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教学评价框架:大数据助力教师数据智慧发展

智慧教学评价框架:大数据助力教师数据智慧发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高度契合性使深度学习成为智慧教学的核心理念。针对学生如何通过深度学习生成智慧这一问题,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这四个基本要素需要体现出怎样的形态才得以促进智慧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澄清的。基于此,为达成学生智慧生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应依据智慧教学基本特征、教学结构要素,并结合深度学习表征、过程、支持条件三个层次确定实现智慧教学的关键要素,以最终确立智慧教学的评价框架。

智慧教学评价框架:大数据助力教师数据智慧发展

智慧教学是个结构复杂的教学系统,在教学中有诸多相互关联、影响的要素。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诸多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共同作用并不是靠各个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个构成要素科学地组合以实现教学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的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由于智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智慧的人,深度学习的目标是注重思辨思维、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与品性的培养,因此智慧教学与深度学习在目标方面不谋而合。而这种高度契合性使深度学习成为智慧教学的核心理念。针对学生如何通过深度学习生成智慧这一问题,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这四个基本要素需要体现出怎样的形态才得以促进智慧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澄清的。美国学者Le Ann Nickel Sen和Eric Jensen从教师角度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展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为达成学生智慧生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应依据智慧教学基本特征、教学结构要素,并结合深度学习表征、过程、支持条件三个层次确定实现智慧教学的关键要素,以最终确立智慧教学的评价框架

(一)数据智慧教学关键要素解析

在整个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无论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都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完成的。智慧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获得高阶思维能力。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四个认知层次更加注重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次理解以及迁移应用,隶属于深度学习范畴。如是说,学生不仅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批判性地审视问题,更要能将书本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智慧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是其教学目标。

智慧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并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历经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生出新的知识;而情景化学习空间的呈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不断与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会话和交流,在会话和交流中学生积极思考,建构知识意义,最终实现自身高阶思维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是智慧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信息化手段是课堂教学创设情景化学习环境的不二选择,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深层学习的助推剂,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获得是智慧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故此,本研究认为,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学生的智慧学习能力、以微课(资源和过程)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是实现智慧教学的关键要素(图3-2)。

图3-2 智慧教学关键要素解析图

1.教师智慧教学能力

依据Jensen和Nickel Sen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针对教师的要求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应依据课程标准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以及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预评估;第三,教师需要营造民主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第四,教师需要找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获取和建构;第五,教师需要设置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内化;第六,教师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期望和学习风格等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及其要求,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预估学习目标提供基础;通过梳理教学内容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重构其个人的认知结构,促进深度学习的持续性,同时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整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知识;教师借助技术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轨迹,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反思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智慧教学允许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认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和发展要求,努力挖掘出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和能力。教学中也要求教师能够应对生成性问题,例如突发事件,维持教学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由此可见,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评价反思、学习指导服务等。

智慧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情感、行为共同全面成长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实践活动,是个动态变化无法准确预设的过程。由此,教学复杂性、生成性、创新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在智慧教学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丰富个性、不断发展的实践主体,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和发展要求以及更多的发挥空间,努力挖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向学生讲授什么知识概念、如何合理呈现教学内容、如何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何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怎样应对学生理解不深刻”等问题。换言之,教师需要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驾驭能力,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点,为学生构建适宜的课堂学习空间,并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设计知识概念的呈现方式,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教师所设计的常规教学系统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学习者行为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原点。祝智庭等也指出智慧教育是以教师智慧教学法为基础[22]。因此,在智慧教学中,教师所拥有的智慧教学能力是实现学生智慧生成与发展的最为基本的逻辑起点,也是生成并延伸教师教学智慧的核心性要素。若教师不具备高层次的能力水平,所有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智慧等更无从谈起。相比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智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智慧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不仅仅注重自身能力素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这种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智慧生成和发展”的转变是智慧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2.学生智慧学习能力

由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得知,深度学习属于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其最终目标是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对现实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智慧教学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深度学习对构建怎样的育人形态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答,使得智慧教学的指向愈加明确。深度学习下,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信息整合、建构转化、迁移应用、解决问题、评价创造六个特征。

