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与民族文化相融,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与民族文化相融,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是普天同享的体育活动。明·佚名《明宣宗行乐图卷》——捶丸(二)养生体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追求健康长寿的思想,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生存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应该象法天地,维持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便是保持与天地节奏的和谐。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拔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与民族文化相融,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贡献

(一)球类运动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球类游戏,种类齐全,踢、抛、击、弹,无不具备。

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种类比较丰富,有蹴鞠、击鞠、捶丸、木射、掌旋球、板球、曲棍球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蹴鞠、击鞠和捶丸等。

1.蹴鞠——最早的足球

足球运动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蹴”的意思是脚蹴、蹋、踢,“鞠”最早为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2006年6月,蹴鞠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击鞠——马上的高尔夫

唐·佚名《马球图》(图片来源:搜狐网)

马球是继蹴鞠兴起后出现的又一个风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体育项目,古时称为“击鞠”。在中国古代是普天同享的体育活动。

3.捶丸——中国的高尔夫

高尔夫球运动的起源一直是个谜,西方的体育史家有的认为起源于苏格兰,有的认为起源于荷兰。可是在公元前两三百年前,在中国就曾流行过类似于高尔夫球运动的球戏,中国称之为“捶丸”。

明·佚名《明宣宗行乐图卷》——捶丸(图片来源:搜狐网)

(二)养生体育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追求健康长寿的思想,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生存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应该象法天地,维持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便是保持与天地节奏的和谐

1.古代养生体育的类别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强调以“动”为主的导引术,即以肢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养生;二是强调以“静”为主的行气术,即通过控制意念和呼吸运动养生治病;三是按摩术,即用手按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被动养生方法。

2.导引术

导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导引一般指“屈伸执法”“俯仰之术”,是人的肢体活动;广义的导引除肢体活动外,还包括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

3.行气术

养生体育中的行气术,是以后天之气对元气进行补充,使之继续保持充盈状态的方法,是我国养生体育的重要派别。

唐代,行气术出现了许多流派,其中孙思邈司马承祯的影响尤其突出。孙思邈提出了调气法、内视法、胎息法、六字诀和禅观法等行气术;司马承祯打破传统,引佛入道,把佛教的渐悟、禅定、止观等理论引入行气术中,解决了练功时入静的问题。

(三)民俗体育

在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许多季节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踏青、风筝赛龙舟踢毽子秧歌高跷登高、旱船、云车、跑驴、霸王鞭、太平鼓、竹马等。这些活动往往与相应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成为季节性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游——“盈盈飞笑语”

春游又叫踏青、探春、寻春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春游这一回归大自然、娱乐身心的古老习俗沿袭到今日,已成为人们聚会交友、谈情说爱、亲近大自然的重要娱乐活动

2.放风筝——“好将蝴蝶斗春归”

风筝又叫纸鸢、风鸢。唐以前,风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清明节兴起,作为军用的风鸢,开始向民间娱乐工具转化,放风鸢也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风鸢的制作技艺、放飞效果,已有较高的水平,能做出带有灯光和发出声音的形形色色的风鸢,风鸢飞在高空,发出阵阵悦耳的响声,好像有人拨动古筝的琴弦。因此,风鸢又被人们叫作风筝。

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来源:摄图网)

3.荡秋千——“薄汗轻衣透”

荡秋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攀藤上树取食物的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清明节前后是人们荡秋千、踢足球的大好时光。古人认为秋千既可“摆疥”,除掉疾病,还可“释闺闷”,因此深得妇女和儿童的喜爱。

4.赛龙舟——“雷鼓嘈嘈殷碧流”

根据我国各地的习俗,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都有龙舟竞赛项目,也称“龙舟竞渡”。从南方的珠江、闽江,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到处可见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清·冷枚《荡秋千》(图片来源:搜狐网)

清·佚名《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五月竞舟》(图片来源:搜狐网)

赛龙舟有多重文化含义。首先,它是中国龙文化的表征。其次,赛龙舟也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此外,龙舟竞渡正值南方紧张的插秧结束后的农闲时节,人们利用这一活动让身心得到放松,精力得到恢复,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

5.秧歌——“处处秧歌竞插田”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集体性的民俗娱乐活动,多用于传统的节日庆典。正月十五闹元宵,就一定要有秧歌。

一般认为,秧歌起源于插秧、薅秧的农事活动,因其动作简单,节奏鲜明,群众基础深厚,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延安扭秧歌(图片来源:摄图网)

6.拔河——“男儿何不带吴钩”

拔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最初叫“牵钩”“钩强”,是由古代水军舟战的一种军事技能演变而来。到了唐代,拔河运动非常热闹,参加人数之多、气氛之热烈可谓空前。由于拔河运动简单实用、欢快喜庆,所以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发展出了多种形式。

