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渭滨区1991-2010年乡(镇)情介绍

宝鸡渭滨区1991-2010年乡(镇)情介绍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正德十六年,隶宝鸡县第八乡凉泉乡辖,清乾隆五十年,八鱼里为山联南第二联;民国四年,撤乡设区,归第七区公所管理;民国二十二年实行保甲制、设区、乡、联保,归第七区自治乡联保管辖;民国三十八年区设乡(镇)、保、甲,其政为保,归第七区鸡峰乡管辖。1949年7月14日,八鱼解放,属第十一区鸡峰区管辖。1998年3月1日,八鱼撤乡建镇。2003年4月29日,八鱼镇划归渭滨区。1958年被宝鸡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鸡渭滨区1991-2010年乡(镇)情介绍

八鱼镇 相传西周末年,姜子牙隐居磻溪时,曾在八鱼沟河钓鱼8条,镇因而名。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东起马尾河与陈仓区磻溪镇为界,西连清水河与马营镇接壤,南依秦岭与太白县咀头镇相连,北临渭河与千河镇(石羊庙)相望。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13公里,渭滨大道、高新大道横贯东西,高新9路至14路连通南北,310国道穿境而过。2010年末,镇域面积188.0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45个自然村,总户数6992户,人口26601人。耕地面积20437亩,其中:基本农田8995.95亩。镇政府驻地姬家殿村。

八鱼镇地形呈南高北低阶梯状分布,山、川、塬由北向南阶梯分布,土壤为黏土矿产石灰岩、花岗岩,气候温和。位于东经107°14′28″~107°19′17″之间,北纬34°16′22″~34°28′59″之间,海拔550米至2706米。镇域森林面积15240亩,宜林荒山5000多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等,豆类、高粱次之。

明正德十六年(1521),隶宝鸡县第八乡凉泉乡辖,清乾隆五十年(1785),八鱼里为山联南第二联;民国四年(1915),撤乡设区,归第七区公所管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实行保甲制、设区、乡、联保,归第七区自治乡联保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区设乡(镇)、保、甲,其政为保,归第七区鸡峰乡管辖。1949年7月14日,八鱼解放,属第十一区鸡峰区管辖。1956年部分村归宝鸡市辖,部分村仍归宝鸡县鸡峰乡管理;1958年11月,县制撤销,全乡并入宝鸡市“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归市辖;1964年8月,由市划归宝鸡县管辖;1966年6月,“文革”开始,更名“新风”;1969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由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1998年3月1日,八鱼撤乡建镇。2003年4月29日,八鱼镇划归渭滨区。2010年1月,八鱼镇由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期间行政建置多变。

1991年,八鱼镇全镇共有16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4688户,21095人。耕地33608亩,粮食播种面积48760亩,产粮10386吨。肉类总产327.4吨,产奶182吨,产蛋151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51.51万元,有大中型拖拉机36台,人均纯收入638.90元。2007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085户,从业人员4246人,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户,镇办集体企业2户,村办企业7户,私营企业69户。2007年,全镇企业收入50600万元,企业总产值54000万元,企业增加值12700万元,上缴利税605万元。财政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6元。

2007年,八鱼镇粮食总产9860吨。寨子岭村栽植葡萄2400亩,八鱼村栽植猕猴桃1000亩,樱桃2100亩,八鱼村、西塬村,鱼池村栽植蔬菜4000亩,姬家殿村泰林乳业集团公司奶牛存栏1000多头。其中,葡萄、樱桃、猕猴桃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至2010年,全镇形成以建材、钛材、加工、运输、建筑、种植、养殖等多门类企业1053个,其中集体企业6个,规模以上企业15个,从业4000多人。姬家殿、清庵堡两个工业园区已成规模,全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25亿元。

