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结果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特点形成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也步入初步发展期。该条例是国家首次正式提出在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专职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后,高校更加重视对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结果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起源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军政干部院校实行的“政治指导员制度”[2]。本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历史考察以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正式建立为逻辑起点。1953年,清华大学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这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大致经历了形成、初步发展和挫折期、恢复和加快发展期、深化发展期等四个发展阶段,现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1.形成期

1953—1955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形成期。划分的依据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较大规模地招生,高校政工干部数量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现实困难,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在高校设立“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这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1)发展历程

1953年,清华大学从觉悟高、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辅导员“半脱产”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形成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此后,全国其他高校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相继建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政治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后,为了帮助政治辅导员胜任“双肩挑”工作,学校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如有的学校选拔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后,并开始让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学校建立青年干部选拔机制,先选拔部分品德兼优的学生从事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毕业后留校担任政治辅导员。1955年,《关于配备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干部的指示》要求各省、市委为所属高校配齐或调整政治工作骨干,增强政治工作力量。这些举措不仅从源头确保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也壮大了高校政治工作队伍,推动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初步发展。

(2)发展特点

形成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进行。第一,培养目标明确。这一时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的就是造就一支能胜任“双肩挑”工作的政治辅导员队伍。第二,培养对象是兼职政治辅导员。由于“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以兼职为主,主要从优秀毕业生中选留或优秀教师中选任,职业能力培养也是结合兼职政治辅导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第三,培养内容主要是政治教育能力。形成期的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学生的“政治引路人”。政治辅导员在政治辅导处的领导下,紧扣“政治”开展学生工作。相应地,这一时期重视对政治辅导员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第四,培养过程重视从源头抓起。“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明确提出要从业务能力强的学生中选拔政治辅导员,从源头确保了培养质量。第五,培养方式注重工作实践。“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要求政治辅导员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政治辅导员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利于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造职业能力。第六,培养效果较好。这一时期的培养活动造就了一批又红又专的政工干部,他们中有的成为学校党政干部、骨干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还有的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2.初步发展和挫折期

1956—1976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初步发展和挫折期。其中,1956—1965年是初步发展期。划分的依据是: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也步入初步发展期。1966年,文革全面爆发,培养进入挫折期。

(1)发展历程

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要培养和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该条例是国家首次正式提出在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文件颁布后,除清华大学继续实行“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外,其他高校基本都实行专职政治辅导员制度。专职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后,高校更加重视对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1964年6月10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指出,可在二、三年级配备班级专职辅导员,主要来源为高校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被选入政治辅导员队伍,从源头上保证了高校辅导员的质量。1965年,《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颁布,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举措在提升政治辅导员社会认可度的同时,也为职业能力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还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如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能深入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能促使政治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受到严重冲击,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

(2)发展特点

初步发展和挫折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特点为:专职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设立,促使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步入常态化;首个辅导员工作条例的颁布,推动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规范化发展;对政治辅导员选聘、业务培训的具体规定,为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3.恢复和加快发展期

1977—2003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恢复和加快发展期。划分的依据是:1977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随着高考的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选拔条件和待遇重新得到确立,职业能力培养进入加快发展期。

(1)发展历程

恢复和加快发展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主要表现为:(www.xing528.com)

第一,制度日益完善。制度建设事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长期性、稳定性。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出发,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制定了系列制度加强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职称评聘、政治与物质待遇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规定。其中:1980年4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领导要从业务上关心政治辅导员的成长,帮助他们落实业务进修计划;1984年11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组织政治辅导员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和理论家;1990年1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指出,要制订长远计划,分期分批选送政治、业务好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专业培训;1993年8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采取特殊政策,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政工干部队伍,保证队伍的巩固和提高;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领导、坚持标准、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精干、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3]。

第二,学科建设逐渐加强。加强学科建设,开辟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发展。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渐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发展。1984年6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随后,教育部召开了专业论证会,确定了学科名称和专业名称。1984年,首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所院校招收本科生,开始采用正规化方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石。一批批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加入政治辅导员队伍,从整体上提升了队伍的质量。1984年,清华大学等6所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同年,部分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这为专科学历的政治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提供了机会。198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招生,这给政治辅导员提高业务能力提供了更多选择。1988年,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4]。1990年,清华大学等10所院校被批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这些举措有利于将政治辅导员培养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1993年10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颁布。该《意见》提出要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高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这些举措促进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发展。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等3所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评审,建立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6]。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地,也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

