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邮政电信发展历程与业务范围概述

中山市神湾镇邮政电信发展历程与业务范围概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0年3月,平岚邮政代办所升为二等乙级局后,下设神湾邮政代办所。工作人员6人,其中邮政3人,电信3人。邮政业务量较小,领导兼营业1人,2人投派信报邮件。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实行电信、邮政机构分设,神湾邮电支局分为神湾邮政支局和神湾电信支局。发行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经过国家批准出版并交邮政发行的报纸、杂志。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存入人民银行,由银行根据数额给付手续费。

中山市神湾镇邮政电信发展历程与业务范围概述

一、邮政

(一)机构沿革

1919年前,境内没有设置邮政机构。1920年3月,平岚邮政代办所升为二等乙级局后,下设神湾邮政代办所。1960年5月,中山县开始实行以公社为单位建立邮电局,神湾公社邮电局成立,位于涌口街,属社办集体单位。1966年神湾公社邮电局改名为新湾公社邮电局。1969年1月1日,新湾公社邮电局收归国家办,更名为新湾邮电支局,属中山县邮电局分支机构,局址设于涌口街一间砖瓦房,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工作人员6人,其中邮政3人,电信3人。邮政业务量较小,领导兼营业1人,2人投派信报邮件。1972年,工作人员增加至7人。1978年,新湾邮电支局获佛山地区邮电部门“学大庆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新湾邮电支局更名为神湾邮政支局。1987年12月,工作人员增至10人,同年,局址迁入神湾大道中61号。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实行电信、邮政机构分设,神湾邮电支局分为神湾邮政支局和神湾电信支局。2003年12月,神湾邮政支局划归坦洲邮政分局,内设邮政储蓄所、邮务营业所、投递班等工种。至2005年12月,保持这一体制。神湾镇邮政编码为528462。

表5—2—24 1960—2005年神湾(新湾)邮电(邮政)管理机构历任领导名录

(续上表)

(二)邮政业务

50年代,境内邮政业务受交通、设备等影响,开办的业务有限。主要业务有信件、函件、包件、发行报刊等。平信邮资每寄一封信8分钱。1986年,寄往港澳台地区的信函邮资升至3角钱,其他邮件、包裹等也作相应调升。2000年7月31日后,国内平信邮资升至2角以上。

改革开放后,邮电支局邮政设施不断完善,业务不断调整扩大,邮政业务主要有以下4种。

函件 包括信函、明信片、快件、盲人读物并办理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限国内)、保价信函、保价印刷品、航空邮件;

包件 包括普通包裹、快递小包、商包、保价包裹、保价快递小包、代收货款包裹(限国内),1999年,开办国际包裹;

汇兑 包括普通汇款、电报汇款(限国内);

发行 包括宣传、收订、要数、分发、投递。发行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经过国家批准出版并交邮政发行的报纸、杂志。2002年,有近3000份。

除以上四种业务之外,神湾邮电支局还办理回执业务,代发广告业务、存局候领业务、代收代付业务、有声信函业务、邮件查询等。

1990年,神湾邮电支局邮政业务收入9.2万元。1992年兼营集邮业务的,同年邮政汇兑开发款额增长25%,1993年增长30.1%。1994年,增加邮政储蓄业务。1997年,邮政业务收入21.3万元。

1998年10月邮电分营后,神湾邮政支局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拓展业务,加快邮政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1999年,邮政除了传统业务外,又以邮政投递网络为平台,建立新的运营机制,拓展邮政服务领域,增设业务种类。新增业务种类包括保险(车险)业务,鸿泰、红星人寿保险。同时,开辟货运、同城速递业务;商业账单业务;代办中国移动通信电话开户业务(2001年停办),代办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电话收费业务,为厂企代发工资;代办航空、货车等票务的购销业务。邮政业务收入24.2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1%。2000年,邮政总收入(含邮政业务和储蓄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达110万元。

