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刷手机,成为现代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来源

刷手机,成为现代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来源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来进行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常态。人们为现代媒介平台供给内容的极大丰富、传播效率的极大提升而欢欣鼓舞,不少人将“刷手机”视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约占网民总数的97.5%。短短十数年光景,新媒体移动终端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智能手机逐渐跻身终端设备的队伍前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愈加人性化,形态愈加轻量化,使用愈加日常化。

刷手机,成为现代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来源

——论新媒体霸权下的内容传播与建构

刘晴

2018年,是计算机发明后的第72年、互联网诞生后的第49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视觉文化时代。在现代,人们生活在由形形色色资讯编织的巨型信息空间之中,无论是何种社会角色,身处怎样的地域空间,只要拥有接入网络的条件,便能够时刻被信息环绕,“刷手机”变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来进行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常态。

新型媒介的出现,使积累知识、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诉求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智能手机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人体器官”。通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设备,人类的视觉、听觉、心理感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展。人们为现代媒介平台供给内容的极大丰富、传播效率的极大提升而欢欣鼓舞,不少人将“刷手机”视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000年至2010年间,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3G、4G技术广泛应用。近十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规模已经超过了80%。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约占网民总数的97.5%。[1]

现代人们的生活已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自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发明以来,开启网络通路的主要途径由终端有线上网转换为终端无线上网;而互联网终端的主体经历了专业用电子计算机—个人用电子计算机—移动型个人电子计算机—移动型智能手机这四个阶段的转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4G+的网络带宽消弭了移动终端与传统终端获取内容的差异,通过电脑和手机能接收到的信息已经全无二致,唯一区别的仅仅是屏幕的大小。

1996年,第一款支持互联网接入功能的手机诺基亚9000Communicator发布,2000年,首部可以拍照的手机SharpJ-SH04正式登场。短短十数年光景,新媒体移动终端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智能手机逐渐跻身终端设备的队伍前端。互联网终端发展越来越朝小型化、移动化发展。在我国,平均每100个人中就有97个人在使用手机上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愈加人性化,形态愈加轻量化,使用愈加日常化。

因智能网络终端普及而形成的移动化、便捷化的网络环境使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步入了现实阶段。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开发和控制了现代通信与传播技术,形成了新的“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2]。我们可以总结,新型媒体环境打开了全民互联网时代的宽广大道,使用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互联网将占据今后网络形态的主体地位。

互联网交互链接的特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单向传输模式。各类网络新媒体给予了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其功能和操作模式也为用户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因此,新媒体的用户范围更广、黏度更高。

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奥巴马成功募款6.4亿美元,其中87%是通过网络募集的。[3]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新媒体平台主打社交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忠实用户群。2017上半年,仅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便超过了20亿。在我国,随着微信、微博、QQ、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国内特色的“网络社会”现况,公众平台、微博、短视频应用等形式在媒介市场中异军突起,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分别以85.8%和67.8%的超高使用率占领霸主地位[4]

数字化新媒体因其互动性、高效性、便捷性牢牢占据了未来媒介领域的主流。人们在日渐依赖大众媒介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同时,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中,[5]正是借由这一不断夯实的群众基础,新媒体真正走入了它的“霸权时代”。

不断发展中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愈加普及的智能终端设备为其内容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用户数量、范围、黏度的增加又形成了新媒体内容传播稳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样态的新型媒体将是大众媒体的主体。

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的门槛降低,新媒体环境下可供传播的内容越发丰富,不仅有源自传统媒体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内容,也有个性化、轻松活泼、适宜大众接受的网络原生内容。

自1967年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新媒体的概念以来,依赖网络传输技术的各类新型媒体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功能化的基本样态。随着媒介观念的不断革新,2002年前后又出现了自媒体、社会化媒体、融媒体等更细化的理论分域,使“新媒体”不再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新媒体的类型更加多元,主要分为:信息资讯类、社交展示类、即时通信类、游戏互动类、应用工具类等,并且不同类型的新媒介也不断进行着更新换代,开发其优势特性,朝着分众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成为必然。

(1)信息资讯类

信息资讯类是新媒体中较为常见,也是最具传播价值的一种样态,目前一般有两种主要类型:其一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改良版,如人民日报网络版、南方周末电子报等;其二是原生于网络环境的资讯类媒体,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掘客网等。信息资讯类也是最接近传统媒体工作样式的类型之一。

(2)社交展示类

作为原生于网络社会的新型样式,社交展示类新媒体具备了强大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一般拥有众多的用户。社交展示类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新媒体市场的较大份额,如新浪微博、人人网、Twitter、Instagram、Facebook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均属此类。因具有较广的用户覆盖及强大的媒介属性,该类型也会综合开发一系列衍生功能,具备工具和资讯等多重属性。

(3)即时通信类

即时通信类新媒体在诞生之初,仅仅是一类针对用户网络通信需求的便捷工具。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及市场份额的扩张,即时通信类已变为一种特有的媒体形式,具有了媒体的一般性质。突出的代表有:微信、QQ、Line、YY、虎牙及一系列直播平台等。

