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实践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塘沽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随后50余所基层学校中教育科研组织的相继建立,使塘沽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塘沽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及“以科研为先导”的工作定位,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以区域教育科研工作为核心、教育科学研究室中心工作为主体的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随着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渐生成。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实践研究

(一)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系统的演进与发展

1.塘沽最早的教育科研制度

塘沽最早的教育科研制度是基于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塘沽区教育学会会员章程》。1987年12月塘沽区教育学术委员会(简称塘沽区教育学会)成立,《塘沽区教育学会会员章程》随之出台。本章程第一次以组织机构的形式明确了该组织机构在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活动研究等学术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优秀基础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群众性教育学术团体”的会员在广大教职工中所占比例较小,活动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就像散落在田野中的一粒粒种子,为塘沽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育科研制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1992年,塘沽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作为区域新增教育科学研究行政管理部门,塘沽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以“科研必须服务于基层”为宗旨,通过完善“管理、指导、督导、激励”机制,推动区域内科研管理工作以及基层学校教科室的建设。1995年,以科研课题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塘沽第一个教育科研专项制度的确立。随后50余所基层学校中教育科研组织的相继建立,使塘沽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

2.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的建立: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的成立与《教育科研手册》的内部出版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塘沽教育行政和教育业务管理体系逐渐剥离。1999年,塘沽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与塘沽区教学研究室合并,由塘沽区教学研究室负责管理。2001年塘沽教育中心成立,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再次独立,与塘沽教学研究室、塘沽现代技术研究室、塘沽师资培训处(原塘沽师范学校)等并行,成为塘沽教育中心下设的业务职能处室,由塘沽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塘沽教育学会也挂靠到塘沽教育中心,日常管理工作由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主任兼任。至此,塘沽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塘沽教育中心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系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塘沽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及“以科研为先导”的工作定位,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塘沽教育中心的领导下,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从教育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整体环境出发,结合基层教育科研的自身特点,研究制定了塘沽教育中心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工作范畴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塘沽教育中心以制度汇编的形式,确立了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以及教科室主任、教科室科研员的工作职责,为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实践证明,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的组织机制,不仅是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的源头和起点,而且也是整个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动力核心,对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教育科学研究室的职能

教育科学研究室是辖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基层学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管理与指导,开展课题研究,评选与推广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宣传普及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传播教育信息,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教育理论上的支撑。

(2)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职责

负责科室思想、文化的建设工作,提高科室人员专业素养;负责区域教育科研规划的制订工作;负责教育科研课题和教育科研基地的申报、审批等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负责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培训及建设工作;组织参与区域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与推广工作;组织开展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调研、评估、指导和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学术论坛、课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动态、教育科研信息的发布工作;组织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相关工作。

(3)教育科学研究室工作人员职责

参与塘沽教育科研规划的制订工作;负责所分管的各级研究课题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课题开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项工作;参与塘沽教育科研基地的管理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和推广工作;承担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面向基层开展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工作;负责编辑和发布教育科研动态、教育科研信息和专题情报资料;组织教育科研理论讲座、课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完成科室及上级交办的相关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室的职能定位确定了教育科学研究室的中心工作,促进了各项教育科研工作制度的形成。以区域教育科研工作为核心、教育科学研究室中心工作为主体的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随着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渐生成。

2001年6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3年,在塘沽教育中心的领导下,教科室出台了以宣传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科研手册》。《教育科研手册》的主体部分包括教育科学概论、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论证与实施方案的制订、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五个章节,详细介绍了教育科研的概念、方法和过程以及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应对策略,脉络清晰,案例丰富,深入浅出,为广大教师了解教育科研、参与教育科研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与帮助。《教育科研手册》的附录部分辑录了《塘沽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塘沽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塘沽区教育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为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塘沽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塘沽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包括总则、评选范围、评奖条件、奖励办法、组织领导五个部分。对塘沽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的意义、评奖原则、评选办法和奖励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评价制度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在评选办法中,规定了塘沽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频率——每两年一次,体现了制度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在奖励办法中,除了进行了等级设定和奖品设定,还将获奖情况与教师业绩挂钩,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从教师的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内动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研究群落的产生和发展,为塘沽教育科研的生态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组织领导部分,确立了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的主体地位,为今后教育科学研究室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了保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塘沽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是塘沽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塘沽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繁荣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在这个奖励办法中,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悟性论文而进行的评选,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尚未纳入教育科研成果列表,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原生态的、草根式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步兴起。

