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建筑和地域性:江南运河的文化特征及影响

民国建筑和地域性:江南运河的文化特征及影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程居,整幢房屋用地堪称紧凑,平面狭长、纵深并辅以天井,既体现了市镇民居经济、简朴的建筑特征,也反映了乡绅勤俭和务实的秉性。除了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为民国时期全国城市住宅建筑最大的实验基地外,周边城市也有若干成片的里弄住宅区域。镇江等地江淮民居建筑的平面布置同样以纵向轴线统领主干,依序展开。

民国建筑和地域性:江南运河的文化特征及影响

沿运民国建筑遗存数量十分可观,官宦府邸、商贾宅第、店宅合一和普通居民等各种类型皆具,近现代太平天国起义、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等破坏和损毁了无数的建筑,但就其绝对的数量而论仍多于前代。无锡崇安区新街巷30~32号的绳武堂,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依传统形制建造的中型院落式住宅。宅院占地面积约1 600平方米,前后纵向共四进,面阔各七间。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居中三间为大厅“绳武堂”,天井两侧设厢房,东侧设僻弄连贯南北各进。僻弄北端布置厨房、餐室和辅助用房数间。厅的北面隔天井用墙垣分隔。第三、第四进为钱钟书叔父钱基厚于1926年建造的二层楼房四间,平房四间,后又于东侧院内新添建一间平房。因院内植有红梅树,故称之为“梅花书屋”。钱钟书卧室位处门厅西侧的三间平房内,东侧三间为其父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乡课子之所,名“后东塾”。钱宅在格局上因循明清传统的形制,藻饰较为简素。与钱居略显简略的形制和藻饰明显不同的是,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光明村的春在楼则以规模宏伟、藻饰精致而闻名遐迩。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的春在楼系棉布商金锡之耗费黄金3 741两、历时三年而成,是香山工匠的杰作之一。该楼坐西向东,主体建筑由前楼、后楼组成,占地5 500平方米,平面呈多边形。中轴线上依序为东大门,面对前楼。前楼为单檐二居,硬山五花墙,面阔五间达21.8米,带厢楼(两侧书斋、东侧花篮厅);进深九桁带前后轩,共10.8米;楼面高4.44米。脊桁高11.3米。因该厅月梁两端雕镂凤凰图形,故此厅又名为凤凰厅。后楼亲德堂明三间,暗两间。此楼粗观为二层楼,实为三层楼。后楼形制、形式与凤凰厅大致相同,上有两厢房相通。前后楼东北部的花园基地呈南北狭,东西长,在北端墙垣下,构筑临池亭,园内亭台巧妙,花木疏密有致,假山依墙而起,颇有小中见大之意。

平湖市当湖镇莫氏庄园轿厅

运河沿线的中小型居民建筑大都以天井为中心,四周或前后布置房屋。如基地面积许可,建筑平面布置仍然采用沿纵深的方向布置一、二进建筑单元,平房、楼房各具。金山县(现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程氏祖居位于和平坊151号(今和平街151号),是现代画家程十发的祖居,系其祖父程子美、父亲程欣木的居住地。宅约建于清晚期,坐东北朝西南,呈前后递进布置状:前面临街为平房一层,后面二层楼房,中间设一小天井,共计5间房屋,占地面积110.45平方米。房屋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平面呈纵长型,宽约4.7米,纵23.5米,呈前低后高状。前屋设两个开口:西侧的单门为备弄出入口;东侧为六扇大门,为其祖父问诊行医之处。过天井后的后楼平面呈L形,一侧为厢楼,由此在东北向构成一约8平方米的小天井,楼居底层房屋为隔扇门。综观程居,整幢房屋用地堪称紧凑,平面狭长、纵深并辅以天井,既体现了市镇民居经济、简朴的建筑特征,也反映了乡绅勤俭和务实的秉性。

