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市1978-2010年疾病预防成果

嘉峪关市1978-2010年疾病预防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与全国同步实施“四苗防六病”预防接种工作。1988年,开展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免疫变成“五苗防七病”工作。鼠疫、布鲁氏菌病、霍乱3种传染病虽无发现病例报告,但对鼠疫、布鲁氏菌病仍被密切监视和监控。1992年7月1日,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至2001年12月31日结束。期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患者3983人,发现

嘉峪关市1978-2010年疾病预防成果

一、规划免疫

1976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工作,接种对象是7岁以下儿童,接种的疫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牛痘卡介苗等。1978年,与全国同步实施“四苗防六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破疫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预防接种工作。1988年,开展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免疫变成“五苗防七病”工作。1988—1995年,实现以市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85%和以乡(街)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85%的两个奋斗目标。1996年,全市的计划免疫工作顺利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验收。2000年,在世行贷款卫生Ⅶ项目支持下,将乙肝疫苗推广接种重点转移至农村,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2003年,与全省同步启动GAVI项目,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乙肝疫苗接种率得到普及。2008年,启动并实施国家疫苗接种免疫规划,逐步将麻风、麻腮、麻腮风、A群流脑及A+C、甲肝和乙脑等新增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免疫覆盖面由“五苗防七病”扩大到“十一苗防十二病”(结核病、乙肝、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和甲肝),并将城市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移交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方便人民群众。

1980年,全市接种牛痘疫苗1460人。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同年安排全市2岁以下婴幼儿接种牛痘疫苗1690人。根据1979—1980年全市15岁以下儿童卡介苗接种率已达91%的实际情况,市卫生部门安排将卡介苗作为新生儿常规接种。

1981—2010年,十一种疫苗接种情况:

1981—1997年,1982年接种率最低,为87%,1984、1987、1988、1992、1993、1996、1997年均达到100%。1998—2010年,有5年达99%,7年达98%,2003年为95.7%。

1981—2010年,1989年接种率达100%,1990、1992、1997、2001、2008、2009年均达99%,低于90%的是1981年85.9%,1986年81%。

1981—1986年,1984年接种率为90%,其余5年均低于90%,其中1981年82.1%。1987—2010年,1995年为89.6%,1996年达100%,其余21年均在92%~99%。

1983—2010年,1996、2002年接种率达100%,1983、1984年低于70%,1986年为88.1%,其余23年均在95.2%~99.2%之间。

1993—2002年,1993年接种率为99.3%。1998年为77.5%,1997、1999、2002年在87.1%~89.8%,其余每年均在91.9%~99.1%。2003—2010年,2003年73.8%,2004年87.5%,其他6年均在90.1%~98.8%。

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6种疫苗接种率2009、2010年均在90%以上。白破疫苗接种率2008—2010年年均在95%~97.8%之间。

二、传染病防治

1978年后,辖区发生过结核病、麻疹、艾滋病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痢疾猩红热、脑脊髓膜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淋病、梅毒、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16种传染病。鼠疫、布鲁氏菌病、霍乱3种传染病虽无发现病例报告,但对鼠疫、布鲁氏菌病仍被密切监视和监控。

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旱獭(俗名“土拨鼠”)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酒钢公司镜铁山矿、西沟矿一带,是旱獭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从1982年始,市防疫站、市疾控中心先后在吊大坂、土大阪、“七一”冰川、镜铁山矿、西沟矿等地设立监测点,监测面积达1.2万公顷。每年在各监测点捕杀部分旱獭,进行细菌检验,并对其他小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进行检验。1997年7月,在西沟矿浪柴沟自毙旱獭中分离出鼠疫杆菌,市政府投资5万元,对疫源地进行拔源。2009年7月,在西沟矿葫芦河自毙旱獭中分离出1株鼠疫杆菌,市政府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拔源。

1983年起,市防疫站开始向矿山职工和家属全面宣传鼠疫防治知识,并对矿区职工和家属进行疫苗接种。1983年接种率71.0%,1989年接种率96.84%,1998年接种1106人次。2006—2010年,培训医务人员及鼠防联络员16次,参加人数532人次,并聘请鼠防联络员5人,密切监测疫情

