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垣的重大贡献及尖端成果

陈垣的重大贡献及尖端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他还有《回回教入中国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净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释氏疑年录》等,加上后来问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论著,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是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推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陈垣的重大贡献及尖端成果

陈垣(1880—1971),中国教育家、历史学家、新考据学的集大成者。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出身药商家庭。少年时,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190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辛亥革命后,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3年,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国会议员,从此在北京定居,直至逝世。

史学大家陈垣

袁世凯复辟后,政局混乱,他潜心于治学和任教。他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热心教育,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他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经69岁。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以前,曾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净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1933年4月,法国著名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来中国考察,他离开北京时,对前来送行的陈垣、胡适等人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唯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不幸国维死矣,鲁殿灵光,长受士人之爱护者,独吾陈君也。”[96]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97]

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师大落成,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铜像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全身像。

陈垣继承乾嘉考据学,将传统人文精神与近代科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以新考据学的卓越成就,治学考史,在宗教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和元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举世公认的史学大师和学术巨匠。

1.“古教四考”和宗教史研究

陈垣的史学研究,是从宗教史开始的。他是宗教史专家,几乎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1917年,他开始发奋研究中国基督教史,著有《元也里可温教考》,后来形成著名《古教四考》,即《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

《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5月写成,曾经多次修改、印行,使陈垣开始蜚声史坛。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总称。过去以为此教资料多在海外,而本国典籍无征。该文则专以汉文史料进行研究,除《元史》外,还利用了地方志、金石录、书画谱等60多种材料,论证了隐晦七八百年,无人能道的也里可温教。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11月写成。开封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该教在明清时所立的三篇碑文,对其何时传至中国,说法不同。陈垣用种种方法证明开封犹太教非宋以前所至,汉文典籍对犹太教的记载始见于《元史》,元以前无征。文中还详细考证了该教与回教之异同、教中人物之大略、寺宇的沿革、经文的内容和源流。

《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4月撰。火祆教又名拜火教,唐初传入中国,颇见优礼。唐时外来宗教,除火祆教外,还有大秦、摩尼、回回三种。回教在唐代未盛,记载尚少;其余三教,因都来自波斯,唐宋学者分辨不清,记载每有错误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等也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此文除叙火祆教的起源、兴衰外,还将典籍上三教混同记载的错误一一指出,予以辨证。

《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年写成。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它由拜火、基督、佛教糅杂而成。陈垣取敦煌摩尼教经卷和其他材料,考明摩尼教于唐武周长寿二载(694)传入中国,历唐、宋、元、明数朝,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此外,他还有《回回教入中国考》(1927)、《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净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释氏疑年录》等,加上后来问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955)等论著,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是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推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2.对目录学、校勘学和史源学的贡献

目录学是研究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一门学问。一个人要研究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垣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提要》对清朝研究学问的人来说,确实帮助很大。张之洞《书目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也是一部目录学著作。陈垣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也要求学生好好利用。

辛亥革命后,陈垣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他研究“四库”与别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于是著成两本目录学工具书,一是《四库书名录》,一是《四库撰人录》,为人们利用“四库全书”进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此外,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行,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在研究“四库全书”时,陈垣对古书引用的文献,都一一溯源,找到它的原始出处,从而创立了“史源学”。

同时,由于刻印、流传的原因,中国古书往往有许多错误,后人不能理解,信以为真。所以,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校勘的工作。1931年,他写成《校勘学释例》一书。

陈垣出于讲授校勘学的需要,从《元典章校补》(10卷)所录的12万条谬误中择出1/10作为典型校例,并归纳出若干校勘的理论和方法,编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

《校勘学释例》将古籍产生窜乱讹误的现象归纳为5类: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元代用字误例、元代用语误例、元代名物误例。每类又归纳出致讹原因,例如在“通常字句误例”中指出某些字句在读写时有易误因素,指出有“形近而误”“声近而误”等11种致讹原因。《校勘学释例》还在历代学说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以同书祖本与别本对校,其作用是可校各本的异同;本校法,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抉摘差异,以知谬误,此法宜用于未得其他资料之时;他校法,凡著书均有采录前人或为后人所引用的现象,故可用他书校本书,这也是证明书有讹误的良法;理校法,凡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则应由通误者断于情理,故名“理校”。校勘是一种非常枯燥、繁重的工作,胡适说陈垣是“用极笨的死功夫”来做校勘工作。“校法四例”提出的4种校勘方法是对中国长期以来校勘工作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使中国校勘学第一次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对于文献校勘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www.xing528.com)

3.历史避讳学的成就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风习制度。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君主时代,古代书籍在书写君主或长辈的时候,就不能直接写出他的名字,要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时间一长,避讳越来越多,大体有“改字”“缺笔”“空格”“替换”“抬头”等,使人们阅读古书造成了许多麻烦。

如唐代就需要避讳“世民”二字,而不须分别避讳“世”和“民”,但原来的民部却改成了户部。清朝避讳制度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玄烨,就规定,以“元”字代替“玄”字,以“煜”字代替“烨”字。“烨”字不常用,“玄”字却是个常用字。如《老子》一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被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清朝避讳执行的最严的是雍正乾隆年间。雍正的名字胤祯,雍正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著名诗人王士祯,死后10年,还被改名为王士正,后又钦命再改为王士桢。就连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也被改为的“崇正皇帝”;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赵匡允。

