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台山:中国古建筑群中的名山

五台山:中国古建筑群中的名山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南北朝以来的一千今年间,五台山陆续兴建了大量寺庙,成为一个古建筑群集中的名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佛舍利,所以历代朝廷和佛教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建筑对称,计有殿楼房洞210余间。

五台山:中国古建筑群中的名山

南北朝以来的一千今年间,五台山陆续兴建了大量寺庙,成为一个古建筑群集中的名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在五合山现存的40余庄寺庙中,台怀镇就集中了10多座。所以一般人说去五台山,主要指的是台怀镇。

台怀镇

台怀镇,位于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80公里,是一个山环水绕,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

台怀镇距东台海峰19公里,距西台挂月峰22公里,距南台锦绣峰28公里,距北台叶斗峰20公里,距中台翠岩峰19公里,是台顶的中心。

台怀镇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佛教史籍还说,台怀镇大白塔下藏有释迦牢尼的舍利。

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佛舍利,所以历代朝廷和佛教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台怀镇的东面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峰,人称黛螺顶,山顶供有“五方文殊”像。这处高约400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顶的象征。

佛教徒认为,台怀镇是文殊菩萨现灵说法的主要场所,当年文殊菩萨与其一万眷属就居住在台怀附近。台怀镇南1里的梵仙山顶有寺名梵仙寺,梵仙山的悬崖之上,有许多人工凿成的小石洞,佛教徒相信这些小石洞就是文殊菩萨弟子们的居台怀镇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康熙时,曾于台怀镇建立了专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一座。行宫位于今塔院寺前,现在尚保留有行宫宫门的遗址。

台怀镇从南到北有三条街,依次是营坊街、太平街和杨林街。营坊街是请代城守厅驻军的地方,太平街的两侧从前都是为寺院和蒙藏朝山门徒生产银器、铜器、铁木器的手工作坊和店铺,杨林街是一条商业街。

南禅寺

南禅寺在五台县城南21公里处的阳白沟银河的北岸。寺内的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南禅寺规模不大,有大殿、僧房30间。在寺院内,面北向南的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正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均为明清重建。

大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大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举析和缓,形体固实,这些都是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

殿内的塑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17尊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佛坐莲台,似在讲经说法。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kǔn)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寺内幸存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亦为唐代遗物。

延庆寺

从南祥寺向着沟川西北前进,距南禅寺6公里处,就是坐落在阳白乡善文村的延庆寺。该寺卧居盆地,分外醒目.现存大殿宽三间,六架椽,歇山顶,平面略近正方形。从建筑形制上看,专家们断定它是金代建筑。

寺外有一石幢,高约7米,分为4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尊胜陀罗尼经,为北宋所建。

广济寺

广济寺俗称西寺,在五台县城内。现存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架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殿内金柱的配置,采用减柱造,前槽不设柱,后槽只用粗大的金柱两根屹立于次间两旁,所以殿内相当开敞,殿宇宏伟朴实。此殿是元代灵活结构方式的实例。殿内元塑,手法古朴,形象夸张,是元代泥塑的代表作品。殿前立唐制八角形石经幢一座,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均有造像,刀法简洁。

尊胜寺

尊胜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距县城20公里。过去,佛教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

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建筑对称,计有殿楼房洞210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水平极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佛光寺

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

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尸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大中十一年(s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由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荟萃一处,相互映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佛光寺高踞山腰,寺基为梯田式,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计有殿堂楼阁120多间。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距今1100多年,堪称国宝。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

大殿内,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泥塑和唐代壁画。有塑像35尊,正中为释迦佛,左为弥勒佛,右为阿弥陀佛,均呈极显著的唐风。佛坛左端有一女塑像、是建殿施主宁公遇。殿内南侧,面对佛坛有一塑像,为建殿时佛光寺住持愿诚高僧,都是写实的等身肖像。沿着佛殿两山墙和檐墙砌台上排列着号称五百罗汉,实际有296尊。据明《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记载,罗汉塑像为明代遗物。此外,佛坛塑像经历代重装,虽塑体原形保存了唐代风格,但唐塑的色泽已被破坏了。

