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霞街道:余姚北部城市中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朗霞街道:余姚北部城市中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霞街道位于余姚市北部,东毗低塘,南连阳明街道和马渚镇,北面与小曹娥镇及慈溪市周巷镇相连,西面与泗门镇接壤。整个街道长达700米,商贾云集,百业俱兴,地名开始简称“廊厦”。2003年朗霞撤镇改街道。朗霞街道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几年来根据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街道与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合署办公,加快了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区建设步伐,街道城镇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位于朗霞街道的中国裘皮城朗霞的庙会也很有名气。

朗霞街道:余姚北部城市中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朗霞街道位于余姚市北部,东毗低塘,南连阳明街道和马渚镇,北面与小曹娥镇及慈溪市周巷镇相连,西面与泗门镇接壤。辖区面积4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219人,外来人口30000余人。该街道地处姚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略有少量山丘,为四明山余脉。街道内有大小河流206条,总长163.8公里,长泠江、临周江、大塘江为主要河道,支流互通,属于典型江南水乡。

南宋时期,这里是一片海滩,虽然多次修筑石堤,但常常溃决,沿海各地都受其害。到了元代,随着人口生息繁衍和外来居民的迁入,种植业、煮盐业海鲜捕捞业迅速发展。明代属开元乡,原有海滩变成沙地,开始种植棉花、桑麻。到明末清初,由于各行各业发展,开始形成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康熙年间,此地就有徐家廊厦之称。随着海塘向北推移,盐、渔业北移,植棉业不断扩大,宁绍等地的工商业者陆续于此经营,市肆便开始兴旺起来。到了道光年间,廊厦街市已基本形成。整个街道长达700米,商贾云集,百业俱兴,地名开始简称“廊厦”。

民国初期,由于人口和耕地的不断增加,开始设置廊厦乡。邑中名流曾为清代举人的杨儒鸿说“廊厦”字眼太俗,取其谐音,改为“朗霞”。自1928年改为乡(镇)保甲制后,朗霞乡的面积达40平方公里之多,下有84个自然村,人口4398户,总计人口19498人,耕地4.2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改为行政村,全乡共有15个行政村,隶属于泗门区。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又将天华,新新和朗霞3个大乡合并为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出改为朗霞公社。1983年改称为乡,1986年朗霞乡改为镇。1992年撤区并镇,又将新新、天华两乡并入朗霞镇。2003年朗霞撤镇改街道。现有龙王堂、西墟、邵巷、镇西、新南王、熊家街、赵家、新新、天华、天中、朗霞、杨家、干家路等13个行政村和1个朗霞居委会。

朗霞街道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几年来根据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街道与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合署办公,加快了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区建设步伐,街道城镇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域内有人文古迹44处,现部分已毁,尚存主要有:弥陀寺,位于干家路村的东干,距329国道线约200米,前身为明永乐年间的安仁寺,现存建筑建于1920年,寺前原有4人合抱古樟四棵匾为沪上书画名家王震所书。寺内有民国时期教育部部长,邑人蒋梦麟撰写的“信教自由,中西一律,劝人为善,儒释同源”联语。1995年扩建,现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是余姚第一批旅游景点,姚城重耍的佛事活动中心。

符氏宗祠位于天华老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厢楼组成。大厅与门厅中间为天井,门厅为七开间,大厅为五开间,上悬“符氏宗祠”匾额一块,东西厢楼各三开间,用材粗壮,装饰雅丽,雕刻精湛,线条张弛有度。堪称精品,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东祠堂建筑。

天华村符氏宗祠

在朗霞中街有一幢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朗霞人俗称“楼层”,又称“举人府”,是清代举人杨儒鸿旧居,杨家人又雅称“汲修书屋”。汲修书屋是一幢坐北朝南五间马山头二层楼房。杨儒鸿的父亲于清同治年间,在中街创办中药铺“人寿堂”,勤俭创业,经营有方,其子杨儒鸿于清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杨儒鸿的父辈及他们的子孙,个个都有爱书如命的习惯,历代古籍均藏于此楼,至“文革”前仍有石印善本近百种上万册,以及书画挂屏,诗稿文集,但均在“文革”期间散轶一空,至今所剩无几。

徐家大屋位于新新村泥堰头。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它是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由南往北依次为台门、前进、后进。前后进各11开间,古宅规模较大,结构简洁,保存基本完整,后进檀木下窗雕刻精细,图案富有姚北地方特色,宅内原有金桂、银桂各一株,现有银桂树已有200余年,为余姚市古树名木。

