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措施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措施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全民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进展,在于各地政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发展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详细规定和描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措施

回眸甘肃省十多年的“普九”历程,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1—2000年是全面推进,加快“普九”进程的阶段;2001—2005年是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役阶段;2006年至今是提高水平、建立保障机制的阶段。甘肃省全民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进展,在于各地政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发展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第一阶段:全面推进,加快“普九”进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20 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详细规定和描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目标。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建立了省、市、县“两基”督导评估和验收制度。在经费投入上,逐步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辅之以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成为这一阶段的时代强音和最鲜明的政策特点。

在此阶段,以社会为本位,各级政府、各级组织、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义务教育办学。甘肃省采取发展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有:

(1)多渠道筹措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

1992年甘肃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意见》,规定义务教育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增加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办学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在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强调义务教育以地方办学为主、多渠道办学的原则,办学形式上倡导“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在中小学校舍建设中,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多渠道投资的体系,逐步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应以地方办学为主。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集万民之力、兴千秋大业”成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人民群众投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场历史洪流中,捐资金、出劳力、投物力,为学校建设提供方便,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为教育奉献爱心

案例3-1

人民教育人民办 为榆中“普九”添砖加瓦

为了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优势,榆中县早就提出了“人才强县,教育先为,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

1989年8月10日,榆中县做出了《关于开展集资兴学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积极集资兴学。在做出决定的第二天,榆中县政府在榆中影剧院召开全县集资兴学广播动员大会。全县设28 个分会场,听取县领导的动员讲话。

动员会上,21 名县级干部当即带头捐款3 227 元。到8月14日,县直属部门625 名干部慷慨集资56 093 元。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和驻榆部队以及全县干部职工、农民群众,本着“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的原则,筹集资金300 万元。

省、市8 家驻榆单位纷纷献爱心,你五千、我一万……省、市机关33 名榆中籍人士赤子盈盈思故园,一次性集资5 000 余元。

短短数月,全县集资403 万元,这对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无疑是个奇迹。

到了1990年9月,全县排除危房2.8 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08 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2 537 套,维修校门23 座。正是从这次大集资开始,榆中县中小学告别了“土房子、黑屋子、泥台子”的历史,实现了“一无两有”,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1998年,榆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的通知》,足额征收农村、城市、职工教育费附加。并发出了捐资助学《倡议书》,出台了《榆中县捐资助学奖励办法》,号召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为造福桑梓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历尽艰难,榆中县“两基”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被省政府评为“义教工程”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计划发展委员会和市政府评为省、市“两基”工作先进县。

案例3-2

甘谷县——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典范

“人民教育人民办”是历史的写真,以下几方面足以印证:甘谷县4 000 多名教师多一半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甘谷县的几百所学校有九成以上前身是社办学校;“普九”经济来源主体是教育费附加,也源于甘谷民众;虽然全县累计存在“普九”欠款1 406 万元,但为“普九”达标负债的实体说到底还是人民群众。教师工资的拖欠和工程款的拖欠其实质是政府拖欠个人。从20 世纪80年代的“卖掉辫子助教”到20 世纪90年代的“人均一个工,户均一根椽”到21 世纪的“百万巨捐”。甘谷人民集资办学、捐资助教高潮迭起,风气蔚然。

所以说,没有人民的鼎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甘谷教育的发展。莫要忘记啊!正是千万父母弯曲的脊梁构架了教育实现历史跨越的桥梁,甘谷教育发展的真正功臣是勤劳智慧的甘谷人民。

案例3-3

临夏县发扬“四苦”,多渠道筹措资金

临夏县政府面对财政的匮乏,提出了“聚万民之力、兴教育大业”的口号。一时间,一股捐资助学的热潮席卷全县,“政府苦抓、部门苦帮、学校苦教、家长苦供”的氛围迅速形成,全县上下、县内县外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县上的领导们跑州府、上省城、找银行、进企业,不怕求情下话,争项目,找贷款,拉捐助。

县直单位交通部门为学校铺路搭桥,银行部门捐资建校,电力部门立杆架线……就连办公经费无法保证的体委也给学校捐助体育器材。一些部门、单位还向职工发出了“少抽一包烟,解决学校难”的倡议。

