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冲突下的课堂场域透视,探讨交往教学理论和目标

言语冲突下的课堂场域透视,探讨交往教学理论和目标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往教学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交往教学将解放作为教学目标和手段。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为了达到解放的教学目标,教学本身也应是不断地摆脱社会的、技术的、自然的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因此,交往也是主体言语的活动方式。

言语冲突下的课堂场域透视,探讨交往教学理论和目标

20世纪70年代,德国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了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它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强调交往与生活的关系(实质就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研究者重新研究教学过程,提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的观点,并为交往过程提出了十一条公理[21]。它们是:①永恒性:人不能不进行交往。②关系性:任何交往都是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的。③确定性:处在交往关系中的人,总是以一定的角色出现的。④经济性:处在交往关系中的人,都以经济的态度来对待交往。任何人都不希望因交往而造成损失,即时间、精力或财富的浪费。⑤场合性:任何交往都处在一定的场合中。⑥可获性:在任何交往中,参加者都可期待通过交往有所收获。⑦角色关系的两种可能性:任何交往伙伴不是平等的,就是有地位差别的。前者的交往就可能是对称的,而后者的交往是补充性的。⑧交往成分的双重性:任何交往都始终离不开以一定的内容进行交往和以一定的关系进行交往,任何交往都包括这两种成分。⑨可控性:一切交往都以指示、建议、愿望、意见等信息传递内容,它们是可控的。⑩干扰性:所有交往都可能受到干扰。⑪工具性与目的性:所有交往都被参加者作为工具,或者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来对待。

交往教学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交往教学将解放作为教学目标和手段。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为了达到解放的教学目标,教学本身也应是不断地摆脱社会的、技术的、自然的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的、合作的,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觉,因而,也是反对权威主义的[22]。教学交往是课堂教学认识发生发展的前提,没有交往就没有认识,二者相伴而生,相互制约。(www.xing528.com)

课堂言语互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交往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交往活动中,语言作为具有意义的符号,是主体思想的物化表现;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它更是主体表达自我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交往也是主体言语的活动方式。“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交往也应该是实际的人际交往。”[23]“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使人们看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生活世界,并且能够去变革自己和世界,从而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24]因此,交往理论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是:课堂言语的最终诉求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冲突实际上是主体言语交往的一个过程,不论冲突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它的现实追求是实现交往,通过主体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以实现生活世界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