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未来的样子,非常校长张娟影代序

儿童:未来的样子,非常校长张娟影代序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娟英内心还是有些自信的。孩子的今天,就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的模样,就是未来的模样。独立生长,自由开放“独立生长,自由开放”是张娟英对人的信仰。为此,张娟英要求,在实验小学,无论教师还是行政,一律以“老师”相称,彼此平等。目前,学校设置了“三个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督导中心。

儿童:未来的样子,非常校长张娟影代序

长沙城北,湘江之滨。

一所全新的小学崛起于斯。它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在深秋的阳光下,从容而静好。你从“春生楼”与“夏长楼”之间穿过,莫名就有那么一种时间的庄重感,仿佛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充满成长的欢欣。

这一天,学校正举办第一届冬运会。天蓝色的塑胶跑道,浅绿色的运动外套,深蓝色的运动裤,在秋日晴朗的天空之下,这些色彩仿佛都是一种明净的语言

人群中,我们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此刻,她面色红润,头发束起,一副英姿飒爽的样子。

她就是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娟英。

生命不应该被塑造,而应该被打开

走向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头。石有阴刻,启功体,曰:“开启你的幸福未来。”

此刻,孩子不是一个名词,更不是这石上的文字,而是操场上这群稚气未脱的小生命。

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神采飞扬。可爱的表情,整齐的队形,统一的服装,洪亮的口号……

“让每个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张娟英看着眼前的孩子们,眼里始终盈满笑意。

她说,做教育愈久,会愈深切地意识到,小学教育为童年而来,童年就是未来的样子,就像操场上的这些孩子,他们每个小生命都在这里自然绽放、惬意成长,这就是我们做教育的全部心愿

想想看,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都不在这个操场了,但他们最饱满的那粒精神种子却从这里开始萌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在这里开启你的美好未来。

采访交谈中,欢声笑语一直在操场边荡漾着。

“儿童的生命不应该被塑造,而应该被打开。”张娟英说。

这个在中岭小学与四方坪小学做过多年校长的女子,于2017年被教育局任命为全新的开福区实验小学校长。

从那一刻起,她意识到,自己年近五十,这或许就是她的“天命”。没有犹豫,她以一颗勇敢的心来迎接这所学校所承载的创新与希望。她清楚自己所承载的希望与压力——这,将是长沙市公办小学中第一所实施“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试点学校。

可以想到,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这所学校,也投向了她。其中,有观望者,有期待者,有学习者。大家都想从这里看到另一种可能:学校如何从办学模式、教师聘用、经费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张娟英内心还是有些自信的。几年前,她曾是中岭小学校长。当初她去的时候,这是一所村小。短短时间,她硬是将它打造成了一所特色鲜明的优质小学。

成绩永远代表过去。人们对开福区实验小学的期待,或许远大于当初。

“实验小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我们将从区属学校中选调优秀教师,确保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局领导给了张娟英一颗“定心丸”。

师资是第一位的。紧接着的问题是,你将把这所新学校带往哪里。当学校还是一片工地时,张娟英就在心中无数次勾勒理想的蓝图。三栋教学楼,她分别为其命名为“启明”“春生”“夏长”。这三个富有生命感的楼名,与学校门口“开启你的幸福未来”的大石刻彼此呼应。她说,“开启”,就是启发与唤醒。孩子的今天,就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的模样,就是未来的模样。幸福,是做最好的自己。她希望,所有的孩子来这里度过最美好的六年,从这里走向灿烂的未来。

学校建成之后,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直装在张娟英的脑海里。她紧紧依靠教育局领导,协调上下左右,与负责筹建的同事们一起为学校定位。而今,她可以自信地说,开福区实验小学,至少是一所生机勃勃的,很温暖的学校。在这里,她将做有温度的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顺应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张扬孩子的个性。

独立生长,自由开放

“独立生长,自由开放”是张娟英对人的信仰。

她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拥有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而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从独立与自由出发,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张娟英都最大限度地给老师和孩子们以自由的空间。没有民主,没有平等,何来自主?何来温暖?

扁平化管理出发,张娟英甚至不愿把自己当作传统意义上的一校之长,她更愿把自己当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者”。她说,老师的优秀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引领出来的,是鼓舞、发现、成全出来的。

这么多年做校长,她与教师之间,一直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校园是花园,那是环境的美;校园是家园,才是人文的美。在她心里,校园至少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学校管理,面向全体老师敞开,倾听并吸纳老师的想法与创意,学校才会有真正的活力。为此,张娟英要求,在实验小学,无论教师还是行政,一律以“老师”相称,彼此平等。

自主办学的自主空间到底有多大呢?“管办评”的分离又如何落实?“管”是指教育局依法宏观管理学校;“办”是指学校自主办学;“评”是指社会广泛参与评价。道理好说,具体落地如何呢?在开福区实验小学,学校拥有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更大的自主空间,对于迎检,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对某些项目到底是“进校园”还是“不进校园”,决定权更多在学校。

在管理上,目前一般学校管理皆为层级管理,从校长到副校长,从科室、教研组,再到普通老师。实验小学从一开始就采取扁平化管理,全面取消了这些层级。目前,学校设置了“三个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督导中心。其中,督导中心的功能类似于监事会,对校长行使权利进行监督,包括学生会、教师代表大会、家委会。三个中心与教研部、教学部、课程部等共同组成了小学的组织框架。

人事管理上,学校实行“区管校聘,竞聘上岗,按需设岗”。每个老师都竞聘上岗,全校人员可根据设置岗位数和本人意愿,自主择岗,竞争上岗。学校宏观统筹,结合工作需要和应聘人员的基本条件,确保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www.xing528.com)

