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也是如此,它随着各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特点,同时又反证出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特点。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历史悠久并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过程的独特建筑形式,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此时,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两种木结构形成,作为中国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也普遍开始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建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风俗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也是如此,它随着各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特点,同时又反证出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特点。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

原始社会初期,以天然洞穴为住所是普遍现象。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实物资料,它说明已经懂得用火的北京人解决居住问题的“建筑”是天然石灰岩洞穴。

进入氏族公社阶段,出现了人工建筑的萌芽,半穴居、地面建筑开始出现。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为代表,当时的人为了取水方便,会在河谷附近利用岸边高地挖掘洞穴居住。在陕西半坡遗址则发现了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大片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存。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后,手工业农业中分离出来,阶级对立出现,国家开始产生,私有财产出现,地面建筑开始出现。在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中,西安客省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最具代表,此时的房屋面积变小,室内有窖穴,地面上铺“白灰面”也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特点。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从夏经商到西周而到达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夏商时期,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该遗址的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这些特征也说明在这个时期,木结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西周时期,建筑的等级制度开始出现,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建筑从简陋状态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级的状态。著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被誉为“中国第一四合院”。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历史悠久并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过程的独特建筑形式,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建高台的基本方法是在城内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方形夯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筑殿堂、屋宇。同时,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等。在建筑雕饰上则出现了木雕石雕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建得很大,城内人口众多、市民生活富足充实。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兴建宫室。咸阳的秦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建筑成就。

2.秦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战国时期各国建筑方面的创造经验也都随之集中到咸阳,发展出集珍式的咸阳宫室。此外,修驰道、修长城,以及修建著名的秦始皇陵也是秦代的重要建筑活动。

3.汉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汉代建筑的发展状况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此时,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两种木结构形成,作为中国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也普遍开始使用。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石面有精美的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建筑中的代表作。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及石刻、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都是汉代石刻的代表。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此时期建筑上的大事就是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文献记载,南朝佛寺有500多座,北魏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00多座。

大建寺庙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犹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结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中较古老的形式之一,中国的石窟寺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黄河流域。北魏洞窟形式基本是模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前面入窟地方有一个“人”字形披间,是便于礼佛跪拜的前庭,窟的后半部有一个龛柱(中心柱),是为礼拜时遵照印度习惯回旋巡礼用的。敦煌石窟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如图5-1所示。

图5-1 敦煌石窟

这一时期历经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至此中国建筑的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的特点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呈现着雄浑而精巧的风格。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朝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公元581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选择长安作为它的首都,并在汉长安故址之东规划了新城——大兴城。大兴城布局严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设计井井有条,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此外,隋朝还留下了著名的赵州桥(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由李春负责营造,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2.唐朝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唐朝的建筑也出现了高峰。唐朝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完善的都城长安就是在此时建造起来的。在建筑群的处理方式上,唐朝强调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唐朝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将木构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宫城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唐朝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设计与施工水平显著提高。此外,唐朝的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砖石塔形式,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如图5-2、图5-3所示。建筑艺术加工上,唐朝日趋真实与成熟,唐朝的建筑大多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实现了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

图5-2 大雁塔

图5-3 小雁塔(www.xing528.com)

3.五代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五代时期是一个多战乱的历史时期,北方尤甚。相对来说,南方的吴越、前蜀、南汉等较为稳定。在建筑风格上,基本上是继承唐朝传统,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4.宋朝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在木构架建筑方面则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并出现了《营造法式》一书。

宋代的建筑风格趋向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极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栏等棂格花样繁多。留存至今的宋代木构殿宇尚有不少。太原晋祠圣母殿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是宋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宋塔遗存至今尚多,有砖塔、石塔,还有琉璃贴面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元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

知识链接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立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

5.辽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辽代的帝王积极吸取汉族文化,在建筑方面可视为直接继承唐代的传统。辽代遗留至今的两处最著名的古建筑,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6.金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金破宋都汴梁时,拆迁若干宫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带去图书、文物、工匠等。在中都兴建的宫殿被视为“工巧无遗力”“穷奢极侈”。用彩色琉璃瓦屋面,红色墙壁,白色汉白玉华表、台基、栏杆,色彩浓郁亮丽,开中国宫殿用彩强烈之始。金代的地方建筑中减柱造、移柱造风气盛行,被认为“制度不经”。

此阶段延续近700年,以唐代为高潮。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拱雄劲。建筑风格明朗健壮、雄健伟丽。中国建筑体系至此臻于成熟。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元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元朝在建筑上最重大的成就是新建了一座都城——大都。元大都是一座规划周密的城市,街道平直、市政工程完备、气势雄伟。《马可·波罗游记》对元大都大加称赞。元代的木构架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使柱与梁直接联络,减柱法仍在采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正殿是元代建筑的代表。

2.明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明朝曾先后三次在南京、临濛(今凤阳)和北京建造都城及宫殿。建设经验丰富,有一批熟练的工官与工匠。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都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在官方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的同时,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明朝的琉璃制品有很高水平,色彩及纹饰丰富。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在木构架方面,木结构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已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为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再“生起”,“侧角”取消,梭柱和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所代替。木工行业还出现了一本术书——《鲁班营造正式》。另外,明朝时期官僚地主私家园林发达,尤其以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3.清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清朝定都北京,沿用了明朝精美的紫禁城宫殿,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葺、添建。清朝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造园上,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清朝为团结蒙藏等兄弟民族,在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修建了许多大喇嘛庙布达拉宫、席力图召都是汉藏混合式的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的“外八庙”也融合了汉藏两式建筑而有所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列出了27种单体官式建筑的各种构件的尺寸,改宋式以“材”“契”为模数的计算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简化了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预制构件、缩短工期,程式化程度加大。

清朝承担宫廷建筑设计的是七世世袭“样房”,人称“样式雷”的雷氏家庭,他们制作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

清朝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知识链接

样 式 雷

在17世纪末期,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存于北京故宫。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item/样式雷/6857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