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影像之美——南粤色景一览

广东影像之美——南粤色景一览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颜色鲜艳是“飘色”的一大特色。此外还有水色、马色、车色等表演形式,同样精彩。“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又称“绑色飘”,起源于明末清初,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高景、地色、地景、撑景、景屏、装古事等各种名称。目前,江门台山浮石飘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滩飘色巡游时万人空巷,热闹非常,景童会和熟悉的同乡互打招呼,共祝如意,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影像之美——南粤色景一览

Sejing Eutertainment Performance in Nan Yue (Piaose, Dise, Gaojing, Dijing, Shuise, Mase, Chese, Dengse, Pingjing)

南粤色景种类繁多,万紫千红,出游或展示之处人流如织,到处欢声笑语,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飘色是历史悠久的装扮型广场游艺表演形式。广东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在不同时期,各个地方有很多名称,如抬阁、抬角、地色、地景、景屏、撑景、装古事等。不同地区的飘色各有艺术特点,但表现手法以及表现形式并没有多大差别。表演形式都是将舞台缩于方桌大小的面积,用人走、人抬、车推、马载、牛拉等方式游行,表演者都是五至十三岁的孩童,他们着戏装、画脸谱扮演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等中的各种人物。

颜色鲜艳是“飘色”的一大特色。一个“绑”字则道出了它的第二大特点,演员借助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用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巧妙利用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还有狮班、乐队、旗仗随行出游,组成一支庞大、整齐、载歌载舞的游艺队伍。飘色已由过去的一板一层发展到如今的一板两层或三层。此外还有水色、马色、车色等表演形式,同样精彩。

广东景屏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花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很多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密切相关,整体协调的美感与美学渊源甚深。人仔景屏有的是能活动的人物造像,题材有戏剧、民间故事等,如今,景屏在保留、传承的同时,又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内涵。

“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又称“绑色飘”,起源于明末清初,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高景、地色、地景、撑景、景屏、装古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都是五至十三岁的孩童,着戏装、画脸谱扮演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事迹中的各种人物,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巡游。飘色的神奇之处在于,演员借助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由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巧妙利用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湛江吴川飘色活动始于清代,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粤西,就连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名声在外,堪称南国民间的一株绚丽奇葩。由过去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发展到一板一层的飘色,再到今天的一板两层或几层飘色,飘色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内涵也愈发深刻。巡游队伍通常长达数里,观众常常有100多万人,场面极为壮观。湛江吴川飘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派粤剧扮相(飘色)(湛江吴川)
Beautiful modeling of Cantonese Opera characters(Wuchuan, Zhanjiang)

龙游封神(湛江吴川)
Long You Feng Shen(Wuchuan, Zhanjiang)

湛江吴川飘色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古老又独一无二的民间民俗结晶,是游艺民俗中的一种。它历史悠久,取材广泛,文化积淀深厚,富有创新精神,对启迪民智、传承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飘色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按照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湛江吴川飘色是中原民间文化艺术抬阁、飘色等游艺不断改造、发展、升华的结果,深受群众喜爱。

元宵巡游(汕尾海丰
Lantern Festival Parade(Haifeng, Shanwei)

汕尾高景(客家人谓之撑景,又称飘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高景”的谐音为高兴,是海丰先民远离中原祖地,南下迁移后,在“离根恋祖”的精神状态下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智慧的技艺。表演内容有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汕尾陆河客家河田、青坑等地高景的突出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景童、景旦和道具所在的位置高达七八米,远超古民居的屋脊高度;“险”是整台高景仅由一根六至八米长不规则的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无依无托;“巧”是指高景制作的各个单元组合巧妙,奇特考究,既要依照景梗形状谋篇布局,又绝对不能暴露景梗的“来龙去脉”。难怪它被称作“隐蔽的东方艺术”,目前汕尾陆河高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门台山浮石飘色表演要求小孩扮成传统戏曲人物,以戏剧内容为主,表演难度大,风险高,时常让人提心吊胆、捏一把汗。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飘色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不仅因为它的表演场面宏大,参与人数众多,还在于它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宣传功能。飘色的保留传承反映了人们的民俗心理,以及对年青一代了解历史、掌握知识、健康成长的期望。目前,江门台山浮石飘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子龙救阿斗”飘色表演(江门台山)
Piao-se performance of Zhao Zilong savs Adou(Taishan, Jiangmen)