唐代佛殿多以壁画作装饰,现在东大殿只存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其中弥足珍贵的为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幅分三组:中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各像衣纹线条都极流畅,富有唐风,而勾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有汉画遗风。佛座背面的壁画,用笔淳占,色泽艳丽,内容和构图同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仿佛,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的早期壁画。

在第一层院落,有坐北向南的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年)文殊殿内共有塑像7尊。文殊塑像,宝冠和衣折繁复,面像秀润,为建殿同期文物,具有宋代泥塑特征。

神龛内有一尊塑像,面色黧黑,前额突出。头发呈螺旋状,体现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殿内东西山墙和北墙,原有彩绘五百罗汉,现存245尊,为明弘治年间绘画。

佛光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3米多,为唐大中十一年造;另一石幢在山门内庭院之中,唐乾符四年铰造,高4.9米。大佛殿左侧,有一座双层六角砖塔,上实下空,型制奇特,有印度式的束莲柱,俗称祖师塔。参照敦煌壁画,当为北魏或者北齐所建。会昌灭法时,佛光寺仅有此塔保留了下来。此塔具有印度建筑的风格,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实证。佛光寺附近,还有唐建和金建的墓塔6座。在寺后东山坡,有唐天宝年间建的无垢净光塔。塔的建造形式,除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外,实物仅有此例。

岩山寺

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的天岩山天岩村。原名是灵岩院,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山门、钟楼、东西配殿、禅院等。南殿为文殊殿,金建元修。殿内佛坛上所存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仍是金代风格。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这位画工奉旨来到岩山寺作画,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壁画艺术珍品。

南殿西壁的壁画内容,描绘了释迪车尼一生的事迹。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各个细部又独立成幅。南壁的壁画,描绘五百商人海上行船,忽遇暴风,神话人物罗刹女赶来,力挽狂澜,航船转危为安。东壁的壁画表现的是经变故事和人情风俗,是一幅表现宋、金时期都市风情的历史画卷。北面的壁画另是一种佛教风情。岩山寺壁画,是我国存世的金代壁画中的最优秀作品,壁画内容丰富,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

秘密寺

秘密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38公里的维屏山秘密岩,寺以岩名。秘密岩又称秘魔岩,所以秘密寺又称秘魔寺。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野趣横生。(《清凉山志》载):“秘密寺在西台外秘密岩,岩谷幽深,隐者垦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唐木叉和尚因常手持木叉而名。秘密寺自唐建立,历优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篷32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处。前院有大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5间,南北藏经楼各5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5间,后院部分殿堂残坏,仅北阁5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三处,三圣庵原供释迎、老子孔子三像。观音洞三层分奉弥勒、三大士、关羽石雕像摩崖造像18尊。金佛楼三层8间,内奉石雕贴金接引佛一尊,高及7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造。寺外有龙洞,洞外面龛雕文件像,龛旁雕侍理像2躯,皆为明物,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存7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7佛,下层七佛,似为元制。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唐建明修;一为玄觉大师塔,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建,雕莲瓣与门窗,形体不大。

显通寺

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庙。显通寺的前身,是东汉水平十一年始建的大孚灵鹫寺,它和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策源地。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占地120多亩,有殿堂楼房4西多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人显通寺前,首先出现的是一座下层为石喧洞、上两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石洞的门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个大字。钟楼上悬吊的大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钟身高8尺,钟口边缘呈莲花瓣形状,重9999.5斤,外皮刻有楷书佛经一部,共1万多字。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

入寺内,便是一连七进的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均系木结构建筑。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唐代清凉国师曾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有人也叫“无梁殿”。无量殿后是千钵殿,内供有铜铸的千钵文件。这是文殊菩萨多种法像中的一种,头上又有头,共垒叠着五个头型,两边伸出许多手臂,统称千臂。

出千钵殿,拾阶而上,就到了铜殿和铜塔前。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据《清凉山忘》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13省布施,用10万斤铜铸成。妙峰大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山,一座在五台山,规格样式一样。前二者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国内汉存的。铜殿前下方左右两侧,各矗立着一座铜塔,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成。这里原有五座铜塔,隐含五座台顶,可惜中间三座被日军侵华时盗走,只有塔基在原处。