教师管理如此,学生管理亦然。没有孩子的“自我管理”,就难有他们的“自由生长”。在实验小学的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岗位。同样,每一个孩子都要竞聘上岗。

一般学校每周都会有值日老师来总结一周情况,实验小学不这样做。他们让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开会,自己总结。学生发展中心的职责就是全面教给孩子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确保孩子的自我管理落实到位并不断优化……

课程管理也是自主为上。从“独立生长,自由开放”的校训出发,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成长训练营”。满足孩子的爱好与需求,目前已有的个性化课程包括烘焙茶艺、棋艺……

与个性化满足同步推进的是,以主题来统领学科课程。这个学期的主题是“宝贝去哪儿”,即让孩子们在研学的过程中去追寻、探究。在这个主题之下,数学课有了《好玩的数学》,语文课有了《舌尖上的安全》的主题演讲,音乐老师带领孩子们改编了《爸爸去哪儿》……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大课程,将是“自由生长”的一个课程向度。

管理自主、教学自主、课程自主。名为“实验”的这所学校,正在探索学校发展的各种可能。但,孩子不是试验品。他们永远站在学校的最中心。

顺应天性,释放个性

爱挑战新事物、爱跋涉新旅途、爱尝试新角色。张娟英说,骨子里她就是一个求新的人。

十年前,她从城市“出走”到农村,成为捞刀河镇中岭小学的校长。第一天步入中岭小学,她心情有点沉:木质的校牌、黄土的操场、沙石的跑道……

但正是在这里,张娟英看到了孩子天性的力量。

有一次,全市搞督导检查。当看到中岭的孩子忘情地趴在地上打弹子、玩纸板,有人提醒说,这样是不是不太卫生?学校不得不听取意见。从此,孩子的课余生活一下子“文明”了很多。可是,所有的孩子一到下课,都蔫了似的站在走廊上,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张娟英隐隐觉得不对。她想,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不创造条件给他们玩呢?她看到,体育器械区保留的沙坑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将那些沙子铲开,堆了一座“小山”,又在泥地上挖出弯弯的“小河”,孩子们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快乐堡垒

让孩子回归大地的怀抱,使他们尽量少沾染一些现代的文明气息,孩子就会多一些生命原初的信心。很快,中岭小学开设了“泥塑课”。所有孩子都可以在课堂上玩泥巴,还有比这更嗨的事儿吗?很多孩子的父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砖厂工作,他们从砖厂带来黏土作为原材料,孩子们居然都做出了自己的艺术作品。

从泥塑课开始,课堂渐渐生动起来。就是从那时候起,“顺应天性,释放个性”成为张娟英的教育信条。

“乡村的稻草、石块、树根、麦秆……都是非常特殊的艺术素材,越是贴近生活又乡又土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张娟英的思路越发开阔。几年间,她以“弘扬乡土文化、传承艺术瑰宝”为主线,创造性地开设了舞狮舞龙表演、民间泥塑、民间歌舞、民间剪纸、树叶粘贴、民间医药、走近湘绣、民间武术等一系列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湘绣课上,孩子们低眉敛眸之间,针起针落;剪纸课上,民间气息的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一片树叶、一根稻草,都可能魔变为树叶粘贴画……每到周二下午,那是校园最热闹的时候。腰鼓队的锣鼓、武术组的呐喊、民乐组的弹奏、泥塑组的欢乐……特别是当龙狮队的孩子们去湖南省教育电视台录制《欢庆狮舞》的节目时,他们在舞台上的那份自信与张扬让电视编导们感叹:这哪像是一群农村孩子啊!

顺应天性,教育就会呈现最美的风景。乡村如此,城市何尝不是这样?

课堂是大地,阅读是天空

“校长的生命力在课堂,校长首先是教师,是首席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一直提醒着张娟英。

这么多年来,她做校长,最喜欢的感觉是:她的课堂引导力大于行政管理力。

课堂是张娟英的爱,也是她的快乐。这些年来,作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她给各个城市不同的教师做培训和讲座。2018年12月,以她命名的长沙市名校长工作室成立,她说,30多年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累积在那里,就像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传承与发展,分享与交流,更像是她的一种使命。

张娟英感受最深的还是她的儿童观。她说,孩子不仅仅是吸收者,更是一个释放者、创造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源于对孩子学习的动力分析。孩子的“吸收”源于求知欲,而孩子的“释放”源于表现欲。不断地“吸收”与“释放”中,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慢慢地形成一种学习能力,由“学知识”上升到“长智慧”,最终获得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的天命,就是为学生的吸收和创造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课堂是张娟英行走的大地,阅读则是她的天空。

她深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这些年,她的阅读生活方式始终未变。从《中庸》《论语》到《思想录》《文化苦旅》,再到《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张娟英一直在文字里寻找内心的静谧与美好。

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在四方坪小学“芝兰读书社”成立仪式上,张娟英说,“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而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得以从容、洁净”。阅读,就像是耕种心田。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

张娟英将自己的网名取作“涓涓细流”。是的,她期待自己如这细流一般,经过了高山峡谷,不再急促,在平原中缓缓地流经,温柔地转弯,静静地流淌。

采访结束了,我们回看阳光下的开福区实验小学,回看那一行醒目的字:“开启你的幸福未来。”

从来不曾感到未来是如此切近,如此生动,如此神圣。未来不是虚空的未知,而是真实的此刻。因为,儿童,就是未来的样子。

生命为未来而来。张娟英的幸福,如此笃实,又如此崇高。

非常教师网记者:万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