2000年9月,神湾邮政支局建立邮政电子汇兑系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对邮政汇兑的传统作业方式及作业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汇兑业务交易、汇兑资金清算和会计核算的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电子汇兑改变传统汇票传递方式,缩短了汇兑业务时限,降低邮政运输成本,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邮政汇兑业务的整体经济效益。同年,神湾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正式启动后,加快技术进步,建成综合网、广域网和局域网,实现邮政信息化,神湾邮政支局与市局之间实现实时信息沟通。报刊发行系统可同城跨局互订、退订、改寄,用户在窗口订阅报刊的等候时间明显缩短,网上目录易于及时修改。

2002年9月起,为方便外来人口传递思乡之情,神湾邮政支局提供中秋月饼速递一条龙服务。

2005年,神湾邮政支局主要业务种类有储蓄、汇兑、速递、物流、函件、集邮、报刊、电子邮政等,邮政总收入230万元。

邮政储蓄

1994年,神湾邮政储蓄点开展储蓄业务,是中山市邮电局属下的一个专业营业所,在行政上受中山市邮电局领导,在业务上受银监部门监管。只受理个人的定期和活期存款利息按国家银行的普通利率计付。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存入人民银行,由银行根据数额给付手续费。神湾邮电储蓄点设在神湾邮电大楼营业厅内。当年,使用单机版网(手工,本镇内),实现存款余额1200万元。

1996年,神湾邮政储蓄点实现上市网(全市联网)。1997年,实现上省网(全省联网),存款余额2300万元。

1999年,神湾邮政储蓄点建成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异地实时交易系统,活期异地通存通兑深受客户欢迎,邮政储蓄汇兑业务加快发展。2003年,神湾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到可办理活期、定期、定活两便、通知存款等储种。2004年,实现邮政储蓄全国统一版本系统切换上线,异地存取款十分便利。2005年,神湾邮政储蓄存款余额4600万元,比1994年增长283%。

表5—2—25 1994—2005年神湾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表5—2—26 1987年神湾邮电支局开办邮政业务情况表

表5—2—27 1950年国内邮件资费表 单价:元

注:资费从7月1日执行

表5—2—28 1996年神湾邮电支局执行国内邮政资费表 单价:元

注:资费从12月1日起执行

表5—2—29 1999年神湾邮政支局执行国内邮政资费简表 单位:元

(续上表)

说明:1.本埠以市属区(不含市辖县和飞地)为范围,本县以县境为范围。2.国内信函、印刷品和机要邮件计费方式由原递重等额累进计费改为区分首、续重分别计费。资费从3月1日起执行

(三)邮件运输

1960年以前,境内邮件要派出邮递员到三乡邮政支局领取、交寄。1960年神湾公社邮电局成立后,邮件均交由中山县汽车运输公司运送,接发员按规定的时间到达站点进行交接。1987年以前,每天进出境内的邮件只有一趟。

1988年9月,中山邮电局开通了自办南部汽车邮路,邮件直接送到神湾邮电支局。自办邮车由原来的一班改为上午和下午各一班,负责进出各类邮件。神湾邮电支局的邮件也由原来的每天1—2袋增至5—6袋,以后逐渐增多。

90年代,斗门大桥和神湾大桥相继竣工通车后,神湾邮电支局接受和派送竹排岛和磨刀岛邮件的时间大为缩短,提高了邮件的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2000年,境内邮件进出总包平均每天十多袋。中山市邮政局自办邮车增至每天4班,加快了邮件运转时限。

2004年4月18日,《羊城晚报》由广东省邮政局干线经105国道转运。2005年,途经境内的邮政运输车辆每天两班。同年11月1日,境内的《羊城晚报》改由中山市邮政局自运,报纸到达时间与上一年4月相比提前约1.5小时。

(四)邮件投递

1902年6月前,境内信邮和汇款业务靠民办信局的民间递信人员投递。1902年7月,平岚邮政代办所开办,境内邮件投递由其负责。1920年3月,神湾邮政代办所负责境内的邮件投递。乡邮员每天穿着印有“邮差”二字的号褂,肩挑着邮件,长年奔走在乡间小路上,终日辛劳,却难得温饱,大部分邮件都是放在各村庄店铺捎转。

