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揭秘心理因素

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揭秘心理因素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邡市电大站九六级经济法专业夏志芳当前,各地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去年据某地公安局统计,该年的青少年犯罪较往年的9%上升为19%。我们应当去研究其犯罪心理,治疗心灵创伤,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不良社会影响的抵抗力,铲除诱导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同时一个青少年犯罪者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也有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不同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犯罪心理因素大致有以上这些。

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揭秘心理因素

什邡市电大站九六级经济法专业夏志芳

当前,各地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去年据某地公安局统计,该年的青少年犯罪较往年的9%上升为19%。这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给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应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应如何才能使青少年犯罪之减少或是杜绝呢?我们应当去研究其犯罪心理,治疗心灵创伤,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不良社会影响的抵抗力,铲除诱导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笔者就当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现象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在青少年犯罪的人中间,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的人,不同的青少年发生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也是一种不同犯罪心理而是多种犯罪心理的交叉感染。同时一个青少年犯罪者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也有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不同的心理状态。笔者通过近段时期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案件的综合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种影响和支配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孩子在右攀左比,总觉得什么事对他来说都不公平。“别人有的而自己却没有”,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有夺回“应得”的欲望和冲动。某中学一位年仅13岁的中学生王某,家庭条件也不错,但就因为同班同学有一辆轻骑摩托车,王某要父母也给他买一辆,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开始自己想办法,就在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那天中午十二时许,王某趁邻居曾某家无人,翻窗进入屋内,盗得现金3850.00元,价值2000.00余元的金首饰,待王某正准备享受其得来的胜利品时,被公安机关抓获。但根据《刑法》的规定,王某不够法定年龄,不追究刑事责任。由学校、家长领回进行教育

“孤注一掷”心理。这也就相当于赌徒的心理,冒险家的心理。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认为“赌注越大,得利越多”,甚至认为“这年头是胆小的饿死,胆大的撑死。”于是敢于冒任何风险,孤注一掷,疯狂作案。去年某市一起团伙作案,最大的24岁,最小的12岁,共9人,在去年八月至十月底,就作案27起,其中有抢劫、盗窃、诈骗等作案方式。据年龄较小的罪犯交代:“与其同后娘或后爹窝囊的过,还不如豁出去自在的过个痛快。”

“补偿回报”心理。有的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由于享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不能同自己的父母享受其家人团聚的快乐,得不到继父或继母的关心和理解,他们的心理就偏激,产生怨恨感,于是千方百计寻找补偿,索取回报,欲觅一些心理安慰。某小学一位11岁五年级的女生,由于继母给她添了一位小弟弟,这位出世的弟弟,备受家人的笼爱,自己觉得家人冷落她,本是班上名列前茅的成绩,一下子成了后进生,这还算不上心痛,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她产生了清除小弟弟的心理。一天,她趁大人不在场,小弟弟正熟睡,她就悄悄的报起小弟弟往浴缸里放,正准备冲凉水,被大人发现,避免了不幸,而这位小女孩却挨了一顿。事后,她离家出走了,经学校的老师、派出所的同志四处寻找,方找回。从小女孩那里得知,她想清除小弟弟,重新得到父母的疼爱。

“浓缩人生”心理。一些青少年心理深处有这样的想法:“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多活几年受苦受累,不如少活几年图快活,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今天能享尽天下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即便明天与世无缘也值得。”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绝大部分说自己是为了图一时的享受、刺激和痛快。

“偏激浮躁”心理。个别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由于受家庭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求富心切,急不可耐,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情绪浮躁,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就走向极端,不惜挺而走险。去年五月某公安机关抓获一少女,不仅自己卖淫而且还介绍容留他人卖淫。

“法不责众”心理。一些青少年认为“法不责众”,“法也难治众”,“中国这么大,违法犯罪的这么多,浑水摸鱼,被抓获的是少数。”在调查100名青少年犯罪分子中,有80%明知是违法,触犯了法律,但又普遍心存侥幸,有的甚至认为我不够法定年龄,即使进去了,我还是会尽快出来,不相信甚至认为不可能会绳之以法。

“报复仇视”心理。一些青少年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当个人受到歧视或自认为不公平待遇时,就发泄私恨,“破罐子破摔”,疯狂报复。尤其是中学生表现较突出。某中学一位男生,其学习成绩一向都很好,但一次家长会后,其父母找到班主任谈了一下这位同学在家的情况,说是他在家里很难与继母相处,使其很为难,望老师多开导这位学生。谁知适得其反,这位学生以为父母伤了他的自尊心,给他造成了影响。他为了报复父母,就故意整天打电子游戏成瘾、喝酒、吸烟,成绩陡然下降。在去年十一月份为打电子游戏与社会上的小流氓发生纠纷,后大打出手,结果被刺杀伤亡。

