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资源论:主要任务及成果

职业教育资源论:主要任务及成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和促进作用。职业教育资源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发现现代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开发、配置、利用和评价的规律,提高效率,避免浪费,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资源论:主要任务及成果

职业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自身特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按照系统思想和方法,科学地开发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职业教育资源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发现现代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开发、配置、利用和评价的规律,提高效率,避免浪费,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1.职业教育资源的规划与配置

开发和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就要根据职业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搞清资源需求的类型和数量,合理配置资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资源规划与配置主要是在职业院校内部进行的。

(1)职业院校资源的规划

职业教育资源规划是指使职业院校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相关资源,以实现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一套系统化措施,从而使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资源需求与资源拥有之间相互匹配。资源规划的主要项目包括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等。职业院校职教资源规划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职业院校的目标与任务出发,如何合理配备符合质量、数量和结构要求的各种资源;二是如何形成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三是如何按照发展的观点保持各种资源的动态适应性。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预先准备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各种信息,持续和系统地分析职业院校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长远目标相适应的保证制度。

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需要具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需要何种资源?分析所需资源的种类,不能遗漏。一般来说,师资、教室、实训室、教材、设备、图书馆、运动场、校园网、餐厅、宿舍、卫生室等都是必需的资源,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室、娱乐室也逐步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②需要多少资源?根据目标和任务预算出各种资源所需数量,并保证一定的冗余度。一些不可拆分或是不易改变的资源,应按照长期需要来计算。分析资源需求不能仅仅根据以往经验,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譬如,在工学结合普遍开展的条件下,对传统教室的需求数量就大为减少。

③现有资源是否满足需要?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存资源可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在进行资源规划时,要对现有的师资、设备、教材等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列入改造和补充计划。

④需要的资源从何处获得?在校企合作的条件下,必须分清哪些是校内资源,哪些是企业提供的资源,哪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哪些不能相互替代。譬如,在某些专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减少对企业生产设备的依赖。

⑤何种资源是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资源的重要性不完全取决于教育价值,生活资源应优先于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优先于文化娱乐资源。在教学资源中,近期所需资源优先于后期所需资源,基础性教学资源优先于改进性教学资源。有些资源非常稀缺,需要重点保障。如高级软件开发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缺口很大,身价也很高,招聘时要比文史类人才难度大得多。

⑥现有资源还有无挖掘潜力?在计算资源增量时,需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如食堂可以通过增加窗口或流动车辆提高服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训适应新专业的需要,有些人员可以通过延缓退休或返聘来弥补人员不足。

⑦资源由谁来使用?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考虑资源特性与资源使用者的协调问题。如尽管有了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但使用者水平较低,就无法发挥资源效率,甚至可能会达不到原有的效率。一般而言,应通过培训使教师和管理人员适应设备技术的改进,使业务水平较低的同事适应业务水平较高的同事,这样才能促进改革与发展。

⑧资源在何时使用?资源使用的时间是资源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时间因素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资源的时间价值,资源占用时间越长,时间价值就越低;二是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时机,配置过早可能造成浪费,配置过晚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如任课教师宜在课程开始三个月之前安排,而某些餐饮原料只能在学生入学前一周之内购置。

⑨所需资源自身的动态变化情况?除了考虑资源外部要求的动态变化之外,还要考虑资源自身的动态特性。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实训设备的寿命周期迅速缩短,有些设备可能在购置完之后就已经落后了。人员的流动性、成长性和可塑性都是制定资源规划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职业院校的资源规划一般包括六个步骤,即:现有资源核查,资源需求预测,资源供给预测,制定计划匹配供需,规划执行和监控,资源规划评估。其中资源的核查与预测是制定规划的基础,计划匹配与执行是规划的核心环节,资源规划的评估是规划质量与效果的保证。

(2)职业院校资源的配置

职业院校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根据资源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将资源分配到相应部门和人员支配使用。资源配置决定着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环节。资源配置合理,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附加值。相反,无论多么好的资源,如果配置不合理,就可能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根据职业院校的建设经验,合理配置资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系统原则。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应该以全局和整体的观点观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从系统的观点看,资源配置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总量与结构的关系。资源投入不仅要达到以货币金额表示的总量,还要形成合理的部门结构、种类结构和层次结构。譬如,教师结构不仅要考虑总的师生比,还要考虑专业、性别、学历、职称等方面的结构问题。二是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要将不同时间上的均衡性与资源配置的周期性结合起来,不宜过于集中,也不宜过于分散。如图书的购置应该根据出版情况随时进行,不能集中在某个月突击进行。同样,教师招聘也应逐年进行,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而网络建设则要各部门同步进行,防止形成信息孤岛。

