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科学信仰与信仰科学

安继民学术文集:科学信仰与信仰科学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科学易的出现也就绝不意外。在所有这一切的民间信仰中,对《易经》的信仰既十分古老又十分强大而稳定。这种颇具泛神色彩的中国民间信仰,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开放神学。易学未能开出理论科学之花并不减弱它在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意义上的科学性;易学能阻止一神信仰则是因为其符号系统本身已有了开放的神圣性。

安继民学术文集:科学信仰与信仰科学

就易符号是一个严格的二进制数理逻辑系统的意义上说,它所能包含的科学思想似乎可以是无量的,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谓“逻辑形式是无限的”[22]。所以,科学易的出现也就绝不意外。这问题我们手头上能看到的,譬如:美国科学家卡普拉著、灌耕编译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董光璧的《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以及1989年在安阳召开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李树菁、段长山、徐道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由于牵涉问题过多,这里不予引述。

开放神学是一个新提法。金岳霖对“阴阳”二字颇有问题的感慨[23]无非说明,由于阴阳二字的含糊性似乎可以装入一切内容却又事实上无法确定地说清楚任何内容。但科学前沿的事实证明:人靠了自己的理性通过各种符号,对世界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和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的技术性利用,但基本粒子乃至整个的物质世界的波粒二象性,确实迫使N.玻尔提出了他的“互补原理”。互补原理是一种功能性的解释,简单说来,这种功能性的解释是非逻辑的,它的本质是反“A=A”这一西方式因果追问思想方法的。

爱因斯坦在《科学的宗教精神》一文中曾说:科学家总是“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关系”。所以,他在《宗教和科学》中说:“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清理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寂寞的劳动,他们对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过是那个显示在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点微弱反映——的信念该是多么深挚,他们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 ……只有献身于同样目的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鼓舞着这些人,并且给他们以力量,使他们不顾无尽的挫折而坚定不移地忠诚于他们的志向。给人以这种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位当代的人说得不错,他说,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24]

依西方人的思想方法,人对哲学的思考来自对世界的好奇,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好奇推动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虽然这并不排除有许多知识来自生产、生活实践。“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25]

《易》符号如果确实是从六十四卦开始,且如果这种“人体坐标”“二者择一”的前衡猜想经得住科学的反驳被认定为真理,占筮作为初民命运关怀中宗教情感的满足方式就应该被认定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历史事实。所有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命运往往就是些客观外在的、人们无法改变却又满意或者并不满意的条件。但在知识论上,人们把握命运的渴望总是如此地强烈,以至于如果没有一神的教堂,便肯定会饥不择食甚至是慌乱地走向任何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种种地方和满足方式——正像中国道教和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一样。在所有这一切的民间信仰中,对《易经》的信仰既十分古老又十分强大而稳定。这种颇具泛神色彩的中国民间信仰,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开放神学。(www.xing528.com)

是的,儒家信仰的是人伦日用的“家”以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所以,不管是后来的“道士”还是佛教的“和尚”,都称自己是“出家人”。事实上也只有出家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相对于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关系人”的“个体人”。作为儒道两家的理论起点,“关系人/个体人”与“阴/阳”或“- -/—”符号一样,都遵循“关系”乃至于系统性的整全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的重大特征在于认为人人具有神圣性,从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超越性联系,即不诉诸神灵而直接“爱人”这样一种社会性道德。

开放神学是希望哲学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生在世的自我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之间有着巨大的、人的心灵难以承受的张力,对于任一个体人而言,神圣,不管是“上帝”的神圣还是孟子式“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的神圣,都可以在有限人生与无限的世界之间,为人类提供缓解张力的精神滋养。

既然中国的圣贤——不管是孔孟还是老庄——承诺人人可以得道,可以为尧舜,事实上也就等于宣称:我们在“天命”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我们在亲情和责任担当上感受到了整体性存在的神圣性并为之献身,就已经体验到了这种神圣。易学未能开出理论科学之花并不减弱它在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意义上的科学性;易学能阻止一神信仰则是因为其符号系统本身已有了开放的神圣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