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兰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中国第五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2兰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中国第五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 年9 月29 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兰渝铁路也成为继京广铁路、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之后,第五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这座隧道就是被视为“鬼门关”的胡麻岭隧道,全长850km 的兰渝铁路的全线贯通就硬生生地“卡”在了这里。

2兰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中国第五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早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就被列为我国铁路系统重中之重工程,是连接我国西北与西南最便捷快速的大能力运输通道,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渝新欧大通道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与川渝经济带的重要纽带。

2017 年9 月29 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从兰州到重庆,过去走公路要22h,现在只需要6h。兰渝铁路也成为继京广铁路、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之后,第五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兰渝铁路总长850km,不仅要翻越海拔3 000m 的秦岭,而且沿途地质状况复杂,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之最。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之中。兰渝铁路总共历时9 年完工,但其中的一条隧道就修了足足8 年。

8 年来,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兰渝铁路已分5 段开通运营,而只有兰州市夏官营镇至定西市岷县段未通车。从重庆开出的火车,到甘肃岷县后只能调头折返,“望兰兴叹”。

这座隧道就是被视为“鬼门关”的胡麻岭隧道,全长850km 的兰渝铁路的全线贯通就硬生生地“卡”在了这里。

胡麻岭隧道总长13.6km。起初只用了2 年时间,就已经挖通了10 多km。但就是最后的173m,让中国铁路人整整花了6 年。最艰难的时期,每天只能掘进半米。

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胡麻岭的山体,沙粒比米粉还要细,地质学名称为“第三系富水粉细砂”。测量发现,每立方米富水粉细砂中,含砂76%,含水24%。它刚挖出来时呈固体状,能立得住,随后,先是像出汗一样渗水,一会顶部开始坍落,再过一会底部开始滑动,当富水粉细砂体量足够大时,便形成涌动的流沙,整个过程不到20min。在这种条件下打隧道,被形象地比喻为“在豆腐脑打洞”,任何现代化机械都无计可施,整个施工如同“拉锯战”,掘进,淹没,再掘进,进度变得异常缓慢。

德国专家曾自带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试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撤离时认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国际工程地质环境协会主席卡罗斯曾两次到施工现场调研,国内外院士和专家曾先后38 批次来现场分析指导,认定胡麻岭隧道地质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胡麻岭因盛产胡麻而得名,8 年来,隧道外面山岭上的胡麻长了一茬又一茬。这种由张骞出使西域时经丝绸之路带回中国的油料作物又称为亚麻,由其榨出的油称为亚麻籽油,其主要成分α-亚麻酸具有一定抗肿瘤、抗血栓、降血脂功效。在北京、上海大城市,经过精美包装后的一瓶亚麻籽油售价达到百元以上,而在定西的很多山区,一斤的价格只有10 元钱,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不通火车,交通不便。

兰渝铁路途经25 个县区市中,有13 个国家扶贫重点县,4 个省级扶贫重点县,还经过许多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打通这条路,让大山深处的百姓富起来,这是中国铁路建设者发自内心的呼喊。

一条路成了几代人的期盼。

2)背后的故事——173m 的距离,夏荔和父亲走了6 年

2017 年10 月21 日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上,中国铁路人、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2 号斜井总工程师夏荔先生,向全国观众讲述了这项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

听到德国专家的说法,夏荔和胡麻岭隧道工程团队当时都崩溃了。是的,怎么办?兰渝铁路当时已经修了800 多km,卡在胡麻岭怎么办?难道飞过去么?抛弃幻想,准备战斗!飞不过去,就只有打通胡麻岭!

工程师夏荔和工友们不服输,用六年寻找新办法、勘探、挖掘,以每月5m 的速度最终挖通隧道,解决了这道世界难题。

地层里全是粉细砂怎么办?夏荔和团队就灌注化学浆液固结细砂。

隧道全是水怎么办?那就抽水排水。

夏荔和团队还创造性地想出了九宫格挖隧道方法,就是做成一个大九宫格,扣在隧道上,把一个大隧道分成九个小隧道来施工。这种方法的速度很慢,一个月只能挖5m。

世界难题是挺难的,但中国人不服输!德国专家说不可能,但我们中国人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这道难题解开了!