藏经殿,俗称后高殿,如今陈列着陶、木、金、石等多种文物珍品和书画艺术品,包括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旃檀佛,南北朝时期的石雕观音菩萨和侍理菩萨,北宋开圭年间印刷的雷锋塔藏经,宋末元初赵子昂夫妇画的马和观音菩萨,明代沈周画的关云长,明代下去鹏在菩提树叶上画的十八罗汉,清代烧瓷济公和尚像和苏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财童子和观音菩萨,铜铸刘海戏金檐和四十八臂观音,以及水晶塔、银制塔和各色景泰蓝供器等。在诸多的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华严经字塔。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上书华严经80卷,计字600043个,经文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系清康熙年间苏州三宝弟子许德心用20年功夫书成。

显通寺内第三层的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厅堂十分宽敞,不仅可容纳本寺僧人在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聚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塔院寺

是台怀镇十分引人注目的建筑,游人一到台怀即能见到塔院寺内高高耸峙的大白塔,这是五台山标志之一。塔院寺因塔得名,人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寺占地1.5万平方米,有殿堂楼帛120余间。大白塔,按佛家正统的叫法是佛舍利塔。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练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分布给中国的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砖结构大白塔,塔基为正方形,通高75.3米。塔身状如覆钵,造型优美。塔顶上盖铜板八块,按八卦安置。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院寺大白塔东边还建有一座文殊发塔,高两丈余,传说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藏在里面。

大白塔北侧,有一座面宽五间,高两层的木构建筑,叫大藏经阁。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2万多册,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间2千多册经卷为善本。

在大白塔底座南侧的一个石洞里有佛足碑,刻在召上的佛足印长50多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干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碑身下端刻着一殷文字说,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对他的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

万佛阁

塔院寺山门石阶东侧是万佛阁的入口。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23间。主要建筑有3座,即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1617年)创建,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萨,左侧立地藏王菩萨的弟子道明和尚,右侧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5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殿内下层和楼上左、右、后3壁都立有木制方格,放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此殿名万佛阁。

坐北向南的五龙王殿创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年间,殿内供金脸五龙王,俗称五爷,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古戏台在五龙王殿对面,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设置的。每年六月大会,这里都要大开殿门,在台上演出民间戏曲,让五爷居中赏戏。

殊像寺

坐落在塔院寺和万佛阁西南不足1里的地方。在寺外牌楼前,有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历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

殊像寺创建于元代,明代弘治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候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现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50余间。寺内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三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大殿内有文殊菩萨塑像,高约9.3米,如出神工,远近闻名。

文殊大殿内三面墙壁上的五百罗汉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

罗睺寺

罗睺寺在塔院寺东。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罗睺罗,后来,罗睺罗15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寺就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儿子而建的。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相传,万历皇帝的父亲驾崩时,万历皇帝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让与皇亲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将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宫,锁到昭阳院。李娘娘悔叹不已,便在佛前许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将来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台山的罗睺寺(当时名落佛寺).后来朝臣杨波、徐彦昭等人扶持少主当了皇帝,李娘娘还愿重建此寺。清康熙年间,该寺由青庙改为黄庙,住口族喇嘛。

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10余间。门旁有石狮子一对系唐代遗物。五台山中心区的唐代的石雕卧狮仅此一处。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

山门内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第三座大佛殿里供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人间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养菩萨。

罗睺寺最吸引人的景观是“开花现佛”,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殿中央有一木制彩绘大莲花。莲花茎部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平时,莲瓣紧合,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了出来,世称“开花现佛”。

十方堂

罗睺寺山门东侧是十方堂,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清代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信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睺寺担负。

十方堂有三进殿宇,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殿堂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钟鼓二楼。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第三层殿面阔5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遭光版藏文《甘珠尔》经。