拔河运动因其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曾经五届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拔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跳绳——“白光如轮舞索童”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游戏,是儿童们喜爱的一种体育项目。

跳绳(图片来源:摄图网)

跳绳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跳绳的记载。原属于庭院游戏,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民间竞技运动。跳绳运动最受儿童的喜爱。跳绳的形式很多,有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等。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近年来,跳绳运动开始走向竞技比赛的道路,出现了复杂多样的花样跳绳。

8.踢毽子——“鸿毛成撮脚尖花”

古代用脚踢的各种体育活动十分丰富,踢毽子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种。

出土文物证明以及史料记载,踢毽子这项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于魏晋时期形成雏形。

鸡毛毽在民间流行起来,始于宋代。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制造毽子的手工作坊。踢毽子流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毽球,有一套严格的比赛规则,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十分普及。

踢毽子(图片来源:摄图网)

9.舞龙——“一夜鱼龙舞

舞龙运动是指以龙为道具,伴随鼓乐模仿龙的动作和姿态,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是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地球上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区域,都有在节庆、庙会祭神、驱邪等活动期间舞龙的习俗。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常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舞龙则蕴含了古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同时也包含了“祈年”的意愿。可见,舞龙的习俗,应是殷周时期“祭天”遗风的继承。

舞龙始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唐宋时开始盛行。

舞龙是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习俗性活动。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龙活动现已遍及东南亚、欧美、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聚集区,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福建南靖土楼的舞龙(图片来源:摄图网)

10.舞狮——“胡腾醉舞筋骨柔”

舞狮是集舞蹈武术杂技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体育活动。在中国民间,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都会以舞狮来庆贺助兴、祈福献瑞。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目。(www.xing528.com)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瑞兽,人们在舞狮活动中,寄予了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心愿。中国舞狮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乐鼓、精湛的武功,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舞狮(图片来源:摄图网)

(四)棋类运动

“棋者,奕也。”在中国,“弈”不是简单的消遣游戏,而往往与军事、哲学、诗词、艺术相联系,在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常常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启悟。

中国传统棋类游戏种类很多,主要有围棋象棋五子棋、双陆、六博、樗蒲、塞戏、弹棋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围棋和象棋。

1.启智性游戏——围棋

围棋是中国一种体育竞技运动,也是一种雅致的智力游戏,古时称“弈”,蕴含着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即有文字记载,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通国之善弈者”,被推为围棋鼻祖。

围棋(图片来源:摄图网)

围棋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易》,它是阴阳之道;在儒,它是教化之机;在道,它是坐隐艺术;在佛,它禅棋一味;在人,它是心灵栖息之所。

2.对抗策略的游戏——象棋

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在当今,被视为一种怡神益智的体育活动。象棋充满了东方智慧,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是普及范围最广的棋类项目。

中国象棋是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二人对抗性策略游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一个符号和缩影。

唐·佚名《弈棋仕女图》(图片来源:搜狐网)

象棋与中国的《易》、哲学、科学、兵法等相结合,具有知识性,显示了中国文化中智胜于力的思想;象棋与中国的文学、绘画、建筑书法等相结合,具有艺术性;象棋寄托了人们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具有社会性。象棋的“九五”之争寄托了建功立业的愿望,行棋寄托了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情怀,和棋寄托了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棋戏作为竞技性游戏,与人类之生存争斗有关。但不同的棋戏,其争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较围棋与象棋,围棋则更多地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平等、人多为胜的原则,象棋则是阶级等级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差异化;围棋,黑白子,纵横十九道棋盘,规则最为简单,但变化又最为复杂。象棋作为分兵种游戏,是对战争的直接模拟,对抗性很强。围棋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自然和谐,象棋则更多地体现了儒家的积极进取。可以说,围棋和象棋,双峰对峙,两水分流,体现了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五)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又称“武艺”“中国功夫”,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军事和宗教活动,从奴隶社会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人体活动。随着封建社会的军事战争与兵械演变、古代武舞与角力手搏而成熟繁荣,逐渐积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武术。

1.中国武术的类型

在中国体育的历史上,武术包括三个方面:武术器械、拳术和器械演练。

武术器械最初从生产工具和军事兵器发展演化而来。

拳术在周代就已萌芽,从汉代到隋唐,拳术在民间比较普及,特别是在宗教寺院,拳术成为武术演练的主要形式。

器械演练是随着武术器械的丰富和拳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中国武术有许多拳种和门派。据习云太《中国武术史》统计,拳种有46节计75种,器械有27节。著名的门派有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南拳门等。