终于在2017 年6 月19 日,胡麻岭隧道贯通了。

贯通的那一刻,夏荔在隧道的另一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父亲。夏荔的父亲夏付华是中铁十九局胡麻岭隧道三工区的测绘员,2009 年3 月进入胡麻岭隧道工程现场。夏荔2010 年9 月大学毕业来到胡麻岭隧道工程现场。父子俩虽然在一个隧道里工作,但8 年来,除了春节或者开会能见一面外,两人连一顿饭都没吃过。

“我的工作是测绘,相对来说,他的工作太忙了,几乎没时间见面,虽然有电话,但隧道里没有信号,没法打,他闲时给我打电话我却进隧道了。有时想他了我就一个人徒步到距离10km 外的骡子滩二号斜井去看他,可大多他都在隧道里,见不着,我就又走回来了。”夏荔的父亲说。

夏荔的父亲修了一辈子铁路,和自己的妻儿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从小,夏荔就很少见到他的父亲。一年只能回家两次,总共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能和家人团聚。初中让写作文,写我的父亲,夏荔写不出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该怎么写。有一次,夏荔母亲带着夏荔去车站接他的父亲,父亲看到夏荔的那一刻哭了。母亲说,你爸爸哭是因为你长高了,上次见你才这么高,现在,儿子都快比父亲高出一个头了。夏荔父亲有一个习惯,就是带着小夏荔一起坐火车,告诉儿子,这条铁路是爸修的。夏荔父亲总说,自己就是铁路上的一块砖。可在夏荔心里,父亲就是自己的英雄

不止父亲,夏荔的妻子也奋战在胡麻岭隧道项目中。当然,这个工程师家庭奋战在隧道项目中的还有夏荔2015 年在这条铁路上出生的女儿垚垚。

就是这样,一条兰渝铁路,贯穿起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夏荔原本以为,自己会陪伴女儿的成长,让她见证铁路通车的那一刻。但由于女儿的身体原因,他和妻子女儿被迫过上了异地的生活。聚少离多的代价就是女儿对父亲的不理解。如今已经三岁的女儿至今也不认识爸爸,会在夏荔和妻子视频的时候说,不要爸爸,不要爸爸。(www.xing528.com)

夏荔很惭愧,自己没能做到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情,见证女儿成长的每一步。但是夏荔相信,就像自己当初理解自己的父亲那样,自己的女儿总有一天也会理解自己,认为他是她生命中的英雄。

整整8 年时间,1500 人的胡麻岭隧道团队舍小家,顾大家的昼夜奋斗,就是为了让兰渝铁路的还行时间,从原来的22h,缩短到只有6h!

正是像夏荔一家三代人把努力和热血挥洒在工作中,才造就了我们祖国一个又一个伟大工程的出炉。

夏荔说,现在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他31 岁生日的时候,和妻子女儿一起乘坐火车通过一次兰渝铁路。当车开过胡麻岭的时候,夏荔想大声告诉女儿,这条隧道,是她爸爸和工友们一起建设的!就像小时候,父亲坐在火车上告诉小夏荔哪条铁路是自己建设的那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夏荔不再因为聚少离多而误会父亲。从那时起,他深深地以父亲为荣。

图5-6 施工人员庆祝隧道胜利贯通(张振宇 摄)(图片来源:人民铁道网)

兰渝铁路850km 的里程实现了铁路历史的大跨越,创造了铁路建设又一个彪炳千秋的奇迹。它的开通运营,标志着国家骨干铁路网更加完善,新增了一条纵贯南北、连接西北至西南区域间客货并重的便捷、快速的大能力运输通道,对国家推进落实扶贫开发战略,加速“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兰渝铁路是国家“精准扶贫线”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推进精准扶贫,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