(2)《塘沽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塘沽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借鉴全国教育规划办和天津市教育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课题的申报与立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科研成果的鉴定、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设定。在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方面,对《课题指南》的编制、课题申报条件、课题立项原则、课题负责人资格审议、课题评审方法、课题申报周期、签署研究项目议定书等内容进行了限定。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归属,强调了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时间、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支持与保障责任,强调了教科研管理单位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教育科研理论与技能培训、组织课题交流研讨、对课题进行咨询指导、检查评估等服务和管理责任,强调了课题组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按年度进行研究成果呈报等责任。在科研成果的鉴定方面,对区级课题评审鉴定机构进行了设定,同时提出了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在科研成果推广方面,提出了科研成果的采纳以及推广办法。本管理办法涵盖了课题研究的全部过程,思路清晰,职责分明,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塘沽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激励的作用。

(3)《塘沽区教育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塘沽教育科学研究的起步期,塘沽的立项课题多为国家级、市级课题的子课题,一些拥有子课题的基层学校同时成为国家或市级课题的实验基地。“借鸡生蛋”的科研模式为塘沽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提高塘沽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形成和促进教育科研群落发展,教科室制定了《塘沽区教育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在《塘沽区教育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了科研基地的功能与职责、教科研基地的建设目标、加强教育科研基地管理措施以及教育科研基地申报条件、申报与审批程序、奖惩制度等,为教育科研基地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确保了塘沽“九五”“十五”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塘沽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对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些学校开始设立学校教科室或教科组,指派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基层学校教科室的建立标志着塘沽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3.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成熟与发展:《塘沽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与塘沽教育科研评估体系的建立

(1)《塘沽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

以科研课题为核心,有组织地进行科学、规范、系统地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体和本质特征,也是教育科研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十一五”以前,塘沽的立项课题大多是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子课题,课题数量少,参与人不多,研究领域宽泛零散,研究内容不成体系。直到“十一五”塘沽教育科研课题启动,塘沽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才得到了彻底改观。

“十一五”启动正值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塘沽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从塘沽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当时国内外基础教育形式和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确立了以“三个面向——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塘沽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系列,并以文件解读的形式,对每一类课题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范围进行了诠释和指导。《塘沽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的发布在塘沽区域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反响,它第一次以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文件的形式将区域科研课题规划下发到基层学校,引起了基层学校领导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一次将科研课题研究推广到基层学校学科组及任课教师,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广泛认知和兴趣;第一次使塘沽教育科研工作者拥有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它不仅为学校、教师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塘沽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发布后,塘沽拥有国家级、市级、区级独立立项课题148项,以科研课题为核心的塘沽区域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群落相继建立,与之匹配的教育科研制度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备。

(2)《塘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标准及评估方案》

为了促进塘沽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基层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检查、落实、总结、评估“十一五”期间各项教育科研工作,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在总结历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教育科研中的核心要素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标准和评估方案》。经过反复的论证和修订,2010年底,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协同塘沽教育局督导室通过“教育科研督导评估”的形式,对区域内8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评估。本次评估在塘沽区域基层学校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铺平了道路。

本方案包括管理标准和操作方案两个部分。其亮点是:①从领导对于科研工作的态度、科研机构的建设、科研管理水平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对基层学校的科研意识、教师参与程度、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条件保障、课题研究情况、科研活动情况、课题成果形式、课题成果价值等科研工作要素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评估,强调了领导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抓住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肯綮,使基层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渠道得以疏通。②A、B、C三级指标不仅指明了三个指标之间的从属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广大基层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科研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做,针对性强,且具有可操作性。③采取学校自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鼓励基层学校领导根据评估内容梳理工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照反思,明辨方向。评估的目的不是获取分数,而是帮助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反思中发现自我、改进自我,重塑自我。④各项评估指标分数权重分配合理。立足科研工作实效,既强调科研意识,又强调科研实践;既重视科研过程,又重视科研成果;把制度保障、经费支持作为重点评估内容,体现了管理即服务的先进理念。

《塘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标准及评估方案》关注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生态网络和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以网络链接的形式将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层级的生态因子一一激活,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和谐发展和教育科研整体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上传下达、东拼西凑、支离破碎、被动应付的工作局面,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力和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增强。从2010年开始,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随同塘沽教育局督导室连续三年对基层学校教科研工作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基层学校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评估结果来看,无论是学校的自我评价,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业务管理部门的综合评价,几乎每一级指标的量化成绩都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塘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的联合督导下,逐渐进入了主动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塘沽教育科研督导评估制度作为塘沽教育科研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天津市各区县中产生巨大影响。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多次被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天津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塘沽教育学会连续被天津市教育学会评为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学会工作综合评分始终名列前茅。

