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通志:港口便民码头情况

广西通志:港口便民码头情况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梧州港为浔江、桂江和西江三江水汇,连接广东,直通港澳地区,是广西对外经济贸易的口岸城市和全国主要内河港口之一。2004年10月,梧州港被交通部列入全国内河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该货轮是广西第一艘江海直达的货轮罗泊湾作业区集装箱码头2005年,印尼爱凯尔公司成功收购贵港港务总公司等5个港口企业,成为贵港市历史上首家外资公用性港口企业。

广西通志:港口便民码头情况

1991年,广西内河港口共有116个,分布在沿江4个自治区直辖市和8个地区的46个县、市,年吞吐量为100万~300万吨的有2个,50万~100万吨的有2个,20万~50万吨的有5个,10万~20万吨的有7个,1万~10万吨的有61个,1万吨以下的有39个。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西港口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底,广西内河港口有34个,主要港口为梧州港、贵港港、南宁港、柳州港、来宾港、百色港、桂林港。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为3264万吨和1781万人,完成货物吞吐量3208万吨,旅客吞吐量506万人次。

梧州港

梧州港位于广西东部的梧州市,毗邻广东,临近港澳地区,是广西的东大门,北回归线从市区通过。梧州港为浔江、桂江和西江三江水汇,连接广东,直通港澳地区,是广西对外经济贸易的口岸城市和全国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梧州水路下行302公里至广州港,436公里至香港,384公里至澳门,上行318公里至贵港港,623公里至南宁港,565公里至柳州港,还可达贵州,沿桂江上行可达桂林。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大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梧州港口货物集散和旅客中转的功能虽然受到较大的冲击,港口货物吞吐量略有下降,但由于梧州市的经济发展为水路运输业提供较为充足的货源,港口货物吞吐量仍保持在年均230万吨的水平,旅客吞吐量保持在年均185万人的水平,这段时期仍是梧州港相对繁荣的时期,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设有海关、边检、商检、检疫、港监、中国银行、远洋运输等监督服务机构。日开行定期客轮航线19条,快速豪华客轮漓江号9小时航程可抵达香港。

梧州港河西码头

1989年4月5日,河西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1992年完工,建成生产用1000吨级泊位3个,设计吞吐能力50万吨/年;为直立式码头,岸线长180米,陆域纵深65.5米,码头前沿机械为5吨、25吨门座机起重机及40吨固定式塔吊,水平运输使用40吨龙门吊、叉车拖车仓库堆场面积14450平方米

梧州李家庄码头

1994年12月,李家庄集装箱码头动工兴建,1996年一期工程完工,建成有1000吨级泊位2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0万吨(可通过25000国际标准箱);为直立式码头,岸线长130米,前沿40吨/25米、5吨/30米门座机起重机各1台,水平运输使用叉车,仓库4100平方米,堆场面积8000平方米。

1995年3月,开工兴建富民重件码头,1996年完成主体工程,码头规模为500吨级泊位2个,年吞吐能力为5000个集装箱标准箱和6万吨重件杂货,码头前沿岸线为4跨×7.3米、长30米、面积为1548平方米,配有起重能力为40吨的固定旋转起重机。

2004年10月,梧州港被交通部列入全国内河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到2005年底,梧州市港口共有生产泊位73个,其中300吨级以下的泊位25个、300~500吨级泊位33个、500~1000吨级泊位16个,装卸机械112台,港口机械最大起重能力40吨,仓库、堆场面积42万平方米。2005年,梧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3万吨,比上年增长150.31%,其中,出港货物234万吨、进港货物169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42万吨,比上年增长20%。集装箱吞吐量45299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旅客吞吐量2.52万人,比上年下降54.43%。

贵港港

贵港港位于广西南宁、柳州、梧州、北海、钦州市的几何中心,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全国内河23个主要枢纽港之一。水路上距南宁305公里,下距桂平119公里、梧州318公里、广州630公里、香港754公里、澳门702公里,是西南地区及广西与泛珠江三角洲、东盟对接的重要物流通道。

