体验、学习大学课程,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将来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为学习高难度的课程培养良好的习惯。其次,IB课程选择性更高。学生在水平、科目、模块、语言等方面都可以自主选择,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而AP课程的学生主要是选择科目,部分科目可以选择学习程度。三是IB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国际性。如语言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母语的学习;六个学科群和三门核心课程都是开放性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文化、政治和国家传统来做比较,并不需要学生得出结论。AP课程作为为大学课程打基础的先修课程,主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对学科本质性的理解。

(3)课程实施比较 就课程本身而言,IBO对IB课程实施的要求比大学理事会对AP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是IB课程的申请过程要比AP课程的申请复杂而且漫长,且需要对申请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和教师培训,并且申请成功后还需要接受五年一次的学校评估。AP课程的申请只要学校认为有学生有需求,并且有可以教授AP课程的教师就可以申请增设AP课程,在教师提交的教学大纲获得大学理事会评估专家的认可后就可以开设AP课程。二是IBO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经过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而大学理事会对AP教师并没有强制的培训要求。另一方面,IB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而AP教师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支持学生。第三,在资源支持方面,IB授课需要综合学校、社区资源,因而IBO要求学校在开设IB课程之前需要获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而AP课程实施则只需要学校资源支持即可。

(4)学业评价比较 IB课程学业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方面,外部评价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而内部评价则根据学科组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运用口语展示(Oral work in languages)、田野作业(Field work)、实验法(Laboratory)、课题法(Project)、档案袋(Portfolio)等方式。内部评价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也能充分了解和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或方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IB内部评价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老师根据严格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AP课程的评价方式则是相对单一的考试成绩,即最终的考试,学生的平时表现并不纳入成绩评定的范围。在考试类型方面,IB考试以简答题或论述题为主,AP考试也有简答题或论述题,但以选择题为主,前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后者因为选择题的存在也相应降低了考试难度。

(5)学习者特征比较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习IB课程、AP课程?具有学业责任、有原则、独立思考、良好沟通、努力工作、时间管理技能等特征的学生适合AP课程学习;具有冒险、智识勇气、好奇和探究、知识渊博、专注、好问、成就动机等特征的学生适合IB课程。二类学生的共性都突出:动机、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标准、不害怕问题、组织能力、良好的态度、沟通技巧、书面表达、阅读理解、批判思维、包容等方面的素养。从学生对IB课程、AP课程的评论中也可见两类课程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根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Suzanne Gulledge教授的授课整理):“学习如何学习”“你关心你的学习”“建立自信”“有趣的学习,而不是独自一人”“有一个学习曲线”“IB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像AP是一个个的课程”“有很强的社区意识:同学、老师、长辈”“不只是人文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教高中生成人的责任,而不只是大学标志”“真正开始关心学习的内容”“AP让我有真正深入的话题”。

总体而言,从课程本身的角度,IB课程和AP课程作为精英学生的标识,两者各有优势(表1-4)。AP课程:各学科相对独立;主要是外部检测,1~5的评分,3分为通过;学生选择课程,但可以不参加考试。IB课程:各学科交叉;内部和外部两方检测,1~7的评分,4分为通过;各学科都有详细的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跨学科的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三门核心课程。两者的共同点:高难度,成绩影响绩点,大学水平的课程和作业,可能换取大学学分,大学看重有挑战性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大学申请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

1-4 IB课程与AP课程的比较

978-7-111-55130-0-Chapter01-8.jpg

注:根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Suzanne Gulledge教授的授课整理。

[1]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全球教育展望,1998(4):65-71.

[2]李群.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的新趋势[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2-104.

[4]程介明.怎样才算是教育国际化[J].上海教育,2010(13):22-23.

[5]万明钢,白亮.全球化时代“学会共存”教育的愿景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76-80.(www.xing528.com)

[6]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14(2):11-17.

[7]毛敏.北京景山学校与美国牛顿南高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12(增刊1).

[8]J Knight,Jane.Internationalization:Elements and checkpoints[R].CBIE Research No.7,1994.

[9]苗宁礼.课程国际化有哪些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2014-2-28(6).

[10]Taylor F.Canadian University Efforts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Curriculum[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2002,63(2):225-236.

[11]汪立琼.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8(3):31-33.

[12]张人红.“全球化课程”——2000年澳大利亚全国课程会议热点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13]宋海鸥.国际学校高中阶段课程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4]徐辉.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41-44.

[15]张蓉.国际学校的概念界定与类型梳理[J].海峡教育研究,2014(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Z].2004-06-04.

[17]M C Hayden,J J Thompson.Per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preliminary stud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5,41(5):389-404.

[18]徐士强.面向境内学生的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9]吴颍惠.基础教育国际化开启中小学综合教育改革之门[J].世界教育信息,2014(9):52-57.

[20]徐辉.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25-326.

[21]车丽君.国际文凭课程小学项目(PYP)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2]唐盛昌,李英.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总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23]刘茂祥,刘炼,蒋皓.浅析国际文凭课程的关键发展特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16-22.

[24]张晓蜂,钱一仙.英国A-Level考试拉开改革大幕[J].上海教育,2015(32):38-42.

[25]唐盛昌.校长,教育思想的践行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4-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