民国27年中山邮政网络图(摘自《中山邮电志》1988年版)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境内设立1名农业社邮递员。1958年农村公社化后,社邮递员增加到3名。社邮递员是由人民公社选择使用邮政及收订报刊较急切,而邮政机构本身力量难以顾及的地方设立的,由邮电局按其业务量计付酬金给公社,由公社给社邮递员记工分,社邮递员参加当地的劳动成果分配。社邮递员一般由社资料员、统计员等兼职,邮件可投递到户,汇款、包裹也送上门,甚受群众欢迎。

1961年起,乡邮工作全部改由神湾公社邮电局自办,投递邮件的方式分为按址投递和局内投交两种。一般平房居民邮件送到户,机关单位的公私邮件投到单位收发室,宿舍小区楼房则将该单元各户邮件、报纸投入信报箱内,由收件人自行开取。国内各类包裹、保价邮件、国际小包、写明存局候领的各类邮件则是局内投交邮件,收件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邮政支局营业厅领取。按址投递的各类邮件因故(如本人不在,又无人代签收的挂号邮件等)不能投出的,则改为局内投交。对于农村邮件,则投送到生产队。因生产队每日都集中社员进行排工,所以邮件可及时转递给收件人。

运输邮件的交通工具主要靠自行车。送件路线有神湾圩镇—外沙、神湾圩镇—定溪—竹排、神湾圩镇—磨刀、神湾圩镇—大排4条。竹排和磨刀、大排三岛4个大队要靠乘坐渡船送达邮件,交通非常不便,为邮件的运输带来不少困难。大排大队在风平浪静的日子划艇至神湾圩镇也需三、四十分钟,专门给大排沙送信派报的邮递员担心江河风浪大会翻船而不愿干。60年代初,神湾供销社大排购销店营业员林明主动义务代群众送报送信,并拒绝邮政部门每月给予的5元酬金。大排购销店成为义务的邮政代办所,代卖邮票,代为寄信,大受群众欢迎。1969年,新湾邮电支局属中山县邮电局分支机构,邮政业务量较小,领导兼营业1人,邮政员工2人投派信报邮件,逢星期日、节假日关门。信件投递到各个大队,汇款、包裹要到邮局领取。派送竹排、大排大队的信件报纸仍靠供销社商店职工、渡工等捎转。

1974年,新湾邮电支局将投递邮路由两条扩大为三条。靠社会力量捎转的大排大队、竹排大队、磨刀大队十二顷四五生产队、外沙大队安吉和后隆生产队、新湾大队柚埔生产队等七处捎转点收回自投,延长投递里程38公里。

1975年,新湾邮电支局有职工8人,分成四项工种:3人走乡邮,1人负责机线,2人值总机,1人负责柜台营业,1人顶替班。实行一专多能联合劳动后,5人基本熟悉四项工种,3人熟悉三项工种,发挥全局一盘棋的作用。同年,新湾邮电支局又将国家每月支付30元给板芙公社管办的西河口水闸代办所取消,收归支局投派,延长邮路7公里,每年为国家节约支付款360元。境内邮路增至四条,晚上派送完即日报,并将竹排大队、芒涌大队派到点改为派到户。境内9个大队有7个半派到户,派到户率占大队数83%,保证了生产队群众都有党报阅读。当年,境内派送即日报占总报量47%。

表5—2—30 1974—1975年新湾邮电支局主要报纸发行情况表

1979年,境内邮政投递网络包括自办邮路1条,代办邮路3条。自办邮路投递范围:将邮件派送到涌口街和定溪、南镇、古宥、磨刀、芒涌等大队,代办邮路分别是竹排、外沙、大排,以上邮路全部都是步班和自行车出班,投递员3人。