2010年,辖张家岭、苇子沟、寨子岭、凤凰头、聂家湾、下甘沟、八鱼、鱼池、高崖、西塬、清庵堡、范家崖、孙家滩、姬家殿、淡家村等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89个,户数6992户,人口26601人,其中:农业人口23959人,以汉族为主。有耕地20437亩,种植粮食17410亩,产粮11624吨,产肉661吨,产奶2565吨,产蛋305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1.8万元,有大中型拖拉机89台,农民人均纯收入6260元。

驻镇单位有:镇卫生院、镇兽医站、供销社、信用社、公安派出所、供电所、移动营业所、联通营业所、电信营业所。2004~2010年,市高新管委会在镇川道5个村征地7300余亩。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蒙牛乳业、宝鸡华山车辆厂、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宝钛集团、高尔夫俱乐部、二炮研究所等一批大中型教育、科研、国防企事业单位落户于域内。

境内名胜景区云台山,位于潘(家湾)太(白县)公路12公里西侧,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海拔1776.9米。1958年被宝鸡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营镇 地处区政府所在地东南15公里处,南依秦岭与太白县咀头镇接壤,北俯渭水;东起清水河与八鱼镇相连,西至茵香河石鼓镇为邻,镇域面积178.47平方公里,占区土地总面积的21.13%,位于东经107°08′50″~107°16′11″之间,北纬34°08′35″~34°21′33″之间。境内地貌按其形态分为河谷阶地,浅山丘陵和土石区三种类型,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低山残塬坡地。辖姚家岭、廖家沟、温泉、郭家村、永清、杨家山、柘沟、燃灯寺、袁家坪、朴南、朴西、朴东、郭家崖、旭光、明星、东星、凉泉、凉泉堡、洙浴、下沟、沙河沟、黄家山等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60个,单位型社区居委会2个。2010年末,总户数16963户,人口56854人,其中:农业户7048户,人口2.9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

地名来历相传有二,其一传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遵太宗李世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治天下,发展生产”的旨意牧马扎营,始称马营。另传唐初一付姓元帅,率军西征归来,在此扎营牧马而故名。马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1949年,建鸡峰区马营乡,1959年为益门公社马营管理区;1961年成立马营公社;1966年,更名为七一公社;1970年,复名马营公社;1984年5月,由人民公社改为镇建制。1987年12月,由宝鸡县划归渭滨区。2010年1月,由宝鸡市高新区托管。

境内川、塬、山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面积25.7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全镇公路总里数 6.25公里,镇村道路铺设水泥面积19万平方米,总里数53.2公里。2005年,社会总产值10.96亿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农业总产值5445万元。200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6.6866亿元,人均纯收入6705元,工业总产值15.58万元,农业总产值5483万元。

辖区有省部市级企业3家,乡镇企业1046家,其中镇企业16家(挂靠13家,镇办企业马营面粉厂、马营橡胶厂、顺达电子厂),有商贸园区5个,园区入驻企业300余家,形成以钛材加工为主,建材、食品加工,服装刺绣、包装材料、金属冶炼等行业并存发展格局。涌现出以发展钛材加工、冶炼为主导产业,数十家企业入驻永清村企业园区和以建材、食品加工、包装材料为主的欧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冯氏食品、新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2005年,乡镇企业总收入94155万元,总产值97780万元,利税 6874 万元,从业人员10908人。2009年,实现企业增加值6.43亿元,工业增加值6.115亿元。

1986年,全镇有耕地37931亩。2010年,有耕地17987亩,其中水浇地 10443 亩,主要以粮食、果品、蔬菜、畜牧及水产养殖为主,粮经比已趋各半。2005 年,全镇粮食总产量 7389 吨;2009年粮食总产量5285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8100亩,产量4973吨,玉米播种面积13747亩,产量2416吨);果园面积1533亩,专业菜田1700亩;畜牧业以养猪、牛、羊及家禽养殖为主,2008年存栏数分别为:大家畜653头,猪2489头,家禽92.78万只;2008年肉类产量为75吨,各村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其中燃灯寺村特色养殖虹鳟鱼,无公害菜田。2009年,全镇有联合收割机57台,大中型拖拉机170台,小型拖拉机276台,农用三轮运输车204台。