1990年10月30日,贵港市中转港码头开工建设,先建3个1000吨级泊位,形成180万吨/年吞吐能力,1992年底土建工程结束,并投入机械设备安装调试。

1992年,平南武林港港口工程开工建设,新建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吞吐能力50万吨/年。

1994年,贵港港务总公司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投产,结束贵港港没有集装箱水运的历史

1995年1月,贵港集装箱码头动工建设,1996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码头采用墩柱式桥吊结构,桥吊起重35吨,泊位靠泊1000吨级船舶,设计集装箱吞吐能力4000国际标准箱。

2000年,贵港中转港铁路专用线建成投产,该铁路线全长7.3公里,总投资6000万元,其建成投产使贵港中转港年吞吐能力由30万吨增至240万吨,成为华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吞吐能力最大的散货中转专业作业区,贵港港迈入机械化作业进程。

2002年,《贵港市总体布局规划》经交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是广西首部地市级港口规划法规性文件,贵港港的规划建设管理从此走上法制轨道。

2003年11月,贵港市平南水泥厂专用码头建设工程开工,建设规模为4000吨/天水泥生产线码头,工程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

2004年,投资2.43亿元的贵港港罗泊湾作业区二期工程动工建设,规模为新建7个1000吨级以上泊位,年吞吐能力为集装箱20万标准箱,件杂货180万吨,是贵港港历史上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港口建设项目。

2005年4月,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水泥制成技术改造工程一期专用码头建设工程开工,建设3个2000吨级和1个1000吨级泊位,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

贵港港宇航务有限公司的“港宇8818”号货轮投入营运。该货轮是广西第一艘江海直达的货轮

(中国内河十大港口之一——贵港港)罗泊湾作业区集装箱码头

2005年,印尼爱凯尔公司成功收购贵港港务总公司等5个港口企业,成为贵港市历史上首家外资公用性港口企业。

到2005年底,贵港港共有生产性泊位85个,其中1000吨级泊位6个、500吨级泊位53个、集装箱装卸泊位1个,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和4000国际标准箱。贵港港已初具规模,具有集装箱、散货、件杂货、油品、粮食等货种装卸能力和仓储中转能力,成为广西机械化程度最高和吞吐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2005年,贵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07万吨,比上年增长10.97%,其中,出港货物1171万吨、进港货物336万吨。外贸吞吐量21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集装箱吞吐量9503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5.17%。

南宁港

南宁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左江、右江在其上游45公里处汇合,溯江而上410公里至百色港、360公里至龙州港,顺郁江东下305公里至贵港港,623公里至梧州港,925公里至广州港,1005公里至珠海、澳门,1045公里至深圳,1059公里至香港。

1988年3月1日,由交通部拨款250万元兴建的南宁港北大集装箱码头开工,1992年5月竣工,建成集装箱码头108米,为南宁市首座立式集装箱码头,可停靠2艘500吨级货轮,年吞吐3500国际标准箱。码头配置1台CL35-18固定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36吨。

南宁港

1995年11月,南宁港陈东码头10吨固定吊泊位开工建设,码头结构采用固有定墩柱式,设计靠泊500吨级船舶,年吞吐能力20万吨,码头工程包括:固定吊墩、1台5吨叉车、1台10吨固定吊车、800平方米仓库和改造500米进港公路,工程于1996年7月竣工。

2003年,南宁港横县鹿鸣码头建成投入营运,该码头建成货运500吨级直立式泊位和斜坡泊位各1个,年吞吐能力15万吨,客运100吨级斜坡泊位4个,年旅客吞吐能力10万人次。

到2005年底,南宁港共有生产泊位32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年通过能力为174万吨。2005年,南宁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3万吨,比上年下降10.35%,其中,出港货物53万吨、进港货物20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9.89%。集装箱吞吐量1148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同期增长67.59%。

柳州港

柳州港位于西南5省交通枢纽柳州市,担负着柳江水系经济腹地以及西南省区的部分物资集散、中转、分流,是区域性重要内河港口、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

