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变-文化关键词研究第三辑成果

通变-文化关键词研究第三辑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作为名词,首先使用在土地分割上。作为形容词,“通”还有共同的,总共之意,如现今常用的词语“通性”,“通共”等。一方面,是作为动词,常与“动”“化”“通”等字连用,意为变化,变动。

通变-文化关键词研究第三辑成果

通变一词为合成词,通和变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两个字而言,而且还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因此要讲通变一词含义,首先要清楚作为词根的“通”“变”二字。许慎说文解字·辵部》:“通,达也。从辵,甬声。”段玉裁注曰:“通达双声。达古音同。禹贡。达于河。今文尚书作通于河。按达之训行不相遇也。通正相反。经传中通达同训者,正乱亦训治,祖亦训存之理。”[1]“通”与“达”在古代通用,在经传中互训,都具有不阻塞、可以通过的意思。《周易》中出现的“通”字,以《系辞》上、下两篇最为集中。“通”在上篇出现13次,在下篇出现了8次,共21次。经过对注释的考证,这21次中“通”的含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其一,通达,如“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与《说文》中意思相同。其二,与“变”合用,或作“通变”,或作“变通”,或作“变而通”。其三,贯通、通晓:“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其四,与四季、四时相关:“往来不穷谓之通”,通过四季的转换不停歇的时间状态来暗示“通”在时间上延续性。

其后,“通”本来所言的通晓之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加强,言“通”,常意为“精通”,如《后汉书·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随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人与人不仅在“沟通”上有所扩大,“通”也被引入物流领域,意为流通,互相交换,如《史记·货殖列传》:“工而成之,商而通之。”“通”作为名词,首先使用在土地分割上。据学者考证,夏朝的时候已经有了井田制的雏形。《汉书·刑法志》说:“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里的“通”,就是一种计量单位。在《隋书·音乐志上》中,“通”指的是一种乐器,做出了详细描述:“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同通皆施三弦。”因为“通”字含有的“贯通”之意,所以“通”在使用中也被认为其所通之物具有一种广泛性,由此产生了词性变化,也就是“通”由动词,一变成为了修饰动词的副词,其含义为“全,都”。如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变则成为了形容词,《论衡·超奇》中言:“博览古今者为通人”[2],“通”就是博学的、博见的。作为形容词,“通”还有共同的,总共之意,如现今常用的词语“通性”,“通共”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常常把精通于某国文化的人称为通,例如“中国通”,“美国通”等,其含义就是从精通而来。

再看“变”字。《说文解字·攴部》中说:“更也。从攴。䜌声。”段玉裁注:“祕戀切。”变,就是更,依据《说文解字·攴部》所说:“更,改也。从攴丙声。古孟切。又,古行切。”段玉裁注:“(更)改也。更训改。亦训继。不改为继。改之亦为继。故小雅毛传曰。庚、续也。用部庸下曰。庚、更事也。列子云。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皆假庚为更。今人分别平去二音。非古也。从攴。丙声。古孟切。又古行切。”[3]段玉裁讲变为更,更和改互训,同时与继互训,并且不论“不改为继。改之亦为继”,更都有继承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在变与更互训的情况下,变字本身,本来就包含有“继”的意思。在《周易·系辞》中,“变”字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通”字,在上篇出现22次,下篇出现11次,共计33次。虽然出现次数较多,但是“变”主要一种含义,那就是变化。在这其中,“变”的词性有所不同。一方面,是作为动词,常与“动”“化”“通”等字连用,意为变化,变动。“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等。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名词,如“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中的变。(www.xing528.com)

变化作为“变”的本义,不论词性如何,在后代的使用中,都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就其引申义的生成而言,也没有“通”字丰富。在两汉谶纬之学兴盛后,言灾异、讲变化来附会人事成为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里使用的“变”,不再是《周易·系辞》的“变”,或者说,“变”的外延减小了,由从前囊括宇宙,包揽万物的各类性质的变化,减小为主要表述灾难性的,消极的或是异常的变化,也就是谶纬学说所讲的灾异。《汉书·五行志》:“即不行臣言,灾异愈甚,天变成形。”《宋史·王安石传》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里的变,就带有狭义的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的意思。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除了血缘继承制的平稳过渡,还经常会出现谋权篡政之徒,以期发动政变来主持天下。《汉书·高后纪》记载了吕雉代政,灌婴托人与齐王谋议:“待吕氏变而共诛之。”这里的变就是政变。除了政变推动政治格局发展,政治领域中还时常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变法。《商君书·更法》有言:“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4]这是最早出现“变法”二字,而其所指,就是国家政策法令做出的重大变革,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戊戌变法等。近代以来,不论是国内革命战争,还是抗日战争,都出现了许多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将这种转折点都以“变”来命名,比如卢沟桥事变,双十二事变,七七事变。从《说文解字》到《周易》,直到今天,不管变字是一个字出现,还是和其他字搭配出现,其本义——变化,都保留其中。但是《说文》中所言的继承之义,则愈来愈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