镇内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深度2.4~150米,最大日采量4.85吨;在清水河流域建立,鸡峰山、季家沟、燃灯寺、沙河沟、黄家山、柘沟、洙浴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78千瓦,年发电量605万度。全镇有6座水库,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5座(分别为温泉一、二、三库、洙浴水库、范家沟水库)总库容量272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980万立方米,弃水用于农业灌溉。

全镇有国有林地133765亩,集体林地面积67425亩。南山绿化3665.9亩,退耕还林9475.5亩。森林覆盖率达50%,建成保护基本农田面积14170亩,占有耕地面积的77%。境内有国家天台山风景名胜鸡峰山(海拔最高1998米),龙凤山温泉;佛教名寺普明寺、燃灯寺、广济寺道教场所北极宫。驻地有渭滨区职业高级中学、马营镇初级中学各1所,有邮电所、兽医站、有线电视台、税务所、派出所、供销社、马营干扰台、医院、供电分所、马营营业所、马营信用社、粮站各1个。

宝鸡内八景之一“鸡峰插云”因境内的鸡峰山而得名,宝鸡之名亦源于此。古迹“响静洞天”,系宝鸡外八景之一,以及龙凤山等。

石鼓镇 地处宝鸡市南郊,东接马营镇与茵香河接壤,西界神农镇峪泉村,北临渭水,南依秦岭与太白县靖口乡相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2.5公里。2010年,总面积197.92平方公里,占区土地总面积的23.59%,位于东经106°58′55″~107°11′44″之间,北纬34°17′11″~34°21′20″之间。辖石坝河村、中岩山村、石咀头村、庙沟村、窑院村,张家沟村、高家河村、王家河村、党家村、李家槽村、刘家村、甘沟村、沙家湾村、赵家庄村、相家庄村、孙家庄村等村民委员会17个,村民小组91个,总户数8544户,人口23871人,有耕地21466.5亩,其中基本农田14983.65亩。

镇政府驻地石坝河。《宝鸡县志》载,其河源出天台山,入渭河五代时,农夫采石筑坝,故名。境内有石坝河、龙沙河、茵香河、瓦峪河。民国时,部分村归鸡峰乡。新中国成立后,区划几经变迁。1956年3月前,该地区属宝鸡县神农区所辖的李家槽、孙家庄等4 个(小)乡,同年3月撤区并乡后,成立石坝河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党家村,后迁至康家崖。1958年9月,石坝河乡与鸡峰乡合并,称为益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益门公社石坝河管理区;1969年9月,更名为石坝河人民公社。1964年3月,划归宝鸡县辖,曾先后改称李家河人民公社、“五一”人民公社、李家河人民公社革委会。1970年11月,划归宝鸡市郊区革委会领导,12月,改名石坝河人民公社。1971年12月,划归宝鸡市渭滨区革委会管辖,1984年5月改社为乡。1998年8 月18日,撤乡设镇。2005年9月,范家庄村合并到孙家庄村,马鞍山与甘何坡合并为中岩山村由原19个行政村减至17个。

石鼓镇

辖区交通发达,出行便利,310国道贯通东西,镇内7条公路将全镇连为一体,公共交通,出租车为民服务方便。全镇耕地主产小麦、玉米、豆类。全镇有林地7.11万亩,其中:天然林6.1万亩,全部进行荒山承包或退耕还林。地理位置自北向南,呈川道,丘陵塬区和浅山区。其地处暖温带,海拔500~1200米,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5℃、最低-7℃。年降水量650毫米。