“从众同流”心理。一些青少年耳闻目染周围“公子哥们”通过非法手段得到了很多好处,花天酒地,从一些娱乐场所出来的女孩子穿金戴银、打扮入时,久而久之,见怪不怪,错误认为“知识越多越找不到钱”,“为啥不趁年轻捞一把”,“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于是就萌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从众心理。个别小学生,一些中学生,尤其是部分待业青年,一人下水,导致众人落水,就是这种心态所致。

“老实吃亏”心理。现在在不同群体中,都有一些人认为“守法吃亏”、“老实更要吃亏”,于是有的人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灌输了“老实吃亏”的错误思想。据一对先后被判刑、也刚好够法定年限的双胞胎兄弟交代,他们无论是偷盗、抢劫都未遭到父母过多的指责。因其父是某厂的推销员,厂里效益好时,他在外搞推销,从未吃过什么“回扣”,所有的好处都给了厂里,而厂长却是大吃大喝,天天出入高级宾馆,先后离了两次婚,坐高级轿车,后来厂里出了问题,厂长也被检察院审查,而那搞推销的却还是一个穷光蛋。于是在他眼里也是“不能吃老实的亏,即使发生厂长那样的事也想得通,因为自己享受够了。”为此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心理因素大致有以上这些。我们应如何来矫正和遏制这种犯罪心理呢?笔者认为除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外,关键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包括他们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等。只有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医治心理创伤,矫正并节制犯罪心理。(www.xing528.com)

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

矫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学校,不仅仅只为教学质量,而忽略品德教育。只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的观念,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社会不良倾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用诚实的劳动取得美好的生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犯罪心理。

矫正带有低级趣味的思想意识,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提高精神境界。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往往与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自由有关,种种不同的或是不恰当的“攀比”和“吃亏论”等,也往往与意志薄弱、精神境界不高有关。只有引导他们学习好政治、文化,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才能摆脱低级趣味,增强抵御外部种种诱惑的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矫正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有效良药。

矫正畸形的需求欲望,树立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人是有欲望的,从温饱到小康,还会有不断的新追求,但脱离实际的过高的欲望,就会成为贪欲奢望,成为产生犯罪心费,豪华消费,奢侈消费,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而走上犯罪的为此,青少。为此,青年犯罪中的男骇子多是进行抢劫、盗窃等方式的作案。女孩子多数是进行卖淫或是行骗方式作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劳败由奢。”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用的东西,但决不能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病引进来。只有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筑起抵御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的长城,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心理。

矫正非道德化倾向,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通过各种舆论工具,不断给孩子们灌输做人的基本道理,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关心公益,多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私心,不能有贪婪之心,损人之心,更不能有害人之心。具有这样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就能逐步铲除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关心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矫正无政府主义思想,增强法制观念。鉴于在青少年犯罪中间,绝大多数居于初中、高中文化的,并不是不知法而违法,而是明知法而违法,或是故意打“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加强法制宣传要重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尊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公安机关要加大执法力度,使那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得到法律制裁或是得以法制教育。从而打消心存侥幸的幻想,使一些处于犯罪边缘的人悬崖勒马,临渊止步。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是社会主义法制规范下的民主自由的教育,从而避免种种偏激心理和越轨行为。

清除各种污染源,把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消极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黄赌毒与文化垃圾,都是毒化心灵,萌发青少年犯罪,诱发犯罪行为的污染源不少,青少年犯罪中,就事因为看了淫秽录像和书刊,染上吸毒,赌博的恶习,才萌发犯罪念头,走上犯罪道道路。广东省一名少年犯,年仅15岁,就是因为偷看了父母带回家的黄色录像片,把一个女同学骗回家,欲强奸,遭反抗,竟残暴的杀人奸尸。因此,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下决心切断污染源,诱发源,坚持“扫黄打非”扫除一切毒害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

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高尚品质,是医治“吃亏论”、“相对剥夺论”、“补偿论”的良药。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风气,是矫正心理失衡的有效措施。

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在各级学校,社会各界都应深入地进行心理教育,使青少年提高认识能力,分辨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对各种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减少和避免心理失衡,心理脆弱,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等不正常心态的发生,使他们在成绩或荣誉面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平常心”,在教唆和诱惑面前也能不动摇“平常心”。

健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机构,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也日趋多样化,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要有条件地逐步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与协调单位,还可在社会上和学校内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从事心理调查,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工作,既为咨询者服务,又为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和研究青少年心理提供翔实的资料,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完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公正平等,健康有序的法制环境。现在尤需通过法制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缓解人们群体内部的各种矛盾,提高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制观念,达到社会治安稳定,家庭结构稳定,这对调整部分青少年心理失衡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青少年犯罪心理较复杂,从社会角度看问题较严重,但是我们只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别,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滋生、发生过程以及形成犯罪的种种规律,就能为预防和减少乃至遏制青少年犯罪,保障社会长治久安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