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讨结果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讨结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为了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此,它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讨结果

(一)欣赏教学的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是10~25分钟。所以,为了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从欣赏的形式来讲,有直接欣赏法、间接欣赏法;从欣赏的心理来讲,有联想、想象欣赏法,对比欣赏法;从组织欣赏来讲,有发现欣赏法、引导欣赏法、讨论欣赏法等。

1.直接欣赏法

直接欣赏法指学生直接欣赏歌手和表演者的表演。直接欣赏法具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等优点。在教学中,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表演者。通过直接欣赏,教师的演唱和表演可以进一步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声誉,加强师生关系。直接欣赏法也可以广泛应用于课堂之外。例如,学校里举行的表演活动、小型音乐会和歌唱比赛等。

2.间接欣赏法

间接欣赏法指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看电影等间接评估歌手和表演者的表现。间接欣赏法虽然不如直接欣赏法真实,但它具有选材多、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音效好、演唱水平和表演水平高等优点。因此,它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间接欣赏法可以在课堂内外使用,课外课主要采取讲评、组织看电影等形式。

3.联想、想象欣赏法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和启发,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亲身体验与自身审美体验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作品意境的匹配和想象,这种方法叫联想、想象欣赏法。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学生们会感受到万马奔腾的激情场景,这会进一步启发他们去思考牧羊人生活,感受牧羊人的热情和勇敢。

4.对比欣赏法

对比欣赏法指把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音区以及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也可以采取将同一作品改变节奏、速度、音区、音色的手法,使学生感受、体会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和作用,熟悉、掌握音乐语言

5.发现欣赏法

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先自己感受、体会,然后表达、描述出来,这种方法叫发现欣赏法。这种方法可用于欣赏一些较易听懂及描述性的音乐作品。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用这种方法效果极佳。

6.引导欣赏法

在欣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听懂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方法,叫引导欣赏法。

7.讨论欣赏法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好有关作品的讨论题,欣赏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体裁、风格、结构的分析,这种主法叫讨论欣赏法。讨论欣赏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七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既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也可以交换使用,让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下学习、参与。

(二)欣赏教学的要点

1.了解、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

学生应了解、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初步知道这些要素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可采用对比欣赏法,把不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音区及不同乐器、不同人声演奏(唱)的乐曲,让学生对比欣赏,从中获得有关音乐表现手段的知识,感受这些要素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初步掌握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共同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的基本规律。

2.掌握“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1)“音乐语言”的抽象性。“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例如:“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句子的意思用“文学语言”来表示很容易,但如果要用“音乐语言”(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来表达,就难上加难了。音乐作品往往只有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包含着某种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音乐语言”的抽象性,为听众在感情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较“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听众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音乐素质的不同,对同一音乐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做出不同的理解,引起不同的反应。例如,当我们听到雄壮的《国歌》时,有些老同志会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壮丽场景;年轻人会感到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并从中得到力量;运动员们也许会回忆起在国际比赛上为国争光时的激动场面。听众在音乐欣赏中常常带有自己的主观性,这便牵涉音乐欣赏中“懂”与“不懂”的问题。所谓“懂”,就是把握住了乐曲的基本情绪,像对《国歌》可以有几种理解。所谓“不懂”,就是没有听出乐曲的感情特质,做出了错误的理解。

(2)“音乐语言”的造型性。“音乐语言”的造型性并不是指戏剧、绘画、雕塑等视觉意义上的造型,而是借助某种特殊音响发挥“造型”的功能,使人产生形象的联想。造型性之一是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某种音响,如鸟鸣、机器声、雷雨声、车轮滚动声等,表现这方面的作品有《百鸟朝凤》《在钟表店里》《我为祖国守大桥》(手风琴独奏曲)等。造型性之二是以象征性手法表现事物的势态,静态如月光、夜晚、黎明、沉睡等,《月光》《苗岭的早晨》等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写意方式;动态如马奔、海涛、流水、行军等,表现这方面的作品有《马刀舞》《战台风》等。“音乐语言”的造型性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模仿,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将人们带入艺术之境,去感受它的美和真情实感,这便是造型的意义所在。

(3)“音乐语言”的典型性(或叫作性格化)。“音乐语言”的典型性是指用具有特性的音乐来表示某种人物或某种场面。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在戏剧、电影、电视里,当某个人物或某种场面出现时,往往伴随着一种具有特性的音乐。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没有出现这种重复的画面,当我们再次听到这种特性音乐时,也会产生联想或预感到会发生什么,这就是“音乐语言”的典型性。有些作品中,为了表现某些特定的人物和环境,也将乐器典型化。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来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使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形象鲜明,得到了相当好的艺术效果。