②适用原则。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只有适用的,没有最好的。”如笔记本电脑携带方便,适合于教师流动授课,但上网就没有台式电脑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资源的整体合理配置需要建立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如果某个部门主管水平不适应岗位需要,可能会排斥优质资源,出现“武大郎开店”现象。

③适量原则。资源配置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资源冗余是必要的,但过量的资源可能会带来额外的负担。譬如,贷款额度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管理贷款会付出很大精力;人浮于事导致的效率损失更是尽人皆知。职业院校在预测资源需求数量时,还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重要原则,企业生产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在需求总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扩大了,专任教师和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就可以小一些。一般来说,通用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会计等专业主要由职业院校配置资源,而专业性较强、生产工艺不能间断的一些行业,如炼钢、炼油、航运等,主要资源需要由企业配置。

④效率原则。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资源相对不足时,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对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教学效果优秀的精品课程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优先配置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优胜劣汰的目的。一些院校从保持人员情绪稳定的角度出发,常常采用“撒芝麻盐”的方式,均衡分配资源,这种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设备等物质资源投向人力资源较弱的部门,以一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保持总体的均衡。这种方式更为有害,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阻碍整体效率的提高。在整个工业化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该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国家确定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学校。

⑤动态原则。组织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源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首先,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资源总量需要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不是简单地按照算术级数递增,而是以几何级数增加。举例来说,一个过万人的职业学院,就不是按比例扩充几个系,而是层次结构的改变和管理组织的改变,需要按照大类设置二级学院,职能管理部门也需要细分,原来由院长办公室行使的规划、外事、档案等综合职能,需要由专职部门来完成。其次,随着技术发展,资源的种类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计算机设备及其耗材的增加,与之相关的人员也不断增加。第三,改革不断进行,技术不断发展,资源也需要更新和补充。一般来说,越是接近技术层面,资源更新的速度就越快。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时,一般来说知识老化非常严重,与新生力量在思想观念、操作方法以及工作节奏上发生冲突,这时退休就成为最基本、最有效的资源结构调整措施。特别是在一些原有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一些曾经是骨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退休时尚不能达到一般教师的水平。

环保原则。环保问题解决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职业院校在配置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内部的需要,还要考虑环境的需要。首先,职业院校在配置一些稀缺资源时,不能与企业、社会发生严重冲突,必要时可采用一些替代资源。其次,资源的使用不能给环境带来危害,一些带有噪音、废气、废水的车间,应注意远离居民区和其他教学场所。第三,应注意通过管理的改进减少资源占用,厉行节约。譬如,在汽车维修专业,让学生利用事故车、报废车完成拆装练习,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还可以收到新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此外,还要注意废物利用

2.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职业院校资源的规划和配置主要是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工作,处于宏观和中观层面。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工作,具体过程比较复杂,但也有一些共同规律。可以说,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

(1)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

或许有人要问,职业院校是一个教育机构,主要是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为什么还要开发资源呢?这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资源开发是对地下矿物、土地、动植物、水力、旅游等资源通过规划和物化劳动以达到利用或提高其利用价值以及实现新的利用,后者也称资源再开发或二次开发。开发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物质财富,且避免因未被利用而造成的浪费;将废物作为资源进行再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减少废弃物数量进而减轻处理的负担;可以节约非再生资源,以便为后代多保留些生活资料。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而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活动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具有特色的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尚未形成,也没有德国那样的国家级的课程开发机构。目前的课程开发工作只能由各个职业院校独立完成,特别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公共的师资培养体系,师资开发是由高职院校自身完成的。可以说,我国的职业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师资开发多重职能。事实上,一些职业院校已经成为较为稳固的社会性师资培训基地。

课程资源开发是职业院校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这里特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学标准、教科书、课程手册、教案、课件题库、辅导材料等。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成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教材几乎是空白,已有的所谓“一体化教材”不是实践分量过轻,就是理论分量不够。真正实现工学一体的教学,在资源上还需做大量的开发研究。根据赵志群博士的研究,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由若干个“课业”组成,而每个课业都需要一定的“学材”,如:工作页、自学卡片等。学材的内容结构是:课业名称,课时数,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引导,背景介绍,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等。[1]编写这些学材,是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点工作。