4.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创新发展:区域重点课题、学校“小课题”的建立与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研发

与以课题研究内容指导为核心的塘沽“十一五”课题指南不同,“十二五”指南从教育科研制度构建的角度,将“十二五”研究课题分为区域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学校小课题三个组成部分,实施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主题的适当分级。区域重点课题,以塘沽教育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为内容,采取主课题由塘沽教育局、塘沽教育中心主管部门统领、子课题向基层学校招标的形式,进行区域化、规模化研究;一般课题,与以往的组织形式基本相同,是在对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对国家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塘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和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意向,引导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学校及教师进行的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团队自主互助式研究;“学校小课题”,是指教师个人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而展开的真实体现师生成长、聚焦个体问题、彰显个性思想、研究周期较短、申报结题灵活的个性化研究。学校小课题由基层学校负责管理,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依据小课题研究价值进行区级课题的滚动立项。区域重点课题(招标课题)和学校小课题的设立,为塘沽教育科研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1)《塘沽教育科研“十二五”课题指南》促进了教育科研管理多维网络发展

《塘沽教育科研“十二五”课题指南》的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促进塘沽教育科研工作多群落、多维度、多层次、系统化、网络化发展。

第一,区域重点课题的设立,为区域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的建设和科研网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塘沽“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以及区域各业务部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了以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科研员、塘沽教育科研骨干为核心的8个区域重点课题研究中心组——区域重点课题总课题组,分别拟定了8项区域重点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子课题招标方案,然后在塘沽“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以各个区域重点课题研究中心组为单位,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以子课题实验校招投标的形式,对申报学校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团队进行筛选,最终确立了135个由基层学校领导负责且具有组织和实施能力的子课题实验校,形成了8个由教育局或教育中心领导担纲、由135个子课题实验校(塘沽总计82所学校,有的学校申报了2~3项课题,由不同的团队担纲)组成的区域课题研究体系。不仅如此,8个体系内部的子课题实验校,大多数学校以同样的组织方式,形成了由教育科研骨干担纲的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的校域课题研究体系,促进了子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体系中,有的学科组又以同样的组织方式,将子课题研究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的参研教师,参研教师又以小课题的形式,为学校乃至区域课题研究提供基础保障。这种贯通的榕树状的组织形式,在“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中逐渐成为主流,使塘沽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壮大。招标结果显示,区域重点课题覆盖塘沽70%以上的学校,课题组成员相同的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内容,相近的研究方法,定期的课题研讨、交流、展示活动,使这8项区域重点课题研究团队形成了8个充满活力的研究共同体,对塘沽教育科研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和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二,学校小课题的建立,为提高广大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主动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条件保障。“小课题研究”使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和“实践者”,自觉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活动,是介于教研与科研之间的“草根式”的研究形式,对于教育科研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指南》发布之后,配合塘沽教育局开展的“五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设计一份好教案,上一节 公开课,做一项课题,写一篇论文),各校相继开展了学校小课题申报工作。根据2012年的统计,2011~2012学年度45所学校共有1041项获批立项小课题,“问题即课题”的草根式研究开始在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中生根发芽。同年教育科研专项督导评估中,基层学校课题立项率达到100%,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达标项目检查中,塘沽没有一所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项目中丢分。而且,教育科研生态系统问卷调查以及下校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学校教师更喜欢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更贴近教师的职业生活;小课题能够更直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塘沽是国内最早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区域之一,“学校小课题”研究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园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第三,教育科研课题的层级发展,兼顾了更多的教育科研生态因子,实现了教育科研工作“卷入式”发展的生态理想。对于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来说,科研课题的层级发展,既是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特色发展,也是均衡发展。对于教育科研研究内容来说,三个层级的课题几乎涵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教育要素和领域,使研究者拥有了更广阔的选择和研究空间,也使塘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十二五”期间,塘沽全系统拥有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级课题14项、天津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33项、天津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87项、天津市教育学会规划一般课题99项、天津市教科院教育规划重点课题7项、天津市教科院教育规划一般课题19项、天津市教科院青年专项课题2项、塘沽区域重点课题8项、塘沽区域重点课题子课题135项、塘沽区域一般课题86项、塘沽校级小课题1041项。目前,塘沽地区科研课题数量、质量均居天津市领先地位。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教育生态系统的诸多因子必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研究活动,而这样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科研制度,必将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生态系统带来勃勃生机。