自20世纪90年代后,柳州市的港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有位于市中心的驾鹤作业区、黄村作业区和红庙作业区等由于城市建设和道路桥梁建设需要,先后全部或部分关闭,其中黄村作业区大部分搬迁到白沙码头,仅有1座10吨桥式起重机的泊位。1992年2月,柳州港鹧鸪江码头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规模为2个500吨级泊位,设计吞吐能力50万吨/年。1993年,白沙船厂码头(现柳航港埠公司)建成投产。1993年5月,柳州市银荔西江航运运输公司洛维普货作业码头建成投产。1995年6月,鹧鸪江码头水工和装卸机械完成简易投产。1999年,惠丰码头建成投产。2000年2月,柳州市银荔西江航运运输公司洛维液货管道作业码头建成投产。2001年,柳州市河东码头货运站(社湾码头)建成投产。2002年4月,鹧鸪江作业区配套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2002年8月,柳州市永兴金港码头在原1996年底建成经营河沙的基础上转产经营货物装卸。2003年,柳州市双龙码头建成投产。由于红花水电站建设完成并于2005年5月电站蓄水,柳州港一些码头进行回建。如柳州市永兴金港码头货运站、柳航港埠公司白沙码头、柳州市银荔西江航运运输公司洛维普货作业码头等。这些码头在红花电站蓄水前进行回建,2005年底完成回建。(www.xing528.com)

柳州港白沙码头

2004—2005年,柳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24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年综合通过能力170万吨。2004年,柳州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万吨,比上年增长20.95%,其中,出港货物62万吨、进港货物8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8.35万吨,比上年下降21.4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52国际标准箱,重量10403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6.01%和46.65%。2005年,柳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6万吨,比上年下降20%,其中,出港货物54万吨、进港货物2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5万吨,比上年下降40.12%。集装箱吞吐量1213国际标准箱,重量1.4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42%和40%。

来宾港

来宾港位于新建地级市——来宾市(2002年12月撤销柳州地区设立来宾市),位于红水河下游。来宾市水路运输资源丰富,红水河、柳江、黔江通航总里程为347公里,航运连通来宾市内除金秀县外的5个县区市,航运往北沿柳江可达柳州、贵州,往西沿红水河上溯可进入河池、贵州,往东沿西江下航可直通梧州、广州及港澳地区。来宾港航道可常年通航800载重吨船舶,丰水期1000吨级船舶可直达粤港澳

来宾港地缘优势明显,南临广西首府南宁市,北接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距南宁市156公里,距柳州市60公里。处于西南、华中各省与华南沿海的连接带上,交通网络较发达,湘桂铁路、桂林—北海高速公路南北贯穿境内,3条国道、4条省道纵横全境。2004年,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将来宾港列入珠江水系内河11个主要港口名录,规划近期把来宾港作为广西内河主要港口进行建设,中长期把来宾港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内河枢纽港。

1992年,忻城红渡码头开工改建,码头为斜坡式,长度为200米,有生产用泊位2个,最大停靠能力250吨,堆场面积996平方米,综合通过能力5万吨,主要用于装卸水泥、原煤等货物。

1993年6月,合山市航运公司马安煤炭码头建成,该码头是一座机械化装卸专用码头。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20万吨,码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最大靠泊能力350吨,码头长度为200米。

1994年,兴宾区航务码头改建,码头为斜坡缆车式,配有缆车1台,载重3吨,生产泊位4个,岸线长150米,堆场面积为3600平方米,码头通过能力为2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码头前沿水深1.8米,另有70米自然岸坡进行人力装卸,货物全部出口,船舶在港停时2.08天,没有仓库。

1995年,象州南门码头改建,为斜坡式码头,长度为150米,有生产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200吨,有生产吊机1台,最大起重为3吨,码头建有仓储面积500平方米,年通过能力为15万吨。

1995年11月,武宣港双狮码头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300吨级泊位4个,年吞吐能力20万吨,码头形式为顺岸斜坡式,装卸以人力装卸为主、机械装卸为辅。1997年1月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2003年12月,西南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恶滩(乐滩)—石龙三江口航道工程中配套项目来宾港宾港作业区开工建设,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672万元,建设250吨级泊位(兼顾500吨级)3个,年吞吐能力37万吨。