家长有的拉来自家的修房用的红砖水泥、沙子石料,为学校铺地砖、修围墙,有的拿着买粮的钱送娃娃报名……

1998年私营企业家经理王武民拿出3 000 元翻新先锋乡丁韩小学。1999年他捐款5 500 元修建学校厕所。2000年他出资1 万元修建教室一幢。2004年他捐款5 万元为学校铺柏油路。王世明、王世新两人先后捐资110 万元用于建设侯段小学。

搞皮货贩运的马努海跑乡里、跑县上,托关系联系州农行捐资建校,开始拿出1 万元修建希望小学,随后拿出8 000 元购置课桌,后来先后捐资4.1 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和贫困生上学。

2004年秋,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先生来视察民革扶困助学工程,并动员民革捐款50 万元新建了中山回民希望小学。

国家政策投资达4 080 万元的22 所寄宿制学校的工程项目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了,“两免一补”落实了……

(2)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1996年3月,甘肃省教委制定了《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表》,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增强了评估验收的操作性和准确性。1996年10月23日,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制定并印发了《中央补助甘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基建投资项目管理办法》。1996年10月全省“普九”工作会议在民勤县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一年来“普九”工作的成功经验。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甘肃省于同年10月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甘肃省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甘肃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意见,提出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努力增加投入,全社会共同努力等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案例3-4

敦煌市开展素质教育新举措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小学每天不超过6 小时作业,初中每天不超过7.5 小时。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年级不得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不超过1 小时;严禁利用节假日集体补课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各学校都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体育运动队,并且举办书法绘画、养花种草等兴趣小组,学生人人参加活动,个个展示才华,从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改革评价办法,严禁按考试成绩排名次,划分等次。取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侧重于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由单纯的分数竞争引导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在形式上,小学取消了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中小学取消成绩通知单,推行素质教育报告单,学生操行评语由原来的评价方式改为激励和谈话式。

坚持因材施教,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辅导,分层施教,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建立后进生档案,制定帮教措施,建立后进生进步奖,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防止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4)实施项目工程

发展抓项目,是推动甘肃省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全省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国家教育项目强有力支撑的结果。“九五”以来,甘肃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方争取国家教育项目和国际援助,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一二期项目、危房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国债项目、援藏教育项目、中欧项目、中英项目、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大项目20 多个,总投资约24 亿元。各类国家教育工程项目、教育贷款项目,海内外资助项目的实施,使甘肃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各类教育项目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教育财政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积极性。中小学校舍面积由1986年的1 048.24 万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 381.83 万平方米,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2.第二阶段: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役

2000年底农村税费改革的启动将中国农村社会带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人民教育国家办”成为这一阶段最鲜明的时代强音和政策特征。

在此阶段,甘肃省发展义务教育主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有:

(1)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甘肃提出,要把教育放在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安排财政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职工待遇时,优先保证教师待遇的落实;考核任用干部时,优先考核抓教育的情况;表彰奖励时,优先考虑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十五”期间,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要继续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义务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主要领导亲自抓“两基”。

案例3-5

陇南成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落实了“三个优先”。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成县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巩固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教育,县上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克服财政困难,确保了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在干部政绩考核上优先突出教育实绩,把抓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在物质基础上,落实了“四个确保”。税费改革以来,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真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由县财政统一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正常运转经费的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确保转移支付和国列、省列、县列教育投资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

三是在制度建设上,靠实了领导责任。近年来,建立了县、乡两级一把手抓教育工作的制度,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县上领导包乡联校抓教育的制度,县人大、县政协教育执法检查视察制度,县直单位帮校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分工负责办教育的制度,从而靠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抓教育的责任,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是在工作机制上,实行了目标管理。将每年的教育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制定了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学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及其《考核办法》。

(2)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省政府和州、市政府、地区行署要加强义务教育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在安排对下级转移支付时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县(市、区)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乡(镇)人民政府仍然是农村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基本单位,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继续发挥行政村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县(市、区)统一管理和发放,把义务教育管理的重心由乡镇移至县级政府,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折。

