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报刊营建与学科意义

相关报刊营建与学科意义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细致分析作为学术研究“基础设施”的相关报刊对戏曲史学的具体影响后,我们有必要对上述关系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以冀实现此期戏曲史学更宏观和理论的把握。关键就在于戏曲史学术环境的变更对于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就在于固定并获得持续关注的戏曲或文学研究专门期刊、全国性报纸学术专刊的缺失。

相关报刊营建与学科意义

无论是提供戏曲史问题论争的“阵地”、还是创建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抑或是为开展大规模的戏曲史讨论收集决策信息,归根结底都是报刊的媒介属性在发挥作用。相关报刊在戏曲史学运转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都是民国时期不曾出现的,因此,在这一独特学术环境的影响下,戏曲史学所呈现出的生态关系,体现了“十七年”时期戏曲史特有的学术品格。在细致分析作为学术研究“基础设施”的相关报刊对戏曲史学的具体影响后,我们有必要对上述关系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以冀实现此期戏曲史学更宏观和理论的把握。

概而言之,我们对于学术“基础设施”的改变必须给予积极的肯定。关键就在于戏曲史学术环境的变更对于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学仅有学科概念的引介、学科创建的呼吁、部分系统的戏曲史著、少数院校开设的戏曲或戏剧课程,以及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各报刊中的论文。看似五彩缤纷的戏曲学术,假如我们基于学科建构的视角,对这种学术状态给予评价,会发现这本身对于学术繁荣的效果式微,甚至可以说遍地开花的发表场所,正是学科启动初期缺少系统性的表现。原因就在于固定并获得持续关注的戏曲或文学研究专门期刊、全国性报纸学术专刊的缺失。而它们的缺失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稳定。戏曲史学人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和配合,形成一个“同好”凝聚而成的有活力的戏曲史研究群体,在共同选择下遵循相同的学术范式开展研究,从而实现个体学术力量的汇聚。这一学术推力的形成有助于研究本身的纵深发展,进而奠定该学科在学术界甚至整个文化领域的认同程度。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学术共同体在学科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国时期的戏曲史学术圈往往较为狭小、偏于一隅,学术共同体并未完全形成。究其原因当然在于学术主体自身的学科观念的不一致,但根本制约观念碰撞和交融的则是戏曲史学术环境,即为碰撞和交融提供保障的稳定专一的相关报刊并未投入建设中。仅仅依靠学术组织、民营企业或地方政府创办的报刊,学人的呼声是很难在大范围内传递的。因此,整个学界成员之间“对话”是很难及时发生的,很多“对话”其实是经过时间的淘漉,发生在经典和经典的接受者间的。

而“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术实践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在国家政权的保障下,出现了一系列发行稳定、读者广泛、影响面大的接纳戏曲史研究文章的报刊,这些“大纛”式存在的号召力量不言而喻。在它们的支持下,共同参与的学术讨论接踵而至。这一时期戏曲史学术讨论的结果,当然并非全部都不可移易,部分观点仍然有待于反复的检验,但学术活动发生机制的部分改变带来的学术生态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稳定和集中的学术“窗口”和“阵地”的营建和投入运用,让我们发现一个学术共同体正在破土而出。比起只有独立著书、少有学术争鸣的民国时期,这无疑是“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科建设最大的成绩。

正是由于戏曲史学术共同体在初步形成,有限的学术力量获得了最大的凝聚。当绝大部分研究者进入到一致认定的研究路径中,戏曲史研究的纵深度才能得以拓展。事实也正是如此。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研究工作所阐释的戏曲起源越发细致与辩证,所讨论的作家作品数量始终保持攀升,所还原的演剧形态逐步全面。概言之,戏曲史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趋势,这不仅是戏曲史学态势良好的表征,也是此期戏曲史学与民国时期戏曲史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民国时期的戏曲学人更多情况下处于各自为政的研究状态中,他们认识学界现状的时效较长,因此只能选取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展开研究,这不利于学术力量集中有效地使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存在涉猎广泛而深度欠缺和大量考察对象重叠的现象。戏曲历史部分维度的还原工作,其总体成绩并非都是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的,相反,仅是少有起伏的平线。这主要体现在戏曲生成过程阐释的高度因袭、戏曲作家的考证进展不大、戏曲作品分析基本援引传统批评。这正是学术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的结果,其根本还在于报刊的导向作用并未被真正发挥出来。

【注释】

[1]20年代后期专门的戏曲报纸才由之前开辟有戏曲版块的小报孕育而出,至三四十年代达到高峰。参见祝均宙、马莉《近现代戏曲报纸与副刊总目提要》。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5集)[M].上海艺术研究所,1988:159—165.

[2]据《上海主要文艺副刊简表》《上海各种报纸、戏曲副刊简表》《上海专业戏曲报纸简表》《侧重戏曲的游艺场报、文艺报简表》等总结。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上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787—796.

[3]见金悔庐《剧学月刊》发刊词。吴俊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93.

[4]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3.

[5]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4.

[6]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戏曲研究(1957年第一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1.

[7]田汉主编.戏剧论丛(1957年第一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224.

[8]《剧本·发刊词》申明该月刊的任务:“配合当前的革命斗争,经常地、有计划地选载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的新歌剧、新话剧、新戏曲剧本,供应全国工农兵群众业余剧团和全国专业的剧院、剧团、戏曲团体采作上演节目。”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编辑.剧本(1952年1月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3.

[9]《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198.

[10]参见陈开第《陈鹤翔与〈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学遗产纪念文集(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61—167.(www.xing528.com)

[11]田汉主编.戏剧论丛(1957年第二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144.

[1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戏曲研究(1958年第二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54—55.

[1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戏曲研究(1958年第三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42.

[14]如6月28日北京举行纪念大会,大会由郭沫若主持并致开幕词《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陈毅副总理为大会题词并发表讲话,郑振铎、田汉报告关汉卿的生平及其创作。上海市也于6月28日举行纪念大会,广东省于6月29日举行纪念大会。黄樯.全国各地热烈纪念关汉卿[J].戏剧报,1958,(11):7.

[15]自1958年6月28日起至7月4日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关汉卿纪念演出周。黄樯.纪念关汉卿大会6月28日在京举行[J].戏剧报,1958,(08):35.

[16]全国热烈纪念关汉卿学术讨论会将继续进行[J].戏剧报,1958,(13):24.

[17]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

[18]《戏剧论丛》编辑部编辑.关汉卿研究(第1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1.

[19]剧本月刊社编辑.琵琶记讨论专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

[20]何其芳著,蓝棣之主编.何其芳全集(第3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11—412.

[21]该剧由周传瑛复排,1954年7月28日首演于杭州市人民游艺场第二剧场。1956年同该剧团的《十五贯》一起晋京献演,4月8日在广和剧场演出《十五贯》,第二天演出了《长生殿》。

[22]高宇蛮编.《文学遗产》索引(1954.3—1966.6)[M].北京:中华书局,1981:84.

[23]1956年4月8日浙江师范学院青年讲师徐朔方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99期)》上发表《〈琵琶记》是怎样的一个戏曲》一文,尖锐地批判了《琵琶记》的封建倾向。文章甫出,立即引起戏曲学界乃至整个戏曲界的注意。某些剧团甚至不知道这个戏还能不能演。

[24]参见戴霞《首届〈琵琶记〉讨论会始末》。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58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87—1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