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坚守:生活构成揭秘

教师的坚守:生活构成揭秘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可能生活的研究中,生成性是生活事实最根本的性质。但帮助学生实现多种可能既是教师生活的主题,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可能生活才有可能实现。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让我们看到,教学中也存在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当,不仅不会给教学带来混乱或灾难,而且还可能会带来创生契机,使教学更加有活力。

教师的坚守:生活构成揭秘

现实生活中,有关教师的研究多从社会和专业的视角展开,这种研究视角是将教师的“工具性”作为社会目的而进行的,容易导致教师生命意义的流失,从此角度看到的教师发展只能是有限发展,背离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把充满不确定性的师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平面化、静止性的曲解,也经常造成教师本体价值的失落,显示出其狭隘性,它使所有教师发展的内容及途径归于同一,使复杂生动的发展过程仅作为一个抽象而非具体的存在,消解了教师个体生活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可能生活理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重要方法论,其研究教师发展的起点是教师的日常生活,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其更强调教师生活的意义层面,是实现教师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可能生活理论强调意义源于主体的实践和创新,不是来源于预设或者发现。它认为生活具有自成目的性,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自身,在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它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各种可能生活经过主体自觉的创造而得以展现。在可能生活的研究中,生成性是生活事实最根本的性质。它立足于教师的现实生活,并关怀存在的超越性和无限性,教育改革必须赋予教师真切把控和设计自身生活的权力。从可能生活的视角来研究教师专业生活,其前提预设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可能生活所提供的无限意义,意义的生成和获取过程就是可能生活的创造过程。

1.学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

如同思维向多种“可能世界”敞开一样,教师可能生活是无限开放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生活拓展路径具有多维性,生活空间具有生成性,生活的内容具有无限丰富性,教师发展总是伴随着可能生活的开创过程。但帮助学生实现多种可能既是教师生活的主题,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德国兰德曼的人的“非专门化”理论指出,在总体构造上,一般动物都比人更专门化,这种专门化的效力和范围本能地规定了在特定场合中动物的特定行为,具有明显的应激性,而人的器官是非专门化的,并没指向某些特定的行为。由于人出生时未被专门化,“自然没有规定他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76]。人也适合做任何事情,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生活中,师生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人,自然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但根据“非专门化”和“生长的节奏”的理论,可以推演出,学生的非专门化程度比成人要高,对生活的开放性更大,他拓展更大的时空,谋取幸福生活途径的选择性更多。而传统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框设了很多模式,进行了标准化限定,但以生成性思维来看,这恰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最后只剩下被动的选择,这让不同学生的不同可能趋向同一。

传统教学正如马尔库塞(Marcuse,H.)所讲,是一种“肯定性”的教学,它只允许学生接受、理解与应用教师所教授的所谓正确的、善的知识,而不允许他们对其进行反思、批判,也没有否定可能的选择。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事实而不是事因,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单向度的、受操纵的,培养出来的是与“单向度的社会”相一致的、“单向度的人”[77],即无力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创造性生活,因为社会的进步主要是靠“否定性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的,否定性思维是比肯定性思维更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教师教学就是要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激燃灵魂的活动,给学生多种可能生活的愿景让其选择,并支持学生利用智慧开创一片新天地,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世界,让其接受。

教学即可能生活,意味着“首要的是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人类世界乃是一种叙事性建构,大家能够创造性地进入其中并参与活动;让青少年真正懂得,大家所接受的理解是能够被解释和再解释的,且人类的责任正在于负起这项工作”[78]。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生活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源于并归宿于教育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与教学目标能规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未完成的群体还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教学过程不只是要达成一般的教育目的,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可能性,并协助加以实现。应该把知识当作发展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的,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观点,培养批判性和否定性思维品质,让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识,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和可能性,具有豁达的胸怀。只有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可能生活才有可能实现。

2.教学事件具有多种可能性(www.xing528.com)