2001年后,镇政府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石鼓工业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入住企业48户。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工业产值10.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2元。镇村企业发展到138户,形成以建筑建材、木制家具、汽车修理、商贸饮食四大支柱产业。非公经济迅猛发展,相继建成十大专业、综合市场及石鼓工业园,占地238亩;涉及电子电器机械加工、石油设备、压力容器有色金属等行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3.9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至1082户,从业人员3600人。

全镇果品、蔬菜,养殖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建成赵家庄千亩优质桃基地,年产2000吨,收入400万元。刘家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标准化大棚300多个,2010年菜田年总产值达到500万元。孙家庄年养猪3500多头,建成高家河千亩药材基地,中岩山、陈家堡千亩干杂果基地。2010年底,全镇种植蔬菜4963亩,发展果园3416亩,年向市区供应农副产品1亿多吨,农民年均增收200元。全镇有中小学校16所,村镇卫生院(所)17个。

境内有宝光电器、7107厂、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第二商贸学校、省军区干休所、解放军31医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以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成为宝鸡市文化、教育、体育中心。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镇建成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4个、区级文明单位18个。(www.xing528.com)

境内名胜有天台山、中岩山、中华石鼓园等景点

神农镇 原名益门,元朝末年,李思齐在益门西山筑城为镇,以备蜀军而得名。明弘治十二年(1499),宝鸡县令许庄,重修城堡,题“益门雄镇”石额。清末,古城堡居民迁徙山下,故而得名。东邻石坝河镇中岩山村,西连高家镇,南与凤县黄牛铺镇东河桥村接壤,北与清姜街道办事处相邻。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穿越其境,清姜河流入渭河。镇政府驻地于家村,距区政府6公里。2010年末,镇域面积199.1平方公里,占区土地面积的10.71%,位于东经106°55′56″~107°07′20″之间,北纬34°16′22″~34°29′00″之间。地貌属丘陵沟壑区,矿产资源有石灰岩、花岗岩、石英石等。2010年末,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15.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3元。有耕地12555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有高粱、豆类等作物。

神农镇街道

镇以炎帝神农氏诞生于此而得名。民国时期,地属宝鸡县神农、云栈两乡。新中国成立后设益门乡,隶属渭滨区。1950年10月,神农乡并入。1951年9月,隶属宝鸡市第六区。1956年6月隶属宝鸡市清姜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乡为益门人民公社。1959年初,称益门公社益门管理区。1961年9月,改益门管理区益门公社。1964年8月,从益门公社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设太平庄公社,隶宝鸡县,两社同住一院。“文革”初期,益门公社改为永红公社,太平庄公社改称红岭公社。1970年6月和8月,红岭和永红相继恢复原名。1970年11月,太平庄公社并入益门公社,隶属宝鸡市郊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2月,宝鸡市郊区革委会撤销后,将其陈家村、姜城堡村划归。1984年,称益门乡, 1992年7月更名为神农乡,1998年8月18日,撤乡设镇。

1991年,益门乡辖观音山、二里关、杨家湾、大湾镇、太平庄、竹园沟、邵家山、益门堡、茹家庄、蒙峪沟、夏砾壑、冯家塬、峪泉、任家湾、安沟、刘家槽、陈家村、姜城堡等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91个,总户数3876户,人口15577人,耕地19796亩,产粮3761吨,全乡社会总产值3776万元,人均纯收入638元。2010年,辖大散关、大湾铺、太平庄、竹园沟、邵家山、益门堡、茹家庄、蒙峪沟、夏砑壑、冯家塬、峪泉、任家湾、安沟、刘家槽、陈家村、姜城堡等16个行政村,村民小组85个,总户数4281户,人口23277人。

神农镇地处秦岭北麓,南高北低,沟壑遍布,山、塬、川并存,整体地势较高,年平均温度9℃~10℃ ,最高温度32℃~34℃ ,最低温度15℃~18℃ ,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

境内交通便利,宝鸡汉中公路、310国道、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市区清姜路、火炬路、峪泉路纵横交错,多路公交、出租车穿梭全境。行政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长达6公里。村村户户通电话,电信、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村民人均住房28平方米,电视入户率100%,

