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可分为四个阶段:自我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自觉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以期了解学生关于本节的经验基础和激发出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老师的指导就在于怎么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去“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生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可分为四个阶段:自我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自觉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

(一)自我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自身生活经验的意识,在课堂上可运用四种组织形式来利用学生的经验。每种形式的开展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对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对照本节学习目标,你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你有什么问题吗?这四种形式如下:

1.“5分钟演讲”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看本节目标和标题右边的插图,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发言,限定5分钟,人数不限。

效果:刚开始时学生兴趣很浓,从记录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前能收集资料,并争相发言。但发言的机会少,慢慢大部分同学失去了兴趣,只有几位同学一直坚持到最后。其中一位同学是班级的生物课代表,他每次都捧着一本厚厚的《生物百科知识》,边读边讲,下面的同学也慢慢失去了听的兴趣。

2.“师生问答式”

教师主要设置一些较为具体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新设置问题进行追问。以期了解学生关于本节的经验基础和激发出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

如在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一节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食物中真的含有能量吗?(追问:你有哪些经历或体验让你觉得食物中含有能量?)

(2)水中是否含有人体需要的能量?(追问:你有哪些经历或体验来说明你的答案?)

(3)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样多吗?(你觉得你常吃的食物中哪种食物所含的能量的多?)

(4)你知道你每天需要多少能量吗?

(5)你认为什么样的食谱才是科学合理的食谱?

3.“小组讨论式”

把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四人小组,围绕同样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总结后让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以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相互借鉴,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内隐性资源。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组织方式因相对便于组织和表面上的“全体参与”,往往被广大教师采用。在我国,小组合作模式是在“合作学习”的理论下应运而生的。新课程改革也把“学会合作”作为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合作学习小组就为了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个话题时,各自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听者听到信息,受到启发,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还达到了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于是,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四人小组讨论的情形。但实际上,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与四人小组合作模式画等号。在小组汇报时,相当多的发言人只是把书上观点和例子说了出来,原来小组在讨论时大多对着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判断学生的发言到底是否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来说,参与讨论的人对于感兴趣的话题才有话可说。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对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物学习不感兴趣,或者说对于生物学习的时间不多、考虑时间不多、关注程度不够,对于生物学习的目标是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往往就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讨论的效果。

4.“自由发言式”

教师一般先设置一种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围绕同样的主题,学生在座位上不需起立,自由发言,只要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就行。可提出问题、可回答别人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事例,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问题等,有时适当地进行追问,进一步启发学生打开思路。

对于这种组织形式,开始时会担心只有少部分同学喜欢发言,不能面向全体同学,但试验下来,效果出乎意料。学生发言踊跃,你一言我一语,甚至出现争论。也确有少部分同学不发言,但从教师观察的情况来看,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倾听,说明同学们的发言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有争论是好事,这种争论是围绕“知识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引发同学们学习新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也可以引导同学课后进行探究。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看起来像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形式,有点无法预见的感觉,想象中很难操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细细一想,又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实际上是由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的,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自由发言→筛选问题,明确重点→目的明确集中讨论→师生归纳发言要点→产生共识引发问题→学习新授。

案例1:青蛙与蟾蜍有什么不同?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十四章第四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堂开始)

教师:同学们对青蛙的一生了解吗?与青蛙同类的动物还有哪些?

学生开始自由发言:(用数字表示学生)

生1:青蛙是由蝌蚪变来的。

生2:蟾蜍也是由蝌蚪变来的。

生3:娃娃鱼也是两栖类动物,鳄鱼是不是两栖类?

生4:鳄鱼是爬行类动物。

生5:老师,青蛙与蟾蜍有什么不同?怎么区分啊?

教师:青蛙和蟾蜍分不出来?有没有同学知道?

(安静了几秒钟)

生6:(轻轻地说了一句)蟾蜍身上有颗粒,还有毒。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大声说。

(开始有小声议论)

教师:请大声说出来!