除了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为民国时期全国城市住宅建筑最大的实验基地外,周边城市也有若干成片的里弄住宅区域。杭州市上城区开元路、南山路口的恰丰里就是这一新型住居形式的代表之一。恰丰里里弄住宅群为东西向布局,两条弄堂贯穿三排共七幢,住宅坐北朝南。第三至第七幢为独立单元,第一和第二幢之间用门楼连接。每幢建筑由三个对称的单元并联组成,每单元基本对称,左、右各一户,每户前后各设一出入口。二至七单元的平面呈横长方形,进深浅,每个单元的平面纵深依次为大门、天井、主屋、廊道、后天井,各单元间廊道互通,形成一条公共廊道,各单元之间由拱门相连。从平面布置上看,恰丰里住宅的单元以三间两厢为基本模式,即传统的三合院式布局。平面呈纵长方形,面宽8.24米,进深约12.2米,主屋进深约7.1米。入口均设一天井,天井高度大约与二层楼板齐平,主屋后为公共廊道,中设横向楼梯。再往后就是后天井,后天井的东西两侧为左右两户的灶间。在后天井的北向两角隅处各砌筑洗漱台。建筑的前部为二层木结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梁架跨度近9米,梁底标高6.7米,二层为木格栅上铺木楼板。建筑内各间分隔原初为木板壁,后部的辅助用房多为砖混结构,砖柱上置钢筋砼预制板。一层灶间北侧墙体有一砖砌排烟通道径道三层露台,每层及露台的地坪为砼板。廊道面向后天井的外墙一层有一门洞,中设木门。该里弄住宅群的围墙山墙体均为青砖砌筑。南缘沿街围墙白灰粉刷,顶部黑瓦平铺,屋面铺小青瓦,房屋二层开通排六扇长窗,窗套、窗楣与窗台下均以红砖条纹装饰,与铁制窗栅相呼应。东、西两面侧窗局部设外挑阳台,阳台上有简单的几何纹样的水泥栏板。亭子间上层的露台还围有西式的石柱栏杆,转角处设柱墩。入口库门外设半圆形石质拱券,门套内条石门框,配玄黑色厚木板门。

江南运河跨越现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串联吴越,连接江淮和吴语两大语系,虽同处江南,然地理、风貌、习俗、人群等差异却十分明显。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在建筑中自然有着较为明晰的反映。根据建筑的形制、格局和匠作等特征,可以将之分为三类:一类以镇江、丹阳区域为主,建筑形制等与苏中扬州、泰州和西缘的南京等地较为相似,这里姑且以江淮风格名之;第二类以苏州、松江为核心,包括常州、无锡、嘉兴湖州四地,称之为苏州风格;第三类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德清、余杭等县市的建筑,且称为杭州风格。

镇江等地江淮民居建筑的平面布置同样以纵向轴线统领主干,依序展开。不过在平面布置和空间格局中并不一定两两对称或均衡左右,在墙垣处理上习用小青砖砌筑,不复用白粉涂髹;门头上端砖细门楣处尺度也颇为宽大,而入口库门的尺度却又偏于瘦削,门扉上并无苏、湖、松、锡等地竹篾编织的习惯做法,亦少苏松地区习见的砖雕门楼。以镇江京口区米仓巷张云鹏故居为例,该宅坐北朝南,四进九间,庶几每一进均设有一庭院,且布置精妙。第一进即为一横长形小庭园,西侧为厢房,前置旱桥,原上架竹制棚架,藤葛环绕,竹管接水等,现部分已改成铁构。第二进偏东南向大门,三级台阶、门墩左右对称,门额上及两侧砖雕精美。入得院内但见西向设厢房,六扇槅扇门开间。东侧廊道曲径通幽,木构栏杆、挂落围合,居中院内植栽葱郁,绿意盎然。第三进三大间主屋,居中堂屋,两侧各设房间。堂屋室内空间高矗,檐下设雕花板,前檐走廊两侧木栏上雕斫“八仙过海”题材的木雕图案,一层长窗(隔扇门窗)工艺精湛,雕镂也颇为细致。主屋前为大庭院,东西向的粉墙将院落分为东、西两部分:纵长形的西院内连接二至四进,设竹、石、芭蕉和过廊等,意境顿成。东侧廊道环绕,院内枝叶婆娑,绿荫阴翳,古井“枯井流香”和百年香园树,以及清康熙年间“圣旨”汉白玉石刻,13块昆山产的大方“金砖”等遗物,见证了旧宅的沧桑。尤其是第三、四进的护门罩,为镇江所仅存—取护门罩之形而非砖楼之式,呈现出江淮与江南建筑鲜明的风格差异。第四进为家人起居之所。

无锡市北塘区惠山镇祠堂砖雕门楼(www.xing528.com)