3.初步掌握“音乐语言”的基本规律(www.xing528.com)

“音乐语言”虽然比较抽象,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而言,旋律可使人感到兴奋、情绪化和紧张;旋律也能让人感到平静、绝望和放松;旋律以波浪的形式移动,常常让人感到愉悦、抒情、自在。节奏强烈、速度快的作品,表现出快速、紧张或热情、欢快的气氛;节奏浓密、自由多变、中速的作品,营造出抒情、流畅、柔和的情感;而节奏又宽又慢的作品,适合表现田园风光、牧场,或悲伤、悲痛、神秘、虔诚等情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形式的节奏体现了不同流派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比如,进行曲的节奏比较规律,抒情歌曲的节奏比较自由,舞曲的节奏比较有活力,等等。表达强烈、兴奋、紧张的情绪时,通常使用强烈的强度;而弱强度则适合表达柔和、平静、放松或忧郁、悲伤、沉思的情绪;强度也可以与音色、和弦和其他元素相结合,共同形成音乐的空间感、距离感、立体感等。上述“音乐语言”规则必须结合大量相关教学工作,让学生逐步尝试、体验、掌握。

4.学会运用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知识来欣赏作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前面所谈的三点之外,教师还应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个性、风格特点、标题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听出作品的思想内涵,懂得它的艺术价值

5.教学中应坚持“精讲多听”的原则

欣赏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应该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以欣赏音乐为主,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与欣赏。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作品的意思或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偏差,所以总喜欢对作品进行分段,详细地讲解,把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定位得非常精确,这种“说教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的权利,成了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众所周知,音乐是三度创作的艺术,一度创作由作曲家来完成;二度创作由表演者来完成;而三度创作则靠欣赏者来实现。所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三度创作,这意味着音乐欣赏过程不是被动地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某人对于作品的诠释,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特点、思维习惯来理解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和规律,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欣赏教学的主要课型和若干建议

1.欣赏教学的主要课型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主要包括单曲欣赏课和单元主题欣赏课两类课型。

(1)单曲欣赏课。该类欣赏课的内容为欣赏单一的音乐作品。通过灵活多样的欣赏方式精听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参与、表现,从而达到了解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目的,如欣赏《四小天鹅》《加伏特舞曲》《铁匠波尔卡》。单曲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最主要的课型。

(2)单元主题欣赏课。这类欣赏课以某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为欣赏内容,强调对某一流派、某一时期、某一风格、某个作曲家等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认知。列举几首这个流派不同时期、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逐一欣赏,从而感受这一类型作品在音乐上的特点。如“音乐家海顿”这一课,我们选取海顿的作品如《第四十五交响曲》《第九十四交响曲》《小夜曲》进行欣赏,从而感受海顿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小学音乐欣赏强调以小范围的精听为主,主题欣赏课较少,一般在高年级使用。

2.欣赏教学的若干建议

(1)教师要反复聆听和分析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自己必须反复聆听、反复思考,找出作品中最值得与学生分享并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音乐特点。一位音乐老师在分享所上欣赏课的心得时说:“教师课前对作品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而欣赏作品的挖掘方法就是聆听,不断地聆听,找到你最想与同学生分享的东西。”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也有限,要有效聆听,不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掌握这个作品最有特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方向,找到一个“切入点”,把注意指向这个“切入点”,以点带面,设计与之适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小学三年级的欣赏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中颇有特色地塑造了小猫“喵——”叫的音乐形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从这个方面入手,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了解音乐的表现特点。

(2)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听赏。一切音乐的感受活动都以听赏为先,听赏是进行音乐体验的先决条件,没有听赏就不能称之为欣赏音乐。音乐听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学情选择整体聆听或是分段聆听,或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听赏作品大部分采取的是完整听赏与分段听赏相结合的方式。低年级欣赏教学中篇幅较短的曲目,可以采取“导入欣赏(音乐形象导入、音乐主题导入、音乐游戏导入等)—初听全曲—分段聆听—完整聆听”的形式。如听赏《口哨与小狗》,可以设计先从小男孩的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导入,吸引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兴趣,再按乐曲的顺序分段欣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所描绘的形象,最后完整地聆听欣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结构。而小学高年级学段会涉及个别篇幅较长的曲目,教师可按照音乐作品的结构进行教学,采取“完整聆听—重点聆听(一至两个段落)—完整聆听”的形式。如遇到结构比较复杂的作品,可以采用“部分听赏(熟悉音乐主题)—完整聆听(了解作品表现内容)—部分听赏(体验重点乐段的音乐表现力)—完整聆听”的形式,让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解决。当然,为了保证音乐感受的完整性,应尽量把整体听赏放在首位。如何安排作品的听赏顺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地、有创新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