生7:蟾蜍和青蛙走路的方式不一样(用双手比画蟾蜍爬行的动作)

生8:蟾蜍的蝌蚪比较小。

生9:蟾蜍的个体一般比青蛙大。

生10:那不一定。

教师:在一定区域内有这种现象。

(老师一插嘴,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发言,并提出了新的问题)

生11:青蛙的蝌蚪和蟾蜍的蝌蚪怎么才能看出来?

生12:蟾蜍也抱对吗?

生13:蟾蜍也像青蛙一样用鸣声来吸引异性吗?

教师:请同学们静下来。请看黑板(老师在同学们发言过程中把几个有关生殖的问题板书出来)。其实青蛙和蟾蜍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在形态结构等方面还是有很多差异,老师小时候生长在农村,比较熟悉。要想把他们的差异比较出来,我们先要认真学习青蛙一生中的变化及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特点。

(师生共同学习新授内容)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这种比较自由的课堂上相对放松,思维比较活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老师的指导就在于怎么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去“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较多的经验性知识,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不明确的,甚至还有些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不但被提取了出来,一些不太肯定的经验(对蟾蜍与青蛙在形态和运动方式上不同)也得到了肯定,错误的也能得到纠正。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再现,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不但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及时分析思考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斗智斗勇”,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进行课堂上的“二次备课”。

案例2:蚊子有什么好研究的?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十四章第三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在上《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快结束时,教师布置课本上的课后调查“当地一种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昆虫”,一生说:“我调查蚊子。”同学们都笑了,开始议论起来。“写蚊子叮人。”“哪家蚊子大?”“这有什么好写的。”……

(教师只是在听,没有制止)

“蚊子叮人跟血型有关。”

“听说,母蚊子不叮人。”

“要消灭蚊子。”

“蚊子传播传染病。”

(这个过程中也有少部分同学不感兴趣,在谈其他的昆虫)

教师:(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部分同学关于蚊子的发言)“请同学们看黑板,蚊子真的没什么值得研究吗?”(www.xing528.com)

同学们又开始自由发言。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发现了许多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比如,蚊子传播哪些传染病?蚊子叮人与血型的关系?我们平时一般用哪些杀虫剂来灭蚊,效果怎么样?什么时候是灭蚊的最佳时期?用什么方法灭蚊效果最好?等等。

从这个案例得到的启发是,激发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自我开发并不一定要在课堂开始时,关键是要能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潜意识得到充分挖掘,在倾听和思考中把所学知识、所获得的经验与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真正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尽管组织方式不一样,但主题是一样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学生在每节课开始都会想“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要知道什么?”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而且意识到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存在,为进一步树立主体意识打下了基础。

(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效意识。

1.围绕主题收集资料

根据课本,自选章节内容,以“我喜欢的……”等为主题收集资料,并做必要的整理。资料形式不限:文字、影像、光盘、照片、动画、生物课件、有关网站介绍、自己的调查报告或观察报告、生物小制作等。要求:要注明材料的来源,写出收集整理的方法或想法,小组合作的要写明成员的分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请求别人帮助。

2.让资料进入课堂

让学生逐步形成有目的、有筛选的有效使用资料的意识。资料的收集只是第一步,资料收集来了有什么用?怎么用?这要靠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习惯于把作业当作任务,完成了就行了,没有引导,学生仍然很难形成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为了让学生收集的资料进入课堂,预先安排学生按要求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并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资料:方法一是根据学生自选的主题,确定参与备课的学生。开始时在备课前让学生把收集的同主题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和教师共同商量在课堂上如何使用这些资料,以发挥资料的作用。方法二是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介绍一般要包含三个基本点:我的资料的主题是……,资料的来源是……,我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某某知识点(或说明课本上的某某观点、解答某某疑问等)……

