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疼痛与礼赞:总编辑手记

生命疼痛与礼赞:总编辑手记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家直面生命的疼痛,原生态地表现弱势群体边缘人的亲情;以“焰”与“美”的直接抒情,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表现岁月沉淀后的纯洁友情。这是一部生命疼痛与礼赞的心灵写真。这不是虚构的宿命,而是作家怡霖血淋淋的生命疼痛。怡霖之生命疼痛,是许许多多生存苦难者的九牛一毛,绚丽多彩的社会万花筒没有留下她的一丝痕迹,倘若不是她与文学结缘,有谁在意那社会之边缘的边缘。

生命疼痛与礼赞:总编辑手记

(本文原载《华夏散文》2013年第1期、《厦门文学》2013年第3期,《人约黄昏后》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知名作家怡霖最近出版了她的散文集《人约黄昏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这部新作更加凸显了作家以生命的本真,以情感的暖色调,抒写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艺术特色。作家直面生命的疼痛,原生态地表现弱势群体边缘人亲情;以“焰”与“美”的直接抒情,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表现岁月沉淀后的纯洁友情。这是一部生命疼痛与礼赞的心灵写真。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昏后》写亲情乡情的篇章,通过对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和事、对母亲的苦难人生的原生态描述,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而美丽的格调,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书写,给读者以泣血般的疼痛,也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悦耳音符,以及她对温暖亲情与田园牧歌的追忆。作品写出了亲人们宿命般的苦难,鲜活淋漓的贫穷与希望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善良、坚忍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心弦,表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作家丁一在本书的跋中写道:“这些源于创伤的写作虽说很苦涩却很强硬,笔触温柔而犀利,在艰难的世道面前,那些苦涩的往事被描摹得丝毫毕现,直抵人心的隐蔽之处,无不让人咀嚼出怡霖走出乡间到都市创业时种种令人心酸的况味和她坚强的内心,从而给他的亲人们带去亮度,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敢。没有忧愁没有苦难没有创伤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爱,她直面创伤又通过她自身的努力修复了创伤,于是,她的‘牵挂’系列10余篇章便自然而然地在她的创作生涯中诞生了。”

出身“贵族”的母亲,命运让她儿时几易妈妈,落草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其实娘出身的家庭堪称‘贵族’。回乡的外公借妻生子,生下了娘,娘长得清秀,外公夫妻欣喜若狂,百般娇宠,视娘为掌上明珠。”可是“命运弄人,几易为女,就像一件衣裳那样让别人换来换去。”“幼小的娘,命运握在别人的手里,任人摆布。有一回,娘亲口告诉我,她多想一辈子只唤一个人为娘啊。可见,在娘的心底,隐藏着深深的身世悲凉!”成婚数年后丈夫又以自杀的方式撒手人寰,从此她起早摸黑,像永动机一样劳作,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病瘫在床的养母兼婆婆,在那贫穷的山村里,受尽冷眼与贫困,成了底层之底层的边缘人。“如果外公不将娘送与他人,聪慧伶俐音色悦耳的娘秉承了先人气质,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是命运作弄人,她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承受苦难。母亲年轻时一条乌黑浓密的辫子长及腰际,用一丝毛线扎着,摔来摔去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父亲自杀后,娘拂过那头微卷的青丝,自己用把剪刀一声‘咔嚓’,像是剪掉平生的所有柔情,又像是剪掉千丝万缕的烦恼,从此一直是平平的刘海。”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16岁的女儿辍学外出打工,以她的聪明、坚忍、勤劳、勇敢在城市里取得了一席之地后,母亲却在交通事故中命丧车轮之下。在残酷的宿命面前,人们不得不静默无语。这不是虚构的宿命,而是作家怡霖血淋淋的生命疼痛。

在她的笔下,并没有对命运的怨天尤人,她用淡淡的忧伤和充满温阳的笔调,通过早年心酸的往事、母亲的苦难人生映射出自己生命的疼痛;这生命的疼痛没有让她沉沦,而是从山乡浸染苦汁的土壤中破蛹化蝶,展开怀抱俯瞰人世间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呼喊出坚强才是硬道理的生命强音。诚如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在本书的序中所写:“她给人以温馨、柔软,给人以缅怀、追溯,能够感受她的温度,又能够触摸她的隐痛。她在这种暖色的情感中寻觅,游走,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和救赎。”