云浮郁南连滩的飘色是与本地民俗信仰结合的一种迎神赛会活动,展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和祭祀组织状况。连滩飘色巡游时万人空巷,热闹非常,景童会和熟悉的同乡互打招呼,共祝如意,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滩同乡祝如意(云浮郁南)
Liantan fellow villagers send good wishes(Yunan, Yunfu)

白蛇传(广州番禺)
Performance of the White Snake(Panyu, Guangzhou)

广州番禺飘色的造型艺术已由过去单一的木质铁质装饰,发展到现代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空飘造型。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表演,可以得到美妙的艺术体验。该活动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人空巷看凤船(广州番禺)
Thousand of people come to see the Feng Boat(Panyu, Guangzhou)

广州番禺水色是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行于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表演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等多种艺术。景从水中生,色在水上浮,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感觉妙趣横生。广州番禺水色与越南的水傀儡有异曲同工之妙,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番禺水色前身为广州番禺市桥水色,原来是在市桥地区节诞期间举行,巡游浮于河道之上故名“水色”。多由儿童演绎与水有关的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杉木排浮架前后以两只彩艇牵动或控速,杉木排下方系巨石板沉于水下数寸,使人浮于水面而不露杉木排。清初以来,从巨舰凤船,到十丈凤船和水色彩艇,再到成群的小凤船。2000年起,广州番禺宝墨园将失传200余年的部分水色恢复,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是活动依然生动有趣。

“天女散花”表演(广州番禺)
Performance of The heavenly maids scattering blossoms(Panyu, Guangzhou)

“扮色”骑马游街市(广州番禺)
Children in costume ride in street(Panyu,Guangzhou)

广州番禺地区的许多乡镇曾流行一种民间艺术——“马色”。所谓马色,即由六至十二岁的儿童化妆成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骑在马上,参加巡游,展演助兴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属于“神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色”表演曾中断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13年初秋,“马色”巡街市再现南村镇,引众人围观。坑头村的马色“一马当先”,沿途观众兴奋不已。

广东马色分为有扮相和无扮相两种。有扮相,即由“扮色”(化妆演员)的儿童(称为“色仔”)装扮成特定的历史人物,如赵子龙、关云长、岳飞等骑在马上游行。无扮相,即“色仔”没有化妆成特定的历史人物,只是穿着一般的古装戏服骑在马上巡游。

马上英雄(广州番禺)
Heros on horseback(Panyu, Guangzhou)

马背出色(湛江)
Performances on horseback(Zhanjiang)

湛江地区为了表现历史故事和戏剧片断,化妆穿古装戏服巡游的活动,俗称地色。表演时一马要配一至三名马夫来确保马上的“色仔”不会摔下马来,以保安全。听闻清朝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后来开始出现地色游行。2017年元宵节,粤西地色“林召棠中状元”等表演中演员的出色扮相引人注目。

在湛江,一板根据“七仙女送子下凡会董永”故事改编的飘色表演精彩,情节跌宕起伏。以前家长都认为孩子成为飘色表演演员是一种荣幸,然而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受苦受累,不大支持孩子参加飘色表演了。

七仙送子(湛江)
Fairy the seventh sends the son to her husband(Zhanjiang)

七仙送子(湛江雷州
Fairy the seventh sends the son to her husband(Leizhou, Zhanjiang)

在湛江雷州,推着活动板车(以前出现过牛拉车,现已难觅见),在板车上布置色台,配以鼓乐巡游,恰似在一个个小舞台上演戏一般,这是比较原始的飘色表演形式。飘色艺术未来会如何发展,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飘色行业,把飘色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是值得思考的民俗传承问题。