兰渝铁路穿越了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沿线有13 个国家扶贫重点县,4 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因山大沟深、重峦叠嶂的地形结构,沿线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矿产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村民苦守着“富饶的贫困”,只能“躺在金山上受穷、端着金饭碗讨饭”。2013 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兰渝铁路施工现场时说,这条铁路是群众多年的期盼,可以为沿线几百万贫困人口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兰渝铁路开通运营后,开辟了一条由西北到西南距离最短、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向北出新疆可直达欧洲,向南直接通到广西出海口,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起贸易往来的出海大通道,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和联通。沿线途经的县市成为这条西北西南大动脉最大的受益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从根本上被打破,农产品借便捷的运输通道销往世界各地,产销的距离更远,中转环节更少,农民的收入更高,发展前景更好。油橄榄,这种从国外引进种植的“洋植物”,已经在陇南白龙江两岸的河谷里广泛种植,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树”。2016 年,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0 万亩,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橄榄油产量占到全国的93%。过去,陇南市不通火车,货车运输成本很高,当地的优质特级初榨橄榄油始终打不开销路。兰渝铁路开通了之后,以前运输很困难的橄榄油由于成本降低,销量大增,20 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人均增收超过2200 元。车轮滚滚,让大山里的百姓富了,让经济要素快速流动,也带动了扶贫的新空间、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兰渝铁路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扶贫线”,2017 年9 月29 日全线开通运营后,标志着沿线数百万群众搭上了新时代脱贫致富“时代快车”,疾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上。

(2)兰渝铁路是“风景名胜线”

从黄河上游南下至长江上游,一路途经陇中黄土高原、青山绿水陇南,翻越南北分水岭秦岭,过秦巴要塞广元和蜀中重镇南充,至西部新兴直辖市重庆。

沿线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途经的定西、渭源、漳县、岷县、陇南等地区,共有5A 级景区8 处、4A 级旅游景区103 处。兰渝铁路开通几天后的“十一超级黄金周”,甘肃省共接待游客1540.2 万人,四川、重庆客流涨幅约10%,甘肃、四川、重庆三地的客源互送涨幅达20%左右,极大地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2018 年1 月18 日,兰渝铁路通车仅仅半年的时间,甘肃省宕昌县官鹅沟首届冰雪旅游节隆重举行,吸引了上千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兰渝铁路的全线开通,旅游业成为沿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3)兰渝铁路是“长征精神传承线”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途经广元、宕昌、岷县,做出了挺进陕北的重大决定,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兰渝铁路开通运营后,众多游客得以重走“红军长征路”,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沿线途经的县市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充分展示红军长征精神的文化内涵,再现红军长征时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忆古思今、继往开来,激励后人走好新的长征路。

(4)兰渝铁路是“国家科技线”

兰渝铁路历时8 年多的艰苦施工,这条“科技线”穿越10 条区域性大断裂带、87 条大断层,是我国在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长大干线铁路,这条线路的建成,举百家之智,属于高科技“产品”,为我国铁路建设史又增添了一条国际领先的“科技线”。

全线存在着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群、高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群、高瓦斯隧道群、岩溶突泥突水隧道群等四大高风险隧道群。其中,甘肃境内地质最为复杂,号称“地质博物馆”,尤其以胡麻岭、桃树坪、木寨岭隧道为代表的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地质和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质,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国内外院士、专家先后38 批次来现场号脉会诊、指导施工,认定兰渝铁路地质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同时,全线最长的隧道为28.2km 的西秦岭隧道,最长的桥梁为10.9km 的白龙江3 号特大桥,也在甘肃境内。8 年多来,广大参建者以其卓越的智慧攻克富水粉细砂、极高地应力等世界级地质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树立了铁路建设新的丰碑,为我国铁路建设史谱写了辉煌篇章。全线共设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 项,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达118 篇,获得国家专利28 项。其中,西秦岭隧道采用的TBM 皮带运输条件下同步衬砌技术是兰渝铁路项目组首创,周掘进、月掘进进度均创世界纪录;桃树坪隧道首次应用的PST-60 水平旋喷成套设备结合超前预加固技术为国内行业首创,世界领先,其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工法。

兰渝线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内外公路、铁路隧道施工提供了兰渝方案、贡献了兰渝智慧。国际、国内铁路建设领域专家、学者对兰渝技术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兰渝铁路提升了世界铁路施工技术水平,树立了我国铁路建设品牌形象,提高了中国铁路国际竞争力。这条“科技线”被业界认为是我国继青藏线之后又一铁路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5)兰渝铁路是“绿色民生线”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生态、重环保、重民生,全力解决沿线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三顺”工程以及弃渣场整治、大临用地复垦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环水保和民生问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企业的担当精神。

兰渝铁路的建成对改变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提高区域铁路网整体效益和运输服务质量,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尽快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