(3)调整中小学布局,规范义务教育学制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原则上服务半径不足2.5 公里的要予以调整合并;除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仍需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外,其他地方的教学点要予以撤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镇为单位或几个行政村联片举办寄宿制小学。初中布局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农村初中适龄人口高峰的到来,原则上一个乡镇办一所初中,鼓励人口较少、距离较近的乡镇联片举办规模较大的独立初中。根据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学校布局调整,统一全省中小学学制。现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的过渡。

案例3-6

民勤县调整布局显优势

为优化教育资源,民勤县从20 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因势而变,先后四次对学校布局进行了集中大调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重点调整了农村初中,撤并乡办中学10 所,初步实现了“一乡一所初中”的目标;1995年前后,围绕“普九”,重点调整农村小学,撤并微型完小65 所,新建乡办高小17 所,在农村小学基本实行了“4+2”分段教学模式;1998—2000年,针对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的现实,重点调整了城区学校布局,将城区的2 所完全中学分别改办为独立初中和独立高中,在无学校的居民区分别新建了初中和小学;2002年开始重点解决“一村两校”“村村办小学”问题。通过实行联村办学、联校办班、复式教学和隔年招生的办法,撤并微型初小30所,形成了“一乡一所初中、一所高小或完小,一村一所初小或教学点”的格局,同时将民勤一中改办为独立高中,压缩民勤二中、三中招生规模,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扩大了学校的规模,节约了教师,减轻了财政压力和群众负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民勤四中和民勤五中原为两所完全中学,教学力量分散,效益较差,将两校分别改办为独立高中和独立初中后,教学质量迅速上升。次年,四中高考录取人数达到了调整前两校录取人数之和的两倍,五中一跃成为全县素质教育的龙头学校。目前。民勤四中、五中均跨入市级示范性学校行列。(www.xing528.com)

(4)坚持多元化办学、多渠道投资的路子

与全国相比,甘肃省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教育投入有限,因此,甘肃省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捐资助学,支持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提倡和鼓励集资办学,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在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并给予宣传表彰。建立健全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合理确定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鼓励运用金融、融资、信贷手段扩大基础教育经费来源。薄弱学校、国有企业所属中学和政府新建的学校在保证国家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改制,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学校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把国有企业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企业要继续办好未分离的中小学。

案例3-7

西峰区“群众集一点,人士捐一点”来发展民办教育

北辰实验中学始建于1999年,由原省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题写校名。学校确立了“以特色求信誉,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育人”的办学宗旨,第一期投资2 400 万元,建成校舍23 000 平方米。办学刚开始的2002年,学生秦炜炜荣获西峰区高考理科状元,并考入清华大学,这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2003年高考录取率达62.5%,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1.78%,同年学校被甘肃省成人教育协会授予“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学校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民办教育发展创新与贡献暨陈香梅教科文奖”。2004年,北辰实验中学与澳大利亚某集团签署第二期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8 000 万元。目前,北辰实验中学这朵全省民办教育的奇葩正本着“克服困难,勤奋求实,开拓进取,文明创新”的精神向着“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民办学校努力奋进。

星星幼儿园创建于1993年,由民盟牵头,个人投资,教育局派部分教师助教,属民办公助学校。现已完成投资600 余万元,建筑面积7 000 平方米,教职工102人,幼儿1 390 人,大型专用接送车7 辆。星星幼儿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加强内部管理,狠抓保教质量,形成了良好的园风,赢得了社会的好评。1998年被国家体改委授予“百家改革模范单位”。先后有52 名幼儿的手工书画作品分别获全国金、银、铜奖。董事长刘延斌荣获全国“百家改革先进个人”称号。从“第一桶金”到“滚雪球”,星星幼儿园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

还有育才中学、环宇中学、新世纪学校、文华中学、宏志中学等47 所民办普通学校;新苗艺术学校、陇洲武术学校、无为工作室等特色民办学校以及64 所民办幼儿园,这些学校构成了西峰区民办教育的主体,西峰区民办教育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1757 亿元,走在全省前列,同时被省上确立为民办教育的样板县(区)。