综观雷州半岛的飘色历史,有一个从初级进化发展到高级的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人物的姿态形象上,雷州半岛与南方其他地方的飘色表演有同有异。而在活动板车上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布置色台的形式,目前很难在别处找到类似的形式。

嫦娥奔月(湛江雷州)
The Goddess Chang Er's fly to the moon(Leizhou, Zhanjiang)

跨乡过峒装古事(清远连山)
"Zhuang Gushi" across the country(Lianshan, Qingyuan)

装古事(地景)是清远连山壮族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游艺活动,多在每年春节期间的夜晚举行,由一个或几个村寨联合游演。装古事的表演队伍由古人古事化妆队、灯色队、锣鼓八音队等组成。灯色是用竹篾编扎成各种模样的骨架,再将各种色纸粘贴在骨架上作为装饰,由撑灯者高举头顶,因而民间又叫“高照”。一个古事队里的灯色,少则三十个,多则上百个,点缀在长长的古事队伍之中犹如繁星,又似银河落人间。

装古事的化妆表演队,通常扮演《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以及《杨家将》中的人物或地方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形象。

汕尾陆河东坑地景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东坑镇新东上屋村先祖太公彭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的一种民俗活动,通常在元宵节举行,一年一次,表演时主要以中国历史人物、传奇小说为题材,编成戏剧或情景节目,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薛仁贵征东》等。汕尾陆河东坑地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坑地景的服装、道具都由本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彭细强指导制作而成。地景巡游通常是三天时间,表演队伍从本村出发,沿着各村寨依次游行表演。其时,喧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奏乐声和欢笑声交织成欢快的田野交响乐,回荡于天地间,呈现出一派天地人“一体同春”、和谐共融的景象。

东坡西麓古妆现(汕尾陆河)
People wearing ancient costumes parade through the west foothill of Dongpo(Luhe, Shanwei)

2011年中国潮州花灯节于2月17日晚盛大开幕,广济城楼、广场举行亮灯、祈福仪式和文艺表演活动,数以万计的各式花灯将整个潮州古城变成灯的海洋。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是一门综合艺术。花灯中许多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来自于潮剧。潮州花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花灯节(潮州)
Lantern Festival in Chaozhou(Chaozhou)

龙行天下(潮州)
Dragon travels all over the world (Chaozhou)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在保留、传承的同时,又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和艺术内涵。潮州民间花灯创意大赛向市民征集创意,采用群众参与、专家点评、网络投票等形式,评出若干奖项,并公开展示。

情系桑梓(潮州)
Sentiment of hometown (Chaozhou)

潮州是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心系桑梓,倾力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热情参与救灾、慈善和各项公益事业。为表彰他们的贡献,潮州人民特意制作了这种“侨”味花灯。

潮州金石灯色采用与传统花灯一致的展区和散点布置形式,内容多围绕和睦共处、合乡平安、财丁兴旺的主题。金石灯色既充分融合了潮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又全面展现了乡村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每逢灯色表演时,入夜灯亮后村民便会纷纷出来观赏,还有专程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热闹非凡。

合乡平安(潮州)
Praying for the whole village's safety (Chaozhou)

佛山秋色欢乐节历史悠久,是承载着广东佛山民间智慧和欢乐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秋色艺术包含秋色工艺品和秋色表演艺术两大类,按表现形式划分,佛山秋色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等七色;按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划分,秋色又分为扎作、 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妆表演等十大类。因其形式丰富,表演技巧精奇巧妙,中外观众纷纷对此赞叹不已,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秋色欢乐节(佛山)
Qiuse Parade in Foshan(Foshan)(www.xing528.com)

粤剧红船搭花车(佛山)
Cantonese opera red boat ride float(Foshan)

红船是指粤剧戏班乘坐的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剧戏班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便栖身于红船。1854年起,清政府禁演粤剧长达十多年,自此红船绝迹,成为历史文物。佛山秋色中,红船“坐上”花车巡游,让现代人也可一睹红船风采,同时也彰显出粤剧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舞花灯(梅州兴宁)
Singing and dancing in Lantern Festival (Xingning, Meizhou)

