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亭送别: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

长亭送别: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善用心理描写,表现“长亭送别”时矛盾复杂的心理,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主人公为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冲破封建婚姻桎梏、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叛逆者的光辉形象。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长亭送别: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

要点展播

一、字词

(yán)席 泠(líng) 玉(cōnɡ) 迍(zhūn)

(chuàn) 笑(yè) (wèn)泪 余(yìn)

(shěn)知 罗(wéi) 口(zhàn) 谨(ɡēnɡ)

(pēi) 挣(chuài) 香(qīn)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元末明初贾仲明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王实甫写的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存的只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其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

2.写作背景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蒙古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知识分子处于仅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西厢记》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与丑恶,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理想。

3.文体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三、主题思想

本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真挚感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

四、写作特色

1.《长亭送别》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曲子中用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滚绣球】一曲中,作者又捕捉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途中的客观之物,有力地表现了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之情,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2.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

《长亭送别》中的一些曲子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句时,会让人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叨叨令】一曲以连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难点聚焦

《长亭送别》是如何描写人物心理的?

本文善用心理描写,表现“长亭送别”时矛盾复杂的心理,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主人公为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冲破封建婚姻桎梏、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其中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爱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挣(chuài) (chù)眉 弃(zhì) 衰草(qī)迷

B.(shà)时 (rěn)知 玉(pēi) 衰柳长(dī)

C.口(zhàn) 笑(yàn) 余(yìn) 淡烟暮(ǎi)

D.(qī)迟 泠(línɡ) (wèn)做 凄凄惶(hu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筵席 煎熬 栖惶 蜗角虚名 B.蹙眉 厮守 顷刻 金榜题名

C.亲眷 揾拭 讫今 杯盘狼藉 D.罗帷 青鸾 暮蔼 举案齐眉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

A.恨不(请,央求)疏林挂住斜晖 (副词,表转折)告了相思回避

B.小姐这(边)坐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扶助)

C.怨归去得(快) 我见他(放东西的架子)泪汪汪不敢垂

D.(假装)整素罗衣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装载)得起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北雁飞 B.伯劳东去燕西

C.蜗角虚名,蝇头利 D.年少呵远别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厢记》与一般的杂剧形式相同,即一本四折另外加一个楔子。

B.王实甫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明代朱权评价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C.《西厢记》通过莺莺与张生这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题,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

D.元杂剧的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6.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

D.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7.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这两首曲词通过写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8.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www.xing528.com)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4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9.从【端正好】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色彩、感情、情景等方面,还是在语言、音韵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10.对【耍孩儿】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一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是莺莺送别张生时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11.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一煞】展现出一幅苍茫而瑰丽的景象,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渐愁渐远渐无穷”的心情,写出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的惆怅。

12.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再举出与其表意手法相同的一句诗。“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收尾】一曲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下面文段节选的是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崔莺莺夜听琴》里的三支曲子。第四折——听琴是写老夫人嫌张生贫贱,要赖掉婚约,张生痛苦万分。红娘为张生献计,让他在月下弹琴,以试探小姐情意。小姐晚上在花园烧香时,听到琴声,深受感动。

崔莺莺夜听琴(节选自《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

王实甫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15.这三支曲子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琴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怎样用琴声刻画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唱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