(5)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伐

2002年,甘肃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召开会议制定了《甘肃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甘肃省2002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和《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环境建设评估指标》以及《甘肃省乡镇学校网络信息站试点建设任务书》,实施了“甘肃省边远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推广“甘肃省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项目”,启动了“中小学信息课程建设合作项目”“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教育部“中西部中小学校校园网建设和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开展中小学信息课程建设合作项目、中西部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和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点、乡镇学校网络信息站等。

案例3-8

静宁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在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静宁确立了“以工作树形象、以形象争项目、以项目求发展”的思路。2002年以来,先后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 600 多万元,48 所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64 个,8 所学校建成了校园局域网络系统,373 所学校建成了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收视点,14 所学校建成了闭路电视校园网,初步实现了闭路电视进教室。全县中小学共有计算机4 199 台,其中学生用机3 550 台,平均每32.2 名中小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实现校校有微机,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5.1 万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45.6%。鼠标、键盘、显示器,窗口、菜单、宽带网,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名词;山里孩子打电脑,农家子弟上网络,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静宁人民为教育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物质支持,教育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目前,全县依托280 所学校建成了“农民信息之家”,2005—2006年共计培训农民5.8万人次,推广、传播致富信息278 项,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专业户156 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 000 万元。发挥教育信息优势,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已成为静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6)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通过组织开展“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省内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支援贫困地区学校”三大工程,省政府设立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延伸和扩展“天津—甘肃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省内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赴“两基”攻坚县任教,挂职,并帮助培训“两基”攻坚县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组织实行“一费制”,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7)全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九”攻坚战

实施“两基”攻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牵动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是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基础。在“普九”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义务教育法》,使社会各界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还深情于人民、献终身于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甘肃省直机关、甘肃省内大中城市和甘肃省教育系统分别建立了对口支援项目,省教育厅“三位一体”(教育厅机关一个处室、一个直属事业单位、一所高校,三家联合对口支援一个县)支援“两基”攻坚县。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本着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智献智的原则,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天津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给甘肃教育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著名企业家邵逸夫、李嘉诚、王永庆等慷慨解囊,不惜重金支持甘肃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宗教界人士动员信教群众送子女上学,劝返适龄儿童入学,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普九”的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政教双线三级承包制、实行学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和义务教育证书、乡镇干部承包学龄儿童入学辍学儿童返学并制定奖惩办法、省政府对县政府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对义务教育达标的县(市、区)进行验收评比并表彰奖励等。有力地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8)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甘肃省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七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差,推进民族教育是甘肃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甘肃省在制定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政策、建设寄宿制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办民族班、发挥宗教人士作用、改进双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甘肃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决定实施一系列加快改革发展民族教育的硬性举措,如: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专项资金400 万元,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牧区和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每年从省内高等院校、普通中专、发达地区中小学抽调100 名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选派100 名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挂职学习;5年内建设10 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个乡镇学校信息站、13 个教育信息化项目等。并明确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即:2003年,玛曲县、东乡县、积石山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普初”目标;2004年,永靖县、天祝县,2005年,合作市、临夏县、临潭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40%以上的县实现“两基”目标。

第一、通过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加快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群众冬春季定点居住、夏秋随牧群游牧的特点,甘肃省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寄宿制中小学。2000年,全省10 个牧业县,116 个牧业乡中每个县建成了一所寄宿制中学,每个乡建成了一所寄宿制小学。同时,在部分林区和农区为集中办学和解决学生路途遥远的问题,也建设了一批寄宿制完全中学。从2003年开始,省级财政设立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和牧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专项资金,每年400 万元,有力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了寄宿生每天一元的生活补助费,部分县还提高了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如,玛曲县中、小学生每月生活补助分别提高到70 元和50 元;碌曲县中小学生每月生活补助分别提高到60 元和30 元。寄宿制学校充分发挥了集中授课的优势,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子女上学路途遥远、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力调动了农牧民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如,天祝县的初中入学率由1997年的56%提高到了2006年的95.16%,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98.9%和99.2%,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更是达到了99.7%、99.9%和100%,天祝也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实现“两基”的藏族县。