教师资源的开发是职业院校资源开发的另一项重点任务。目前职业院校配备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有两种成分:一是由普通工程技术院校培养的专任教师,二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共同缺陷是缺乏满足需要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能力,只能满足“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一般不能根据学习者特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如何将这些面向生产岗位(物)的“专业技术人员”变为面向学生(人)的“专业化教学人员”,是职业教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重大课题。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开发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和“学习车间”等基础资源。传统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主要是为开展理论教学而设计的,不符合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2]在校外实习基地,还需要建设学习车间、学习岛等环境。这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从职业院校的改革实践来看,国家应该提供必要的制度设计,并组织编写资源开发标准,使职业院校能够协作完成资源开发任务。

(2)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

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效率的高低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所谓效率高,就是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单位资源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人口大国,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数量十分庞大,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就要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里主要是从职业院校内部来分析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相关问题。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校管理有方”[3]是一种理想状态,偏离这种状态就存在浪费。二是同类学校或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进行比较。在教育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的学生数量相同而耗费较高,就存在浪费。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主要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人力资源利用的基本指标是生师比,比值越大,效率越高。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比较复杂,主要指标包括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消耗的货币反映,可用生均培养成本来考核。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可以用毕业生对口就业人数来反映教育成果,以教育费用来反映资源消耗,教育成果与教育费用之比就是教育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由于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提高教育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从职业院校的实际来看,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口就业率偏低,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协调。二是毕业生质量不高,缺乏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三是教学管理不当,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科学,教师配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评价制度僵化。可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是职业院校管理的基本内容。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职业院校较为缺乏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人员,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从教学人员中选拔出来的,较为普遍地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是改善资源管理的瓶颈所在。

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科学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办学模式改革,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生产领域的人员和设备与职业教育领域的人员和设备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通过合理的办学模式,可以使这两种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交互利用。二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学模式,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制定一切改革措施的基础。如果不彻底改变以传授方式培养学生模仿能力的模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资源效率低下的状况。三是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职业院校应通过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校内资源的共享程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评价

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评价是一种在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资源管理活动,也是下一步资源规划和配置的准备活动。

(1)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资源整合,是职业院校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在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尚未完全定型,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还很薄弱的条件下,资源整合对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资源整合的过程是职业院校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融合,改变其组织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就是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对相关资源重新配置,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寻求职业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最佳结合点。(www.xing528.com)

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专业整合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下,教育目标是实现教育主体(职业院校)与教育客体(学生及家庭)之间的协调,专业设置是根据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意愿而定的。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用人主体(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一种人才供给模式,用人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教育过程缺乏话语权。在职业教育总体规模较小,用人需求和学习需求都很强烈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可以维持下去,甚至从表面上看还红红火火。事实上,许多地方就是以在校生人数的多少来评价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果。但是,当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时,这种模式的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一是企业在人才市场的选择余地增大,某些专业岗位供求比例达到几倍、十几倍,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变得很低。二是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提高,是否具备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而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这种能力,“高技能人才”这个名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政府仅凭直觉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因而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极为谨慎。这种“学校主体式”的、封闭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资源利用效率太低,或者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职业院校只是一种特殊的中介机构,功能是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供企业使用。人才的最终选择、使用、评价都是由企业完成的,企业用人的链条断裂,整个职业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职业教育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学校主体模式”转变为“企业主体模式”,由“封闭模式”转为“开放模式”,由“招生导向模式”转为“就业导向模式”。实现这一转变的突破口,就是进行专业整合,按照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吻合。在企业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开设什么专业,主要由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校企合作配置专业资源。对于因盲目发展而过剩的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等专业,及时撤并或改办,而对企业急需的中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设备维修、软件技术、焊接技术等专业,及时调配资源,迅速形成培养能力。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教务管理等部门,应该适应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的转变,适量补充合格人员,深入企业、行业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为企业、行业发展服务。

②课程整合

专业整合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要真正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必须在课程层面进行资源整合,保证课程内容适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传统的课程模式主要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习”的学科课程模式,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很少,课程内容是技术知识系统化的,而不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主要是教室和课本,多媒体技术手段也主要是将课本内容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生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工作领域后感到十分陌生。

