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据白兴良先生统计,宋代书院多达638所[68],其中最著名者有4所,即: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史称“四大书院”。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在白鹿洞扩建校舍,定名为“白鹿洞书堂”;宋仁宗时期扩建为“白鹿洞书院”。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建白鹿洞书院。宋代的岳麓书院,亦称“岳麓精舍”,是湖南的高等级学校,居于“潭州三学”的上层。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

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唐会要》记载:“开元五年(717年)十一月,敕于秘书省昭文馆,兼广召诸色能书者充,皆亲经御简,后又取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已(以)上子孙,各有年限,依资甄叙”[63]“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64]。这就是说,717年唐玄宗命昭文馆招募擅长书法者协助整理馆藏图书,后来又征用官宦子孙担任这项工作,718年昭文馆更名为“丽正修书院”。721年,丽正修书院藏书已经达到81990卷[65];731年,改称“集贤殿书院”。《新唐书》记载:集贤殿书院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66]。由此可见,集贤殿书院的职责只是管理皇家图书,为皇帝提供立论的经典依据,可视为唐代御用学术机构,但并不是学校。此后民间私人图书馆及私学慕名自称书院,逐渐演变为民间办学形式。据专家研究,唐代号称书院的学校已有34所,其中见诸《全唐诗》者有11所,另有23所见诸地方史志[67]。北宋推行学田制后,民间书院大量兴起。据白兴良先生统计,宋代书院多达638所[68],其中最著名者有4所,即: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史称“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一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原为唐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读书处。李渤当年曾驯养一只白鹿相随,人称“白鹿先生”。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后在此修建台榭,号称“白鹿洞”。南唐时期改建为“庐山国庠”,俗称“白鹿国庠”,聚集学生约100余人,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中心。《南唐书》记载:“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聚集各种书籍),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69]这就是说,南唐庐山国学开设于国子监之后,规模也与国子监相当,有学生数百人。当时主持庐山国学者,是“精究五传,旁贯数经”[70]的大儒,名叫朱弼。朱弼足有残疾,人称“跛子先生”。南唐末年,朱弼以国子监助教主持庐山官学。当时政局动荡,“学官旷职”[71],学生卢绛、诸葛涛、蒯鳌尤其不守学规,成天“事饮博(喝酒赌博),多横逆”[72],学校风气不正。“及(朱弼至,性本严重(要求严格),动(常常)执礼法。每升堂讲释,生徒环立,各执疑难,问辩锋起,(朱)弼应声解说,莫不造理。虽题非己出,而事实连缀,宛若宿构(好像昨晚就已经准备好讲稿)。以故诸生诚服,皆循规范,(卢)绛等稍稍引去,四方肄业者多造焉。”[73]

977年,周述出知江州(江西九江市),奏请赐《九经》,并筹资购置学田,继续在白鹿洞办学。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在白鹿洞扩建校舍,定名为“白鹿洞书堂”;宋仁宗时期扩建为“白鹿洞书院”。1179年,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江西九江市星子县),曾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学,并奏请宋孝宗赵昚(shèn)御书赐匾,使书院声名大振。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建白鹿洞书院。此后历经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堂、明世宗朱厚熜(zōng)、明神宗朱翊钧等多次维修,直到清代仍然是著名书院。