到2005年底,来宾港分6个港区共17个泊位,年通过能力151万吨。其中,500吨级3个、300吨级4个、250吨级8个、200吨级2个,分别是:来宾港区泊位3个、象州港区泊位2个(200吨级)、武宣港区泊位4个(300吨级)、兴宾港区泊位5个(250吨级)、合山港区泊位2个(250吨级)、忻城港区泊位1个(250吨级)。2005年,来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6.8万吨,比上年增长15.5%。

百色港

百色港位于右江河的起点,为滇、黔、桂3省(区)毗邻地区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是西南出海南线黄金水道的主要港口,是西部水运通道的起点,是西部出海大通道的中转站,是广西地区性重要内河港口,贵州盛产的煤炭大部分都要经过百色港中转。

1993年2月,百色港煤码头开工建设,1994年7月交工验收,10月投产。

1995年3月,百色港口储运公司港口作业区完成竣工,总占地面积120亩,拥有1台典型的“龙门吊”式5吨吊机,仓库面积5470平方米,堆场面积14.91万平方米,年货物通过能力173万吨。

1997年12月10日,田阳港区东站作业区开工建设,1999年7月15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该作业区工程建设规模为年吞吐量15万吨,300吨级泊位2个、1个直立式墩柱泊位和1个斜坡步级泊位。上游直立式墩柱码头设5吨固定吊装卸,下游斜坡码头人力装卸,以机械装卸为主、人力装卸为辅。陆域面积1.33万平方米,码头设计高水位104米(黄海基面),设计低水位97米,码头前沿高程:墩柱式泊位为104米,斜坡式泊位为102米,港池水深1.6米。

到2005年底,百色港共有生产性泊位46个,仓库面积5928平方米,货物堆场面积14.71万平方米,装卸机械35台,年货物吞吐能力216万吨,最大靠泊能力300吨,最大起重能力8吨。2005年,百色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万吨,比上年下降86.49%,均为出港货物,货种主要是煤炭。

桂林港

桂林港地处桂江上游漓江西岸,顺江而下350公里抵梧州,湘桂铁路从这里经过,有多条公路通往邻近各县,空运有多条航线连接北京、香港各地,水陆交通便利。桂林市因地制宜,建设客货码头和港口设施,使桂林港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运输为主的港口。

桂林港有桂林、阳朔平乐3个港区。桂林港区主要有磨盘山、竹江、龙船坪码头,共32个泊位,均为100吨级客运码头。阳朔港区主要有龙头山、水东门码头,共8个泊位,均为100吨级客运码头。平乐港区7个泊位,100吨级,主要货种有矿粉、木材建材、杂货等。

桂林港磨盘山客运码头

磨盘山客运码头距桂林市区22公里,码头总占地面积23.34万平方米,岸线长700米,11个泊位,水域面积40万平方米,码头前沿枯水期水深1.2米以上,全年均能开航,码头拥有1.6万平方米停车场,设计年吞吐量500万人。1990年12月26日,桂林港磨盘山客运码头正式动工兴建,一期总投资1132.29万元,整个工程含进港公路3070米,6个泊位,码头长360米,停车场1万平方米,候船楼2611平方米,该工程于1993年10月15日完工,经单项交工验收,除候船楼外,均属优质工程。1997年,码头进行二期扩建工程,增建2个泊位,长100米,增建停车场6000平方米。2002年,码头开始进行三期扩建,投资200万元增建泊位3个,三期完工后码头泊位达到11个,码头总长700米,有效缓解了船靠泊拥挤、系缆问题,安全性大为改善。“十五”期间漓江航线曾两度被交通部命名为“全国文明航线”,2000年和2005年磨盘山客运码头先后被交通部2次定为一级文明客运港口码头。