1973—1974年,农村三个公社人畜间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仅有个别人留有残留症状,无新病人出现。至1982年,全市布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84—2010年,虽无病人出现,但仍在监控中。

1980年,市防疫站在农村三个公社进行结核病普查,确诊有88名结核病病人,由各公社指定专人进行治疗,1981年4月第一疗程结束。1983年,建成全市结核病报告、登记、监测系统,在市卫生防疫站设结核病防治科,配备专业人员2名,三乡卫生院各有1人兼职结核病防治工作,各村卫生所医生直接监管病人,三级网初具规模。1984年,开始对肺结核病人实行全监化治疗管理,对确诊的33名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使病人规则服药率达到96.1%,治愈率达到83.3%。1985—1990年,每年进行一次普查,累计发现结核病患者318人,患病率为2268/10万,均进行规律治疗。1992年7月1日,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至2001年12月31日结束。项目实施期间,全市共接诊可疑肺结核患者3077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81例,落实治疗479例,治愈249例,治愈率98.4%,完成治疗率高于国家规划85%的要求。2001年,报告发病率170.22/10万,菌阳检出率7.52/10万,规则服药率99.3%以上,治愈率达到98.6%。2002年7月1日,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嘉峪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卫X项目)启动,2009年12月结束。项目实施期间,2005年又争取到全球基金第四轮嘉峪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和FIDELIS项目,两个项目资金均用于补助卫X项目的实施。期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患者3983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44例,新涂阳病人发现率由2001年的7.45/10万增加到2009年的33.96/10万,转诊率从2004年的8.11%上升到2009年的95.4%,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由2005年的62.4%、42.4%上升至2009年的98.5%、85.5%,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由原来的32.3%升至2009年的93.9%。2010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患者535人次,初诊查痰526人次,初诊查痰率98.3%,登记并管理肺结核病例164例。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率100%,转诊率99.5%,追踪率99%,追踪到位率93.8%。

1999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例(死亡1例)、艾滋病感染者12例。经性途径传播8例,占53.3%;经注射毒品途径传播4例,占26.7%;经性接触+注射毒品途径传播1例,占6.7%;其他1例,占6.7%;不详1例,占6.67%。年龄在20~40岁。2004年8月,建立艾滋病免费检测咨询室。至2010年,累计自愿咨询1563人,检测1172人,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2005年,成立嘉峪关市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对全市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实施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至2010年,对公共娱乐场所累计干预3476家、13567人次,检测1808人,未检出HIV抗体阳性病例。

1981—1982年,根据全国疫情,为防止副霍乱传入,每年6—9月在辖区出入口设立检疫点,抽调专业人员每天对过往的客车进行检疫,并安排各医院做好检诊检疫,防止误诊和漏诊。1983年,与铁路部门签订协议,做好过往车辆的检疫工作。1984年开始,每年5—10月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各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重点对腹泻病就诊者进行检索,并对可疑病例进行样品采集和检测。经过三十多年的监测和搜索,未发现有霍乱样病例报告与疑似病例。

1981—1985年,共发病494例,平均发病率113.47/10万。2005年麻疹流行,发病232例,发病率为129.17/10万,通过采取查漏补种等防控措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麻疹的发病率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后无病例发生。

1981—1985年,共发病129例,发病率30.90/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1991—1995年,发病6例,发病率1.37/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2004年后,无病例发生。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1981—1985年,发病1151例,发病率269.97/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2006—2010年,共发病6825例,发病率801.26/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2003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乙肝疫苗接种率得到普及。2008年将甲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

1981—1985年,共发病3552例,发病率831.59/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1996—2000年,发病1134例,发病率265.96/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

每年均有病例发生。1986—1990年,共发病436例,发病率87.33/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2001—2005年,发病34例,发病率4.79/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

1981—1985年,发病41例,发病率为9.46/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1991—1992年,发病2例,发病率1.79/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通过接种A群流脑与A+C群流脑疫苗,1993年后再无病例发生。