第三,培养方法不断丰富。丰富培养方法有利于增强培养的实效性。这一时期,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不断丰富。其一,开展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有利于结合工作实际提升业务能力。这一时期,学校注重从业务上关心政治辅导员的成长,帮助他们落实业务进修计划。有的学校组织政治辅导员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技能。其二,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政治辅导员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政治辅导员通过社会考察、社会调查、上下交流、岗位轮换、校外挂职、出国考察等方式极大提高了业务能力。其三,开展教师职务评聘。开展教师职务评聘有利于激发政治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内驱力。这一时期开创了高校辅导员聘任教师职务的先河,激发了政治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早在1986年国家就明确提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和贡献聘任教师职务。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和补充通知。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务晋升和聘任要同其他教师同步进行[7]。其四,提升物质待遇。从满足物质需求入手,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增强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他们参加职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国家明文规定,高校政工干部的待遇不应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学人员。其五,营造社会氛围。营造社会氛围能增强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国家颁布的文件反复强调,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政治辅导员的劳动。

(2)发展特点

恢复和加快发展期,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特点为:第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这一时期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的目的是造就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辅导员队伍。第二,培养内容不断丰富。随着政治辅导员的职责由单纯的政治工作拓展到更为宽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也由单一的政治教育能力拓展到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实践活动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第三,培养方法日益多样。这一时期,学位进修、在职培训、社会实践等在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时期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和本科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等举措推动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发展。第五,培养效果明显。这一时期的培养活动造就了一支职业能力过硬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他们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人才支撑。

4.深化发展期

2004年至今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发展期。划分的依据是: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文件在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由此步入深化发展期。

(1)发展历程

深化发展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呈现出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成效显著的发展态势。

第一,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科学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发展。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2005年2月7日,教育部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2005年12月23日,国家学位委员会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强的学科支撑,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国家倡导下,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山东大学便是其中的典型。自2006年起,山东大学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学生发展指导学和大学生事务管理学等方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职业能力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第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新时期,为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和国家根据现实需要,紧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从制度建设层面着力解决长期困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机制做出了明确规定,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政策依据。2005年1月13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之上,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意见》还对高校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具体细节做出了明确规定。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24号令指出,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和考核要求。2006年7月30日,《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从培训目标、任务、原则、保障等方面,对2006—2010年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5月3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再次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从培训目标、任务、内容、保障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构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标准体系。2017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24号令,重新颁布了教育部43号令。教育部43号令着眼于解答高校辅导员关切的问题,着力解决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能力。

为推动制度的贯彻落实,2005年起,教育部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班,系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每年选拔优秀辅导员出国研修,帮助高校辅导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2006年开始,分批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2007年开始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会上,单列指标表彰优秀辅导员,增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激发了他们参与培养的积极性;2008年开始,选拔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着力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校辅导员学术组织——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促进了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举办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经验交流平台。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选树辅导员先进典型,宣传辅导员先进事迹;2009年《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高校辅导员》的创刊,不仅为高校辅导员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也提升了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地位;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展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2013年开始,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业务能力;2014年开始实施“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选派辅导员骨干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赴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访学研修。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部分地方和高校积极完善和落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制度。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视制度建设,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陕西省推动编制、保障双倾斜,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华中农业大学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天津市构建“五大员”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双驱”联动机制。

第三,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培训是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培训体系。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辅导员发展,鼓励和支持辅导员业务进修,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意见》颁布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同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重视辅导员培养选拔,关心辅导员成长。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召开的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要与时俱进,采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随后,教育部颁布了24号令。教育部24号令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承担所在区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工作。高校负责对辅导员展开系统培训。2006年7月30日,《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出台,明确了培训目标、构建了培训体系、加大了培训力度。部分高校通过实施该计划,实现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大幅提升。2007年,第一批共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立,系统开展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促进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2013年5月3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印发,系统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4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高校辅导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2017年9月,教育部43号令指出,要建立国家、省级、学校三级培训体系,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挂职锻炼,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和学科发展开展科研,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专业学位,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部分地方和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中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例如,上海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全方位推动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山东深入实施“名师工作室”,扎实推动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重庆市通过开展“上岗培训、全员轮训、骨干研修、高端论坛”等组合拳式培训,帮助辅导员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湖南商学院开设“谈话技能训练营”,助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陕西科技大学通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搭建核心能力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立场坚定、工作扎实、学校放心、学生信任”的辅导员队伍;重庆师范大学聚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双线协同发展,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江西师范大学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中国药科大学创新“一口清”管理模式,努力使辅导员成为学生事务的“百事通”。

(2)发展特点

深化发展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特点为:第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其进行部署。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促进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部分地方和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勇于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第二,培养内容更加丰富。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高校辅导员称谓由“政治辅导员”转变为“辅导员”。2008年,为顺利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工作,教育部对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的界定范围做了明确说明。高校辅导员称谓由“政治辅导员”转变为“辅导员”,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单是思想理论教育,还包括价值引领、发展指导、事务管理等。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能力,还涵盖党团和班级建设能力、学风建设能力、日常事务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能力、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能力、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等。第三,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学位进修、在职培训、社会考察、出国研修、访问交流、挂职锻炼等培养方式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运用。第四,培养机制不断健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高校辅导员双重领导体制和业内发展机制,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第五,培养效果显著。这一时期的培养活动效果显著,既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也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