(2)《塘沽教育系统“十二五”区域重点研究课题招标实施办法》以及《塘沽教育科研经费管理细则》等制度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与《塘沽“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同时下发的还有《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和《塘沽教育系统“十二五”区域重点研究课题招标实施办法》。相对于2003年发布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修订版管理办法更加系统、完善、具体、规范,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对不同课题的申报原则、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学术诚信、结题鉴定与验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或更为具体的要求。《塘沽教育系统“十二五”区域重点研究课题招标实施办法》是针对“十二五”新增区域重点课题而设立的管理办法,该实施办法利用九个章节,对区域重点课题的意义、组织与实施方式、申报条件及要求、审批程序、课题经费的拨付、中标课题的管理、课题验收与评奖、课题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规定,为确保区域重点课题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为塘沽“十二五”期间优化科研资源、推动联合攻关、培植优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十二五”期间,塘沽教育局加大了对教育科研工作支持的力度,为塘沽区域重点课题和广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分别拨付了专项经费。为了保证教育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借鉴《天津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中的主要经验,制定了《塘沽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明确规定了科研经费主要用于对塘沽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以及各基层学校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而制定的研究课题;要求各基层学校严格按照教育科研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科研经费预算,将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关于科研的教师培训、课题管理以及成果推广;科研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由塘沽教育中心负责全系统教育科研经费的调拨和基层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管与审计,基层学校财务设专项管理,各负其责,协力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科研经费资助额度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建立塘沽教育科研经费年审制度,塘沽教育中心保留对塘沽教育科研经费的审核权等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原则。同时《塘沽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还从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科研经费预算和执行、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对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约束、规范、激励和保障的作用。

(3)《基层学校教科室工作职责》使塘沽教育科研多维网络得以有效链接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塘沽区教育局下属的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就已经着手建立基层学校教科室。但是,直到“十二五”期间,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没有获得完全独立,具体体现在:①教育科研工作的主管领导70%以上由教学领导或其他业务领导(有些单位是学校书记)兼任;②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规划混同在学校的教学规划中,缺少自系统的规划和思考;③教育科研管理者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对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实施管理,部分学校没有教育科研骨干;④教育科研工作常常受到学校其他工作的冲击,不能深入展开;⑤教育科研生态链断裂,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得不到学校的支持或帮助,形成教师的个体行为直接与区域对接的局面,久而久之,教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土壤,是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的内设因子。为了加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的繁荣发展,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于2012年出台了《塘沽基层学校教科室工作职责》。本职责紧紧围绕区域教育科研的生态原则,结合教科室工作要点、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督导评估工作细则以及学校小课题的建设工作,针对教育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增强区域教育科研工作与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的协调性、承继性、连续性和规范性,发挥基层学校承上启下的链条枢纽功效,以期合力突破教育科研管理瓶颈,疏通教育科研生态系统脉络,为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搭设桥梁。

(4)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建立使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升级

2013年底,按照塘沽教育中心“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在塘沽教育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与教育技术研究室共同协力研发了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在以科研员为主体的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研发工作历时半年多,基本完成。2014年2月,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完成了科室内部测试及试运行工作;2014年3月,召开了“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综合论证会,对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工作流程和统计功能、打印功能进行了逐项检测,会后,结合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相关技术人员对平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维护和完善。2014年4月,“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分级培训工作启动。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培训分三个批次分别进行:一级培训由专家对培训员、科研员进行培训;二级培训由培训员对学校教科研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三级培训由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对本校教师进行校级培训。科研员负责全程咨询指导。本次培训不仅帮助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者和课题负责人了解掌握了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塘沽“十二五”课题电子录入的方式,对科研课题管理的完整流程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指导。为了推动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使用,2014年5月,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采取捆绑管理的方式,将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课题录入和塘沽“十二五”区级课题电子化结题工作同时启动。塘沽教育科研管理平台正式开始运行,界面如图4-2所示。

图4-2

教育科研管理平台主要是针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课题研究管理环节而量身定制的电子化管理平台。它以课题的申报流程、中期检查流程、结题流程为主体,利用电子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课题管理功能、实时交互功能、数据统计功能、档案储存功能、宣传推广功能、材料打印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促进了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管理效率的根本性转变,对实现区域教育科研的集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促进教育科研队伍朝着又精又专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保障。平台的建立使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生态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生态的主要特征

