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1990年至今的发展成果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1990年至今的发展成果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钢琴音乐才真正崛起。我国钢琴音乐文化从此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五是重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教学。郎朗是第一位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以及美国五大交响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从1994年起,李云迪开始在国际国内各类钢琴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全新定义的“中国音乐风格”钢琴音乐成为作曲家探索的主题。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1990年至今的发展成果

(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钢琴音乐才真正崛起。在钢琴专业教育方面,实行学分制,加强研究生的培养,音乐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材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1990年、1991年、1992年、2000年、2005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高师的钢琴教材。21世纪以来,随着大学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剧增,教学师资和设备场地的不足,一些院校的钢琴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在钢琴演奏方面,中国钢琴演奏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最突出的有孔祥东、郎朗、李云迪

21世纪的中国钢琴演奏家彻彻底底改写了中国人在世界钢琴界的地位,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代代钢琴教育家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音乐创作方面,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在创作“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音乐为己任的自觉意识下,积极探索“中国音乐风格”的全新意义。钢琴创作的数量剧增、技法纷呈,西方现代音乐理论和技法,如“无调性变体手法”“十二音技法”等新名词开始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国钢琴音乐文化从此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不足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大型的中国钢琴新作品依然很少。

(二)钢琴专业教育与钢琴演奏家

1.钢琴专业教育

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中国钢琴演奏艺术发展中心的音乐学院钢琴主科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其尝试主有六个方面。

一是制订出主科生各阶段应有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的标准。二是参照国内外艺术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对钢琴主科教学的“教”与“学”实行有领导的“双向选择制”,即主科教师可以选择教学对象——学生;学生也可提出理由选择任教的老师。三是改革原先每年只凭一次考试而决定成绩的专业考核办法,试用“结构成绩核算法”定成绩,以确保主科学生演奏艺术水平的全面成长。四为增开新的“钢琴演奏教学法”“钢琴艺术史”“键盘和声”和“室内乐实践”等课程,使主科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扎实,这些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五是重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教学。六是分别由各音乐院校牵头策划、由有关企业资助,积极持续地组织举办由全国钢琴主科生中选拔出的选手参加的青少年专业钢琴演奏比赛,来促进国家钢琴演奏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钢琴演奏家

这一时期,中国的演奏家层出不穷,较为突出的是郎朗和李云迪。

(1)郎朗。著名中国钢琴家,当今世上最年轻的钢琴大师,被《芝加哥论坛》誉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年轻音乐家”。他是美国《人物》评选的“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之一。郎朗是第一位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以及美国五大交响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年仅27岁的他,已成为继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郎朗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郎朗出生于沈阳一个音乐世家,幼年的郎朗很早就表现出了音乐上的天赋。3岁时师从朱雅芬学习钢琴,5岁获得沈阳钢琴比赛冠军并举行了首次独奏会,9岁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赵屏国继续学习,此后,郎朗先后获得了1993年第4届德国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5年第2届俄罗斯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等奖项,在17岁时被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并师从格拉夫曼学习深造,3个月后便签约美国著名文体经纪公司(IMG)。两年后,郎朗又签约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国际上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郎朗是一位不完全靠比赛获奖来取得成功的钢琴家,他是靠自己的演奏实力和机缘巧合逐渐走向艺术的辉煌,并且在世界乐坛获得了很高的艺术地位。郎朗在1999年的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因紧急替代生病的钢琴演奏家安德里·瓦兹而一举成名,在国际乐坛迅速掀起了一股“郎朗旋风”。郎朗在2002年荣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他是全世界第一位享有此殊荣的音乐家。郎朗那种有如玩家自我陶醉却又光彩炫目的豪放台风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一致好评,由此他成为近年来最受世界瞩目的中国钢琴演奏家。(www.xing528.com)

(2)李云迪。重庆人,原名李希熙,著名中国钢琴家。他4岁时开始学习手风琴,7岁时转学钢琴,9岁时随但昭义学习钢琴,12岁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13岁转入深圳艺术学校继续拜但昭义为师。