1984年,因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3级建制撤销,农业生产实行家庭承包,邮件不能继续投递到原生产队,须改为投递到户。这一规定增加了投递困难。1985年,神湾邮电支局聘用代投员2名。代投员的劳动报酬,一部分来自邮电局按其业务量计付的酬金,一部分来自向用户收取的“专递费”。广东省政府规定的“专递费”标准是投送一份日报每月收2角,投送一份周报每月收5分,投送一封平信收2分,投送一封挂号信收1角,投送一份邮送电报收2角。境内邮路有3条:神湾圩镇—南镇—古宥—外沙线;神湾圩镇—东风糖厂—磨刀、芒涌、大排线;神湾圩镇—定溪—竹排线。

随着斗门大桥和神湾大桥的先后通车,位于海岛的竹排、大排管理区通邮状况得到改善。1995年,邮电支局增开南镇工业区段邮路。1996年,增开外沙工业区段邮路。2000年,神湾邮政支局将邮路重新规划,将境内划投递路段分为5段,投递人员6人(包替班),交通工具为摩托车和自行车。2005年,邮政投递交通工具全部改为摩托车。

1985年中山邮政网络图(摘自《中山邮电志》1988年版)

表5—2—31 2005年神湾邮政支局邮件投递情况表

(五)邮政网络

1996年以前,神湾邮电支局只有一间支局营业网点,负责境内邮政业务。1997年,因外来员工逐年增多,支局营业厅业务繁忙,神湾邮电支局开始支局建制,下设神湾市场、南镇、外沙、定溪、善浓等多间邮电代办所。每间代办所都可以办理邮政业务(邮政储蓄除外)。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士多店都有邮票出售。1999年,为了规范邮票市场,整顿邮政出售品经营秩序,明确邮票是邮政部门的专营品,邮票出售点都要申请办理许可证。

2002年,境内邮政代办所调整为神湾市场、外沙、定溪、善浓四间,业务量比上一年增长41.9%。

2005年,神湾邮政支局除局属营业厅外,另有神湾市场、定溪、善浓三间邮政代办所。

表5—2—32 2002年神湾邮政支局所属邮政代办所情况表

表5—2—33 1997—2005年神湾邮政报刊亭情况表(www.xing528.com)

(六)邮政设施

1978年前,新湾邮电支局基本上沿用公斤称、座磅等简单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境内设置的信箱有支局信箱、新湾水电所信箱、新湾供销分社信箱、竹排供销分社信箱、古宥供销分社信箱。

1990年后,神湾邮电支局在神湾市场服务代办所、定溪邮政代办所、善浓邮政代办所、神湾中小学等设立信筒、信箱。

1993年7月1日,神湾邮电支局配置信函过戳机2台。1997年5月,增设信函捆扎机和包裹捆扎机各1台。后又增加电子计量、计费系统。

2000年,境内有信筒3个、信箱12个。2005年,神湾邮政支局增至信筒6个,建立信报箱1500个,户数2800户。电脑自动计重计费代替人工操作。

表5—2—34 1979—2005年神湾(新湾)邮政业务情况表

(续上表)

注:2005年与2004年报刊订阅数据落差大,是因为中山日报以前由邮政代为发行,从2005年起改为自订自投

二、电信

(一)机构沿革

1998年9月前,境内邮政和电信机构合一,称神湾(新湾)邮电支局。1998年10月,实施邮、电分营,分别成立神湾邮政支局和神湾电信支局。神湾电信支局成立后,局址位于神湾大道中61号邮政大楼。1999年9月,寻呼、移动正式从电信局分离,成立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山分公司,寻呼划归中国联通公司。

2000年8月31日,广东省电信公司中山市电信局神湾电信支局成立,内设支局长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财务、营销、营业、机线、机务及工程班等机构。同年12月29日,广东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南区分公司神湾办事处成立。2001年1月,中山市电信局以大区制管理的方式调整区镇分支机构的设置,神湾办事处划归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坦洲分局管辖,工作人员22人。2003年5月,神湾办事处从邮政大楼迁至神湾大道中申龙商业街,面积400平方米。

