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机制创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三全育人”制度,关乎顺利推行“三全育人”的全局和根本,关乎顺利推行“三全育人”的长期实施和稳定运行。“三全育人”管理运行机制的建构,是在国家宏观制度和地方相关机构“三全育人”制度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制订的一套有序推进“三全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实施“三全育人”体系的主要抓手。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机制创新

实施“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整合育人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需要,但要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各高校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管理运行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和工作评估机制,有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责任,要把立德树人贯穿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提高育人实效。

1.资源整合机制

学校有丰富的育人资源,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协同育人是实施“三全育人”的基础。首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实现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其他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文化通识课和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整合并发挥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育人功能,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育人主体的协同,实现课堂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课程教学因其具有广覆盖性和硬约束性特征,学生如果没有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最低学分要求,就无法毕业,故是学生成长的主渠道,因而成为第一课堂。但强调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并不否认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功能。作为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而育人工作应该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在高职学生求学生活中,丰富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乃至校园环境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和影响作用。尽管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是非正式的,但由于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贴近个人生活,因此往往比常规课程更容易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隐性课程”,诸如学校的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等,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多个维度开发并整合育人资源,形成与第一课堂的贯通互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次,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高等职业教育主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企业行业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朋辈群体交往的影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互动中,心智逐渐成熟、生活逐渐独立,为今后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2.管理运行机制(www.xing528.com)

完善学校相关管理运行制度,保障育人资源有效整合,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要整合育人资源,推行“三全育人”,需要建构一套管理运行制度。创新“三全育人”制度,关乎顺利推行“三全育人”的全局和根本,关乎顺利推行“三全育人”的长期实施和稳定运行。“三全育人”管理运行机制的建构,是在国家宏观制度和地方相关机构“三全育人”制度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制订的一套有序推进“三全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统一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推进。各地方相关机构也依据国家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目标管理等相关制度,督促高校层面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颁布,为高校制订微观层面的管理运行制度创造了条件。首先,高校可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通识课、专业课开课部门紧密结合机制,创新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互助制度,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其次,建立学校党政团学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政团学等部门紧密协作机制,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日常教育相互协作,推动育人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合作,推动协同育人有效运行。比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合作,借鉴“服务学习”理念,推动劳动教育在日常教育中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处、组织人事处合作,开展党建思政进公寓、进社团项目,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空间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宣传部合作,为学校官微提供经典案例,并在宣传部指导下创建“明德e堂”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习语近人”“青春诵读”“要闻回顾”“青春点赞”“三创贯通”等特色栏目,创新线上线下联动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3.激励约束机制

有序推进“三全育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执行力,必须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实施“三全育人”体系的主要抓手。首先,要落实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在系统梳理学校各个岗位、各个群体的育人元素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等行政部门,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门和专业教育等教学单位,以制度形式明确不同主体的育人职责,并通过更为具体的配套实施制度,督促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实现全员育人。其次,要落实“三全育人”的评价激励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内,把立德树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评价体系内等,对各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规范性、目标完成度、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情况以及销售反馈进行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动态调整策略,以此创新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再次,落实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监督机制,在课堂阵地的协同育人上,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价值取向、业务能力,以及其他学科课程对德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程度、对德育理念的贯彻执行度、对德育资源与学科资源的结合程度,以及学生对知识与价值观关系的认知程度进行综合考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开展上,要监督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在管理、资助、服务等方面育人的投入程度,并实施考核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