神农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老。处古代蜀国咽喉之地,相传为炎帝神农氏出生地。景点有:常羊山,大散关、和尚原古战场、诸葛山、九龙泉、姜氏城、古栈道、银铜峡等名胜景观,仰韶和龙山、西周文化遗址遍布域内,茹家庄、竹园沟出土的文物弥足珍贵。旅游业和农家乐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高家镇 位于区西南,距区政府驻地6公里,清乾隆三十年(1765),因高姓人丁兴旺,镇名因高姓而得名。东邻神农镇任家湾村,西接晁峪乡献头岭红旗村,南依秦岭与凤县黄牛铺镇接壤,北临渭河,位于东经106°55′56″~107°07′20″之间,北纬34°14′07″~34°23′21″之间,境内川、塬、山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2010年,全镇辖高家村、桑园铺、三合村、孔家庄、巨家村、符家村、塔稍村、厥湾、王家山、明泉、寺沟岭、水泉路、庙坡、崖子、苟家岭、太寅、赵家崖、解甲滩等18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6750户19988人,辖区总面积195.82平方公里,占区土地总面积的10.71%,有耕地11907.9亩,基本农田10075.2亩,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3.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12元。

民国时期,该镇部分村曾归宝鸡县(今陈仓区)云栈、佛岩两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宝鸡县神农区辖。1956年3月,撤区并入谭家村乡。1958年,改称秦渭公社;1959年1月改称益门人民公社谭家村管理区;1961年9月,改称谭家村人民公社;1964年7月,从谭家村人民公社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成立高家村人民公社,隶宝鸡县辖;后称兴无人民公社;是年7月,恢复高家村人民公社名称;1970年8月,划归宝鸡市。同年11月,谭家村人民公社建置撤销时,所辖大队划归高家村人民公社,部分划归四季青人民公社(河滨乡), 隶宝鸡市郊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2月,划归渭滨区辖。1984年4月,改社称乡。1990年1月,河滨乡撤销后,将所辖三合村、谭家村、桑园铺村、孔家庄4村划入高家村乡。1998年8月18日,撤乡设镇称高家镇。

高家镇地处秦岭北麓,南高北低,多丘陵沟壑。1991年,时有耕地20837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豆类、高粱次之,产粮4781吨。川道村为蔬菜基地,面积3829亩,年产蔬菜14676吨。养鱼197亩,年产鲜鱼33.2吨。水利条件略有改善,年浇灌5000多亩。全乡农业总产值999万元,企业总产值299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元。

高家镇境内交通便利,宝(鸡)天(水)高速、310国道、宝(鸡)晁(峪)公路东西贯通,城市公交、出租车日夜服务。电力、通信设施完备。镇域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列。形成以塑形制品、机械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的产业群体。沿姜谭路有综合市场4个,大中型超市6个、迎街门面房700余间,农贸市场摊位千余个。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2.9亿元,第三产业收入3300万元。

2010年,太寅八角塬百亩科技示范园;庙坡、苟家岭千亩优质猕猴桃、高家村葡萄进入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超市。全镇发展干杂果130044.8亩,其中:核桃8930.8亩,板栗2738亩,花椒1376亩,优质猕猴桃1000亩,年收入200万元;优质葡萄1000亩,年收入400万元。

全镇有中小学校8所,在校学生1339人,教职工151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8所;农村信用社1个;供销合作社1个;驻乡派出所1个。电视通信事业发展很快,18个行政村均通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全境可接收移动、联通、电信电话。全镇6750户村民均可收看到中央、部分省及宝鸡市电视台播放的各类节目。2010年人均纯收入7512元,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家电器普及率90%以上。

