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贸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案例与国际经验

自贸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案例与国际经验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质量逐步提高。上海自贸区有关文化服务的开放措施及其他制度创新,必将深刻影响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后自贸区发展阶段。截止目前,上海部分文化企业的先行先试已取得成效。以大项目建设为主导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之一。大项目建设对带动上海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固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必须要审视这些大项目对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市场需求有无充分考量。

自贸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案例与国际经验

田纪鹏 刘少湃 蔡 萌 姚昆遗**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四个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是狭义的自贸区,尽管属于我国领土,但在这部分区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等同于在国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类似这种区域性安排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自贸区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扩大开放与合作战略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不同类型自贸区总数已超过一千个。

自198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将其定位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或者战略产业。

放眼全球,纽约新加坡、迪拜均是拥有世界知名自贸区的国际大都市,同时它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积极示范作用。在过去几十年中,上述国际大都市不断探索与积累了大量利用自贸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并形成了四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对上海把握自贸区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极具启示意义。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体经历了下列四个发展阶段。

1997年上海市进行都市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重心从市区开始转移至郊区。市区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厂房开始闲置,较低的厂房租金成为大量文化从业者集聚于此从事文化产业创作的原始动力,上海文化产业进入萌芽与自发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开始认识到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05年1月,专门从事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正式挂牌,之后又相继出台了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文化产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2005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田子坊等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起,至2007年,上海市共批准成立了四批75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企业3 000余家,从业者超过2万人。集聚发展是该阶段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上海文化产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供给基本饱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优惠政策成为一些机构和个人牟取私利的手段等。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撤消了4家创意产业园区的授牌,并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层次管理与整顿。

在这期间,上海市政府细化并拓展了相关管理办法,使其覆盖整个文化产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质量逐步提高。2009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上海文化产业开启了国际化的文化产业模式。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更是成为国际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的盛会,标志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达到全新的高度。201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详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与措施,有力地保障了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大陆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服务业首批扩大开放措施中涉及文化产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演出经纪(开放措施是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二是娱乐场所(开放措施是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三是游戏机游艺销售及服务(开放措施是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1)。《文化部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开放的上述三个领域,并调整了相应的市场管理政策(2)。上海自贸区有关文化服务的开放措施及其他制度创新,必将深刻影响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后自贸区发展阶段。

截止目前,上海部分文化企业的先行先试已取得成效。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立的,旨在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吸引了佳士得拍卖、华谊兄弟、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等170多家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入驻,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群。百视通与微软在自贸区合资组建公司。中国首个保税艺术品仓库挂牌落成,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协助佳士得拍卖行举行了首场拍卖会。(3)

上海文化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从无到有,质量由低到高,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2014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会议披露(4),2013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 500亿元,同比增长10.1%,占本市GDP的比重约为11.5%。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项目等一批国家和市级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大项目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118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实效,平台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产业政策持续发力,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产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把握自贸区建设契机,文化创意开放力度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但在后自贸区时代,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必须遵循WTO“绿箱”政策,必须以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任何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及影响市场供需的政策都需尽快废止。目前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还没有达到WTO“绿箱”政策的要求,且政策灵活性不高。

以大项目建设为主导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之一。大项目建设对带动上海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固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必须要审视这些大项目对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市场需求有无充分考量。目前上海文化产业大项目涉及领域过窄,往往集中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领域,对广大的市民需求关注不够。大项目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布局集中在中心城区,没有充分考虑郊区县市场需求,郊区配置较少。

目前上海文化产业中的国有资本在产业引领与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还要看到,文化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各类发展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给予其他发展主体如民间资本等,更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支持。

文化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较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很大。目前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以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很难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上海目前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引进机制也不利于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起步较晚,立法技术较落后,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特别是尚未对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进行有效保护。司法、执法方面存在的周期长、多头管理等问题,使得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上海文化产业创新重视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视不足。与引进百老汇的著名歌剧相比,对沪剧等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传承不够。二是对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视不足。目前上海尚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对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不足。目前上海尚未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品牌,屈指可数的几个文化节庆品牌影响力有限。

上海自贸区建设给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体现在下列七个方面:一是自贸区产业发展环境优良,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二是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为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创造便利;三是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将引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自贸区金融服务扩大开放,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五是自贸区人才中介、教育培训领域开放,将有助于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六是自贸区游戏机领域开放,将为游戏机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契机;七是自贸区建设使商旅活动频繁,将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上海自贸区建设同样给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外资文化企业的强势进驻,有可能冲击本土文化企业发展;二是文化产业的不断开放,有可能影响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三是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定时间,有可能导致投机企业乘机侵扰。

纽约港自贸区设立于1979年,是全美第49个自贸区。尽管名称为纽约港自贸区,但其大部分位于新泽西州,小部分位于纽约州,由地跨两州的统一的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管理。2010年,纽约港自贸区商品进出口额为226亿美元,其中普通区为66亿美元,子区域为160亿美元。

