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链》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

《项链》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链》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莫泊桑的传世之作《项链》,以其震撼心灵的思想内容、精巧别致的艺术构思、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为世人称道。《项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其基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什么?

《项链》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

《项链》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现就教材与目标、学情与学法、构思与教法、程序与板书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与目标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本册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莫泊桑的传世之作《项链》,以其震撼心灵的思想内容、精巧别致的艺术构思、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为世人称道。传统教学使用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指导学生分析情节是了解人物命运、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主题也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典型意义的刻画而完成的。在具体安排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学生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给每个部分拟写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

第二步,逐层研读讨论。“梦项链”部分,指导学生寻读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借此了解她梦境萌发的土壤。“借项链”部分,指导学生品读有关玛蒂尔德的神情描写,感受项链左右着她的情绪。“失项链”部分,指导学生推理“丢”的地点,讨论强烈的虚荣心使玛蒂尔德头脑狂热乃至迟钝。“赔项链”部分,启发学生设想项链一去不复返后,玛蒂尔德夫妇可能选择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玛蒂尔德自尊、诚实的一面。“假项链”部分,让学生审视玛蒂尔德告别再度遇见依然年轻的朋友时,露出的微笑;讨论她会怎样面对生活跟她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

第三步,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玛蒂尔德最初是被虚荣心所俘虏,但是当她面临选择时,她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义无反顾地做出决定,最终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然也有用以上教学思路专门突破小说多向主题或专攻小说精巧构思甚至面面俱到的。

上述这些教学思路当然都是较为呆板的教学操作,即使学生配合得多好,老师教得再流畅,再声情并茂,也始终上不了更高的境界,也难教出新意。因为这种教学操作实际只是学生单向的审美静观,只能是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阅读和欣赏,也就是说,学生一直是在跪着阅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阅读中只有聆听,而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合作,也不会有真正的文学解读。语文本身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定位是极具灵活性的。新课程新教法、新教材要求应充分挖掘课文丰富的育人资源,创设情境教学的氛围,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项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其基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什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动态系统中挖掘出这类文本作为教材的根本教学价值和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如何在弥补学生的认知局限的同时突破学生的能力障碍、培养探究精神?而且,怎样真正地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师生共乐、师生都有所得的双赢效果?考虑到该课文字浅显的实际,如果只把了解、掌握诸如“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主旨主题”作为教学重点,将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未免可惜。当然,就教材文本自身来说,传统教法中所确定的上述重点和难点当然是不能否定的,但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怎样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难点,怎样实施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如何在化繁为简的同时完成“教”与“学”的目的?同时,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研究性学习浪潮高涨的今天,如何教出新意来?这些都是面对每一个教材文本所要精心考虑的现实问题。故本着以人为本,做教材的主人的原则,面对《项链》这样的传统经典教材,最好能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发展需求来设立教学目标,安排内容。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不如由教师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目标就有了大的转变,它不是立足于课本知识的积累,而是立足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为学生提供服务,创设有利的情境和途径。教学操作中应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鉴赏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所以,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认知目标(浅层目标):①积累作家作品、疑难词语;②会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能透视人物的性格,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

2.情感目标(中层目标):①认识虚荣的危害,摒弃虚伪和丑陋;②感受人性的光辉,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

3.发展目标(深层目标):①提高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客观公正评价人物的能力;③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认知——体验——探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我前面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确定上述目标中的“发展目标”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学情与学法

(一)说学情

从教时间不算短,《项链》这篇经典文章已经教过好几遍,我力求遍遍出新意,但有时难免留有遗憾,但某些新的教学尝试却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表演、辩论性质的实践活动等,学生不管学习程度如何,都能表现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没有写的耐心,但有说的欲望与胆量。你让他现场写作,他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而且花大量宝贵的时间在沉闷的伏案写作上,课堂效果也不一定好。但如果让他们“说”,他们都能有相当好的表现,你不让他们说,他们倒还会憋得慌。七嘴八舌地“说”的效果,魏书生老师早就验证过了。

所以,不管是面对何种程度的学生,他们都能“说”(表演)得好。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差学生。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学情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有自己独立人格的高中学生。说“学情”本来就在潜意识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的。另外,如果我们是在借班上课,所谓了解学情,也只能是空谈。