表5—2—35 1998—2005年神湾电信管理机构历任领导名录

(二)电信设施

1956年,中央提出“乡乡有电话”的要求。据最早的资料显示,神湾乡于1957年9月26日记录传达佛山地委电话会议精神。

1960年5月,神湾公社邮电局成立,有磁石电话交换机(总机)1台,电话装机容量50门。电话用户线路是由一根12#铁线连接用户话机与邮电支局机房的磁石交换机。当用户要打电话时,摇动话机手柄,利用发电机原理发电,发出呼收信号,由话务员用两根连接线(塞绳)连接被叫用户,通话完毕,由发话方轻摇话机手柄通知机房,话务员进行监听证实转接或拆线。1975年后,增加二路载波电路。

1979年11月,新湾邮电支局在涌口街建设局房,建筑面积230平方米,三层,总机交换容量100门。当时局房二楼是总机房,有中继线三对:新湾—石岐、新湾—板芙、新湾—三乡。1987年,境内总机交换容量增至200门。

随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境内专业户、个体经营户大量涌现,乡镇企业、“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发展,对通信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在业务、技术、规模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1986年12月27日,中山市开设无线寻呼台,境内设有一个寻呼信号发射点。无线寻呼台是引进国外的新型电脑通信设备,用高频电磁波将用户呼叫的信息传达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相关接收机,以代码的形式显示出简要的内容,这种接收机称为“数字显示传呼机”(俗称BB机),体积只有一包香烟大小,轻巧方便,甚受欢迎。

1987年12月,神湾镇政府与中山市邮电局签订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协议书。镇政府提供神湾村鹿角树自然村口土地(今神湾大道中61号)2亩新建邮电综合楼、程控电话机房用地,投资150万元兴建一栋新邮电大楼,将全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换装为纵横制式自动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初装400门,终局2400门。邮电大楼主楼3层,副楼2层,建筑面积859平方米。1988年1月工程动工后,神湾邮电支局主动承包市邮电局的麻斗至神湾中继线整治工程,加快程控电话的开通。1989年4月18日,神湾邮电大楼建成启用。境内除竹排村外,其他各村均开通自动电话,结束“摇把式”电话历史。同年9月,境内镇电话号码由原5位升为6位。

1990年12月,神湾邮电支局开通400门纵横电话自动交换机。1991年5月30日,神湾邮电支局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

1994年6月26日,中山市区号由原07654改为0760,大幅度增加容量。同年8月28日,境内电话号码由原6位升为7位。神湾邮电支局开始在境内政企、学校推广“因特网”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

1996年,神湾邮电支局对DDN和分组交换设备扩容,增加神湾DDN节点,向社会开通视聆通业务;同年4月30日,数字(GSM)移动电话网正式调测开通。当年,境内程控电话容量3000门,在镇政府对面安装一部200卡公用电话机。

1998年,神湾镇开展电话村镇创建达标活动。同年10月,中山市电信局神湾支局从原神湾邮电分局分设。为方便外来人员使用电话,境内安装磁卡电话机20部、200公用电话机120部,分别设于中小学校、街道、工厂及部分村庄。

1999年,神湾镇成为中山市电话达标镇。

2000年2月8日,神湾镇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标志着电信事业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2001年,神湾电信办事处投资350万元分别在外沙村、第一工业区、神溪村扩充电话装机容量,增加电话线2220对,缓解安装电话难问题。

2002年,神湾电信办事处有神湾母局,交换机容量为0.528万门;外沙接入点,交换机容量为0.072万门。

2003年5月17日,神湾电信办事处开通无线市话业务(俗称“小灵通”)。

2004年,神湾电信办事处在镇新中心区、外沙村委、竹排村委新设立电信基站3个,装机容量4200门。

2005年,神湾电信办事处拥有3个远端机站,出局线6000对,交换容量800线,主干电缆6000线对公里,配线电缆6000线对公里,管道长度8管孔公里。

(三)电信业务

境内自1920年设有邮政代办所后至1956年,电话电报业务没有文字记录。1957年,神湾乡开始有电话记录资料。1960年,神湾公社邮电局成立后,电信业务只有简单的传统业务,包括电话、电报。只有政府部门、大队和厂企等才装电话,村民要拥有一台电话是不可能的事情。1969年,新湾邮电支局实际装机34门(户),从事电信业务人员3人。