圆照寺

显通寺钟楼前上方,沿灵鹫峰山脊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圆照寺。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现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计有殿堂80余间。寺院的地势较高,可以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圆照寺的山门特别,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朝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人山门,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是大雄宝殿,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一通。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5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印度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印度高僧宝利沙者的舍利子。明永乐初年,宝利沙者来中国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为国师,赐给金印。宝利沙者来到五台山,在普宁寺坐静修行。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宝利沙者请入北京,面授宣扬佛法事直。朱瞻基劝宝利沙者住在北京,宝利沙者执意要回五台山,皇上没有许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宝利沙者在夜间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该劝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时建寺,名真觉寺;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蒋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就住在此寺。

广宗寺(www.xing528.com)

沿灵鹫峰山脊的石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就是广宗寺,俗称铜瓦殿。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广宗寺布局小巧紧凑,紧挨道边的天王殿。供有弥勒菩萨。穿过天王殿,面迎铜瓦殿。铜瓦殿是该寺的主殿。木结构,上覆铜瓦。殿内佛坛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大殿两壁供有铁铸十八罗汉。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育一座墓塔,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他精通藏文,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广宗寺是法尊法师出家的地方,所以他的灵骨塔建在这里。

菩萨顶

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菩萨顶,金碧辉煌,富有皇宫气派。耸立在一百零八级台阶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中门的大匾上,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灵峰胜境”。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时,改为真容院。宋景德年间,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初年改建,易名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明万历年间重修,菩萨顶占地9100平方米,有殿堂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大寺院中又分几处小院落。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情顺治十二年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巡抚、总乓、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

步入山门,第一处院容是天王殿、大佛殿以及东西配殿构成的前院。大佛殿和文殊殿又构成一个中院。前院西配房檐台旁,有一口直径5尺的大铜锅,后院还有两个同样大的铜锅。这些锅只有在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才能派上用场。

从前院往东拐,又有一个东院。正房过厅里和东后院圆亭内,各矗立着一通整块汉白玉四棱柱碑,为全五台山第一。砷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藏、满四种文字,是乾隆亲笔御题,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六月十四,全山的喇嘛们头戴各种面具,身穿各种服装,念着护法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睺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尘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趋,吹奏佛国音乐,热闹异常。

黛螺顶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群以东的陡峭山脊上,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山脊而上。从南路上黛顶,在山脚下先经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出土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3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5间左右的大殿。

黛螺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之处。整个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各有一尊文件菩萨法像,人们转遍五座台顶,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黛螺顶则集中了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来到这里,一次就能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叫“小朝黛螺顶寺,又名青峰顶。占地3000千平方米,计有殿堂憎房20余间。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为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盘坐模样,而是站立佛坛之上。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件,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再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再右厕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

寿宁寺

寿宁寺,在台怀中心寺庙群以西。从台怀腹地远远望去,寿宁寺山门前东侧的鼓楼背衬蓝天,因楼的四根立柱被遮挡,好像楼头凌空浮起。

寿宁寺创建于北齐,以后各代屡修,现存寺庙建筑有钟鼓楼、殿宇、僧舍等30多间,寺内有元代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碑记。

发生在这里的“王子焚身”的事流传广泛。据说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三子连年带兵打仗,后来负伤。他看到战乱带来的灾难,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天保七年(556年),他得了重病,几番医治无效,便来到五台山。后来受一位梦中老人的指引,王子于此山脊较平缓地带点燃干柴,举身赴火,以焚身来超度自己。在焚身的火光中,菩萨现形。

灵应寺

灵应寺,位于台怀中心寺庙群以南,坐落在梵仙顶。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仅有十余间楼殿房舍。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最佳位置。有些台怀附近的居民和外地游客都特意安排在农历九月九日登临灵应寺,因为《续齐谐记》上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猪、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碧山寺

从台怀向北延伸的公路渐渐升高,一直通向连接北台顶和东台顶的山凹口鸿门岩。在鸿门岩山口,公路沿台顶北麓盘旋而下,入繁峙县境,向东又岔出一条公路,指向东台望海峰顶。

台怀北路的寺庙,部分布在台怀附近向北的公路边上,有七佛寺、集福寺、碧山寺等,这些寺庙在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上各有特点,其中最著名的寺庙是距台怀中心区一公里远的碧山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寺。这个寺庙有如下三个特点:凡南来北往的游方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碧山寺广结善缘,聚集高僧名师,在东南亚国家亨有一定的声誉,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名师给各地来的僧人开讲经法。民国年间,在国内外佛教界颇负众望的虚云、圆瑛、印光三位法师都曾在碧山寺开座讲经,他们还出国讲经传法,美国的禅宗就是虚云弘扬的。现在,寺内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教徒捐赠的铜牌、火典以及从缅甸请来的玉佛像。