(3)精心设计音乐听赏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表现,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灵活多变的欣赏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中。巧妙、恰当的音乐听赏活动,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以下针对欣赏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目标列举一些不同的欣赏体验方式,以供参考。

①为识记音乐主题展开的活动。前面谈到听辨、记忆音乐主题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抓住了音乐主题,就把握住了作品的要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记忆音乐主题。活动:在声乐作品的听赏中,可采用听赏与跟唱结合的方式(不要求学生会唱歌曲),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记忆。例如,在听赏歌曲《我爱我的家》时,高潮部分最感染人,教师可让学生跟唱“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你家”这一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②为感受作品节奏展开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知,我们经常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活动一:用当前的动作来感受工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例如,你听三遍歌曲《小白船》后,可以创造一些动作,添加音乐,参与表演,感受三遍歌曲的节奏特征。当听到《逍遥游》合奏时,你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声拍手,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你也可以用音乐特有的节奏拍手或合脚来感受节奏感。活动二:在笔触的伴奏下感受工作的节奏。例如,在听《铁匠波尔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使用固定的节奏模式,用打击乐器作为音乐的伴奏,将熨烫的节奏与动作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并模拟熨烫动作的节奏。

③为感受作品结构展开的活动。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结构既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多的理性结构分析会破坏他们聆听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选择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一:用手的线条、身体动作、丝带等辅助手段来感受乐句。活动二:用不同的队列队形、图谱、色彩等具象媒介来感受乐段。例如,在听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画三个圆圈,代表乐曲结构的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并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从而区分三个乐段。低年级的听赏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采用一边听音乐一边用手在空中画弧线的方法来感受乐句。而对于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进行曲,可以采用随音乐队列行进并变化队形的方法来区分不同的乐句、乐段。在听赏乐曲《杜鹃圆舞曲》时,教师可以通过摆图形的方式(三角形、圆形)来辨别乐曲的三段结构,并通过填充颜色来了解不同段落音乐之间的关系。画图谱的方法也被较多地运用于作品结构的区分,教师或学生聆听音乐并以画图谱的方式,将音乐的节奏、音高、节拍、旋律走向、结构、形象用图形的方式再现出来,直观地接触到音乐的结构。图谱的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是点、线,也可以是实物图形,简单明了即可。

④为理解作品的情绪、意境展开的活动。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绪,单纯地听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达对作品情绪的感受。活动一:以动作参与理解作品的情绪和意境。例如,听赏钢琴独奏曲《郊外去》,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爱的动作形式,帮助他们体会音乐中的快乐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即兴的动作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活动二:以乐器参与理解作品的情绪和意境。例如,听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赛马场上万马奔腾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木鱼或双响筒表现赛马场上急促的马蹄声,或用骑马的动作表现赛马的热烈场面。活动三:以模仿与表现参与理解作品的情绪和意境。例如,在学习管弦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教师可让学生用钹、小军鼓、三角铁等乐器表现雷雨和闪电,用搓塑料袋表现雨,用击破吹气后的塑料袋表现雷等,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在听赏合唱歌曲《歌唱祖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乐一起拍手、踏步,体验歌曲磅礴雄伟的气势。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所有的听赏活动都应该关注音乐本体,不能脱离音乐本体进行。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所听赏作品的音乐特点来设定,要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致。活动的安排要巧妙,要恰如其分,不能生搬硬套。

第二,欣赏教学要以聆听为主,要有意识、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所有听赏活动都要围绕聆听进行,要在聆听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把情感体验与音乐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安静、专注、完整地倾听音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表现音乐。

第三,音乐听赏活动要有趣味性,要能够唤起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不能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

第四,要注意课堂的容量,不能为了吸引学生就把所有的活动都硬塞进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会不堪重负,要针对作品的音乐特点选择一到两个“点”,有重心、有方向地展开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