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导视系统缺失与沟通交流障碍

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导视系统缺失与沟通交流障碍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1.3导视系统我们的城市多数趋向于功能主义和成人化,表现在儿童公共空间视觉导视设计缺乏,孩子们对公共空间的识别和辨认必须在成人的指导下慢慢学会,儿童与空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缺乏机会。

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导视系统缺失与沟通交流障碍

设施是游戏空间的焦点,这些设施包括能供孩子开展游戏、并供大人休息和看护的公共设施,方便亲子游戏、承重力较强的玩乐设施,以及空间营造及导视的景观设施等。

4.2.1.1 游戏器械

游戏器械形式多种,按游戏的形式可分为摇落式器械(如秋千、浪木)、滑行式器械(如滑梯)、攀登式器械(如攀登架)、起落式器械(如跷跷板)、悬吊式器械(如单杠、吊环和水平爬梯)及各种组合式器械等。儿童通过对器械的玩耍得到快乐,同时锻炼了身体素质、尝试的胆量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攀爬、滑行类的器械能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和挑战自我的勇气。通过器械游戏,儿童可以逐渐熟知和增强自己的身体控制力、手脚的平衡能力、节奏的协调能力等。攀爬类的器械种类越来越丰富,有绳索式的(图4-9)、链条式的、攀岩墙类的、景观结合攀岩类的(图4-10)等。儿童通过设施设备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爬山、爬树等活动体验。设施的设计要和整体空间取得一致,充分利用基地条件,并考虑儿童的身体尺度,配置适宜儿童足部踩踏和手部抓握的尺度和材料,同时可巧妙地与景观效果相融合。图4-11所示为巴黎贝尔维尔公园游乐场中的攀岩设施,此设计利用既有的山坡地形,融入居住的房子和船舱等儿童熟悉的建筑元素,整个场地的攀岩难度设置不同,适合各种不同年龄的儿童参与玩耍。

图4-9 新加坡儿童花园中的绳索式攀爬设施

(图片来源:http://www.yuanliner.com/2014/0910/6344.html#p=5)

图4-10 既作为景观又能供儿童攀爬的设施

图4-11 巴黎贝尔维尔公园游乐场中的攀岩设施

(图片来源:http://bbs.zhulong.com/101020_group_300185/detail19184783)

孔洞类器械或设施往往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们的偏爱。1~5岁的婴幼儿对圆形或者孔洞类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整个身体进入,试图去发现和探寻,若能在其中遇到新的小朋友或者更有趣的事物,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图4-12)。

图4-12 新加坡怡丰城中儿童游乐设施

(图片来源:《新加坡 城市不可以忘记游乐园》,尹宝燕,马天天,2011)

此外,儿童游乐带轮子的器械,包括各种小推车、练习骑行的手扶式小车,以及其他可以骑行的车辆,涉及年龄段较广。这类器械对活动场地尺度要求比较大。

空间中对于游戏器械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配置不同的游戏方式与空间。对较小儿童而言,游戏场的难度较低,游戏较为简单,如爬梯、斜坡、坡度小的滑梯;对较大的儿童,相应游戏难度应该增大。不同层次的游戏挑战激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身心的成长,适宜性和难度应分层设置。统一尺寸的设施不能构成游戏的挑战性,觉得容易的儿童会感到无聊;觉得太难的儿童又容易出现游戏冒险和危险。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必须了解目标儿童的成长特征、游戏方式和空间需求等,满足所有年龄儿童的游戏需求。

4.2.1.2 非器械类游戏要素

非器械类游戏要素也是公共空间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沙地、塑胶地、亲水设计、微地形、植物种植、轮滑坡道和自行车道等。

①沙地和塑胶地。低年龄儿童对沙地较为感兴趣,如果沙地里放置难度大些的游戏器械,则会吸引各年龄层的儿童;沙地的规模至少要达10~20平方米,才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儿童活动并在其中交流。沙地要求以细沙为主,并且考虑排水通道,防止动物粪便积累。沙池四周以非锐角设置。除了常规的沙地设计,可以结合微地形等开展沙漠景观营造。

塑胶铺地要注意选用环保材料和排水设置。

②亲水设计。人天生有亲水性。水是自然界中最生动、可塑性最强的元素之一,也是儿童最喜欢的自然元素。水可以带给儿童不同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受,满足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图4-13)。水是儿童活动场地最重要的设计元素。儿童活动公共空间设计必须把握好儿童亲水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形成水池、水闸、小溪、喷泉、旱喷、水渠等多种儿童喜爱的形式,满足儿童的嬉水、涉水、戏水、摸水等需求(图4-14)。水景的设计还可结合景观小品的设置。

图4-13 儿童的亲水特性

(图片来源:http://www.yuanliner.com/2014/0910/6344.html#p=5)