碧山寺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第一迸天王殿,所有圣像都装在龛内和壁窗内,与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装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掸师,都曾在这里讲述经法。

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戳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左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弥勒、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立菩萨;右壁从后墙向门窗前依次排列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辩音、普觉、贤善首菩萨,门两边各立一尊金刚。

民间传说杨五郎出家就是先投碧山寺,后又到离碧山寺不远的太平兴国寺。

第三进大殿叫戒殿。殿内正中没有青石砌成的戒坛,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这里一直是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沸。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全部三藏经,计7500余卷。大殿正中靠后墙,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弥勒佛不像一般塑像那样盘腿打坐,而是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上,称为“弥勒下生”。

集福寺

集福寺位于台怀中心区以北,距台怀寺庙群1里许,有殿堂僧房80余间。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创建于清代,属于喇嘛庙,寺宇建筑呈藏式格局。该殿坐西向东,殿分三进,两侧配以廊房。后殿右侧的南配殿内,供有一尊很特殊的圣像,即杨五郎塑像,原来五台山北台脚下的太平兴国寺曾供奉五郎像,一般称太平兴国寺为五郎祠,太平兴国寺现已不存,今人出于对杨五郎的崇敬和怀念,于集福寺内新塑了五郎像。

普化寺

以梵仙山为区界,北面依次是高耸云天的北台顶,中台顶和“台内五峰”围抱的寺庙中心区。南面,是又阔又长的清水河谷。从梵仙山眺望,普化寺,南山寺直收眼底,镇海寺、明月池、龙泉寺、金阁寺、观音洞、佛母洞也依稀可辨。台怀南路寺庙较之于北路寺庙,规模大、范围广,建筑和雕塑工艺水平高。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普化寺、南山寺、金阁寺等。

普化寺位于台怀中心寺庙群南1公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殿堂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护院,计有殿堂楼房100余间。普化寺原称玉皇庙、帝释宫,现存寺庙系民国年间重建,其装饰精细的楼廊式格局和汉白玉石雕,体现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部有仿木建筑的砖檐雕,中部影壁墙嵌有三块圆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须弥座,雕有人物、花卉、古器械等。影壁墙上嵌的圆形石雕,正中一幅为“福寿三星共照”,北侧的一幅为“周文王请姜太公”,这堵高大影壁,精雕细刻,是五台山寺庙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从影壁左侧的砖券洞入院,看到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额立一块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门并开,前檐上镌刻有“法轮常转”四字。殿的柱础、槛墙、中门券口、墀头角柱石上都为石雕。这些石雕是民国年间南山寺九宫道首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因此该寺与南山寺石雕内容一样,都有道教色彩。殿内两壁供四大天王,与四大天王并坐着“哼哈”二将。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其装修精细而华丽。殿内主供释迦牟尼,旁有文殊、普贤,两壁供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上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为五台山塑像中仅见。

南山寺

从台怀中心区南下至杨柏村,转向西过清水河,行数百米,就来到南山寺坐落的山脚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有殿堂300多间。南山寺整个院落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极乐寺,上三层名佑国寺,中间一层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

南山寺创建于元代;寺内现存有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所立碑,当时称“大万佑国寺”。清光绪九年再行修建。民国初年由东北信徒捐资,该寺住持普济和尚将原有的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三处台建在一起,称为南山寺。普济圆寂后,寺院修建并未停止,直到“七·七事变”才被迫停工。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特别是寺中的各种石雕,兼有佛、道、儒三家内容。步入寺内,回栏曲径、亭台楼阁,多有石刻,且题材多样。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像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群体建筑是很少见的。