竹江码头位于桂林市东南25公里的下车头渡口处,码头占地面积4.8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万平方米,码头长400米,拥有8个泊位,能同时停泊80艘漓江游船,设计年吞吐量200万人。码头于1985年建成使用,有5个泊位。1994年,根据旅游业的发展,由五洲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扩建1500平方米候船楼,1997年,将原候船楼改建、扩建为3106平方米,同时,对码头堤岸环境进行了整治。随着漓江旅游人数的增长,原有码头规模已显拥挤且不适应洪水期的使用,2001年,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自筹资金2099.88万元收购桂林五洲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及漓江乡村娱乐园有限公司所属桂林竹江码头及实物资产,2002年,投资340万元,对码头上游河段进行了疏浚整治,增加了4个泊位,使码头泊位数达到8个。竹江码头为入境旅游者游览漓江专用码头。2000年被交通部定为三级客运港口码头。

龙船坪码头位于桂林市斗鸡山上游西岸,码头于2001年12月动土兴建,2002年4月1日第一期工程完工,投资约400万元。码头岸线长265米,共5个泊位,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进港专用通道1.5公里,设计年吞吐量100万人。

龙头山码头位于阳朔县城北龙头山脚下,溯江北上83公里抵桂林市,顺水南下264公里抵梧州市,是世界旅游明珠桂林的漓江百里画廊的终点港,是中国旅游名县阳朔的境内外游客的集散地。龙头山码头为“桂林—阳朔漓江一日游”国内游客的登陆码头。1983年,新建简易码头及进港公路,均为水泥混凝土结构。进港公路长400米,宽5米。码头包括长150米的泊船平台及游客登陆步级。1995年,在上游扩建码头泊位2个,长105米。2000年,曾对港池进行疏浚,常年水位水深1.5~2.5米。龙头山码头每年的旅客吞吐量约120万人。

水东门码头位于阳朔镇滨江路南端,俗称“水南门码头”。原为数十级青石砌成,长、宽10余米。1981年,自治区拨款扩建,次年竣工。长152米,宽30米,能适应水东门码头不同水位使用要求。2002年,阳朔县人民政府投资对码头进行维修改建,增建泊船平台50米,并修建码头至飞瀑桥人行风景道180米,年吞吐量约50万人。

平乐码头是桂林主要跨省货运码头,位于桂江上游古城平乐左岸,茶江、荔江、漓江合流处,扼桂江水运之咽喉,为桂林地区的水上门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平乐县的货物流通和码头物资中转需要,1995年12月,对平乐码头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扩建,1996年6月完工交付使用。经扩改的新码头,陆域纵深平均35米,总面积为5040平方米。设有两级作业区,一级为高水位泊位码头,岸线长144米,码头高程95.50米(黄海基面);一级为未经改造的低水位泊位码头,岸线长70米,陆域面积2500平方米,码头高程93.30米(黄海基面)。增设了船员上岸步级。建有能容纳100吨船舶泊位4个。码头年吞吐量(能力)增至27万吨。码头经扩改后更名为平乐县新安码头。

其他港口

崇左港 1989年,崇左市筹资修建宁明、龙州、崇左、扶绥4个港口,1993年工程验收,结束左江无港口的历史。1995年,左江电站蓄水发电,由于未建船闸,航道维护缺乏资金投入,淘金挖沙破坏航道的现象较严重,左江航道基本处于断航状态。宁明、龙州、崇左、扶绥4个小港口转变成专业的建材(砂石)港口。至2005年底,崇左港拥有港口码头设施4座,最大靠泊吨级250吨,年总吞吐能力为60万吨,其中,宁明港区1个泊位,最大靠泊吨级120吨;龙州港区1个泊位,最大靠泊吨级120吨;崇左港区2个泊位,最大靠泊吨级250吨;扶绥港区2个泊位,最大靠泊吨级250吨。