1979年,新湾邮电支局实际装机59门(包括拖拉电话一线二机)。电报种类有普通电报、加急电报、水情电报和汇款电报等。

1987年,神湾邮电支局实际装机75门(户),发展无线寻呼用户36户。1989年,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后,境内农村安装电话58户,电话用户总数165户。1990年,境内有无线寻呼用户132户。至1993年,神湾邮电支局程控电话可直通19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700多个城市。1994年,境内有程控电话用户1106户,无线寻呼用户增至1122户。1995年,开通2000电话卡业务(密码记账长途直拨电话业务)。

1996年,神湾邮电支局对DDN和分组交换设备扩容,增加神湾DDN节点,向社会开通视聆通业务;同年4月30日,数字(GSM)移动电话网正式调测开通。在镇政府对面设立首部磁卡电话机。

1998年10月,中山市电信局神湾支局从原神湾邮电分局分设。神湾电信支局的业务从语言服务不断走向多元化经营,发展电信网络的话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境内程控电话用户2100户,移动电话用户861户,电话普及率66%,电话、电传和图文传真直通世界各地。

1999年,神湾镇成为中山市电话达标镇。境内开通互联网电话拨号上网业务,开户数150户。从简单的电话拨号上网,发展到DDN(公共数字数据网)、ISDN(一线通)、LAN、HPNA等多种高速的上网方式。为方便外来人员使用电话,境内设有磁卡电话机20部,200公用电话机120部,分别安装在中小学校、街道、工厂及各个自然村。

2000年2月8日,境内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标志着电信事业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同年12月,96169上网直通车业务开通。神湾电信支局充分挖掘资源,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境内固定电话用户增至3850户,每百人(户籍人口)拥有电话24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通信业务的需求增大,境内电话用户数量持续递增。汇线通、一线通、来电显示、对方付费、IP电话、电话信息查询等电话新业务、新功能得到广泛应用,电信业务的智能化、综合化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神湾电信支局开办IP长途电话,利用IP技术提供记账式电话卡业务,用户通过任意双音频电话机,以密码记账方式拨打国内和国际电话。传统的电报业务量减少,公众电报业务停止使用。2002年,神湾电信母局实装容量为0.385万门,外沙接入点实装容量为0.068万门,境内电话普及率94%。

2003年5月17日,神湾电信办事处开通无线市话业务(俗称“小灵通”)。当年,“小灵通”开户数580户。无线寻呼退出市场。境内宽带用户705户,比上一年增长101.4%。

2004年,境内程控电话用户数发展至5570户,比上一年增长6%,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150户,比上一年减少2.27%。

2005年,神湾电信办事处围绕“用心服务”抢夺市场,围绕“精确营销和精确管理”,以服务保存量,以发展促增长。当年,新装宽带用户收取初装费200元,60天免费上网,宽带放号321户,累计达到2432户;安装固定电话累计达到5853户;小灵通放号1247户,累计达到3520户。

长途电话资费 1969—1973年,国内长途话费按次数0.07元/3分钟收费。1974—1999年,国内长途话费按次数1.2元/分钟计算。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开通17909拨号功能,话费普遍下降为0.3元/分钟。

电报资费 60—80年代初,电报收费为每字0.03元,发送加急、特急电报收费要加倍,发往香港、澳门地区的电报资费,原为普通电报每字0.16元。发往台湾的电报资费,1989年11月定为每字0.60元,1990年1月调整为每字0.80元。1983年12月起,改为普通电报每字0.07元,加急、特急电报收费仍然加倍。发往香港、澳门地区的电报资费在80年代先后调整为每字0.24元、0.30元和0.40元。发往台湾的电报资费,1989年11月定为每字0.60元,1990年1月调整为每字0.80元。