梅州兴宁花灯为六格圆形灯,结构复杂的可达五层,分别绘有“状元及第”“仙君送子”“全家福满朝贵”等图案,外形美观,寓意美好。梅州兴宁的六格圆形花灯与北京的六方宫灯属同一品种。相传元代时,兴宁黄氏两兄弟手艺高超,专门从事宫廷的工艺制作工作。后黄氏兄弟回故乡养老,把技艺传授给子孙,于是世代相传至今。

梅州兴宁上灯习俗(客家话“响丁”)内容丰富。节前人们定做花灯,到了赏灯日,一众青年小伙沿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把花灯请回来,敬放在祖屋上厅正梁架下。花灯装饰有“花带”,村中当年新添多少个男丁,花灯就有多少条花带。梅州兴宁上灯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文化古镇广东陆丰碣石各地都会出现舞渔灯,也称舞鲤鱼灯,这是一项古老的艺术项目。民间名艺人陈鸿吉用竹片扎成骨架,裱棉纸加以彩绘制作的渔灯、纱灯、狮灯等,令人赞不绝口。1961年秋,广州市文化公园邀请他制作大型旋转纱灯“嫦娥奔月”,在公园展出。纱灯制作精美,人物形象逼真,受到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羊城晚报》还专门发文介绍。

渔灯展(汕尾陆丰)
Fish lantern exhibition(Lufeng, Shanwei)

南海鱼潮亮夜空(湛江遂溪)
People hold up fish lantern and light up the sky(Suixi, Zhanjiang)

湛江遂溪北坡常患旱灾,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手艺人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的鱼灯,并在鱼腹装上灯光,每年元宵节期间舞鱼灯、游村社,寄意游“鱼”带水、年年有余,这个风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灯祈福活动既传承又发展,所游之“鱼”由起初的鲤鱼,逐渐演变增加为各种鱼类、虾、青蛙,甚至是当年的生肖。鱼灯惟妙惟肖,内置烛光也改为电池

在千人“鱼祭祈福”游鱼活动上,大家高举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鱼灯。这些鱼灯画上眼睛、鳞片,五彩缤纷,舞动起来摇头摆尾,闪闪发光,在黑夜中犹如一群活生生的鱼在银河中畅游,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构成“天地共此景,人鱼乐同游”的景象。目前,该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在民间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渔乐升平”是一项极具岭南特色的鱼灯项目,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水乡风情,也可以借此机会祈求新的一年里生活安康幸福。

“年年有余”(肇庆)
Having a wealthy year(Zhaoqing)

白花灯俗称“点灯”“拜灯”,寓意“人丁兴旺”。白花灯的制作习俗源于明清,流传于茂名信宜镇隆等地,民间专为庆贺和启报婴儿出生使用。男女所用灯型有别,男庄重,女轻巧。凡有孩子在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准备白花灯。这些白花灯形态各异,新颖别致。农历正月初十起,人们持灯拜祖先及土地,并将花灯挂于土地庙,正月十五再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乡邻。

元宵节时擎灯巡游的白花灯称为道灯,由各添丁户派人(一般是儿童)擎灯跟随舞狮队后巡游。白花灯上还要写好祝福语“某府添丁之喜或玉胜之喜”。正月十六再举行一次同样的仪式,称为圆灯。

银光白花灯(茂名信宜)
White lantern(Xinyi, Maoming)

“织绣迎春”花灯(潮州)
Weaving embroidery for Spring lantern(Chaozhou)

“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这首吟唱潮州花灯的潮州歌册《百屏灯》,至今仍广为传唱,老少皆知。每逢元宵节,潮州人都会想起潮剧《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中因元宵观灯而结缘的爱情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花灯的老一代制作人出类拔萃,新一代艺人继往开来。例如黄韬的作品“织绣迎春”其制作涉及戏剧、雕塑、绘画、潮绣等诸多艺术技巧,人物头部要泥塑制成,难度极高。一屏花灯就是一个经典传统故事的缩影,一个“型能传情,意可寓教”的独特民间教材。