因此,我认为只要老师创设了能激活思考的教学情境,架构了适合学生施展能力的活动平台,并能做到有章有法的导引,学生的学情问题是不存在的。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讲授,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怎样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中《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项链》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引导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的同时获得情感、发展诸方面的提高。教给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也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学无定法,只要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的方法就都是有效的方法。一旦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惊人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辩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构思与教法

(一)说构思

基于以上的教学思考,本着“真”、“实”、“新”、“活”的教学原则,也为了体现课堂操作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构思拟以欣赏“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带动全篇,把握课文,达成目标。计划用3个课时分别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认知——体验——探究三个环节。为了节省高中学生十分珍贵的时间,我看没必要安排所谓的“课前预习”,更何况借班上的公开课也几乎没有这个可能性。

第一环节:1课时。这是学生获得基本认知(知识)的阶段。着眼于识记能力、诵读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内容大致包括:①作家莫泊桑、代表作品等,这是死知识,让学生在教材注释找出来或从以前的知识储备中翻检、积累即可,如有含混,同学间可互相解答,老师没必要重复讲解。②以音、义为主的重点字词积累,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释义。③关于《项链》的体裁与主要人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④作品的主要情节(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及“项链”这一标题的线索作用,属于基本的内容概括,也不存在大困难,可点到为止。解决以上的内容15分钟即可。那么,一节课剩下的30分钟干什么?抽出20分钟读课文,充分感知内容,真正走进教材文本。考虑到本文比较长,而且已经自然形成独立的章节板块,读的形式可一人一章节朗读,重点文句或段落可全班齐读,总之,要读出语文课的书声琅琅。大约留10分钟安排后两个课时的“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形象认识的辩论)。给学生讲清活动的相关注意事项和要求。“活动”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属于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也是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营造课堂气氛,激活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情感,这是上活、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节约时间,腾出空间,并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讲演者,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众,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完成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思考怎样少讲、怎样启发、怎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异的学习心理、怎样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从知识到能力都能得以全面提高?所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是把课堂气氛搞活、把学习兴趣搞活、把授课情感搞活、把课文内容教活及把学生思维搞活的基础。对于高中生来说,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让他们走进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把教材作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活例子,使之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畅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素质才能真正地强起来。

第二环节:1课时。这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发展表达能力的阶段。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的训练。主要教学操作平台是上节课已安排准备的“活动”之一——围绕玛蒂尔德的形象进行课本剧的编演。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即指导学生该“怎样做”,注意师生互动的合作性学习,要做好适当地评价。

第三环节:1课时。这是学生获得探究能力,继续发展表达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的阶段。着眼于理解力、品评力以及合作、协调、应用能力的训练,主要教学操作平台是第一节课已安排准备的“活动”之二——关于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辩论。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注意做好学、用结合,要做好适当地评价。

说明:安排上述两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探究情境的创设,巧妙地选择教学突破口来把课堂激活,这也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当然,教学突破口的设计,要服从于教学目标,服从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服从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单向传授和双向问答上,唯有师生多向交流的“活”与“动”,才能达成“自学”、“探究”、“合作”的创新一途。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教师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并有效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就是师生真诚合作、解读鉴赏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同时,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呈开放性的,学生同样有说话的权利。当几十个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心目中出现不同的玛蒂尔德时,教师欣欣然抓住机会,热情支持学生组织辩论赛,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之逐渐提高辨证批判思维能力。

当圆满完成上述环节后,学生通过深刻的认识和体悟,来获得对教材文本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客观上也已经解决了小说的情节、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教学内容,至于作品的主题,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再加上伟大作品本身主题的多向性,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没必要强求统一,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老师的指导点到为止即可。这堂教学设计中,没有什么标准和权威,而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亟亟以求结论,而有从容的享受阅读的过程;没有沉重的一堂叹息,而有积极主动的自我展示。这样的教学构思,既能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重、难点,也能落实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能做到紧扣教材文本,又不囿于文本,能跳出教材,活用了教材,能灵活挖掘、整合教材自身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实现教学双方的和谐共振。更主要的,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和勤于动口的合作探究学习原则。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参与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有着思想碰撞、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的合作与对话。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与对话,教师除了创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还必须搭建合作、对话的平台。这一平台不是靠平铺直叙的、教师单方面一厢情愿地“讲”来实现,而要靠教师的“导”来完成,即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积极、活跃地“动”起来,教师才能摆脱被动的单方传授,进而变成师生双方主动地参与交流,所以教法设计的“导学”与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很重要。

