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层面。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生态卫生旨在保障人体健康、居室健康、农田健康、环境健康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倡导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因此,在生态城市中发展农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旨在采用整体论的系统方法,促进综合性的行政管理建设一类高效的生态产业,使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建立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层面。

(一)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包括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如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水、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2)能源

节约能源,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3)交通

发展电动车和氢气能源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水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二)生态卫生

生态卫生指人居活动中产生的粪便、垃圾、污水等废物的排放、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技术、设施、方式,以及生态规划、管理的办法和能力建设手段。生态卫生旨在保障人体健康、居室健康、农田健康、环境健康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倡导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1.推广生态卫生厕所

生态卫生厕所是指能充分利用资源、污染物自净和资源循环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类厕所。生物自净、物理净化、水循环利用、粪污打包等类型的生态卫生厕所已经出现,应该结合城市需求,在城乡接合部、新建住宅、郊区、乡村,特别是旅游景点、临时会馆等场所,选择合适的生态卫生厕所进行推广应用。

2.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

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是改善城市生态卫生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城市各个区域应因地制宜,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装,加强垃圾品种分类知识的普及,对家庭产生的处理不了的生活废物进行集中处理。

3.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www.xing528.com)

大力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对已建成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应加快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继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的原则建立投运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水平,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三)生态产业

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态产业分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个方面。

1.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优化从原料到产品、副产品、废物直到最终归宿的全部物质的循环,突出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多层分级利用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将传统产业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或控制污染产业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末端治理”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归利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其产出包括产品(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和人才产品)、服务(售前、售后和生态还原服务)和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和认知文化)。

加快产业转型,改造和创立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模拟食物链的原理,将产业之间进行连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针对不同城市发展概况、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主要资源条件等内容,建立科学的产业体系,发展行业类、综合类、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对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

2.生态农业

生态城市追求“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因此,在生态城市中发展农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农业对城市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还是一种愉悦市民身心、调剂市民生活的景观;一种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生态城市要将自然融入城市,让市民充分地贴近自然,其最好的形式就是将农业融入城市。农业的存在并合理发展,对于健全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具有不可或缺、不可低估的作用。

生态城市中所追求的生态农业必须首先强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只是一个次要的目标,必要时甚至为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考虑经济上的得失。这样一种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位置上属于城市中农业及一部分环城市的农业,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田园中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功能上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集休闲、旅游、科普、生态、经济等多功能于一体,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类型上可分为家庭及建筑物点缀型、市区镶嵌型、城区穿插型、近郊型、远郊型等。根据其功能生态城市可分为休闲娱乐型、绿化隔离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教育型、生产型等。

3.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的生态化。城市是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地域,第三产业往往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与社会的活力,也反映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因此,也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主要是直接向居民提供服务的,也往往因此接近或穿插在城市的居民区,与市民的生活具有直接的关系并构成直接的影响。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业服务、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

(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科学发展观,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并且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加强部门协调,强化综合管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等基础条件,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引导,做好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传承历史文脉,结合不同城市特点,开发特色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产品,如乡村游、民俗游、文化游、红色游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推行功能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所谓功能经济是鼓励企业不以利益作为经营目标,而是以服务功能为目标;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同时,也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物流业就是以服务功能为主体的产业。例如,秦皇岛在建设生态第三产业时,注重加快各个物流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电子口岸、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功能性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景观

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

生态景观的整合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应结合城市地域特征,开展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充分体现城市的特色优势,按照不同层次对景观进行整合,合理布局,合理利用资源,通过生态景观整合建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兼顾绿地建设发展需求,为绿地建设留有一定空间和余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挖掘自然地貌、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地域特征的同时,提高绿地品质,使生态效益最大化,提升市民及游客的满意度,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生态文化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体制文化建设、认知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和心态文化建设等。生态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根据城市地域特色,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与监管措施。

(2)加强居民生态教育:通过宣传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知识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

(3)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活动、资源回收利用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来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