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导干部竞相涌流:知识组织的现象

领导干部竞相涌流:知识组织的现象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是,每个学校画册上面的前几页多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题词、“视察”、“关心”此学校的系列“留影”,接着就是“杰出校友”。所谓的杰出校友,排在前面的,首先就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论是现任干部,还是前任干部。“出产”领导干部的某些大学亦分外自得,有顾盼自雄之意。大学组织存在于人类社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校方也进行了调查,称所述“基本属实”,后言该教授“已向学生诚恳道歉并愿意再次道歉”。

领导干部竞相涌流:知识组织的现象

笔者曾有幸参加过诸多大学的校庆,读过诸多大学的校史,瞻仰过诸多大学的宣传画册。给我留下深深印象的是,每个学校画册上面的前几页多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题词、“视察”、“关心”此学校的系列“留影”,接着就是“杰出校友”。所谓的杰出校友,排在前面的,首先就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论是现任干部,还是前任干部。

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先生,1994年参加清华校庆时,看到校园内一群毕业于五六十年代的校友,左顾右盼,发现其中多是市长、副市长、部长、副部长,也许是级别更高的高级干部,却不大见到学术界中的名家和大师,于是感叹:“四十多年清华出了很多大官,但是却不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30]

一直以来,都有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空降”到大学担任校长,也有一些大学校长荣膺政府部门官职,这被解读为干部用人上的“五湖四海”,相互交流。“出产”领导干部的某些大学亦分外自得,有顾盼自雄之意。但笔者认为,这对于真正的大学发展不一定是什么好消息。这种校长当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当校长,都可以这么平滑地无缝链接、丝毫不会有任何阻滞的现实,正可以印证大学组织“权力的逻辑”实质。这种逻辑与政府部门权力组织没有任何区别,历史上传统意识中的“家国同构”与现在的“政校同构”,异乎寻常地一起诠释着相同的运作逻辑,这种逻辑不仅仅产生大学组织的“领导”,而且还将进一步“领导”大学组织的运行。

大学组织存在于人类社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王朝兴替的世事变幻相比,大学在历朝历代无不发挥了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有人说,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迎接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真正的大学组织。这种大学组织不是“始终在政治、经济(或准确地说,商业活动)的闹市上被人牵来牵去”[31]的大学,不是从“没有享受过什么大学应有的特权,没有经历过自为阶段的大学”,不是“从来就没有走进过象牙之塔”的大学,而是真正按照知识组织规则运行的大学,才能历史地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

[1]此概念系受李零教授的启发。参见其文集《花间一壶酒》、《放虎归山》中的杂文。此处仅仅是受其概念的启发而借用,不存在讽刺或者误导读者的意图。

[2]钱理群.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J].读书,1998(5):3-9.

[3]“总的感觉是,目前中国的大学太实际了,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想象力。校长如此,教授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常被批评不谙世故,书生气太重,这不是什么坏事。如果大学没有毕业,已经老气横秋,像坐了几十年的办公室,对所有的人事均能应对自如,这其实很可怕。”参见:陈平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M]//大学何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0.

[4]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55-65;189-190.

[5]周勇.大学教授的学术生活空间:以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16-25;188.

[6]苗体君.“教授”贬值[J].瞭望,2001(21):46-47.

[7]膳食科长申报“博导”的背后[EB/OL].http://www.edu.cn/20010823/204725.shtml.

[8]请参见:2004年3月18日上海《社会科学报》“博导缘何变商人”一文报道,九名博士生联名向学校提出更换导师的要求,并“取得了艰苦卓绝的胜利”。据称博导长期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以每月五百到八百元不等的“补助”,让这些博士生给其夫人开办的公司打工,使他们的毕业论文准备得“一塌糊涂”。这里的“谢”系辞谢、告别、“道不同不相与谋”之意,可不是感谢。1901年,革命先知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因政治主张不同,给其师、朴学大家俞樾写了篇《谢本师》;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章的弟子周作人,也因学术主张和政见与章相左,同样写了一篇《谢本师》;抗战期间,周作人落水投敌做了汉奸,他的学生也如法炮制又学样写了篇《谢本师》。此三篇文章系近代有关师徒关系的著名公案。