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途径,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工作者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学规律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教学领域,并将每个教学领域细分为若干课业。课业可以是理论性的原理知识,也可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项目。确定课业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工作任务需要系统化的原理知识,而传统的、机械化的工作任务可采用工学一体的方式。在课程模式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两个层次的教育都是以就业为目标,但中职毕业生只有中级或初级职业资格,而高职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具备高级职 资格。也就是说,中职教育面向的是那些入门起点较低的职业,高职教育面向的是入门起点较高的职业。举例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成为一个中级车工,经过在岗位上的“做中学”逐步成长为高级车工、技师,而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直接成为工艺员,然后成长为维修技师或工艺工程师。

课程资源的整合将导致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的融合。融合课程不是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征以及课程实施的条件,将学科课程教学与经验课程教学交替进行,教学单元可以是一个学科,也可以是一项活动项目,更多地是学科与活动的“混合体”。融合课程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整体上实现学科与活动的融合,既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又保持工作过程的系统性,能够培养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二是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将学科内容与活动内容相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以将活动穿插在一个学科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知识点分散在一项活动之中。学科与活动项目混合的单元最能体现融合课程的特征,也是课程开发的难点所在。这种课程适宜于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的高新技术专业。

由于工作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融合课程的教学情境可分为真实情境、仿真情境、虚拟现实三类。真实情境最直观、最形象,理论与实际结合最为紧密,但在校内难以实现化工、石油、冶金等行业的真实情境。仿真情境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便于在学校实现,但与现实距离较大。虚拟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模拟生产现场的一种新型方式,可以非常逼真地再现冶金、石油等行业的生产现场,而且可以展示在真实情境中无法观察和体验的情景,是一种对职业教育非常适用的现代教育技术。

为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要求,融合课程的教学场所需要进行独特设计。首先,校内外实训基地必须具有足够规模。其次,实训场所与理论课堂要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查阅资料和教师集中辅导。第三,实习组织应采用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学生受到接近实际情境的训练。

③师资整合

实践指导教师是实施融合课程的关键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指导教师既应该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又应该具备经验形态的实践知识,但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这种教师的培养体系,现有的教师多数 自于普通高等学校,既缺乏技术实践经验,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对校内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和教育知识培训,使其具备“双师”素质。但是,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要组成一支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上述途径的实现还需要解决一些“桥”和“船”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对象是技术和设备,他们熟悉生产技术过程,这只是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如果要与专任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与学生打交道,工作对象是人,掌握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是客观要求。但是,目前专任教师的教育学培训尚不能充分开展,让企业人员迅速掌握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是一种重要的师资整合,双方如何分工、如何配合,如何度过艰难的“磨合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团队配合完成的教学活动需要更加复杂的教学设计,然而,目前的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教学设计能力,连简单的设计都很难完成,立刻就去做复杂的教学设计师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职业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组织教学,形成了某种教学习惯。企业人员要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需要较长时间,在短期内如何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大多数技术人员本职工作十分紧张,如果大量地担任兼职教师工作,势必产生一定的工作矛盾,怎样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第五个问题是,一些高科技企业有着大量的技术机密,一般不允许员工从事兼职工作,这就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寻找技术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非常困难。

第六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实践性课程比例很大,有些学校达到50%以上,如果这些课程主要由企业人员担任,将会导致办学成本的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会不同程度地下降。如何有效地加以补偿,需要认真研究。

第七个问题是,兼职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的,场地分散,开放度高,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八个问题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理想标准是“双师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是为了降低操作难度而做出的一项现实选择。那么,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形成稳固的教学组织,还是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这个问题似乎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第九个问题是,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应该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评价。但是目前既缺乏数量足够的专兼结合优秀教学团队的范例,又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而且缺乏教学团队改进提高的制度保障。