岳麓书院

二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潭州(长沙市)岳麓山,前身是唐末僧人智璇所建的寺庙学校。975年,知州朱洞将岳麓山寺庙学校改设为岳麓书院。999年,知州李允设置学田,使岳麓书院办学规模扩大到60余人。1012年,湘阴名儒周式出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书院声名鹊起。1015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周式,授以国子监主簿。周式要求回岳麓山办学,宋真宗乃题写“岳麓书院”匾额,并赏赐衣物鞍马,以褒奖周式的办学功绩,从此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再次扩建岳麓书院,聘请名士张栻(shì)主持办学。张栻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子,1133年出生于绵竹(四川德阳市绵竹市);1137年张浚贬任永州(湖南永州市),张栻随父定居于此。张栻幼承家学,后来师从名儒胡宏,潜心研究理学,成为一代宗师,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身后又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祀于石鼓书院七贤祠,号称“石鼓七贤”。1167年,朱熹从福建到湖南拜访张栻,与张栻一道讲学,岳麓书院的学生顿时达到上千人,被誉为“潇湘洙泗”。所谓“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是孔子家乡的两条小河,孔子当年讲学的杏坛就位于两条河水之间。宋代的岳麓书院,亦称“岳麓精舍”,是湖南的高等级学校,居于“潭州三学”的上层。所谓“潭州三学”,即:潭州州学、湘西岳麓书院、岳麓精舍。《宋史》记载:“潭(州)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州人号为‘三学生’。”[74]1275年,蒙古军围攻潭州,“时城中壮士皆入卫临安(杭州市),所余军仅四百五十人,老弱泰半(老弱占三分之二)”[75]。守将李市(fú)礼请岳麓书院名师尹谷出任参谋,“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仍然坚持不废学业)”[76]。城危之时,尹谷“纵火自焚”[77]“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激死义者(许多学生受到感召死于义战)”[78],元将阿里海牙攻入潭州之后,焚毁岳麓精舍。1286年,学正刘必大重建岳麓书院。此后岳麓书院又多次毁于战火,多次修复,始终盛名不衰。清代康熙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后,乾隆帝又御赐“道南正脉”匾额,岳麓书院的办学盛况更是有增无减。

三是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也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是后晋人杨悫(què)创办的“南都学舍”。杨悫出生于虞城(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是五代末年著名的民间教育家。杨悫死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扩大办学规模,“请益(请教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进入尚书省掌理国政)”[79],南都学舍声名大振,但戚同文本人却始终埋头于民间教育,“生平不至京师[80](www.xing528.com)

1009年,“(应天)府民曹城(诚)即(戚)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间),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81]。宋真宗“诏赐(匾)额为本府书院,命(戚)纶(戚同文次子)子奉礼郎(戚)舜宾主之(命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担任奉礼郎主持赐匾仪式),署(曹)诚府助教(任命曹诚为应天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举之(委任知府幕僚为应天书院院长)”[82]。这就是说,曹诚续建的南都学舍,得到宋真宗褒奖,从此就以应天书院闻名于世。

应天书院

北宋名臣范仲淹年轻时苦读于应天书院,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1027年六月,范仲淹离职守制期间,受应天知府晏殊的委托,曾一度主持应天书院,于书院的发展多有建树。1034年,宋仁宗正式将应天书院改称“应天府书院”;1043年,宋仁宗又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河南商丘市)国子监,与西京(洛阳市)、东京(开封市)的国子监并立为全国最高学府。1126年,金军南下入侵,南京国子监被焚毁。1531年,明代御史蔡瑷重建应天书院。1579年2月17日,明神宗朱翊钧“诏毁天下书院。先是原任常州(江苏常州市)知府施观民,以科敛民财,私创书院,坐罪褫(chǐ,剥夺)职。而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等府书院六十四处”[83]。1601年,归德府重建应天书院,为纪念范仲淹掌教应天府学,改称“范文正公讲院”,亦称“文正书院”。明末清初,文正书院毁于战火。1658年,归德府推官符应琦再次修复文正书院。1748年,归德知府陈锡格又将文正书院改称“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四是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其前身是佛教寺庙。484年,北魏孝文帝在此兴建嵩阳寺,僧徒多达数百人。隋代初年,晋王杨广出镇扬州,“亲执弟子之礼”[84]召见道士王远知,将嵩阳寺改建为嵩阳观。683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出访王远知的徒弟潘师正,“高宗与天后(武则天)甚尊敬之”[85],随即将潘师正的居所改建为“崇唐观”,并另为潘师正修建“精思观”,同时将嵩阳观命名为“奉天宫”,升格为皇家行宫周世宗柴荣将奉天宫改称“太乙书院”。996年,宋太宗赵光义将太乙书院改称“太室书院”,并亲赐匾额,从此著称于世。1035年,宋仁宗将太室书院扩建为“嵩阳书院”,赐学田1顷。1038年,宋仁宗又赐学田10顷,扩大嵩阳书院规模。1075年,端明殿学士司马光贬任嵩山崇福宫提举,开始到嵩阳书院讲学。1100年,理学大师程颐任职西京(洛阳)国子监,讲学于嵩山书院。据《宋史》所言,程颐“平生海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86],嵩阳书院很快成为弘扬“洛学”的讲坛。此后嵩阳书院历经元明清各代重建,学田扩充到1750亩,生徒达数百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