新新公司位于新新村小王家,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姚北重要的地下联络点,在掩护革命志士、联系地下工作、保存党的力量、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霞人爱喝本地豆浆,“朗霞豆浆”成为一种地域性风味小吃而声名远播,集市边的豆浆摊,也几乎成为朗霞镇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其中最负盛名的豆浆高师徐国番老人,从17岁开始继承父业,足足干了54个年头,掌握了一手制作豆浆的绝技。(www.xing528.com)

位于朗霞街道的中国裘皮城

朗霞的庙会也很有名气。“有囱要许朗霞街,一年菩萨到九城(次)”,这句流传已久的地方民谚,生动地反映了朗霞曾是庙会文化的一方热土。姚北地区的庙会历史悠久,源于何时,已难考证。相传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在这一带抗倭,组织当地民众搞过许多军事活动。正是这些军事活动,为以后庙会的格局起过很大作用。有人认为:庙会中由民间筹办的各种活动,十分类似于当年的军事演习与军事活动。同时,庙会是一种独特的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近百年间,是朗霞地区庙会活动最为频繁与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

朗霞东有一条纵穿南北的长泠江,昔日曾是姚北水路要道,江边有一个叫吴家竹桥的小村,因为江口有竹桥而得名,在这个小村里,世代流传一段与谢迁有关的故事。

谢迁,明代余姚泗门人,于成化十一年(1475)考中状元,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官几十年,清名远播。他的“看鸭先生”、“造承恩第”的故事就发生在朗霞。原来谢迁外婆家在吴家竹桥村。有一年,他到外婆家拜年,连日大雪,正好碰上他父母为他选中的“开盲”的日子,由于大雪阻途,无法到泗门私塾,可日子不能错过,外婆全家商讨后,决定在吴家竹桥拜师。但吴家竹桥村子太小,没有授书的先生。经过郑重考虑,只好请村里的一个看鸭的年轻人作为先生,因他粗识文字,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在“开盲”仪式礼毕,开盲先生要为学生取一个“书名”,这位看鸭先生虽未考中个秀才、举人,可肚子里边却有点货色,他博览群书,看着雅气十足、聪明活泼的孩子说:“你以后就叫谢迁吧,这名字读书赶考、做官都可用。’者,升迁的迁,愿你勤奋好学,读书、赶考、做官步步升迁,迁又是‘迁就’的迁,与‘谢’字连在一起,含有‘谢绝迁就’之意,即为人要学孔孟之道,树立正气,正正直直做人,绝不可对恶风邪气、祸国殃民的人和事抱迁就的态度。”看鸭先生的一番话,在谢迁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他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后来,当他回乡看望年迈的双亲,官船行至竹桥村,碰到恩师,还诚恳请求到他家泗门作客。在此期间,阁老已在为先生筹划建一座五间两层的房子,还给先生买了五十亩良田,让先生可安度晚年。房屋落成后,谢阁老还亲自书写了一块匾送来,匾中间书刻着“承恩第”三个大字。这匾是看鸭先生的荣誉,也是吴姓人的荣誉,所以吴家祠堂里也复制了一块悬在中堂。祠堂也改名为“承恩堂”。这房屋新中国成立后还在,数年后被拆掉,现只剩下一个木榀,几块明代大砖头,其匾也不知去向。

外商在裘皮城内选购裘皮大衣

在朗霞还流传着浙东十人局抗租的故事。1858年,黄李鲍村黄春生组织佃农抗租,以社庙为单位,在余姚和上虞组织“十人局”,总局设在境内石姥山庙,有佃农义军一万多人,配合太平军东进浙江后,总局迁到大岚山。“十八局”先后三打泗门“成之庄”,攻克余姚县城和上虞县城,东进宁波,南至台州,后余部参加太平军,配合慈城太平军首领范汝增,参加姚江北岸慈城西门行动,击毙美国“洋枪队”头目华尔。

朗霞的名人甚多,他们是朗霞的骄傲。

熊汝霖,字西殷,朗霞熊家街人。崇祯四年(1631),考中进土,授福建同安知县。曾在厦门抗击荷兰殖民者,后调京城,升户部给事,屡次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福建按察司。清军入关后,熊汝霖来到南京,官复原职,看到南京小朝廷腐朽不堪,而悲怆离开南京。后在浙东举义旗,起兵抗清,率义军与清军作战大小数十次,虽多次失败,仍然毫不动摇,最终被权奸陷害至死。因其葬身大海,只留衣冠冢在今朗霞封桥。

顾仲彝,我国著名戏剧和教育家,为朗霞河东村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宣传反封建新文化,并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顾仲彝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与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进步人士结识。后任暨南大学讲师、教授,复旦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外语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与于伶等发起组织上海剧艺社,从事抗日救亡戏剧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兼任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校长,因进步戏剧,引起当局仇视,被迫辞去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从香港回国参加第一个国庆观礼,历任上海市文化局电影事业管理处副处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于1965年2月在上海逝世。

(罗利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