像《项链》这类“文学性”的小说文本,读者可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独特的解释和体验,体现出鲜明的审美主观性,所以此教材比较适宜于采用“体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所以,教法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变教师呆板被动的讲解灌输为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探究,教师只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口,准备好能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在对话中共同探究,追求可能的深度,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也能共同体验思想交流的乐趣。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情境导读法”组织教学。具体教法如下:

①诵读法——朗读感知,进入文本。

②引导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拔除疑难,拓展思路。

④编演法——深入情境,积极体验。

⑤论辩法——有理有据,学会评价。

⑥探究法——积极参与,探究实践。

其中编演和论辩是最基本的教学平台。其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情节和人物进行集体的活动性鉴赏以求明确课文内容,深入体验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堂课设计了较多的情境活动。

另外,教具选择上,既不用多媒体,也不用声光电,黑板一块,粉笔一支足矣。

四、程序与板书、作业

(一)说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以下具体说明操作程序:

1.由复习旧知导入

关于作者“莫泊桑”,问: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的什么内容?(《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莫泊桑小说创作的特点: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叫学生自己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到第一课时的认知环节:

2.认知

⑴关于作者、代表作、评价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关于莫泊桑,除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⑵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含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导读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⑶重点词语:

艳羡:yànxiàn十分羡慕。

寒伧:hánchen也作寒碜。

娇媚:jiaomèi姿态美好可爱。

租赁:zu1ìn租用,出租。(www.xing528.com)

惊骇:jinghài惊慌害怕。

miànmiànxīagqù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⑷快速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学生快速完成梳理,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述小说的故事梗概(包括课文结构、线索):

(根据故事梗概,归纳课文结构:玛蒂尔德为了参加晚会而去向佛莱思节夫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有些同学如概括成:⑴虚荣多梦想,⑵巧计制衣裙,⑶欣喜借项链,⑷狂欢丢项链,⑸借款赔项链,⑹苦熬还债务,⑺项链是赝品,也应算对。全文分四部分,以项链为线索。)

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加在各个部分之上,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情节板书:(最好设计成“项链”的形式)

⑸朗读课文,走进文本:(时间:20分钟)

一人一章节,重点文句或段落可全班齐读,总之,要读出语文课的书声琅琅。读完后问: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过渡、引导,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如此精彩的情节,我们何不自己也参与到小说人物的活动中来,一起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最好的活动就是课本剧的现场编演。大约留几分钟安排下节课的“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学生可参看高四册143页“综合性学习”两个活动之一“编剧与演剧”。

3.体验

由上节课的“活动安排”过渡到第二课时的体验环节:

学习平台:课本剧编演。

⑴在上节课对教材认知积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阅读课文,思考:能否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改编成几幕剧?学生可列出提纲,如五幕剧——“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三幕剧——“喜赴舞会”、“痛失项链”、“惊闻真相”。这个环节实际是对上节课分层训练的整理。目的是通过改编来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特点以及了解人物命运。但由于学生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对课文的挖掘体验会更为准确。这一环节3~5分钟即可。

⑵在整体关照的基础之上,要求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幕(一个场面),拟写剧本。要求使用简洁的“舞台说明”,准确反映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要用个性化、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来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学生的准备时间大约用10分钟即可。如果严格拟写剧本的条件不成熟,也可选取一个场面进行即兴角色表演,或通过一人表演,让另外的学生根据课文为他配音。

⑶实施课堂表演。

当然,鉴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与变化性,这里的表演可能不完全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但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如果没有好的引导,还是很难达到。为此,我可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

下面是以往教学实践中一些较为成功的表演,现实录如下:

活动1——主人公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她有许多“梦想”。学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演下列细节:

①她对“吃”的梦想;②她对“穿”的梦想;③她对“住”的梦想;④她对“用”的梦想;⑤她对“情”的梦想等。

活动2——表演从“得请柬”到借到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历程。

①得请帖:高兴——懊恼——不耐烦——悲痛——平静

②借项链:郁闷、不安、忧愁——惊喜——犹豫不决——惊喜——迟疑——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强调:表现出细节——无首饰的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的激动、神往;想开口借而唯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的极度欢欣、兴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通过这段表演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活动3——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来表演:

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

B.你总是问又不买!