她在作品中写道:“经过了漫长的耕犁,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每迁走一次,我的心就更坚硬一层。例如我不懂撒娇,学会苦中作乐,更不会知难而退。只有我接近故土,我的心就不由柔软起来,恍惚间双眼迷离,踩在脚下的路,感恩它的坚实,感恩它一直风雨无阻,曾一度托雷电召唤我的归来”。“乡情是一条清澈的涧水,乡情是一首经典的老歌,乡情是一朵馨香的花瓣,乡情是空中云天上月,时刻牵动游子的脉搏”。

作品中这些抒写亲情乡情篇章,凸显了原生态风格。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人,他们的苦难往往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之外,是形而上的公共经验之下的灰色地带。怡霖之生命疼痛,是许许多多生存苦难者的九牛一毛,绚丽多彩的社会万花筒没有留下她的一丝痕迹,倘若不是她与文学结缘,有谁在意那社会之边缘的边缘。我们看到这里没有任何有意的虚饰与无意的遮蔽,作家感到不写出来就无法实现内心的救赎,是“这一个”记忆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但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境遇。70后的作家大多不是从公共经验和公共记忆出发的,他们更个人、更个体、更个性。作者艺术地记录了农村鲜活的微观史,为历史留存了一份具有特质的社会图景,努力从个人记忆上升到民族记忆,这些作品原生态地抒写了时代的苦难,是农民生活的艺术重现,这样的作品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生命力。

《人约黄昏后》的另一特色是抒发了作家对爱情的礼赞,她以散文诗的体裁,以炽烈与唯美的文字讴歌纯真的爱情,饱含着出自心灵深处的淳朴而热烈的真情,洋溢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著名作家丁一在为本书写的跋中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们特别的忏悔与审美机制,散文诗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充分说明了散文诗的存在意义与审美价值。散文诗这种形式是承载思想、袒露情感、揭示人性深层体验、表达感悟、最为自由最为华丽也最为凝练的一种贵族式的文体,当代中国多元价值观的生存背景促成了散文诗的逆向繁荣”。“散文诗解放了诗和散文本身文体的一种不完全性和压抑潜能,也一定程度地解放了人与自然的压抑潜能”。

《情花》和《情潭》是两章经典的散文组诗,在纷至沓来的意象中,那些纵横捭阖的句式与结构,弥补了诗和散文文体的不足,表现了作家把握散文诗文体上的得心应手。在情感领域极为开阔的时空中,她纵情笔墨为人性的真善美呐喊着,无所顾忌地用缠绵悱恻的声音,个性鲜明地对爱情作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礼赞。这些文字绮丽又不失婉约,典雅而不失明快,古典诗词的底蕴非常厚实,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成为古典爱情的现代召唤。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察到,人生的凄风苦雨没有将怡霖击倒,反而将她锉磨得更加坚强、勇敢、乐观和自信,她没有正面抒写她在创伤中不断成长的历程,但从描写亲情乡情的作品中,我们已分明看到她大步走出人生疼痛的幽谷,实现内心的救赎。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文学作品永不过时的一道主菜,对爱情的讴歌,恰恰成为她表现内心得到救赎的载体。散文诗《情花》《情潭》如春雷轰鸣的天籁之音,怡霖一改其亲情乡情篇章中的暖色调,情感迅速升温,其底色一变成为炽烈的火焰,她的文字如凤凰展翅舞蹈,在野火中燃烧涅槃。爱情成为她对生命礼赞的寄托物,读者伫立在她波涛汹涌的情感岸边,可以聆听到她灵魂的歌唱,那是追求生命美好的天籁。(www.xing528.com)

“在时光的隧道中,我的骨头醒着,为的是聆听你的脚步;我的身体醒着,为的是等待你的亲近;我的思想醒着,为的是迎接你灵犀的飞渡。我的灵魂彻夜不眠,为的是与你的灵魂相契相栖。”

“吾爱,你来或不来,我都会虔诚地无惧风霜地等你。你留或不留,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在此仅为你守候。你在不在,我都会迫切地奔赴你玉足踏临的仙乡。”

“倘若今生注定千山万水,我凛凛风骨也宁愿化为一叶扁舟,静泊在你前世今生的渡口,苦等偶然成为你的摆渡手。”