[9]见天涯社区、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及《新京报》等平面媒体播发的“伤心博士”《××大学微生物专业×××教授:别再害人了好吗?》等帖子,以及关于此事件铺天盖地的诸多补充细节和深度评论。该帖子实名陈述并列举了2004—2007年该导师所带13名博士、硕士生存状况及悲惨结局,激起了社会有关研究生教育“导师制”的深深思考。校方也进行了调查,称所述“基本属实”,后言该教授“已向学生诚恳道歉并愿意再次道歉”。

[10]此公共事件见新浪网、搜狐网、相关大学BBS论坛等网络媒体及诸多平面媒体评论与报道。

[11]上述观点受启发于陈平原教授的讲座。2005年5月25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陈先生学术演讲“大师的意义和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讲到“鱼游”之论,甚为服膺,并与先生对话,特此致谢。

[12]李密.陈情表[M]//古文观止.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24.

[13]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1-8.

[14]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公布的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简历中,新任发改委主任张平中专学历,意外地成为公众的一大看点,被认为在当今文凭泛滥尤其是“权力文凭”甚嚣尘上的背景下,那一纸中专学历弥足珍贵。请参见:赵丙臣.一纸“中专”学历羞煞多少“权力文凭”[N].中国青年报,2008-03-25(3).(www.xing528.com)

[15]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社会学的心智去思考”亦就是需要从这些看似细微、平常与普通的社会事件中看出它内隐的社会意义,挖掘存在于社会“事实背后的事实”。参见: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6]在《辞海》中,“搞”的一般涵义就是“做”、“弄”,与“做学问”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实生活语汇中,以王朔小说为代表的“痞子文学”曾流行一时,折射了一种貌似玩世不恭,实则是“解构崇高、消解神圣”的处世生活态度和社会反叛情绪,迎合了长时期被一些貌似崇高的虚伪教条和不可触犯的神圣词句拘谨后的大众逆反心理。在此过程中,“搞”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十分轻佻的表达方式,经常和一些相当“不正经”的社会次生人群、非合法、非常规的手段、拿不到桌面的事物等联系在一起,譬如“搞小动作”、“搞钱”,等等。在口语中是否有地区差异,则不得而知,但至少在书面语汇中即是如此。

[17]李零.学校不是养鸡场[M]//钱理群.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9.

[18]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读书,2005(4):3-12.

[19]马健生,孙珂.高校行政化的资源依赖病理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46.

[20]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读书,2005(4):3-12.

[21]任剑涛.学术贫困、学者自律与警察意识[J].社会科学论坛,2007(6):112-124.

[22]作为一名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普通学人,陈寅恪后半生虽“目盲足膑”,但他一直享受着有关部门给予的“副省级”生活待遇。参见: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3]“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里,没弄个“师长”“旅长”当当,很不过瘾。在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人再三追问:你难道除了教授,就没有别的头衔?可我还是坚定不移:就是中文系教授。在很多人看来,都这么大年纪了,没有校长,起码也得是个系主任,要不就是学会的会长什么的,什么都没有,那多难堪。先是金钱的压力,后是名位的诱惑,对于大学教授来说,过了这两关,才能谈论什么独立与自尊。”上引自: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2005(1):2-14.陈平原教授把主持人的疑惑原因总结为“都这么大年纪了”云云,其实这是先生的自谦之语。我们进一步可以挖掘文本背后的内涵:当代大学组织内,稍有成就的学人都无不挟带这“官”那“长”的职位,像陈这样名满全国的学人怎么可能违反此一普遍逻辑,没有任何“别的头衔”呢?不过,笔者十多年前的这个论断在近年好似又发生变化了。但因这个论证尚有价值,故而立此存照。

[24]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8.

[25]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9.

[26]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5):19-23.

[27]韩水法.终身教职与学术共同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30-32.

[28]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N].南方周末,2008-02-21(1).

[29]傅国涌.出不了大科学家,我们时代的毛病在哪里?[N].南方都市报,2008-01-11(5).

[30]杨东平.大学之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02.

[31]韩水法.终身教职与学术共同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