从1994年起,李云迪开始在国际国内各类钢琴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他先后获得了1995年第7届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三名、1998年第7届美国南密苏里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1999年第5届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1999年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9年第2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成人组第三名、2000年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奖项。李云迪在2001年赴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师从阿里·瓦迪进修学习,同年,他签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德国环球DG唱片公司,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签约该公司的中国钢琴家,并且陆续推出了5张古典音乐专辑,其中,第2张专辑《李云迪·李斯特》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自2001年起,他应邀在世界各地巡演,足迹遍及欧美亚二十多个国家、两百多座城市,与国际一流的乐团和指挥家都曾有过合作演出。李云迪在2003年还签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经纪公司,成为唯一一位由公司总裁维福亲自担任全球经纪人的钢琴家。李云迪曾于2005年12月在美国最知名的XM电台每年举行的古典音乐大奖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古典音乐新人奖”,此次获奖是对他的又一次肯定和赞扬。他还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为数不多、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此外,李云迪在2007年被香港演艺学院聘任为院士,成为当时该校最年轻的院士。他那种温文儒雅有如诗人般的演奏气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三)钢琴音乐的创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确定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政策,在音乐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上,中国钢琴作曲家创作热情空前活跃。全新定义的“中国音乐风格”钢琴音乐成为作曲家探索的主题。老一代的作曲家们大多坚持对民族和声的拓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中青年作曲家们则在创作题材的开拓和创作技法的大胆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无调性变体手法”“十二音技法”等创作技法上的新名词,已经大量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作曲家独创出作曲技法体系,理性的思考与创作的实践结合,创作出一些风格特异、极具创新意识的当代钢琴音乐作品。钢琴音乐的创作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明显表现出与世界接轨的创作取向。

这一时期较为成功的中国风格的主要钢琴作品可以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根据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多追求民族化的音响效果。主要代表作品有:黎英海的《阳关三叠》,刘庄的《三六》,谢歌的《霓装羽衣曲》,朱满的《双鹤听泉》,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大路歌》《樱花》《云南民歌五首》,汪立三的《叙事曲》《兄妹开荒》,崔世光的《夫妻识字》,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陈钢的《梁祝》钢琴协奏曲等。

第二类是根据中国的音乐素材创新的钢琴曲。此类作品是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他山集》,孙以强的《春舞》,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宴乐》,蒋祖馨的《山花烂漫》组曲,储望华的《前奏曲》一套,崔世光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倪洪进的《壮乡组曲》,石夫的《即兴曲》,张丕基的《滨海抒情》,姜小丽的《寒号鸟》,罗忠锦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刘敦南的《山林》钢琴协奏曲,杜鸣心的《春之采》钢琴协奏曲等。

第三类是完全新创作的钢琴曲。这一类乐曲以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独创作曲技法系统创作。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汪立三的《天问》,陈铭志的《三首序曲与赋格》《钢琴复调小品八首》,高为杰的《秋野》,陈恰的《多耶》,杨衡展的《但曲》,王建中的《诙谐曲》,周龙的《五魁》,赵晓生的《太极》,彭志敏的《风景系列》,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等。

第四类是大型曲式结构的钢琴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经涌现出了20余部钢琴协奏曲作品。比较出色的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饶余蒸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徐纪星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谭盾的《钢琴协奏曲》,黄安伦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杜鸣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和《第二钢琴协奏曲》,赵晓生的《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等。

第五类是“中国音乐风格”的双钢琴曲。双钢琴这一音乐形式20世纪初出现在我国钢琴音乐舞台,但是演出和教学的曲目却主要来自国外。2006年,中国第一部《中国双钢琴作品选》具有中国钢琴音乐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双钢琴创作正式起步,有了初步可喜的成果。其中25首作品主要选自“武汉音乐学院首届中国风格双钢琴作品比赛”获奖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曾珍、张慧琴的《红旗颂》,龚华华的《赶山》,赵曦的《童年的正午》等。

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体现在把“中国风格”确立为钢琴创作方向;以“求异”“求新”“多元化”为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创作开始注重体裁的多样化;运用现代的钢琴演奏方法和记谱方法;很多作品缺乏可听性;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发展缓慢。

这一时期,我国在钢琴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96年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我国第一部中国钢琴文化历史发展研究的学术著作出版,它唤起了更多的学者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关注。199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艺术》创刊,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到了21世纪,非常令人惊喜的是,高师钢琴教学的理论研究是钢琴理论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领域,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从研究的整体来看,我国在中国钢琴音乐各方面的理论研究依然不足,在深度、广度、数量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