第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甘肃省各级政府在建设高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建立了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机制。省教育厅发文规定,自2004年起,从省内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每年抽调100 名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选派100 名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临夏州在全州所有学校推行了以“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州直及几个县(市)学校从每个教师的每月工资津贴中拿出100~200 元与工作业绩挂钩,按照优教优酬的原则,以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为标准施行再分配。有力调动了教师努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截至2006年,全州中小学公开选拔、聘任中小学校长612 名,1 235 所学校全面推行了内部绩效工资制,占全州学校总数的85.7%;对9 280 名教职工进行了聘任和续聘,占全州教职工总数的57%。天祝县近三年从应届师范类毕业生中公开选聘教师628 名(其中中师225 名,大专321 名,本科82 名),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甘南州有920 多名教师分别在西北师大、西北民大、兰州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同时,各民族市、县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临夏州以中英项目自主开发的16 种教师培训教材为依托,以项目资金为后盾,开展了以参与式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全员培训。先后培训教师43 200 多人次,4 个项目县的教师都接受了约20 天的参与式教学培训。通过培训,他们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更加自如。依托高校和发达地区学校,开办民族班。

第三、在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全民教育发展的同时,甘肃省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教育可持续发展配备了充足人才。在办好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临夏中学、合作一中、武威一中、张掖中学、酒泉中学、平凉一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高中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又在白银一中设立了甘南民族班,新建了合作一中;同时,加大了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等高校民族班建设,扩大本科师范院校在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数量。

第四、发挥宗教人士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宗教文化对群众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群众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入学难”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两基”攻坚中,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艰巨性特征,把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作为“两基”攻坚的重中之重,依托民族宗教人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大抓劝返和控辍保学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

第五、大力开展和改进双语教学。截至2005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共有308 所,学习双语的学生31 218 人。其中,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301 所,学生30 807 人;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学校三所,学生333 人;开展哈、汉双语教学的学校4 所,学生78 人。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强民族语文授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民族语文的教材建设的同时,各县、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全民教育的发展。

(9)实施项目工程

甘肃省认真执行和完成国家安排的各项教育项目和工程,并在教育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机构教育项目的援助。国家安排的项目和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甘肃省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改变了甘肃省基础教育的面貌。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还引进了“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参与式教学”等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的素质。实施国家和国际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甘肃省除了认真执行和完成国家安排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补助教育基建投资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促进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等各项教育项目和工程外,还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寻求国际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

案例3-9

项目工程促使陇南基本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

1995—2005年,通过实施一、二期“义教工程”,“危改工程”,“世行项目”,“中央补助普九基建项目”,“中央转移支付危改项目”和“西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等,全市校舍建设投入资金5.99 亿元,新建和扩建学校1 311 所,建筑面积达72.3 万平方米,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总面积达到了203.5 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小学和初中的危房比例分别下降了10.2 和10.6 个百分点,全市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达到了“一无六有两化三配套”,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向现代化学校的方向迈进。同时,农村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

(1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扩大推行1998年开始实施的教育硕士培训制度,重点向农村倾斜。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增大了培训量和扩大了培训面。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使网络联盟计划得到进一步加强,保证了该项目政策的良好运转。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的通知》。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这些政策措施为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甘肃省采取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推行教师聘用制、加快推行校长聘任制、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确立考试制度、依法辞退或调离不合格教师、逐步辞退代课教师、精简、压缩农村中小学非教学人员、清理在编不在岗的各类人员、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鼓励教师到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等措施为普九攻坚提供了师资力量保障。

案例3-10

民乐县以人为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放松

民乐县现有教职工3 033 人,其中公办教师1 970 人,代课教师1 063 人,教师队伍量少质差,曾是长期制约全县基础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瓶颈。为此,民乐县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首先,落实公平原则,解决“我愿干”的问题。几年来,民乐县坚定不移地把教职工视为改革的主体,以人为本,从四个方面着手创造公平的环境。在高、中级职称评审中始终坚持“六个优先”的制度,建立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公平竞争机制、有序流动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创造了一种精神愉快、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理念上、行动上产生愿意奉献并且能够奉献的行为,从而形成了自觉奉献的机制,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近年来,选拔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3 人、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 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9人,668 名教师获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奖,212 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和优质电教课评比活动中获奖,有1 300 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