在生成性思维中,教学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境以及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及其状态,这是教学的确定一面,也是可以预约的一个部分,需要加强预设,但也不要分秒必求“可以预约的精彩”,因为教学中更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是教学不可预约的一面,也是靠教师智慧生成的一面。另外,生成性思维还指向教学过程的确定性,确定性只是特例,不确定性才是必然,故教师要为教学的不确定性留有广阔的空间,以便拥抱不确定性,也不要企图满堂皆为“不可预约的精彩”。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打破了人们关于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的认识,较早意识到教育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并给予其充分肯定,他指出学生成长可以通过连续性的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趋向完善,但非连续的教育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应该直接面对的教学机遇和资源,其存在不是无关教育宏旨的,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且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主要价值和意义。“属于这类事件的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与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遭遇等等。”[79]意外、向往、遭遇等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非连续性事件,表明教学具有不确定性,但这些也是非连续性教学的形式。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让我们看到,教学中也存在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当,不仅不会给教学带来混乱或灾难,而且还可能会带来创生契机,使教学更加有活力。在教学中,不确定性的偶然教学事件主要有: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异常表现、互动中产生的新观点、对教学有直接影响的课堂外事件等。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当讲解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佳句时,班上两个学生竟突然学着黄鹂叫了一声,随着全班的大笑之后,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盯住讲台上的老师,等待着老师对肇事者的处理。只见这位老师冷静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平静的笑容,巧妙地解释道:刚才那两位同学情不自禁学起了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境界的感染而和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吗?可见,作者借助黄鹂的鸣叫渲染诗情画意,借此表达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的愉快心情,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大家从刚才那两位同学的鸣叫中一定能够体味到置身其中是一种多么畅快的情怀。此时教室里紧张的气氛得以松缓下来。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也在这种氛围中加以解决,那位学生也没有受到批评进而影响听课。对这样情境的处理凸显了老师的智慧,老师关键时刻能够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而恰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事件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事件都是非预期的,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在任何情境下都可能发生,需要教师利用智慧加以控制和利用。教学事件的突发性使教学充满可能性,教学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问题安排、作业布置等一些方面确定最佳方案,但一定要放弃“全景式”教学程序,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学成为师生合作的“接力赛”,把第一棒甚至前几棒都交给学生,教师本人则应根据“竞技状态”,机智地进行客观把控和策略性调整。

3.教学形态具有多种可能性

教学形态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是指教学包括“现实教学”和“可能教学”,前者指已经存在的教学形态,后者指在现有条件下可能实现又没实现的教学形态。教学就其过程而言,都是一次性的,个性化而不可逆的,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使不同的教师无论怎样模仿,绝不可能出现一样的课堂教学。这两方面的可能性通常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好像教学就是其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但一节课的实现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已经展现的是“现实教学”,而另外一种方式实施的“可能教学”,即指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而又未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行为实施前,所有教学都是“可能教学”。这也意味着不同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才智设计出多种能够高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样式,只是在教学实施过程和效果上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对实际教学设计或实施进行反思,随时创造更多教学形态的选择项,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选择,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可能教学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它一定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态,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价值追求,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融教师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为一体的教学形态。可能教学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是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有机统一的教学状态。可能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学术精神,不断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采用丰富的教学技术手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近年来,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时代的新兴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领域,对于教学的影响已初见端倪。目前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翻转课堂就是一个明证。可见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成为有望打破课堂单一教学形态的利器,逐渐使教学的可能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开始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可以预见的是,智能机器人作为益智学习工具正逐渐成为学习模式的主题,并取得了很大发展,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3D打印作为快速成型的技术,对教与学的重要价值能够在特定物理及虚拟事物上更加真实地加以呈现,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体验,3D打印将颠覆学生的实践范式;近年来,风行全球的开源硬件与创客运动被认为是制造业创新及第三次工业变革的重要推手,目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创客空间、创客团队和开源硬件开发者所关注的领域,其成果越来越多被学校用于教学,实施课堂“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另外,一些新兴的体感技术将带给“数字土著”新的学习感受,移动卫星车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课堂建设[80]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出,丰富着教学形态,未来的可能教学形态将更加高效和多样化,这也在实现着教师的可能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