(4)游戏互动类

游戏互动类是最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样式之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质,使用户/玩家在网络游戏中可以进行身份与角色的互换,从而体验高度的网络浸入感。这类新媒体可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工具,也可被看作一种特有的媒体类型。突出的代表有:仙剑、梦幻西游、WOW及某些VR虚拟现实应用等。

(5)应用工具类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应用工具类新媒体具备了相应的功能,如进行线上交易淘宝、用于照片拍摄与分享的美图秀秀、共享资金信息及股票行情的掌上财经、交流室内装潢与设计的好好住等。应用工具类新媒体是最能体现新媒体霸权时期分众导流的传播模式类型。

进入数字时代,任何信息都以数据流的形式在网络上传输和链接,而在其中,最为高效、使用范围最广的当属图片、视频等影像视觉载体。经由数码技术的处理,外部生成或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像能够以二进制的单位输入、存储、传输,大大加强了新媒体内容传输的效率。(www.xing528.com)

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初,我国的网络视频用户超过5.79亿人,占网民总体的75%,网络直播用户4.23亿人,约占网民总体的54.8%。[6]主打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应用异军突起,刚刚上线两年的创意音乐短视频应用“抖音”2018年第一季度的下载量达4580万次,超越了微信、微博。在新媒体霸权时代,智能手机是新媒体内容制造的主要终端,小小一部手机所具有的影像制造力,甚至能够超越早期的专业单反相机。与传统媒体常用的文字型、声音型传播符号相比,旧时代人们习惯的书信、照片瞬间变成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语音通话”“小视频”“直播”。高速率的传播和大量的信息传递,是单薄的口头语言、文字或者图片所不能达到的。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互联网音视频领域开发、短视频社区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以影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新样态。

在新型媒介分众化、影像化传播的语境下,新媒体的内容建构与传统媒体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皆有生产内容的条件及权利。因此,新媒体内容的建构方式已经摒弃了传统式的集中制作、单向传输,而转化为多方制作/收集、双向传输。其内容建构的主要方式有PGC/OGC及UGC两种类别。

(1)PGC/OGC

专业生产内容,指具备专业的内容制作资质与水准,以合作(PGC)或从属(OGC)的形式与媒体平台共同生产内容并有回报关系的内容建构方式。在新媒体内容极大丰富的现况下,为保障内容的质量与生产的周期,PGC/OGC方式是新媒体内容建构的主流方式。

(2)UGC

用户生产内容,指非专业、个人化,与媒体平台并无具体的合作与回报关系的内容建构方式。互联网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制作、上传自己生产的原创内容。由于用户制作水准参差不齐,较难把控,UGC并不能成为现阶段内容建构的主要来源。

传统媒体语境下,内容建构的话语权掌握在媒体的手中,被动地进行内容接受的个体被称为“受众”。而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新媒体语境中,内容建构可存在于任何节点当中,媒体的作用是中介性、平台性、功能性的,个体对内容再也不是完全被动式的接受,内容的建构可存在于被称为“用户”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行为中。

在新媒体霸权、市场化竞争的媒介态势下,新媒体的内容建构应进行符合新型媒体基本特征的策略调整。网络式语态、垂直式链接、专业式制作、互动式发展是未来策略的重要方向。

(1)网络式语态

表情包、emoji表情、网络短语、符号化文字等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的各类内容中十分常见。由于互联网的基本特性,未来的新媒体应迎合大众网络文化的属性,运用适宜网络传播的各类形式和语态。

(2)垂直式链接

以淘宝直播、一条短视频、“边看边播”等为代表,未来新媒体内容建构将会朝着更为针对化、窄众化的方向发展。内容投放与消费功能进行链接,能为媒体提供内容生产的资金动力,也能使用户在内容订阅上更加有的放矢,接收效度更高。

(3)专业式制作

目前在新媒体内容市场上,PGC/OGC的专业生产内容占据主流。专业化的制作和管理使媒体平台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内容把控。而随着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未来的新媒体用户也期待着制作更为精良的内容产品。

(4)互动式发展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内容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点赞、评论、分享等用户互动行为构成了新时期新媒体内容建构的重要部分,甚至决定了媒体内容供给的基本方向。新媒体平台应重视多样式互动功能的开发,使内容建构更符合用户的“所思”及“所想”。

由“受众”向“用户”的思维转换迎合了新媒体高度互动性、参与性的基本特质。在新媒体霸权的历史时期,设置受众议程的“掌控者”再也不会仅限定于主流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和智能终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媒介的权利下放至每一位用户手中。而分众化、影像化的传播模式又使得内容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在新媒体霸权语态下的未来,内容的传播与建构都应制定出符合其媒介特性的基本策略,朝着良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8-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2] 贺建平.“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

[3] 刘建新.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看新媒体“霸权时代”的来临[J].今传媒,2009(1).

[4] 李政葳.我国网民规模达7.5亿[N].光明日报,2017-08-05(004).

[5] 刘斌.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J].现代传播,2000(2).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8-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