陈垣总结了前人的成果,经过潜心研究,出版《史讳举例》一书,介绍自秦迄清,历朝的避讳制度和讳例。在该书第八卷中列出了我国历代的避讳表,每一朝避什么,如何避,使人们读起古书来十分方便。他指出,利用古文书的避讳,“可以解古文书之凝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识,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史讳举例》一书,成为现代考据学中的避讳学的经典著作。

4.历史年代学的研究

读中国古代书籍的一件麻烦事就是年代问题,因为古史纪年大都是采用干支和帝王年号的方式,若干年就换一次,而且西历(公历)、回历、中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各不相同,为历史研究造成困难。为了把这些纪年方法统一起来,给研读历史者提供方便,陈垣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算历法,经过长时间研究,于1952年出版了《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两书,把汉代以来2000年间的纪年与西历、回历、中历一一对应起来,解决历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使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对应起来,让人一目了然。这两部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使用。

陈垣编写这两部书,花费了很多精力,致使后来20多年不能正常吃饭,就是因为当时一天到晚坐在凳子上,废寝忘食地推算历法留下了胃病

5.元史研究的突破

清朝学者研究元史的人很多,多少是看到清朝很像元朝。康熙年间,邵远平著《元史类编》,要把元史重新改编。乾隆间,钱大昕编撰《元史氏族表》与《元史艺文志》,对元史很有研究。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编撰了《元史新编》,以后研究元史的人很多,直到清末,柯劭忞编著《新元史》,集有清一代元史研究之大成。

陈垣研究元史与前人不同,他着重搜集有关元朝民族的历史与元朝宗教的历史资料,参考了200多种书籍,采用新的方法,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元朝将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陈垣所指的西域人主要是色目人。他用了很大精力,进行考证工作研究这些人在进入中国后,如何被汉族同化,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陈垣认为《元史》保存了原始的材料,没有擅加改动。但研究元史,还要利用元朝六十家文集。他认为研究历史,不能只用史部的书,经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应加以利用。陈垣的《元也里可温教考》《校勘学释例》(《元典章校补释例》),都是研究元史的著作。

日本研究元史的学者,对陈垣十分钦佩,他们承认《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也里可温教考》这两本书日本人是研究不出的。

6.《通鉴胡注表微》和考据学的方法

对日抗战时,陈垣一直身处沦陷区。1943年他开始撰写《通鉴胡注表微》,也就是阐发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隐藏在注文中不便明言的微言大义。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浙江宁海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他与文天祥、陆秀夫为同榜进士,曾担任过一些县级官职。宋亡后回乡隐居,以全部精力为《资治通鉴》作注。陈垣说:“这样一位爱国史学家是在长时期里被埋没着,从来就没有人给他写过传记。到清朝,有人认为他擅长地理,有人认为他擅长考据,才偶然提到他。至于他究竟为什么注《通鉴》?用意何在?从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研究。”[98]这部书1946年写成,成为陈垣最满意的著作,称其为“学识的记里碑”。这部著作前10篇论史法,后10篇论史事。既论校勘、避讳、考证、辨误等考证据学问题,也探讨了历代史家对历史事实的感悟、诠释和评价。

陈垣自称其学出于钱大昕,但新考据学与乾嘉考据学不同。乾嘉考据学“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为考证而考证,将考证视为史学的本身和目的,而新史学只是将考证学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务立大义,明不为破碎之考证也”。[99]

在《通鉴胡注表微》中,按照证据形式的不同,陈垣将考据分其为三种:理证、书证、物证。不论哪种方法,都要有确实与丰富的材料做支撑。所谓考据,就是要拿出证据,这与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又无确凿的证据,只能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这就是理证。运用理证时,必须多讲道理,摆出事实,才能使论点站得住脚。理证难度较大,不好把握,除基本功外,还要有卓越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否则,不是发现不了问题,就是会犯主观武断的错误。

书证是指利用本书与其他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考证史料的正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可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来证明,如先秦时代竹简帛书、敦煌遗书、汉晋简牍、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等,这就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物证是指以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考证史料的正误。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就是用甲骨考证史事的最大成果。

陈垣没有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全靠自己的勤奋钻研,著作宏富,成就斐然。他在宗教学、目录学、校勘学、史源学、避讳学、文献学、年代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对后学产生“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的作用。1928年,傅斯年为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致函陈垣,以陈与王国维相比,称颂“静安先生驰誉海东于前,先生鹰扬河朔于后,二十年来承先启后,负荷世业,俾异国学者莫敢我轻,后生之世得其承受,为幸何极”。[100]台湾学者严耕望(1916—1996)曾把陈垣与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列为“风格各异,而造诣均深”,他所亲仰风采的前辈史学四大家。又把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两位先生都是当代历史考证学巨擘”。[101]陈垣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外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

1957年,他在《通鉴胡注表微》重印的“后记”中说:“胡三省亲眼看到宋朝在异族的严重压迫下,政治还是那么腐败,又眼见宋朝覆亡,元朝的残酷统治,精神不断受到剧烈的打击,他要揭露宋朝招致灭亡的原因,斥责那些卖国投降的败类,申诉元朝横暴统治的难以容忍,以及身受亡国惨痛的心情,因此,在《通鉴注》里,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我写《胡注表微》的时候,正当敌人统治着北京;人民在极端黑暗中过活,汉奸更依阿苟容,助纣为虐。同人同学屡次遭受迫害,我自己更是时时受到威胁,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因此,决心对胡三省的生平、处境,以及他为什么注《通鉴》和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自己的意志等,作了全面的研究,用三年时间写成《通鉴胡注表微》二十篇。”[102]这样“表”胡三省作注之“微”,也正所以寓自己的心境,由此可见陈垣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