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原理:新认识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原理:新认识教育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也应当对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便全面地认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前教育”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却是教育产生的土壤。最早的个别教育就是从这种“前教育”中产生出来的。(二)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表现为古代学校教育形态,在现代社会表现为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教育原理:新认识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既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受到其自身矛盾的影响,是在内外因素不断作用下发展的。我们可以也应当对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便全面地认识教育的发展历史。不存在哪种分期方式就绝对不行,哪种分期方式就绝对的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从一个角度,对教育的发展历史做最简要、最透彻的阐述的话,就的确存在哪种角度最好的问题。

由于我们是要对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期,所以根据教育自身特征的变化来划分教育的历史阶段更为合适。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自身也是极其复杂的,存在多方面的特征。那么,以哪个方面的特征来划分比较妥当呢?或许以教育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来划分教育的发展历程更为合适。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发展进化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个别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和终身教育系统阶段。各阶段存在的教育形态如图1-1所示。

图1-1 教育发展进化示意图

(一)个别教育阶段

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广义地说,个别教育包括一般的个别教育和特殊的个别教育两种形态。一般的个别教育是指他人教育受教育者的个别教育,在原始社会主要表现为氏族教育形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宗族教育形态,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家庭、社区、网络教育形态。特殊形态的个别教育即自我教育,是指以人的自我觉醒为前提,自觉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觉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自主性教育(学习)形态。

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存在“前教育”。在原始社会中期,最初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形态是自我教育,在原始社会中末期,又产生出最早的一般的个别教育形态,即氏族教育。自我教育、氏族教育均属于个别教育,因此,我们称之为个别教育时期。

众所周知,人与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自主意识。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当“猿”进化到能够自主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自主获取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时,“猿”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猿”,而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早期的自主意识,主要是生存意识,并不包含自主教育意识。因此,人类诞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并没有同时产生。

尽管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却存在一种“前教育”。人类的“前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人类还没有教育意识和受教育意识,更谈不上专门的教师、教材、教育工具、教育场所等等。(2)在获取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人类是无意识地习得、继承了这种社会生活方式。(3)在这个时期,只要是有一定自主意识的人,是有记忆、有生命的人,均有无意识发展的可能,“前教育”具有普遍性。“前教育”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却是教育产生的土壤。最早的个别教育就是从这种“前教育”中产生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不仅要与大自然抗争,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竞争也日益突显,“适者生存”的规则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规则。在生存竞争的推动下,人类加速觉醒,有些智者的头脑中意识到学习已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开始产生了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智者们也开始了最初的自我教育的实践。可以说自我教育是以“前教育”为基础,在生存竞争的推动下最早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个别教育。

作为一种最基本形态的教育,自我教育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延续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并且其存在特征基本保持不变。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人。教育者教自己,或者说受教育者自教。(2)自我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3)自我监控教育(学习)过程和评价教育(学习)成效。总之,自我教育是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

在原始社会的中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生存竞争主要表现为氏族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各部族的成人开始觉醒,意识到必须将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力争使自己的部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氏族部落开始实施依附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非专门化的一般个别教育,也即氏族教育。

氏族教育作为一种最早的一般个别教育形态,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教育融合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年轻一代是在与成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人指导的。(2)没有文字、书籍和专门的教师。生产、生活经验主要依靠记忆来承载,依靠言传身教来传递。(3)教育内容主要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技能,采集、狩猎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和宗教、仪式、习俗等等。

(二)学校教育阶段

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表现为古代学校教育形态,在现代社会表现为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人类揖别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际,古代学校诞生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初步形成:(1)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为早期学校教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为早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3)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如我国的巫、史、卜、贞等知识分子,使早期学校选择师资成为可能。

人类揖别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际,古代学校诞生的动力也开始形成。奴隶主们实际上控制着有限的社会剩余产品,控制着奴隶的人身自由,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统治者们为了维持、强化自己的统治,就迫切需要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这形成了古代学校创建的基本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统治者们动用自己所控制的剩余产品,调集人力和文化资源,这样就建立起了最早的古代学校。

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孟子》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进入西周时期,学校分国学、乡学,入学者只限于统治阶级的子弟;此时还设有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等官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提高“治人之术”;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上下尊卑之道;“乐”是祭天、地、鬼、神、先祖,颂扬帝王、贵族,鼓励军心士气之乐、舞;“射”“御”乃射箭、驾车之术;“书”指语文读写和文学历史知识;“数”乃计算、历法、天文等理科方面的知识。