图4-14 人和水的互动活动

(图片来源: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③微地形。儿童倾向于凹凸不平的地面,喜欢在凹凸变化的地面上行走、滑行、追逐、攀登和游戏,这是孩童好奇和探索心理的体现。运用这一特性,利用和加强现有地形的高程变化,人为设计出各种形状的凹凸地面,可为孩子提供自我发明玩法的空间(图4-6)。

④植物种植。儿童活动空间里除了无生命的硬景,植物、土壤和其中的动物、微生物是孩子们探索自然的最好对象。设计植物种植地,并设立必要的说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让儿童参与其中。现今在城市流行的“屋顶农场”就是很好的例证,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种菜植树,社区有了更多的互动项目,孩子们的生活平添几分亲近自然的乐趣(图4-15)。

图4-15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社区的屋顶小农场(www.xing528.com)

(http://stock.sohu.com/20130418/n373066119.shtml)

此外,考虑到年龄在8岁及以上儿童的空间活动需求,轮滑坡道、自行车道、滑板场地等空间设计也是必需的,这类场地面积要求较大,为了节约空间,可结合一定的地形或者建筑形态的延续展开。

4.2.1.3 导视系统

我们的城市多数趋向于功能主义和成人化,表现在儿童公共空间视觉导视设计缺乏,孩子们对公共空间的识别和辨认必须在成人的指导下慢慢学会,儿童与空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缺乏机会。城市应该具备基于儿童视角的公共空间导视设计,这些设计能考虑到不同年幼群体儿童的认知能力,形成引导和被识别的导视系统,为其空间解说,使儿童能快速、全面了解公共空间功能分区、最优路线和最佳场地,指引儿童在所生活的城市畅通无阻。

儿童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设计风格应是多样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儿童既能在家长解说下辨识,也能自己独立读懂。重点体现在形式的儿童化、尺度的合理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图4-16 莫斯科动物园的导视牌设计

图片来源:http://www.sj33.cn/article/visj/201604/45287.html

①形式的儿童化。主要指标识的设计要基于儿童对色彩、图形、文字、符号、声音等的识别能力,并能形成具有儿童风格的形式。

颜色和形式:人类在认识客观环境和物件时,最先关注的是颜色,其次才是形状、性能等。所以儿童在幼年时期最先掌握的就是色彩,儿童空间中的视觉导视要注重颜色的选择和应用,以及色彩搭配比例、色彩形态比例等。儿童对颜色的感知具体表现在视力的发展和识辨颜色能力两方面。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很弱,幼儿期的平均视力在0.5~0.7,而10岁时视觉调节能力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儿童对颜色的认知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强。因此色彩是最直接有效的视觉刺激方式,视觉导视设计选择儿童喜欢的颜色附在图像或文字上,能成功吸引儿童注意力。儿童天性喜欢鲜艳明亮、饱和明快,而又不太复杂的色彩,公共空间中采用这种色彩能让儿童减少陌生感,激起对空间环境的情感共鸣。图4-16所示是莫斯科动物园的导视设计之一,其运用了明快简单的蓝色、草绿色和白色,配以面积较大的具象的动物形象和活泼的方向符号,图和底的颜色对比鲜明,非常容易识别,即使不看字孩子们也能一眼就读懂标牌的含义。

形状:笔者通过对儿童的长期跟踪调研发现,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对生活中的各种圆形的事物感兴趣,比如家具上的圆形孔洞、地面上下水道的小孔、人的鼻孔和肚脐眼,这也是很多优秀儿童绘本都以立体的圆形为基础进行书籍设计的原因。圆形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早的认识;到了3~4岁,儿童开始对其他形状兴趣增加,对基本的圆形和方形能识别,但是分不清正方形和长方形;到了5~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扇形等)的识别能力,并能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形状进行联想;7~8岁的儿童开始有了空间图形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事物的认知和输出(绘画)还是以平面为主;到了14~15岁,儿童开始具备比较完整的空间想象力。由此可知,儿童对形状的认知是从认识该物体形状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代表物着手。

对于导视设计的方向指示处理上,5岁以前的儿童多数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辨清方向,5岁以后的儿童能自己能做出相对理性和正确的方向选择。因此,考虑到5~12岁孩子的认知心理,可从带有明显共性特征的二维图,或儿童所熟悉的封闭区域范围内的动植物图形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对标识的注意力,又能通过标识的艺术化设计激发孩子的艺术想象。美国苏明达动物园阿拉伯数字与动物形象相结合的标识设计,就显得非常直观形象(图4-17)。

图4-17 美国苏明达动物园的阿拉伯数字结合动物形象的标识设计

(图片来源:王艳秋,《城市步行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规划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16)