1981—1985年,共发病164例,发病率39.78/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高;2001—2005年,发病1例,发病率为0.56/10万,发病率为历年最低。2006年发病2例,发病率1.22/10万。通过计划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2007年后再无病例发生。

1980年,脊髓灰质炎发病13例,发病率为0.36/10万。通过计划免疫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之后再无病例发生。

1988年,酒钢医院发现病例6例,全部进行治疗处理。通过线索调查淋病患者4例,治疗3例,1例外出。1989年,医院发现病例59例,均进行处理。1990年监测2430人,查出淋病4例。1991—2005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1991—1995年,发病40例,发病率为7.04/10万;2001—2005年,发病555例,发病率75.61/10万;2006—2010年,发病240例,发病率28.32/10万。(www.xing528.com)

1998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呈不稳定性。1998—2000年,发病169例,发病率132.98/10万;2001—2005年,发病73例,发病率6.17/10万;2006—2010年,发病262例,发病率29.61/10万。

2009年4月30日,国家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正式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当年,全市报告甲型H1N1流感63例,报告发病率38.59/10万。2010年,报告4例,报告发病率1.90/10万。

2008年5月2日,国家卫生部将手足口病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2008年,全市发病50例,发病率30.58/10万;2009年,发病56例,发病率34.30/10万;2010年,发病360例,发病率170.5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流行性腮腺炎居丙类传染病发病之首。2004—2006年,全市发病96例,平均发病率18.49/10万;2007—2010年,发病444例,平均发病率66.41/10万。

2004—2006年,发病3例,平均发病率0.84/10万;2007—2010年,发病31例,平均发病率5.08/10万。

三、地方病防治

辖区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瘿瓜瓜”“嗉袋子”,病因是缺碘所致,主要采用食盐中加碘的方法进行防治。1981—1982年,市卫生防疫站对4285名农村学生进行普查,查出患者2049名,发病率高达47.8%,采用边检查边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1984年,市卫生防疫站与农村三个乡签订控制地方病防治合同书,明确普及碘盐、注射碘油的指标和具体的奖罚规定。1986年4月,全市召开地方病工作会议,与三个乡签订普及碘盐协议书,明确责任和任务,控制地方病。

1988—1990年,与商业部门合作,加大对食用碘盐的稽查工作,开展病情监测,共监测783户,碘盐普及率98.2%。对农村3661名中小学生投服碘油丸,并对788名中小学生进行检查,发现弥漫性Ⅰ度肿大者10名,Ⅱ度肿大者12名,患病率为2.8%。1992—1995年,采集食盐样品411份,碘含量测定均符合国家标准。居民监测4099户,碘盐普及率96%。对14岁以下中小学生调查2931人,查出甲状腺肿患者44人,肿大率为1.5%。投服碘油丸47796人,其中新婚妇女1720人,幼儿11398人,中小学生34678人。1996—2000年,食用碘盐合格率95%,碘盐含量检测合格率达100%,尿碘合格率达100%,碘盐普及率达95%,未出现甲状腺肿大新发病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2001—2010年,经监测全市食用碘盐合格率、覆盖率、食用率均达100%,尿碘合格率达100%,无碘缺乏病新发病例发生。

四、职业病防治

1978年、1979年,市卫生防疫站和酒钢公司劳研所合作,对全市接触铅作业的102名工人做了尿铅测定,检出铅吸收超过国标者2人;对215名苯作业人员体检,发现17人白血球超过1万以上;对89名汞作业人员体检,未见超标吸收者;对21名三硝基甲苯人员体检,查出白内障患者1人。

1980—1985年,全市有12家企业开展工业卫生建档工作,对厂矿28处尘毒点进行监测,测出粉尘9种,涉及职工1814人,接触粉尘作业人数529人。矽肺普查252人,查出Ⅰ期矽肺6人,Ⅱ期矽肺4人。体查铅作业工人5人,锰作业工人39人,均正常。查出一氧化碳中毒17人,甲苯中毒2人。对酒钢医院、市人民医院、各乡卫生院、铁路门诊部等8台X光机的144个点进行现场测定,仅79个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合格率为54.86%。对全市31名放射人员进行体检,多数有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症,指甲变形者74.2%,脱发者45.2%。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和不齐,造血系统的改变主要是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总数减少,中性分叶核细胞低下,淋巴细胞增高,形态改变使中性多核细胞出现核棘突者90.3%,并出现淋巴细胞双核、异淋、单核细胞空泡等。据统计,全市共有矽肺病人80人,其中Ⅰ期47人、Ⅱ期26人、Ⅲ期7人。