贺州港 1992年—1997年4月,原梧州地区有浔江的藤县港、桂江昭平港和贺江的八步港、富阳港。1997年梧州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新成立的贺州地区有桂江昭平港和贺江的八步港、富阳港。八步港的八步码头因贺州地区公路的发展及贺江条件的制约,没有客货通过,停止使用。至2005年,贺州市港口码头主要有昭平码头、马江码头、五将码头和富阳码头,设计年货物吞吐量为64万吨,年旅客吞吐量为30多万人。藤县港是以藤县码头为主,其他绣江、蒙江支流的码头泊位为辅的港口。藤县码头最大靠泊能力500吨,仓库面积300平方米,堆场面积1000平方米,最大起重能力2吨,年综合通过能力32万吨。1997年4月以后,原梧州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新设立的贺州地区不再管辖藤县港。八步港八步码头建于1993年,码头宽200米,长153.9米,直立式泊位3个,斜坡式泊位1个,水深2米,年吞吐量30万吨,2002年,该码头经重新规划另作他用。富川港富阳码头建于1999年,码头岸线150米,有30米客运泊位1个,露天堆场900平方米。该码头主要为旅游和客圩船码头,年旅客吞吐量为15万人,年货物吞吐量为2万吨。昭平港原址位于昭平县城所在地昭平镇的西南、桂江右岸,有5个作业泊位(其中货运泊位3个、客运泊位2个),泊位总长170米,岸线长17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堆场面积4800平方米,无仓储,主要货种为件杂货,年货物吞吐能力15万吨,年旅客吞吐量6万人。2003年,下福电站建设淹没昭平港。2005年3月开工兴建昭平港,2005年10月竣工。新港位于原港下游约500米的桂江右岸,下距下福电站约15公里。年港口吞吐能力50万吨,作业区岸线长185米,300吨泊位3个,泊位长180米,配备2台5吨、1台8吨流动汽车吊。马江码头位于桂江下游,岸线长200米,前沿水深1.40米,有100吨级货物泊位2个,客运泊位2个,最大靠泊能力200吨。堆场面积约1000平方米,年吞吐能力为6万吨、4.8万人。五将码头位于五将镇桂江右岸。1992—1999年,自治区交通厅先后拨款18万元修建五将码头。修通进港道路,增加100吨级货物泊位2个,客运泊位2个。码头最大吞吐能力4.20万吨,6.50万人。富裕码头位于富裕乡的桂江边。1996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14.50万元对富裕码头进行了修建,建成为直立型码头,码头总长85米,水深为1.20米,客运泊位1个,货运泊位1个,最大靠泊能力120吨。

河池港 1990年之前,河池市没有港口建设资金投入,1990年以后,河池市加大了港口建设力度。1994年10月,动工兴建罗城港,项目规模为年货物吞吐量50万吨,占地81亩,设计投资550万元,分三期实施(一期15万吨,二期达到30万吨,三期完成后为50万吨)。先建设第一期为15万吨,占地70.4亩,设计投资320万元(不含征地),实际完成投资220万元,于1996年12月竣工,1998年8月通过自治区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验收合格。罗城港位于罗城县东部县界线上融江右岸小长安镇牛鼻村水运装卸作业点处,距罗城县城32公里,水路下距柳城40公里、柳州125公里,上距融安83公里、融水60公里。由于通往港口的公路路况较差,运煤车辆经常受阻,致使港口无法正常运行。

1995年5月,动工兴建都安港,项目计划规模为50万吨,分三期实施,一期20万吨、二期30万吨、三期50万吨。一期工程建设码头泊位2个,可停靠100~150吨船舶,港区占地47.98亩,设计投资1240.87万元。至1996年底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完成2个泊位的土建部分,仓库1栋990平方米。因投资不到位,装卸设备、堆场和办公用房等项目没有建设,于1996年11月停建,完成投资800多万元。

便民码头建设

为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水上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治区航务管理局组织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和交通、航务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便民码头建设工作。在地方人民政府同时投入一定配套资金的情况下,从2000—2005年,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729.5万元,修建便民码头283个。其中,2000年补助100万元,修建便民码头15个;2001年补助100万元,修建便民码头18个;2002年补助250万元,修建便民码头32个;2003年补助300万元,修建便民码头51个;2004年补助487万元,修建便民码头82个;2005年补助492.5万元,修建便民码头85个。便民码头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水上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过渡难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