南山寺建筑依托山势,层次高低分明,错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从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级石阶,台阶尽头的高台上,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楼,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都刻有楹联。碑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东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极乐寺”匾额,殿前立元代石牌一通,清代石碑数通。大院正面坐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现存塑像设置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为泥塑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两个大弟子,背后卷起凹石,表示山洞,十分生动。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菩萨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种姿势,下踩一朵莲蓬,身边跟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大殿两则的泥塑十八罗汉,其工艺水平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宝殿内同类塑偈中首屈一指。十八罗汉所靠的山墙内壁上有壁画,左侧壁画为释迦牟尼佛传记,右侧壁画为唐僧取经。

从大殿左侧的台阶登高而上,便来到三座大殿高低重叠的佑国寺,这里的石雕内容最丰富,包括花卉、动物、吉祥图案,以及“福禄寿三星”、“琴棋书画四长者”、“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伯牙抚琴”、“苏武牧羊”、“牛角挂书”、“孟母择邻”、“朱买臣负薪”、“太公钓鱼”、“吹箫引凤”、“三顾茅庐”等神话、历史故事,堪称中国近代石雕艺术博物馆。

栖贤寺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各口,距台怀镇约5公里。寺院建造在悬崖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间殿堂,当中一间为穿堂,接着便是岩壁下的短窄石阶通道,通道中段,外侧凸起的岩石上建有六角亭,称为观音亭,亭檐下的横妨上有三幅画,表现的都是观音显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兽威胁的凡人。中殷傍岩壁筑7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很贴近,院道不足1米。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六位一组,均呈日常生活状,富有凡世情趣。

通道终极,是山崖中腰的大岩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间,出檐翘扬。殿内主供八臂十一面观音,观音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变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喇嘛教祖师宗喀巴。殿后左侧有一小洞,传说这里是清康熙年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避难静坐的地方。此外还有传说该寺中部岩畔的建筑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坐静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地。

龙泉寺

龙泉寺坐落存南山寺对面的车沟,坐北向南,距台怀镇5公里。

龙泉寺东侧的沟凹有一眼山泉,泉水清如玉液,称为龙泉。龙泉寺处在中台顶脚下,由九山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们也把这里叫九龙岗。

龙泉寺的胜景,是山门前精致壮观的石牌楼。石牌楼后侧配以大石狮,两旁配以石幡杆,后面连接石拱桥,一色的汉白玉。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两个耳楼头下傍,四根方住插入四个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而稳固。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的珍宝。石牌楼的前后垂檐和三门的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两龙飞腾在团团白云中,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爪和三头等,雕得恰到好处,富有质感,雕工纷繁而脉络清晰。插有四根方柱的四个石礅一字排列,外边的两个顶端为下卷莲瓣形,内里的两个顶端各雕有20多个石狮,石狮在四周围着,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四个石礅的四个侧面,都雕有龙纹图案。四根方柱前后抵顶的八根斜圆柱,柱上都雕盘龙,称绞龙柱。圆柱底及顶端,也都雕以龙头或整条的龙。牌楼通体刻着大小80多条龙。如果把南山寺的石牌楼和龙泉寺的石牌楼作一比较,前者的特点是雄壮敦实,后者的特点是精粹华丽。两者各有千秋。

龙泉寺石牌楼后蹲着的大石狮,造型也很生动。石狮颈上的圈带系有响铃,胸前挂有穗缨,毛发卷曲,双目圆睁。右侧的石狮,左前爪接着一头小狮,小狮侧躺着,嘴咬大狮胸前的穗缨,四个小爪和大狮的大爪相搭,活灵活现。

汉白玉石牌楼坐落的平台左右前后围以青石栏杆,下接一百零八级青石台阶,石阶底处,有一座细磨青砖照壁。照壁正中,嵌有汉白玉石雕,可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石雕示意图”。

龙泉寺中轴线上排列有三重大殿,第一重大殿为天王殿,殿内除有弥勒佛、韦陀、四大天王外,还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第二重大殿叫观音殿,正中供观音菩萨,左右供文殊和普贤菩萨,两壁供十二圆觉菩萨。观音殿后墙的台阶通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供释迦佛和十八罗汉。