纽约港自贸区企业包括汽车果汁进口商和加工商、多用途仓库运营商等,目前有5家制造商和9家仓库运营商,其中3家制造商主要针对海外市场。纽约港自贸区还包括9个活跃的子区域。纽约港自贸区地块包括:纽瓦克—伊丽莎白港内港务局海事码头、伊丽莎白市工业园区、新泽西港港口管理局海运码头和格林维尔堆场、爱迪生市海勒工业园区、南不伦瑞克海勒工业园区、伊丽莎白市北港工业中心、卡特里特I—12工业园区、珀斯安波I—440港工业园、里德港商业园区、伊丽莎白市伊丽莎白港商务园区、力登中心商务园区、科尔尼市南科尔尼工业园区。

纽约在2009年首次确定了“文化创意核心产业部门”的九大核心产业:广告电影和电视、广播、出版、建筑、设计、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纽约文化创意核心行业雇主以个体业主为主,企业和非盈利机构为辅。目前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个体业主约为7.9万个,而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仅为1.2万个。

2000年以来,尽管纽约逐渐丧失了某些产业部门在全美的部分市场份额,但仍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005年纽约文化创意产业汇聚了全美8.3%(约23万人)的相关人才,部门收入为244.81亿美元。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纽约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特征,催生了两大文化产业集聚区——SOHO文化集聚区(South of Houston Street)和“百老汇”文化集聚区(Broadway)。纽约居民生活方式早已文化创意化,这也促使了创作者面向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局面的形成。

第二,投资主体多元化。纽约文化产业发展投资主体除政府以外,还包括各种经济机构与团体、非营利机构与团体。以纽约两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例,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接近总投资规模的一半。

第三,文化产业运作高度企业化。纽约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企业化与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分工明确的四级孵化器:项目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大孵化”器(即二级孵化器的企业升级孵化),以及跨国孵化器。同时,纽约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园区化,园区的主办者包括政府、私人、学术机构等。

第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纽约市人文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便利,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顶级文化创意人才,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聚了人力资源优势。

第五,注重品牌塑造与保护。纽约创造了“SOHO”“百老汇”等世界顶级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不断加大品牌营销,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纽约文化产业品牌强调版权保护,自1790年制定第一部版权法以来,美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保护与激励原创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纽约成为世界文化创意创作中心。

新加坡根据《自由贸易区法令》于1969年成立了第一个自贸区——裕廊自贸区。目前,新加坡共有7个自贸区,除樟宜机场自贸区负责空运货物外,其余6个自贸区均负责海运货物。2012年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净利增长10.7%至12.57亿新元(约10.13亿美元),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增长5.2%至6 006万标箱。

新加坡自贸区为散货进出口提供72小时免费储存服务,为等待复运出口或转口的货物提供28天免费储存服务。货物可以在同一自贸区内自由转运,跨自贸区则需要在海关的监管下进行。自贸区具有极高的运转效率,卸货时间约为4至6小时,大型快递公司(比如UPS、FedEx等)从卸货至运出自贸区只需大约1小时。

在2013年5月举行的“第27届亚洲货运业及供应链奖”颁奖典礼上,新加坡海港连续第25次获得“亚洲最佳海港”的称号,樟宜机场则连续第27年被选为“亚洲最佳机场”。

新加坡文化产业同样被定义为“创意产业”。新加坡文化产业共分为文化艺术、设计、传媒三个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加坡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地位愈发重要。2010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美元,占GDP比重3.8%;从业人员达到14万,占总就业人数的4.8%。其次,文化产业集群化日益显著。文化产业三个领域集群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如2011年文化艺术演出场所达到856个,各类演出活动3.18万场。再次,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一流。新加坡拥有世界顶级的城市基础设施,因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个人和团体亚太巡回演出的必经之地。同时,新加坡还是亚太地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酒店、餐饮、商贸等配套设施也居世界先进水平。最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总体来看,新加坡全球竞争力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二。在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以动漫和游戏产业为代表的新加坡传媒业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第一,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核心战略产业。新加坡是亚洲第一个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由此,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产业规划,设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政策,全面系统地确立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核心地位。

第二,政府大力扶持。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例如,在2011年新加坡财政预算中,政府计划每年投入3.65亿新加坡元到文化艺术产业,该计划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www.xing528.com)

第三,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新加坡已经建立起了从小学教育开始的渐进式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体系,同时还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等国际顶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此外,新加坡还采取提高奖学金金额、降低税收等手段,大力吸引国际优秀文化创意人才。

第四,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产品。得益于多元化社会,新加坡文化兼容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一系列的文化节事活动,如华人新年、佛诞日、开斋节、哈芝节、圣诞节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均被发掘整理为新加坡的文化产品,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体验。

1985年,杰拜勒·阿里自由贸易区(JAFZA)揭幕成立,为阿拉伯地区建设自贸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并促使迪拜以其为参考模型建立自贸区,鼓励外商贸易与投资。在迪拜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由外商100%控股,甚至还可享受免关税的待遇。此外,这些企业在雇工与赞助等方面也不受限制。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因为能够提供自由的市场环境、先进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各种免税政策等,成为跨国企业落户中东地区的首选。