《情花》与《情潭》,汪洋恣肆、虔诚膜拜的文字,带着一泻千里的情感,带着生命本真的温度,热情奔放地抒发了爱情的美好。人们捧读这样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家的浓烈情感力透纸背,吸引你的双眼,潜入你的灵魂,燃遍你的周身。怡霖用生命的痛与魅,在给那些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带去爱情誓言的同时,也给这个随意复制的时代,杯水主义盛行的年代,提供了一份别开生面的独特的生命思考,这是爱与美更深层面的思考。

《人约黄昏后》无论是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还是写乡村都市、人生过往,都有一个情感丰沛的女性形象闪现其中,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抒发了其对曾经的友爱视如亲缘,对真诚的友谊心存感恩,对过往的友情长萦心怀。生命的疼痛可以使人心地刚硬,纵然坚强却寡情薄义。但我们从作品中不时闪现的情感丰沛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生命疼痛中的柔软,这份柔软散发出淡淡的忧伤,而更多的则是温暖的阳光。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现实的今天,这一抹忧伤,一缕阳光,把人世间美好的友情衬托得无比绚烂,显得多么的弥足珍贵。

《后海徜徉》写的是在分别16年后,两位老友在京城重逢。青年时代两人是“北漂”一族,今天回望“北漂”的那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多少人生感慨涌上心头。“你的越野车飘一般地疾驰出我的视线,我再也按捺不住在夜风中独自挥泪,走进园子,回味着今天的整个过程。未见你时,我似乎蓄积着满腹委屈,怀疑自己是否会借靠在你肩头大珠小珠。当你告诉我你已行走在鲁院的池塘边,你却不知道我的房间正好在你上方,我倚着窗口对你偷偷一望,正好见到你从塘边转过来的脸庞。斜阳照亮你一身的英姿,十六年的光阴并没有在你身上留下印痕,你的步子依然如此轻悠,你的身材还是如此清瘦。我迫不及待地冲下楼去,在四目共对握手的一刹那,仿佛顿时回到当年的时光。”作者把这次相会描写得如此传神,那曾经在共同创业中结下的友情,在满怀期待的见面中,泛起了一层忧伤的涟漪。

《空号的快递》写的是作者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让她感激涕零的一位“粉丝”,将她博客上的几十万字用稿纸誊抄了一篇,这个比金砖还珍贵的快递包裹所留下的手机号却是空号。“我感动这份唯美的真情,我感动这颗炽烈的真心。这整整十一位数字在我眼前幻化成十一朵鲜花,绽放、飞舞,我的全身沾满芬芳,又恰似十一个音符,跳跃出亢奋激昂脉脉柔情的歌声,萦绕回旋,无止无息……我不知道对方是谁,不管是女是男,是少是老,都将让我铭心刻骨,永生感怀,我要与对方一生相交,互为知己。”谁说网上的虚拟情感令人不屑,虚拟世界的情感一样可以感天动地。

《情系北戴河》写的是作者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站候车时,在与一位陌生人交谈中,像大海捞针般遇见了奇迹,这位陌生人居然知道她20年前一位朋友的近况,青春岁月勇闯天涯的情景在眼前鲜活起来。“我握紧手机的手禁不住颤抖,心也加快了跳动,一种来自兴奋又紧张的情绪顿时贯穿了我的全身。曾经多少朝夕,遥望北方那个曾让我驻足的城市。曾经多少次北行,让我蠢蠢欲动为之奔赴”。那种对朋友的朝思暮想,跃然纸上。所有过往的奋斗与艰辛,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在这一刻鲜活起来。

“感谢苍天恩惠我所有相识的、相交的、相知的吉祥如意!”怡霖如是说。

怡霖的写作方式很独特,曾被媒体誉为“手机创作第一人”,这种即时的、随性的写作,绝好地实现了“我手写我心”。怡霖曾在《通往圣殿的路上》一文中说:“我所历经的苦难不止存活于我的记忆中,它还作用于我精神的空间。而文学是我内心的另一个自我。我独自审视内心,耐心并执着地用语言去建构另一自我的世界。”这个自我的世界,我们从《人约黄昏后》已可感可知,可以说是交织着魅与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秋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