高家镇,名胜景点颇多,位于太寅村的弥陀寺,历经秦、汉、唐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有中华民国时为军政部第一俘虏所“大同学园”旧址。真武观地处高家村,为宝鸡市郊一处集历史、宗教、文化、旅游景点。位于太寅村的八角塬,相传东汉初年,刘秀带兵安营驻守八角塬,捉拿王莽于此地。解甲滩得名与刘秀有关。塔稍、符家村、高家村古遗址,逐渐得到保护。宝鸡峡引渭渠首可供市民游览观光休闲。

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村村安装有健身器,高家村、符家村百人锣鼓队逢年过节为 商业助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晁峪乡 位于区政府所在地西南25公里,因晁峪村而名。驻地新安村街道,境域东接高家镇赵家崖,太寅村,西与陈仓区坪头镇相邻,南与凤县黄牛铺镇接壤。北毗邻金台区硖石乡,渭河自西向东穿乡而过,乡域面积167.19平方公里,占区土地总面积的19.88%,位于东经106°53′25″~107°02′17″之间,北纬34°16′22″~34°29′00″之间,地貌属丘陵、沟壑区、矿产资源有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石等。由原宝鸡县晁峪乡、甘峪乡、固川乡3乡合并而成。2010年,辖16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3647户,14565人,有耕地27744亩,基本农田24386.5亩。

明正德十六年(1521)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为里,归宝鸡县永丰乡辖;乾隆五十年(1785)里下设联,全县分川、原、山类;其里为山联西第二联;光绪五年(1879)划县为段,其乡里依旧;民国四年(1915),撤乡设区,其里由第十区公所管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实行保甲制,设县、区、乡联保,其里改为宝鸡县第十区晁鼎乡联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归第十区佛岩乡管辖。1949年7月,宝鸡解放,宝鸡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其改为晁峪乡,归佛岩区管辖。1958年11月,乡改为人民公社,归宝鸡市直辖;1961年9月,恢复宝鸡县建置,设坪头区,又归宝鸡县坪头区管理;1966年6月“文革”开始,改名称“红峪”, 1969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公社改乡;1988年8月,归宝鸡县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管理。

2000年10月,乡政府驻地自晁峪村迁至新安村。2001年12月,原宝鸡县固川乡、晁峪乡、甘峪三乡合并为晁峪乡。2003年4月29日,晁峪乡划归渭滨区管辖。辖新安、晁峪、上川、段家磨、西岔、槐树岭、李家山、称里、固川、后坪、范家沟、枣园、柿沟、坊塘、四家坪、卒落、甘庙、甘峪、甘老头、胡家山、李家塄、红旗、田那下、尖山、坪套、林家沟等行政村26个行政村,村民小组119个,总户数3661户,人口14104人。耕地21984亩,粮食产量3511吨,经济总收入2331万元,人均纯收入1296元。

2005年10月,晁峪乡原26个行政村合并为新安、晁峪、上川、段家磨、槐树岭、固川、枣园、坊塘、四家坪、卒落、甘庙、胡家山、红旗、李家塄、田那下、尖山等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110个,总户数3647户,人口14086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1653元,为全区人均平均水平50%。晁峪乡以农业为主,粮食、林果、畜牧均衡发展,素有“花椒之乡”之誉。2010年12月,花椒栽植面积累计17107.2亩,人均栽植面积1.25亩,花椒年产值380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乡森林覆盖面积21.78万亩,荒山6万亩。“晁峪花椒”品牌已成全国知名品牌。

2010年末有中小学校15所,在校学生1600名,教职工168人、有卫生院1所、村设卫生所16所。农村信用社、供销网点、畜牧兽医站、供电所、粮站各1个、乡敬老院2个,养路队、派出所、动物检疫站各1个。乡境内交通便利,310国道,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连通,行政村全部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干净卫生,自来水管道入户。程控电话,联通、移动、电信信息覆盖全乡,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数3100户10.1万人;参保率达86%。

境内有三交城秦王寨佛岩景区胜迹,“西岩佛图”为历史上宝鸡县外八景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