迪拜现有近20个自贸区,包括迪拜机场自贸区、迪拜珠宝城、迪拜网络城、迪拜知识村、迪拜硅谷、迪拜健康城、迪拜国际金融中心、迪拜体育城、迪拜棕榈岛工程、海关与自贸区公司、迪拜汽车城、迪拜五金城、迪拜纺织城、迪拜花卉中心、迪拜物流城等。而且迪拜还在计划建设更多的自贸区。

迪拜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石油发现,迪拜利用石油所带来的收入迅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此后迪拜利用国际贸易市场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迪拜从一个普通的海滨城市,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会

迪拜的酒店文化和旅游文化举世闻名。“金帆船酒店”是迪拜的骄傲,这座建在人工岛上的酒店,是世界唯一的七星级酒店。2009年完工的“迪拜塔”高达828米,更是全球写字楼的巅峰。迪拜还具有其他伊斯兰国家所不具有的特色活动,包括每年在1月24日至2月24日期间举行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购物盛会——迪拜购物节、迪拜电影节、艺术博览会等。

第一,发展国际现代服务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石油开采与交易只占迪拜GDP的6%左右,国际现代服务业才是迪拜经济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在迪拜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迪拜GDP的68%左右,处于主导地位。迪拜国际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诸如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诸多方面的便利条件,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移民给城市注入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元素。迪拜移民人口比例在80%以上。迪拜以开放的姿态广纳不同文化的移民,使得迪拜成为东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交相呼应的中东地区文化之都。

第三,政府大力支持。首先,迪拜施行宽松的土地政策,允许外籍公民购买地产,促进了迪拜酒店建筑等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使迪拜成为中东地区重要的会展与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其次,迪拜施行免税政策,吸引了全球各类文化创意企业纷至沓来,目前迪拜已经成为包括电影取景地、特效制作等在内的文化产业重地。

第四,各类自贸区的设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迪拜已建立及即将建立的自贸区达20多个,同时这些自贸区均有相对明确的主题。迪拜自贸区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统一管理以及制定优惠政策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利用自贸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纽约集聚发展模式、新加坡举国发展模式和迪拜融合发展模式尽管各具特点,但彼此有诸多共同之处,对上海利用自贸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刻启示。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上述国际经验体现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包括下列五点:

无论是以经济自由发展著称的纽约,还是政府主导特征明显的新加坡和迪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政府均给予了基于WTO“绿箱”政策标准的大力支持。政府支持具有多层次性,包括纽约间接的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战略层面支持,也包括新加坡和迪拜直接的政府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税收政策优惠等具体层面支持。这对上海的启示是,政府要建立至少包括战略层面和具体层面在内的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体系。

文化产品与服务很容易被模仿,因此以版权法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早在1790年就制定了第一部版权法。自贸区建设加快了上海与世界先进版权保护体系接轨,倒逼上海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对上海的启示是,应尽快构建与世界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其他法律基础,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永葆创作生机。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纽约拥有众多著名的文化艺术学院;新加坡则早已建立了从小学开始的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体系。此外上述城市还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全球文化创意人才。这对上海的启示是,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必须立足长远,构建系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社会更加关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而构建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短期文化创意人才需求。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产业门类之一,其产出必须要有市场。纽约两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不少文化产出早已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新加坡和迪拜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优势,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这对上海的启示是,文化产业的产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事后监管,而不是替市场做决策,以防产出无市场、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发生。

纽约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是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新加坡鉴于自身特点,将发展文化产业超前确定为国家战略;迪拜则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主题明确的各大自贸区之中。这对上海的启示是,上海需要深刻剖析自身优劣势,结合自贸区建设找准发展文化产业的抓手,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例如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需坚持集聚发展的原则;在资源配置上,需坚持市场自由主导的原则;在产业定位上,需坚持举全市之力办成的原则;在与城市和其他产业协调上,需坚持融合发展的原则。

注释

(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EB/OL].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309/t20130927_66429.html,2014720.

(2) 文化部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9/30/content_2498473.htm,2014720.

(3)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EB/OL].http://shcci.eastday.com/c/20140410/u1a8024904.html,2014720.

(4) 2014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sh.people.com.cn/n/2014/0410/c13476820962520.html,2014720.

参考文献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11办公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蓝皮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2]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48—53.

[3]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4]顾肖荣,徐澜波,张明坤.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3(1):77—87.

[5]王慧敏.创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上海经济,2014(1):39—41.

[6]丛立先,卢洋.论我国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社会科学辑刊,2008(1):56—59.

[7]上海文化活力靠什么来激发[N].解放日报,20140201004.

[8]陈国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商业,2012(5):10—11.

[9]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6):32—37.

[10]陆军荣,杨建文.中国保税港区: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1]胥会云,蔡锟淏.自由贸易区之新加坡经验[N].第一财经日报,20030802.

[12]庞英姿.新加坡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4):75—79.

*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4YS10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YC-XK-13203)及“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Z085GSGL14029、Z085GSGL13064);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本文原载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 作者简介:田纪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刘少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蔡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姚昆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