④信息整合

随着教学活动的复杂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信息资源整合对职业院校来说越来越重要。实际上,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是整合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具体来说,信息资源整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包括内部人员的共享和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共享。众所周知,由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而实现人才培养全程的可见性(Visibility),由可见性而实现人才培养全程的可控性(Controllability),由可控性而实现职业院校的适应性(Flexibility),由适应性而实现社会满意(Satisfaction)。这就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逻辑。可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职业院校都建立起了校园网,硬件投资很大,但往往忽视信息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如果在校企之间不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则再先进的校园网都不可能保证“无缝对接”。所以说,信息资源整合的要害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的信息分享机制。说到底,职业院校的信息资源整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二是决策机制的变革。信息共享意味着管理过程透明化和决策权的分散。这与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教学管理信息的路径正好相反。一方面,专业建设决策必须有相关企业参与;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直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进行层层授权,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这是由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价值导向的职业院校就要求决策权限的分散和前移,要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实际上,职业院校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并不是简单的取消中间管理层,而是要让决策层更贴近企业,贴近教师,要让一线教师拥有充分的决策授权。在信息整合的同时分散决策权限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可靠措施。

三是职业教育知识管理。数据经过加工能够成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经过合理组织就成为可利用的知识,知识被教师和管理人员吸收就成为教学和管理智慧。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专门知识支持就不能提高质量,也不能达到企业满意。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将其教育管理模式在全球推广,就是因为拥有专门的职业教育知识。没有知识管理,就不能将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能够支持学校持久发展的资源。在这方面,我国职业院校要做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前面所述各种整合方式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实际上,各种资源的整合都是相互联系的,一种资源的整合将为另一种资源的整合提供支持。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主要的师资和实训设备等重要资源都是企业提供的,职业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具有教育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提供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员工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环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培训服务。

(2)职业教育资源的评价

所谓职业教育资源的评价,是在一定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资源配置合理程度、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科学分析的活动过程。职业教育资源评价涉及到职业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应该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了保证评价公正和准确,要充分重视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在评价时要征求企业部门领导和院校系部领导人以及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资源的直接受益者。

职业教育资源评价活动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资源配置方案评价

虽然资源需求和利用的结果只有在教育活动完成以后才能得到最终检验,但为了给职业院校资源规划提供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有必要事先对预测结果和配置方案进行预备性的初步评价。由专家、用户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组成评估组来完成评价工作。评价者应考虑以下具体问题:预测所依据的信息的准确性、广泛性、详尽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的误差及原因;预测所选择的主要因素的影响与资源需求的相关度,预测方法在使用的时间、范围、对象的特点与数据类型等方面的适用性程度;资源规划者熟悉职业教育问题的程度以及对问题的重视程度;规划和方案的制订者与提供数据和使用人力资源规划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如何;在有关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难易程度(如资源规划和方案制订者去各部门询问情况是否方便);决策者对资源规划中提出的预测结果、行动方案和建议的利用程度;资源规划在决策者心目中的价值如何;规划实施的可行性;预测结果是否符合社会、环境条件的许可,有没有途径取得达到预测成果所必需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条件。

为了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有必要使评价过程连续化。除了上述因素可以对一项资源规划评价时提供重要参考外,还要对如下几个因素进行比较:前期资源占用及利用效果与预测结果的比较,资源成本与预算额的比较,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②资源利用过程评价

资源闲置和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尽管对资源规划和配置方案已经做出了评价,但仍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甚至是重大疏漏。因此,在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及时对执行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过程的评价需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和生源素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哪些专业出现了资源不足,哪些专业出现了资源闲置;学生对资源配置的态度如何,对哪些地方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学生经常不满的食堂宿舍问题,到底是资源配置问题,还是利用问题;教师对资源配置的态度如何,对哪些地方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对资源配置有哪些建议,对资源的质量有什么改进意见;各种资源质量检验的标准是否具体、科学、有效,检验的程序是否严格,合格率多高,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资源的投入是否超出了预算标准,超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充分利用了已经公开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对这些资源作了哪些补充,课程效果是否符合精品课程标准;教学检查人员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属于师资配置不当,应该如何补救,无法补救时怎样进行调换,教学管理者的分析是否准确;有没有学生请求调换专业和班级的情况,具体原因是什么,学生管理者的分析是否准确;是否有新的人员调入,如果有,主要资源的分配方案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③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可在每个学期或学年结束后进行一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由学校综合部门组织,人事、财务、总务、教务、学生等职能部门参与。既要对学校的整体效率状况进行评估,也要对每个专业的效率状况进行评估。组织者要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保证评价过程的顺利进行。对评价过程要进行详细记录,将评价结果按标准要求写入评估报告表。评估报告不仅要如实地报告评价结论,还要作出详细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85~91.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111~113.

[3]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