批判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重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复杂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对其质疑辨析,在各观点建立多元连接的同时形成深刻认识。

信息整合主要体现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所需要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将获取的知识、概念、原理等信息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理解、长期保持,并最终达到信息整合的最高级形式,即迁移应用。

建构转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从外界获取到有用信息之后,需要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在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建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对这些新知识进一步加工和分析,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其转变为长时记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www.xing528.com)

迁移应用主要体现在:“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描述了知识迁移的学习理念。若不能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那么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仍是浅层学习。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学生要在深层次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更要迁移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如是说,迁移应用是深度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根本区别。

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技能,更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解决问题所需的核心论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复杂问题,创造新知识。

评价创造主要体现在: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自我监控和管理学习进度和学习规划,能够随时采取各种增进思考的学习策略,而且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从他人的观点中不断反思自己在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使问题的解决。

(二)数据智慧模型评价构建思路

智慧教学评价若要在实践层面得以具体展开,还需完成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性环节,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由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多级多条指标与每个评价指标相应的评价标准的集合共同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描述评价对象的各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为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和评价标准构建原则。其中,评价指标构建原则遵循特定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评价标准构建原则主要遵循“范围”和“度”的原则。

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第一,特定性原则。智慧教学评价指标系统具有特定性和专门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特定的目标。评价目标是指标设计的出发点,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能满足评价目标。二是特定的导向。不同的评价主体会有不同的倾向性,即指标的特定导向作用。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体现评价要适应不同评价主题的发展需要,为智慧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导向作用。

第二,导向性原则。由于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的基础教学改革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在智慧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针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合理分析、整合并筛选出对智慧教学仍有价值的评价指标,结合相关理论制定出科学合理智慧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另外,评价目标是智慧教学总目标中某一特定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也不能偏离智慧教学总目标和评价目标,最终使构建的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能给教学提供参考。

第三,整体性原则。智慧教学评价的设定分为课程、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对于课程角度而言,智慧教学是以智慧型课程为技术支撑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智慧教学是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智慧教学是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的教学模式。各个角度的智慧教学呈三角形状态。因此,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地、本质地体现出被评价对象的各个重要方面,即构建的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智慧教学的总体情况,上下级的指标项之间,同层级的指标项之间形成全面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在构建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各级指标的建立本着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原则,通过课堂实录和走进智慧教学的方式,对一线教师、专家进行调查,构造符合实践检验的、合理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获得所需数据信息的难易程度。若用于考查一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信息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取或者获取成本很高,那这项评价指标则可以认为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的智慧教学过程中,会有隐性的、抽象的数据信息存在,可以通过将隐性抽象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征,用于评价一些特定的评价指标项。

2.智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第一,制定标准要掌握“范围”的划分。在制定智慧教学评价标准时,需要把握好范围的划分。首先,制定标准时避免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评价标准一起陈述,否则会让参评人员难以辨清其界限。其次,在陈述评价标准时,不需要过于细致地描述范围,否则会限制被评价对象对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课程评价指标的理解。

第二,把握好“度”。智慧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清晰度以及透明度。智慧教学评价标准的效度越高,信度也越高,但信度越高,效度并不一定高。因此,智慧教学评价标准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效度问题。智慧教学评价应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被评对象的水平,体现出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智慧教学评价标准能够清晰地表述出来,语言通俗易懂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让教师、学生等参与人员理解指标项的内涵。应该采纳多方建议,制定适合的智慧教学评价标准。

3.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检测方法

专家层面:为了确保初步形成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可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听取相关专家的评价建议并将课程、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中表述不清、重叠、无效的指标项进行修正或者删除,依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指标项,使指标项的制定更加符合基础教学的要求。

课堂观察层面:针对教师和学生,运用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和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观察课堂教学视频,检验评价指标项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表中的指标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实践层面:首先,运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评价表评价某地区试验学校智慧教学水平,检验评价表能否对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课程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应不仅符合学校历年教学水平的一般规律,同时有助于帮助教师、学生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智慧教学过程中将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以及信息化课程的制作、学生的学习。由此证明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