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富有特色的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斯巴达是一个崇尚武力统治的农业国家,奴隶主为了对内加强统治,对外掠夺扩张,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尚武”学校,招收体格健壮的统治阶级的子弟,将他们培养成效忠统治者的武士。雅典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奴隶主之间的争斗十分复杂。各奴隶主为了培植自己的力量,争相开办私立的“崇文”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军事、商业和政治才能。

人类社会走过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但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多少改变。在我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官学的招生是要“殊其士庶,异其贵贱”的。如唐朝由中央设立的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二馆六学”,就分等级招收皇亲国戚的子弟和封建官吏的子弟;私学散落民间,原则上是人人可进的,但实际上贫寒家庭的子弟因交不起“束脩”而被排斥在学校之外。书院在唐初是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演变为隐居读书、聚徒讲学之地,至宋最盛。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嵩阳、睢阳、石鼓茅山等书院。封建时代学校主要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以及一些算学、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www.xing528.com)

在欧洲,封建时代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中渗透着神学思想,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皇,能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除了教会学校,世俗的封建主拥有自己的骑士学校,传授的内容是“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以便将自己的子弟培养成骁勇善战的骑士。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可以发现它具有如下特点:(1)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招生具有等级约束,只有权贵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学校,劳动者的子弟实际上几乎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机会。(2)传授的是统治术,基本上不关注生产知识和技能。(3)教育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由相对专门的教育者来实施的。(4)教学采取个别的方式。(5)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学生入学无统一规定,修业无固定年限。简言之,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刚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活动中独立出来,由相对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在大抵固定的场所中进行的,通过传授日益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相对稳定的学习者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古代学校教育产生的同时,原始社会的氏族教育也演变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并存。家庭教育具有内容广泛、方法灵活、持续时间长、融于生活之中等特点。宗族教育是指宗族长者为维护宗族利益,在宗族事务中对宗族后人所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是传承伦理道德观念。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资料来源]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81-182.

(三)终身教育系统阶段

终身教育系统是指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逐步生成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核心,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现代媒体手段,联系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所构成的,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多样化教育的教育系统。终身教育系统的核心是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它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层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类别。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隐约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1.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第一股浪潮是由社会工业化所推动的。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随后的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的问世,使社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之势不可阻挡。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学校教育演化为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条件开始成熟。

古代学校教育向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演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有:(1)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条件。(2)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3)造纸业、印刷业等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系统的出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古代学校教育向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演化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系统的需要。大工业生产普遍要求工人至少具有初步的文化和技术基础,以维持大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6]大规模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一经提出,已有的古代学校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有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动力,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就应运而生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专门的教育理论已经问世,教育研究如班级授课制的研究,为学校教育具体向何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使近现代学校教育少走弯路、迅速发展成为可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近现代学校教育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多种层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类别。发展的主要标志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0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诞生;德国人策姆勒于1708年创办了第一所有别于古典文科学校的实科中学——数学与机械实科中学,标志着近代中等教育的诞生;19世纪60年代起,德、英、美、法、日等国纷纷建立工科大学,标志着近代大学教育的诞生;1708年德国在柏林创办“经济、数学实科学校”,标志着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超越行业局限广泛发展;1820年伦敦机械工人克拉克斯特倡议成立了机械工人讲习所,标志着成人教育的诞生。(2)学校教育制度化。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寅学制”,但未予实施。1903年修改后颁布“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在学校教育制度中,义务教育法制化受到了各国特别的重视。从1559年起,德国的一些城市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法。我国也于1986年4月12日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3)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教学制度是为适应大批量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16~17世纪首先在西欧萌芽,最初班级人数很多,有的达百人以上,后逐步缩小。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班级学生的规模在25人至30人不等。

2.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

第二股浪潮是由社会信息化所推动的。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个体信息阶段,以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为标志。我国最早的文字是40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二是社会信息阶段,以纸张、印刷为标志。在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隋唐之际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三是现代信息阶段,以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是网络。将若干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并且能共享硬件资源,就构成计算机网络,一般简称为网络。网络教育是指通过网络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是近年来依托信息网络而产生的最新的教育形态。在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诞生的同时,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继续存在。古代的宗族教育也演变为今天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指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育。

在当代,不只是存在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形态,更重要的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学校教育系统各部分之间,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得到了空前加强,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当代教育已经开始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促进了教育的终身化。信息化、社会化、终身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学习社会化的论述

国际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由于在校学习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而且也不能在一个学生开始走向成人生活之前(不管这时候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以及他的年龄多大),先让他接受这种学校教育,所以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的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了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