3.评比反馈

学期结束前,把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将设计评比表一同发给每个学生,对同学的资料进行评比打分,请学习委员、课代表和小组长等学生当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利用复习课,对获奖资料展示讲评,一方面利用资料进行各章节的复习,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展示,进一步了解获奖同学资料的优、缺点。评比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注意收集资料的有效意识。

案例:在学生参与备课时,有位同学说“教师的资料好,从哪儿来的?”学生对教师在备课中收集的资料很是羡慕,有视频、故事、诗歌、动画、各种课件等。其实这些资料也不是一个教师的功劳,是全校生物老师集体备课,几年来不断收集的一些资料的积累。老师的这种合作互助的方式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上课时教师可将生物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完成教案、制作课件的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培养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有效合作意识,并在以后的课堂中,所引用的资料尽量注明或口述资料的来源或出处。运用网上资料时,在课件中一般都超级链接到网站。如把“生物圈中的人”各章节的课件链接到科普网,以帮助同学们通过科普竞赛的形式进行学习,学期结束时看看谁的积分多。“人的食物来自环境”链接到飞龙网,把学生自制的食谱进行营养分析。把学生收集的有关网站也链接到课件中,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网络中有很多我们可以用来学习的资源。

(三)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意识。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初步学习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培养了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有目的收集资料的意识,为综合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打下了基础。此时,可组织学生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意识。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类课程。但两者不是矛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指导,在初步介绍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与资料收集的区别与联系,就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入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意识。

案例:《蝴蝶》Butterfly

▲Butterflies liv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and there are about 20,000 differentkinds.The biggest is about20 centimeters across,and the smallestone is only 1 centimeter.(附图片)

▲As Butterfly grow:

1.Eggs(卵):The butterfly lays one or two eggson each good leaf.The outside of the egg is quite hard,ithas a thin shell.The butterfly pushes a special liquid outof its body onto theeggsat the same time.Thisholds theeggsonto the leaf.(附图片)

2.Caterpillars(幼虫):A caterpillars body has 14 sections.The first part is the head,with amouth and six smalleyeson each side.These help the caterpillar t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rk and light.The caterpillar’s stomach is in ten of the sections,and ithas legson every hartof itsbody.(附图片)

As butterfly grows,it changes its skin four or five times.The caterpillarmove out of itsold skin for the last timeand looks fora strong leafhigh on the plant.(附图片)

3.Chrysalis(蛹):The next stage in the caterpillar’s life is beginning:it is changing into a chrysalis.At first,The chrysalis is soft,but soon its skin becomes hard,likes a shell.This keeps it safe from other insects and birds.Inside this hard“shell”,something amazing ishappening.The chrysalis is changing into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附图片)

4.Butterflies(蝴蝶):Then,one day,the chrysalis breaks open,and something comes out into the sunshine.Ithas a head and six legs.Ithaswings and a body.The caterpillar isnow an adult.It’sabutterfly.(附图片)

▲The butterflymoves from flowers to flower,and its red-striped wings shine in the sun.It Looksbeautiful insect in theworld.(附图片)

▲Please enjoy(蝴蝶图片)

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

问题一:这是一份比较好的资料,值得收藏。那么能不能看作是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报告呢?

问题二:这份资料介绍了有关蝴蝶的几个方面的资料?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是否说明了同一个主题(或课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三:假如就针对蝴蝶开展研究性学习,你的课题是什么?幻灯片中的资料够不够说明你的课题?你还需要哪些资料?

问题四:课题确定后,你是愿意小组合作还是独立完成?