中国武术有内家、外家之分。一般认为,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在释为外家。外家拳的特点是主于搏人,少林拳是其代表;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是其代表。从风格特点上看,外家拳刚猛迅捷,内家拳柔和缠绵,“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两者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2.武术中的文化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中国武术起源于易,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医的辩证思想和整体观、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理论,以易理说拳理,形成了独特的养生健身之道。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中国武术具有“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虽然各家各派对武德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有尊师爱友、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道德要求。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中国武术界,有一种独特的传承文化,即习武讲究师承关系,注重师父的言传身教,注重实践实战。往往需要与师父朝夕相处数年乃至十数年,得到师父的口传心授才能修得正果。

以技击为末学,是中国武术道德观的核心。在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中,人与人之间应和平共处,而不是矛盾对立。中国武术不提倡伤生,更反对野蛮的战争,其目的是通过强大自身来避灾远祸,延年益寿。

3.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历史悠久深远,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隋唐之际发扬光大,从此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大门派。2005年,“少林功夫”被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成了中华武术的象征。

少林武术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外家功夫的集大成者,具有系统的哲学和技术体系。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共有708套,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功法156部,包括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少林功夫招招式式非打即防,利于实战。少林武术常常与气功配合训练。

讲究“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区别于其他武术的独特之处。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是末技。千百年的历史传统赋予了少林武术一种精神,那就是“做功夫”。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习武就是一种修行,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

4.太极拳

太极拳因王宗岳写《太极拳论》而定名。太极拳在发展进程中,诞生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六大流派。

太极拳是松柔圆活的艺术。人的身体内部与天地一样,都有一个循环往复、圆转流动的气场,太极拳就是要在蹿蹦跳跃、闪展腾挪中,化外在的圆为身体之中的潜气内转,表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蕴和优雅宁静的美。

太极拳也是吐故纳新的导引术。太极拳在发展中接纳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道教的导引、吐纳理论,非常注意气的吐纳,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作为典型的内家拳,太极拳学习重在“心路”、学“心诀”,用心来练习。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大松大柔,才能至刚至坚。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哲拳”,也是性命双修的健身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意味,在中国武术中,太极拳著述最为丰富。

太极拳(图片来源:摄图网)

思政实践

心迹书迹——颜真卿书法的背后(节选)

原载 美术报2020-12-04 作者:孟会祥

颜真卿的学行仕宦,节节践行了《礼记·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理想的典范。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数十人遇难,季明死得惨烈;颜真卿自己则先不容于奸相杨国忠,后不容于奸相卢杞,以古稀之年,为奸人缢毙。他的坚贞凛冽,感天地而泣鬼神。古今法书,以血书者罕见,《祭侄文稿》以血书者也。

颜真卿平生究心楷书,自褚遂良上溯文人写书体一脉,同时兼学铭石、写经,融会贯通,创为“颜体”,其博大沉厚,与盛唐气象相表里。写书、铭石、写经这三种书迹流传方式和风格类别,经初唐相互渗透,在颜真卿手里完成了最后合流,使楷书成为雅俗共赏之书。

方其濡笔作文之时,家国之恸,情何以堪、何曾在意书迹?也正因为此,浓淡干湿,如泣如诉,心迹一一印于纸上。而平素娴熟的技法,也自然感发于心潮,大放光芒。最高妙的技法,与最高妙的心性,如刃之与利,二而为一,固非刻意为之所能及也。

请结合以上材料,讨论书法艺术的人文意蕴。

金秋遇见古琴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开幕[1](节选)

发布时间:2018-09-09 21∶05 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8日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幕。

开幕仪式之前,72名琴友在孔子像前席地而坐,手抚仲尼式古琴,整齐奏颂《至圣先师》古琴曲,再现孔子“弦歌不辍,诗三百五篇皆歌之”风范。琴友中既有七旬老人,也有七岁的娃娃。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表示,致力于将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打造成为以“文献为据、时间为序”,并“满载中国古琴故事的图片、声音、文字”的展览。以文化展示、讲座研讨、琴曲欣赏、琴学互动体验等形式向首都人民献上一份文化之礼。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本次展览以声光电的方式讲述古琴文化艺术,用光影、声音与图片让典籍当中的文字灵动起来。同时设计了古琴文化生活体验区,让“琴棋书画、诗香茶花”齐聚一堂。展览期间,每日有古琴演奏、讲座时间段,为市民提供了生动、可感的互动机会。

请结合以上材料,讨论当代如何传承古琴文化。

【注释】

[1]刘湃.金秋遇见古琴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开幕[EB/OL].(2018-09-09)[2022-03-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135843319280071&wfr=spider&for=p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