文字:3~5岁的儿童,对文字认知的渴望开始出现第一个高点,对城市各种标识中的汉字开始进行认读和记忆;6~12岁,需要借助文字形态的变化来表达具体的情感,这种情感要强于对文字本身的兴趣需求,这时候开始喜欢变化多端的、颜色和形态各异的文字形式;12~15岁,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有相对较强的主观意识,对字体的喜好已呈现相对稳定的选择,基本能和成人一样去认读城市各种带文字的标识。对于标识的设计,变形体文字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儿童眼中,这些变形字体能够很容易被联想成大自然动植物的形态,或者是被想象成某些物体的夸张变形。

文字、图形和颜色是儿童标识设计的三大主要要素,当同时使用时要考虑各自的比例和统一的图示表达。一般情况下图形占导视牌的大部分,文字占图标的约三分之一,英文占图标的约四分之一,要有各自符合空间主题的表达形式。图4-18所示是某儿童医疗中心的各功能区标识设计,以色彩度比较饱和的基本色和儿童比较熟悉的图示为主,而且图示有符号线条直接联通到每个房间,儿童能一目了然找到所要进入的房间。

图4-18 某儿童医疗中心的各功能区标识设计

(图片来源:http://www.3lian.com/show/2013/12/16653.html)

新加坡儿童花园(Jacob Ballas Children's Garden)中的标识牌的形状和所要导视区域的动物或植物直接关联,色彩方面也采用大色块,配上少量的文字,很方便孩子辨认(图4-19)。

②尺度的合理性。主要指各种标识的尺度要考虑孩子们的身高和观看距离。儿童的视角范围随着年龄的阶段性特征而有所变化。研究表明,6~12岁的儿童身高在110~150厘米,因此在儿童导视设计中,一般将导向标示牌摆放在距离地面高度为120~150厘米处;12~15岁的儿童身高在150~175厘米,导向标示牌摆放在距离地面160~170厘米的高度。过高或者过低,因为视野的局限性就会使得儿童难以识别。合理的高度设计,能减少儿童因看不到导向标示牌传达的信息,产生对空间迷茫的事件发生。

图4-19 新加坡儿童花园中的标识牌设计

(图片来源:《新加坡 城市不可以忘记游乐园》,尹宝燕,马天天,2011)

4.2.1.4 景观小品设施

①休息座椅。小小的座椅有着大学问。停坐行为的产生是公共空间质量和活力的重要指标,能否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座椅或者可以坐下的地方,是评价公共空间品质关键指标之一。儿童公共空间中的座椅除了考虑儿童,还要考虑成人在其中看护时的使用需求。不同的人对座位的要求不同,儿童的选择会相对灵活,各种形式和材质的座椅都可以使用。年轻人可能会席地而坐或者坐在边缘的地方,而老年人则会对座位的要求较高,既要舒适又要安全。

座位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长凳、台阶花坛的边缘、可供停坐的小品等,摆放位置不能正对阳光,防止光线刺眼;同时考虑冬天对阳光的喜好,部分座位可以布置在冬天能晒太阳的位置。至于材质方面,要尽量做到舒适,否则设置再多的座位也会失去意义,如我们经常在冬天看到石材表面的座位而拒绝坐下。因此,座位的材质要选择温度调节较好的类型,能够在夏天不烫,冬天不凉,并能和环境的氛围融合。

座位设置的位置很重要,往往空间中具有依靠的边缘具有良好的视野,可以观看到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给人安全、不易被侵犯的感受,可使人处在局部隐蔽的空间中观看正在发生的事情。此外,要保证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不被打扰或者互相不干扰。如果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所有人群的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是多放置些可以移动的座椅,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摆放。

②照明设施。合理的照明设施能为儿童在夜晚活动提供可能性,从而延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距离。儿童空间的照明设计遵循照度、亮度、安全设计,防止灯光对儿童眼睛的伤害;在形式上,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强调场地主题,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垃圾桶。这在各种空间中都是必需的。具体到儿童公共空间,可以结合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的教育,进行垃圾桶的设计和摆放。垃圾桶放置的位置要合理,其上对于垃圾分类的标识也要直观形象。如果仅仅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文字标识,那么孩子们是无法理解的,可以在不同分类垃圾桶上直接设计对应的垃圾图示标识。此外,垃圾桶的开口要够大,垃圾箱旁要留有适当的空间,便于多名儿童使用。垃圾桶开口的高度一般距离地面23~91厘米,以适合多数儿童身高。

④饮水、洗手设施。这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普遍缺乏,只有少数发达城市或者城市的某个区域有饮水、洗手设施的配备。而这些设施是体现城市关心孩子健康习惯的另一细节。当然,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可以将洗手设施和儿童亲水设施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