1986—1990年,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作业工人共2390人,其中接触粉尘作业者708人,占29.6%;接触毒物作业者217人,占9.1%。通过体检建立尘毒作业工人健康档案448份,体检率占总作业人数的18.7%。其中粉尘接触者体检408人,占接触粉尘人数的57.6%;毒物接触者体检43人,占接触毒物人数的19.8%。发生急性职业病中毒22人,未发生死亡。建立卫生健康档案企业12家,设粉尘监测点284个,合格49个,合格率为17.3%。职业病体检821人,查出尘肺0+期10人、Ⅰ期3人、Ⅱ期1人,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4人。对26个有害作业点进行尘毒浓度测定,其中接近国家标准的8个,占30.8%,超标的18个,占69.2%。

1991—1995年,对市属各企业接尘人员普查体检1857人,确诊尘肺Ⅰ期—Ⅱ期4人、Ⅰ期3人、Ⅱ期2人、Ⅲ期1人、0+期17人、可疑尘肺6人,其他疾患者31人。粉尘检测127个点,合格13个,合格率为10.2%。粉尘浓度最高达1429mg/m3,超过国家标准237.17倍。铅尘测定24个点,合格7个,合格率为29.2%。噪音危害情况测定95个点,合格42个,合格率44.2%。苯监测6个点,全不合格。噪音调查43个点,合格15个,合格率为34.8%。对全市企业进行卫生监督2次,监测覆盖率95%。

1996—2001年,全市企业(含乡镇企业)建档率100%,监督覆盖率95%。粉尘作业监测点173个,合格58个,合格率为33.5%。热辐射监测点17个,合格6个,合格率为35.3%。噪音监测点9个,合格2个,合格率为22.2%。放射源监测点4个,合格3个,合格率为75%。对市炭黑厂、市铸造厂和市棉纺厂部分职工进行职业病普查,查出Ⅱ期尘肺1例,可疑尘肺10例,乙型肝炎3例,表面抗原阳性者11例,皮肤病患者2例。对市属企业进行卫生监督2次,检查市属及酒钢有放射源及放射线装置的单位12家。

2003年1月后,市卫生防疫站被撤销,分别成立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工作再未开展。

五、重大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2004年7月29日,酒钢医院报告,医院收治8例不明原因腹泻病人。市疾控中心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前往距离黑鹰山矿70千米处现场调查,共采集样本14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Ⅳ型5株,Ⅵ型1株,检验结果为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

2005年2月3日至6月26日,发生麻疹爆发疫情,全市共发病230例,住院治疗116例,无死亡病例。市疾控中心通过对230例麻疹病例个案调查和1100例接触者调查,无接种史、接种史不详和有接种史的病例分别为189例、32例和9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82.2%、13.9%、3.9%,其中外地出生的占90.8%,且绝大多数无接种证及相关疫苗接种记录凭证。

2008年5月27日,嘉峪关市太阳城幼儿园出现水痘疫情,发病17例,无死亡病例。市疾控中心采取对17例患者和55例密切接触者调查及现场消毒技术指导等防控措施。

2008年,对问题奶粉引起的68名肾结石孩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2009年,处理甲型H1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起,确诊病例56例,其中重症2例,个案病例流行病调查56例,对56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2046人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2010年4月28—29日,嘉峪关市心星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至5月4日17时,累计发病15例,罹患率为16.3%。5月19日15时结案。

2000年后,及时处置鼠疫、非典、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食物中毒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2003年,“非典”发生后,市疾控中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卫生应急队伍,进行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加强卫生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物资储备,强化技术规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应急队员随时待命。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防控系统运转正常,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网络直报,直报率100%。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市疾控中心临危受命,赴陇南地区进行防疫救援,完成“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疫救援任务,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