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B.不要问啦,你买不起的!

A.那有什么便宜点的菜吗?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

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

最后由学生评选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和导演。老师点评。

说明: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个环节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品读细节描写,目的是把握人物性格,但是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从被动体验进入主动体验,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可更集中地深入鉴赏品味。编演、评价的到位,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将更为具体深刻,而且能落实教学目标。

4.探究

由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过渡,引出第三课时的探究环节。

学习平台:人物形象辩论赛。

⑴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会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认识有自己的认识,同学之间也会有理解上的分歧。在上节课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这节课可围绕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进行赏析性辩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通过辩论,会对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对人物的悲剧命运倍增同情,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会更显亲切。

⑵给学生讲清活动的相关注意事项和要求(包括分组;小组间合作,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表演等)。学生可参看高四册180页“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安排的活动“辩论”。

活动安排:①辩论会主持人:教师。②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班长、学习委员分任两组(甲组、乙组)的组长。③辩论会辩论话题由学生讨论,主持人确定。探究思路由教师指引,各位同学积极参与。④要求: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论据支持,必须从课文中找到依据。⑤在辩论过程中将探究结果向“主持人”汇报并在两组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推进。

⑶实施课堂辩论。(30分钟)

以下是我以前教学实践中的精彩片段:

一方所持的观点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自食其果,可怜可悲。”所用的论据是:①年轻时沉迷于荣华富贵的梦乡;②舞会上陶醉于所谓的成功而忘乎所以;③后来仍然经常性地回忆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的那场舞会……

另一方针锋相对,提出:“玛蒂尔德坚强善良,直面人生,可歌可泣。”

所用的论据是:①在拜金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产生梦想,值得同情;②为舞会精心打扮,可见其自尊;还项链时的不安,见其良知;毅然过起艰难的生活,见其负责;告诉朋友真相见其纯朴……

关于玛蒂尔德的辩题,还可围绕①“败坏”与“成全”;②十年的代价值不值;③玛蒂尔德的“幸”与“不幸”;④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等来展开。

⑷老师导引: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基本观点:玛蒂尔德是一个有着人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想过得好一些的心理。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想得到羡慕,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也并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至于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坦然面对,说明他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敢作敢为的自豪。她的美丽可爱表现在她的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老师总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项链》的成功,正在于它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地洞悉和细致入微的刻画。

过渡:这一环节当是整节课的高潮,突破了人物形象,下面关于主题的讨论已经水到渠成,三言两语,自圆其说即可。

说明:一种适宜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深入了课文,而且走出了课文,将语文学习置于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将探究的权力交还给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说板书

引导学生把板书设计成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三)说作业

课后习题已经在课堂上涉及,不在浪费时间。建议学生课下浏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进一步体会相关小说。

至于精彩的教学片段的模拟,因为时间不是很充足,再加上在这个教学操作中我只是一些“活动”的安排者和参与者,自身并没有实质上的讲解,因此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模拟”。另外,教与学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时刻处于变化、处于动态的活动,并不是我们能事先设计好等学生往里面钻,如果真正这样去做了,我们就犯了另外一个先入为主、请君入瓮的错误,这也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因为它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实际上脱离学生的“表演”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造假,我想,尊敬的评委对这种现象早就是深恶而痛绝的。如果非要模仿的话,前面“说程序”中的精彩即兴表演和出彩繁荣辩论就可算是很好的教学片段了。我想,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觉得自己表演够了就行,我表演的多了实际就挤占了学生表演的空间,所以我就不模仿、表演了。

说课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