塘沽教育科研制度是塘沽教育科研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中,制度先行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在人们尚未明确认知的专属领域,行政制度往往决定了该领域的发展与走向。塘沽教育科研的发展得益于塘沽教育系统领导的高瞻远瞩,在天津市范围内,塘沽是最早拥有区县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单位之一,也是迄今为止组织最完善、人员最充实、业绩最显著的区县级单位之一。除此之外,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决定了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生态。塘沽教育科研制度是为了实现塘沽教育科研生态发展目标、保证塘沽教育科研工作有序地进行而要求区域内各基层学校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对维系塘沽区域教育科研管理,促进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规范塘沽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教育科研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塘沽教育科研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层次性

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制度体系。从整体来看,以国家级科研制度、省市级科研制度为参照,以区域科研制度为核心,推动校级科研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从结构上来看,无论是应用于区域的外部系统的制度体系还是应用于内部系统的制度体系,始终围绕促进教育科研生态发展的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由群体到个体的和谐共生的教育科研制度网络。从制度适用范围来看,在课题管理中,每一层级的课题均有各自的管理制度,概念界定清晰,层次鲜明,制度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从教育科研制度的性质和目标导向来看,国家制度、省市级制度服务于区县级制度,区县级制度服务于校级制度,最终对下一层及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工作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制度的内容来看,制度与制度之间也体现了相互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和服务特质。这样的制度体系才会发挥巨大的效力。

3.激励性

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以调动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科研制度的导向功能,设立了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和奖励制度、基层学校督导评估制度、教育科研经费保障制度等,激励鞭策各项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并将上述评选、评估结果纳入教师年终考评、教师评优、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范畴。为了鼓励行政和业务部门领导、基层学校领导、教研员、科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塘沽教育局将是否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龄的考核范畴。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领导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十一五”期间塘沽区级以上立项课题148项,“十二五”区级以上立项课题已经达到450余项。

4.承继性

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承继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与国家级、市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是塘沽教育科研制度自身在教育科研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结构及功能关系之间的延续性。前者体现了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文化背景;后者体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订完善、创新发展、不断上升的过程。这种承继性,增强了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文化底蕴和研发价值,为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发展培植了根基,为塘沽教育科研特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系统性

塘沽教育科研制度的系统性体现在制度的层次性、服务性、激励性、承继性以及组织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高度融合等诸多方面。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多维镶嵌、协同发展的特点成为塘沽教育科研发展的重要特色。

(1)区县级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高度融合

在现行的教育科研体制中,大多数区县级教育科研机构呈现区县级教育科学研究室与区县级教育学会高度融合的态势。2001年塘沽教育中心成立之后,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与塘沽教育学会作为塘沽教育中心下辖的两个科室,统一由塘沽教育中心管理,两个部门的日常工作统一由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负责,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工合作,人事关系同时隶属于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塘沽教育科学研究室与塘沽教育学会管理机构的高度融合,使塘沽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组织形态、工作目标、活动内容多维镶嵌、协同发展的突出特点。

(2)校级教育科研工作机制的高度融合

在校级的教育科研管理中,多数学校采取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组织管理的高度融合的方式。在基层学校,教务管理与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常常融为一体,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本学科、本学段的教学研究和以课题为核心进行的学科组内或跨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往往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和主管教务的中层干部承担,集中管理、多头链接使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制度难以从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旋律中独立或剥离,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学、教研、教科研、教育培训一起推着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多维互动,自然发展的工作机制。

(3)教育科研管理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多重身份的高度融合

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基础教育领域应该说是在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后,由于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接纳的程度不同,以及现行学校管理体系的制约,基础教育阶段中教育科研管理者往往同时兼具多重身份,使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受到制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速运转的教育时空中,管理者的多重身份也给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多重身份,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协调、有效整合、有效实施,避免了跨域交流合作的障碍,即使教育科研工作独木难支,也会在其他的工作中彰显特色或拥有一席之地。

对于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研究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者的多重身份的统一,恰恰是教育科研事业深入发展的生命源泉。塘沽教育科研制度、塘沽教育科研工作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对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激发和调动。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感性的教学研究上升到理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从反思型的教育者到创新型的教育家——这是专家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也是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价值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这一视角出发,教育科研制度的多维镶嵌、协同发展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形成了塘沽教育科研制度以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形成为抓手,以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引领、规范、激励、发展为价值追求的特色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