其次,开展多样化培训,解决“我能干”的问题。民乐县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民乐县教职工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措施,要求全体教师实现“四个转型”的目标。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由“职业型”转为“事业型”;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由“应试型”转为“育人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转为“复合型”;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通过新教师培训、基本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培训、专线培训、交流培训、校长培训等不同途径和层次,狠抓了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2000年以来,全县校长和教师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5 176 人(次)。2005年和2006年两年还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与年度考核、职务评聘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广大教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8.16%、92.3%和88.8%。

像民乐这样的贫困县,教育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而漫长。有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性眼光,有了以教育为重心的谋略和规划,有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有了从改革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思路,民乐的教育事业必将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双向互动,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3.第三阶段:提高水平,建立保障机制的阶段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新的机制,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资金由中央、省财政按8:2 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分担;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除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另一方面,强化了督导环节,国务院提出“每年检查一次”的要求,组织对西部“两基”攻坚的督导检查,并且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建立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的跟踪检测制度和已实现“两基”地区巩固提高的复查制度。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我国继续把重点放在确保政府责任到位、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上,在西部地区优先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实施,将甘肃义务教育推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巩固“普九”成果,提高入学率,确保巩固率,降低失学率,加强督导和教育执法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强音。

(1)巩固“普九”成果,关键是提高入学率,确保巩固率,降低失学率

至2005年底,甘肃省已实现“普九”的县(市、区)达到68 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8.16%。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失学率是衡量“普九”的主要指标。因此,已实现“普九”的县(市、区)要巩固并扩大已取得的成果,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采取各种方法,确保入学儿童能够留得住,学得好,防止辍学,确保巩固率,降低失学率。为此,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继续采用“普九”前一时期所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学龄儿童入学通知书、乡镇干部承包学龄儿童入学并制定奖惩办法、政教双线承包制、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省政府对县政府的督导评估、验收评比表彰奖励等。

案例3-11

敦煌市控辍保学出新招

多年来,敦煌市通过采取依法控辍、制度控辍、教改控辍、助贫控辍、感情控辍和目标责任控辍等六种行之有效的控辍保学措施,使全市小学“四率”一直保持在100%,初中入学达标率达100%,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

依法控辍。敦煌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件,联合教育、公安、司法、工商、民政、劳动等部门形成合理,依法治教,对不履行监护义务、未能使未成年人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家长,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依法起诉,强制其送子女回学校完成义务教育。

制度控辍。全市中小学生学籍全部纳入市教育局统一管理,严把学生出入口关和休学、转学关。新入学一个月内,填写《中小学生学籍卡》《中小学生学籍花名册》和《初中毕业生登记表》,由教育局教育股统一编号,建档备查。在中小学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小学毕业生就近免试升入初中制度和学生转学回执制度,加强学籍管理,严格学生流动监控,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教改控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小学每天不超过6 小时,初中每天不超过7.5 小时。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不超过1 小时;严禁利用节假日集体补课。改革评价办法,严禁按照考试成绩排名次,划分等次。在形式上,小学取消了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中小学取消成绩通知单,推行素质教育报告单。

助学控辍。严格收费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杜绝乱收费和乱订教辅资料等现象,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防止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感情控辍。在对待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时,教师不歧视、不嘲讽、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平等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充分爱护。犯了错误,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握分寸,适时适度、耐心细致地进行批评教育;有了进步,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奖励。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以此来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困生”,加强心理辅导,促使其建立学习的信心。

目标责任控辍。强化控辍责任,建立“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即政府一条线、教育系统一条线,将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作为对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价学区、学校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刚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把控辍保学的责任落实到了乡镇、学区和学校,落实到了乡镇干部和广大教师身上。

(2)教育督导功能日益凸显

教育督导是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行政监督机构,是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育目标任务实现的有效机制。

案例3-12

定西市教育督导新突破

定西市教育督导具体政策措施有:

一是加强督导队伍建设。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聘任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专职督学。

二是建立完善督导评估制度。从制度法规及实施细则入手,把执行教育法规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同时大力开展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督导检查和调查研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使督导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是坚持“普九”督导检查,保障“普九”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确保“普九”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和提高。

四是以学校评估为切入点,探索完善对政府及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