天王殿右侧还有一个大院,从院中的过门殿穿入院后,就可看到巍然壮观的普济墓塔。墓塔为纯汉白玉建筑。坐落在一个石砌方台上,在粗大的塔圆腹上,还刻有经文,东西南北四面,各刻一尊弥勒佛像。普济和尚死于民国六年,曾自称是弥勒佛转世。

龙泉寺依山而筑,共有殿堂160余间,寺前三座山门并排,各自独立,人内又有券洞通道将各处院落匀连,其布局结构极得地形之妙。

金阁寺

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处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了。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公里。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从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被诏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了金阁寺。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圣名,在金阁寺修建中,由印度那烂陀寺纯陀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三藏法师不空是唐玄宗时从印度来的,后来中国的几代帝王,都对他十分优礼。当年秋金阁寺落成后,不空回京师,唐代宁迎入城。三藏法师不空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不空离开五台山后,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因此,历史上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民国复修,现有殿堂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二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为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铜铸,外补薄泥,然后贴金。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抱宝剑,据说,这是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去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我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住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金阁寺前立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和三十七年石碑2通,又有民国二十四年石碑1通,民国年间的碑记对金阁寺历史及观音造像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二皇。

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甲。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苍翠的占松、杉树和杨树掩映山寺。漫步林间蹊径,听飒飒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有幡杆、石狮、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

镇海寺有殿堂楼房100间。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是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

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自清康熙皇帝后,被历代皇帝尊为国师。第十五世章嘉活佛名叫饶被达尔计,住北京松竹寺,每逢夏季来五台山镇海寺避暑坐静,后来他将镇海寺改为黄庙。章嘉饶被达尔计乾隆年间圆寂于北京,灵骨运到镇海寺,以后各代章嘉,均常住镇海寺。第十九世章嘉活佛,即末世活佛被袁世凯委任为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黄教的首领,并赠予马队壮威。后又被民国政府委任为国大代表,奉为国师、西北蒙旗宣化使,北京设公署,镇海寺设行署。这个末世活佛在五台山拥有极大权力,镇海寺也相应地有大量的庄产,据民国二十五年统计,镇海寺收租高达八万多石。“七七事变”后,末世章嘉活佛离开五台山去南京,后又到了台湾。

观海寺

位于镇海寺下端清水河东侧的山谷内,亦称明月池。

观海寺坐北向南,站在寺背后的山凹处,可望到清水河西侧的镇海寺,山凹下的滩地中是传说为镇住海眼所建的宝塔。观海寺和镇海寺部有一个“海”字,均与山脚下原有“海眼”的说法有关。所谓海眼,实际上是过去山洪暴发清水河猛涨时,于河道缓而宽的黑崖湾迂回漫开,观之如海。山凹处“观海”,山凹下建寺,故名观海寺。镇海寺前建有镇海塔,观海寺内供金刚菩萨手托日月,都表达了古人驾驭自然的愿望。

观海寺创建于北魏,属于五台山历史悠久的古刹。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侧配以僧房,围成一处方院。大雄宝殿正面3间,前装板壁,后装格扇,装修较为特殊,金刚菩萨殿正面3间,殿内的金刚菩萨造像奇特。菩萨为黑脸黑身,伟岸高大,右脚登地,左腿屈起,脚踩风火轮,呈“金鸡独立”形。菩萨的脚腕、手腕戴镯,双耳戴环,腿上筋肉暴起,面部一副坚毅刚直的表情。头上又有头,叠至九个,伸出十八臂,皆执法器,所以此像又称“九头十八臂黑金刚菩萨”。菩萨的臂上缠绕长蛇,手中分别托日、月、法轮和钵,执弓、箭、剑、翻天戟、法铃、法绳等,望去一派驱使日月、法力无边的神态。佛家称文殊菩萨有“三十二相”,这位就是文殊菩萨显金刚法像,是文殊应化身之一。观海寺后来改为明月池,据碑文称,“以殿后有池,池中有泉,临之者,每见其月光,以是之故改之也”,《清凉山志》称“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以为灵迹,游人从后殿绕到西配房后,可观赏到明月池,池边砌成圆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渗出,近前下望,有如一面圆镜。当雨水旺季,地下水上升时,满池清澈玉液,可映月影于池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