(四)电话普及率及创建电话达标镇

80年,境内电电话普及率不到1%。

90年代,话机容量、电话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递增。1997年,境内开展中山市电话村镇创建达标活动。镇政府全力支持这一实现信息强镇的基础工程。创建期间,镇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和广泛的宣传,采取政府分担一点、电信部门优惠一点、农民负担一点的“三个一点”政策,扶持农民安装电话,推进境内通信化,提高电话普及水平。

1999年,神湾电信支局拥有出局电缆4000对,移动电话基站3个,无线传呼机站1个,磁卡电话26个,并开通视聆通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程控电话容量4000门,电话用户3210户,电话普及率为85%。神湾镇创建为中山市电话达标镇区。

邮政分营的改革,促进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神湾电信支局完成固定电话放号480门。其中:汇线96户,住宅电话384户,电话普及率达84.5%。与1987年相比,长途交换机容量增长约30倍,长途业务电路增长约35倍;市话交换机容量增长约32倍,用户数增长约10倍;农话交换机容量增长10倍,用户数增长约4.5倍。

(五)电话装机费

1980年以前,境内电话装机所需材料费由用户支付,施工人员的工费为每天2元,雇临时工费另按实计收。1981年1月,改为每部单机装费8元,工费另按实计收。为筹措农村电话发展资金,1985年下半年起,对新装的磁石机用户收取初装费,收费标准是:住宅、农业电话用户安装自动电话500—1000元,企事业单位、营业用电话和机关单位用电话用户每户1000—1500元,磁石机用户每户300元。初装费全部用于电话建设,不列入邮电业务收入。1989年3月起,农村电话初装费按省规定(规定包括属企业单位及其他经营性质的普通自动电话每号2000元,程控电话每号3000元,其中居民自费住宅电话的初装费六折计收等)上浮20%,安装人工电话不收初装费,只收设备门号费50—200元。1990年8月起,按市规定降低农话界外线收费标准,实行分段递减办法:一公里以内300—600元,一公里以上至二公里每公里25—500元,二公里以上至三公里每公里200—400元,三公里以上至四公里每公里150—300元,四公里以上每公里100—200元。此后,电话初装费有过多次调整。2001年后,取消电话装机费。

表5—2—36 1995—2005年神湾镇互联网和宽带业务统计表

表5—2—37 1979—2005年神湾(新湾)电信业务统计表

注:1.传呼台指中山181、981、中山126、127。2.业务收入1989年10月计算

三、移动通信

1988年,境内开始使用移动电话,但人数极少。当时中山无移动交换局,第一代移动电话通过珠海交换局进行信号传送。初时使用模拟式移动电话,不用插卡,形似水壶,价格昂贵,富裕人家才有条件使用,故移动电话又称“大哥大”。由于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1994年6月,中山交换局建成。1996年4月30日,数字(GSM)移动电话网正式调测开通。1997年,镇政府解决神湾市场附近移动电话信号弱,安装接收设备。当年,境内有移动电话机站1个,移动电话用户861户。

1998年,广东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山分公司从原市邮电局分离出来,开始独立运作。境内移动通信网络、维修、安装、施工,出售、出租移动电话终端设备、开展售后服务等仍属神湾电信支局负责(主要经营移动电话网络及E电话等服务)。

2003年4月13日,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神湾办事处成立,设于神湾邮政大楼内。同年12月,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神湾大道中申龙商业街营业处(简称移动神湾营业处)开业,归属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山分公司客户服务营销中心。移动神湾营业处设立沟通100服务厅,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员工8人。业务范围为预存话费、手机销售和维修、手机放号等。当年,境内移动电话用户量14931户。

2005年,移动神湾营业处移动电话用户量22111户,比2000年增长341.33%。当年,境内尚有移动通讯盲点,竹排村地段通话仍为国内(珠海)漫游。

表5—2—38 2003—2005年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神湾大道营业处历任领导名录

表5—2—39 1997—2005年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神湾大道移动营业处客户统计表 单位: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