问题五:你心目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

经过讨论交流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做好选题、设置方案、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撰写报告等环节的具体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分析运用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研究的要求不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不要求所有同学都开展,主要以兴趣为主。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在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为以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中逐步弄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并在实例中明确认识到课程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小组合作的意义、资源综合运用的有效性意识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学习“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后开展了“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智慧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能力。

(四)自觉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培养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树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结合课改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

1.制定评价方案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在这一精神下,围绕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可以对初中生物学业的评价做了一点改革尝试:

如学生学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如下表:

表4-1 中学生生物课程学期成绩组成

平时表现: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和课后的自我评价完成情况,包括收集资料的情况。课堂表现10分、课后自我评价5分、收集资料5分。

期末考试:以传统测试卷的考试成绩乘以60%折合后计算。

开放性作业:作业形式有多种,如生物资料的专题式收集整理、生物考察(或观察)报告、生物小论文、生物小制作、生物小报、生物网页形式的制作、生物课件等。学生可自选一项,也可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的要注明成员的分工,并说明自己在小组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可在学期中任何时候交,对不满意的作业可重做。并制定了各类开放性作业的评价内容。

2.评价的操作

开学初,将评价方案公布给学生,并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特别强调了生物资料的开发利用和认真制作的情感态度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生物知识的复杂和难度。主要针对课堂的参与表现、开放性作业进行,评价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学生自评:根据评价要求,自己给出满意而合适的分值。小组合作的作业,要求小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表现评价出自己的分值。

(2)合作评价:以课堂讨论的小组为合作单位,互相评出合适的分值。

(3)教师评价:教师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学生自主、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分值,综合评分。

个案1:学生对评价方案的兴趣较大,比较乐于接受。评价方案公布时,许多同学说:“最好把考试分值再降低一点。”这说明,同学对考试确实不太喜欢。经历了期末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临时突击几天,准能考高分,所以对这种考试也不太喜欢。

个案2: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要是做成网页形式的加不加分?这个问题给了教师一定的启示,而采用难度系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有同学说:“凭什么?他不过会制作网页而已。这样不公平,他要是制作一份小报,保证没我做得好。”大多数同学也赞同这个观点,这位同学的想法反映了学生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它一方面反映了同学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反映了同学们追求一种公平、公正的评价。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真正促进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发展。

个案3:有位同学在方案公布后几天,就交了份作业给教师。问教师这份作业能打多少分?教师和学生一起看完作业,提出了一些意见。过了几天,学生又交了一份作业,问教师能打多少分?接下来几天,陆陆续续有同学来交作业、问分数。教师意识到有部分同学对于作业及作业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从这个案例来看,应试教育中只重分数、只重结果的评价思想也深深地在七年级的学生脑子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此也可以想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也很难起到正面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否则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也许就是一句空话。

表4-2 生物开放性考试作业评价内容

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资源的存在,或者说学生主动运用生物课程资源来进行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加强对中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培养,是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前提。然而,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对待。

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方面说明意识是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思考中逐渐形成的,还需要不断强化、不断得到刺激训练、反馈矫正;另一方面说明意识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脑的发育。意识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如忽视对学生的意识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缺乏这种主动意识,逐渐对教师开发的资源产生依赖,就像以往学生依赖教材一样,认为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是教师分内的事,与己无关。如果形成了这种依赖心理,那就会与我们极力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目的相违背,因为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多可供利用的资源中改变学习方法、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创造能力,在这一目的中更多地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在这种段模式中,四个阶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第一阶段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觉醒。通过培养,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经验、生活中的体验、平时养成的思维习惯、心理活动等都有助于自己的生物学习,逐步认识到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第二阶段,通过专题收集资料及有效运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资源的认识,并进一步体验到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三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把这种主体作用进一步升华。第四阶段,通过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把这种主体意识进一步内化,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当然,这四个阶段中,各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线,相关的培养方法也可以穿插运用。这四个阶段的提出是根据学生在形成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过程中的递进秩序而言的,培养学生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意识并不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每个阶段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培养学生在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意识对生物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比如网络技术的出现影响了人类生活,也给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教师在利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怎样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为了把课上得精彩,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再比如,现在提倡的问题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对于学生来说,缺的可能不是问题,而可能是教师在无意中不把学生的问题当作问题。物质在发展、观念在变化,但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是不能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