翁仔灯屏(揭阳屏景)
Wengzai lamp screen(Jieyang)

揭阳榕城破门楼郑翁仔灯自明朝嘉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翁仔灯是潮州大吴泥塑等制成的小型人物,穿上布料剪成的衣服,放到通花木橱里,组成的一幅幅展现历史、戏剧人物故事的屏灯,有“武松打虎”“陈三五娘”“八仙过海”等,人物栩栩如生,屏里灯饰辉煌,令人百看不厌。当地有民谚:看“翁仔灯”抱“白弟”,有祈求新年财丁兴旺之意。揭阳榕城破门楼郑翁仔灯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火醮是揭阳惠来县十年一次的盛大庆典,旨在祈求火灾不降临。揭阳惠来县城隍庙前有两座华丽宏伟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盏灯火,灿烂若仙境。街旁悬挂有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灯屏,最高有三层。活动期间,海外侨胞纷纷赶回惠邑,一睹民俗风采。该风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彩醮棚人仔靓(揭阳惠来)
The colorful jiao shed and beautiful models(Huilai, Jieyang)

人仔屏景是能活动的人物造像,春节迎春游乐时展出。屏景的运作初期是借助油灯,用油灯散发的热气推进人仔活动,后改用电池,如今用小型电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冲饮功夫茶、舂米等屏景的手脚都能动,生动灵活。大人小孩都喜欢结伴看屏景,欣赏屏景的同时祈求新一年里一家老小平安健康、好运连连。

“福禄寿星”人仔灯屏(揭阳)
Moving statues of the gods of luck, wealth and longevity (Jieyang)

“英歌舞”人仔灯屏(揭阳)
Moving statues of Yingge dancers(Jieyang)

屏景题材有戏剧、民间故事等,如《凤仪亭》、英歌舞,主角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屏景用竹木做架,铺布糊纸,造像配服装,再加以装扮修饰,这是美的竞赛,需要精益求精,倾尽全力。民众祭祖用完餐后便早早上街游览赏灯,细细品评。街上人山人海,到处欢声笑语。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原省长朱森林题词

广东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国际摄影协会名誉主席匡吉题词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协分党组原书记吕厚民题词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题词

中国著名摄影家,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梁惠湘题词

中国著名电影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广东分会原副主席王为一题词

老红军,资深作家、电影家许戈阳题词

2010年,许应华(右)、韩大猛(左)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吕厚民(中)在广州

2010年,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前排右一)、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廖曙辉(二排右三)、中国摄协副主席李伟坤(二排右一)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11年,广州艺博院举办《广州好——百词书画印影展览》(叶选平题)百词作者、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邬梦兆(前排左二)和摄影者许应华、韩大猛(前排右二、右一)

2005年,许应华、韩大猛和友人在中国陶艺大师庄稼工作室

2018年许应华(右)、韩大猛(左)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中,许应华伯父)家

2010年,许应华(右二)出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吕厚民(左四)、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杨元惺(左三)等在广州举办的专题摄影展览

2010年,摄影、民俗等专家陈俊生(左二)、郭小宁(左三)、王志文(右一)、陈载雅(左一)、王迪慧(右二)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05年,许应华、韩大猛在国画大家林丰俗家

2006年,国画大家杨之光参观指导许应华韩大猛摄影展览

2010年,许应华、韩大猛在中国著名电影家王为一家

2016年,许应华、韩大猛再度釆访拍摄111岁抗战老兵黄胜庸

2018年,许应华、韩大猛和陶艺家庄阳夫妇釆访拍摄石湾陶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左二)

2010年,许应华、韩大猛在中国著名摄影家梁惠湘家

2012年,韩大猛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画室

2009年,许应华、韩大猛釆访拍摄端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2011年,许应华、韩大猛应邀在潮州市城乡举办摄影展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