镇江市解放路演军巷16号五柳堂,系“陶金记”商号主人陶氏的住宅,前后共七进,占地面积2 000余平方米。房屋均面阔三间,硬山式屋面,前、后进均设置砖细雕刻门楼。第一进为倒座,晚清时建造;第二进为明代楠木厅(正厅);第三进为后大厅,清前期建筑;第四、五、六、七进均为晚清建筑。与第四进平行、另建有一座藏书楼“游经楼”,时间约为民国初年。所以,建筑群的历时性清晰,明、清初、清末和民国初期等不同时期建筑的痕迹明显。目前仅存第二、三、四进和藏书楼。其中,楠木厅结构仍保持明代作法,楠木七架梁,用材粗硕,屋面起架平缓,屋身较低,出檐深远。立柱呈梭状,收分侧脚明显。柱顶有卷刹,上设斗拱,如意形棹木。明间居中采用减柱造,呈抬梁架式,次间山面无脊柱;在两山面的七架梁上用木板封罩,装饰镜屏式框架。明代造园家计成晚年择居润州时撰写的《园冶》中谈到“凡屋以七架为率”,即以七架梁为标准。在七架梁中的“酱架式”中,他指出:“不用脊柱,便于挂画,或朝南北,屋傍可朝东西之法。”[40]意即类如楠木厅类之所以省略中脊柱,其目的一在于在山墙面的居中悬挂字画可更显规整,如设置中脊柱的话字画悬墙便难于处理;二是在脊柱的位置处亦可灵活处理,如开设侧门等。楠木厅大木作的三架、五架与苏州地区一样,均为扁作月梁式,其中五架梁用两块木料镶拼而成,底部装饰为佛教图案忍冬花,阳刻;梁上不髹漆,呈现木材的素质。三架梁的荷叶墩上的大斗托住山雾云顶住脊檩,底部的石磉、柱础取大理石,做工较为考究。在清前期建造的第三进后大厅七架梁中,五、三架均有拨亥,整个屋身梁斜状,明间铺砖也随墁地斜铺呈菱形,与前进楠木厅的中轴线错位,较为特殊。陶氏“游经楼”为藏书、读书和写作之所,取自陶渊明《饮酒》组诗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之句。楼主系陶季成之子陶绍莱,他在此曾自编自刻《润州唐人集》、《游经楼初学稿及续稿》、《游经楼间关叠韵唱和集》、《历代陶氏诗集》等。楼为上下二层,一层设前檐廊,二层为前后檐廊,上下楼梯布置于楼东侧,绕至后侧有一狭窄折返式楼梯至后檐廊上至二层,这一处理方式也与苏州等地有所不同。两层的次间与明间中为镜屏式格栅阻隔,前后廊栏杆均为西式的车木工艺所制,上端以万字形挂楣。在楼的南缘天井内,其东西两翼现存磨砖纵长形八角门,上置大理石额石,东额斫“涵芬”,东额刻“揽秀”。山墙脊饰浑厚壮实的观音兜。由于五柳堂各进房屋建于不同时期,一方面呈现了明晰的历时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镇江民居的建筑地域风格,如青砖、墙垣,房屋朝向度向趋于自由,院落进出呈东门进、北门出等。这在前述张云鹏建筑中也大体如此,其平面布置、建筑形制、匠作体系与苏中地区如兴化刘熙载故居等较为相似。

第二类的苏州风格特点是以合院为模式,纵轴为纲,层层递进。典型的如前述苏州吴一鹏府邸的平面布置和空间组合,还有位于无锡南长区伯渎港街的祝大椿故居。该宅面朝伯渎港,主轴线上的四进房屋建于清代,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平房。门面两侧墙垣处对称开设八角形窗牖,居中大门门扉上用传统江南的做法以竹篾细片编排成菱形。第二进素墙库门,第三进为精致而简约的砖雕门楼,主厅曰行素堂,其梁架前为船篷形廊轩,后为双步廊。两侧的房屋系民国时期所扩建,西侧有面阔三间、前后四进的平房;东侧则为三开间两进、高二层的小转盘楼。后为两层楼居,前置园苑亭阁,叠山理水。

祝大椿于20世纪初在上海先后创办轧花厂、纱厂、丝厂、面粉厂,享有盛誉的华生电器厂。他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先后与人合资创办两所平民学校,将其此宅部分改为大椿小学堂。纵观祝宅,颇具规模,首进两侧起突明显的山墙端部,起翘屋脊、砖细门楼和竹编门扉等,呈现了浓郁的无锡地方建筑特色。

与祝宅形制和风格相近似的无锡玉祁镇礼舍村薛暮桥院士的祖居慎修堂。该堂由薛氏祖母主持建于1884年,原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砖木结构,第三进为二层,占地405平方米,现仅存一、二进共三间平房。薛宅开间略窄于祝大椿故居,居中大门由四扇木门扉组成,房屋白墙黛瓦,屋脊呈反月形两端起翘,形状优美,两侧山墙中央一如无锡通常做法,突兀高矗—这种山墙做法仅见于无锡一地,四周的苏州、常州、江阴、常熟、金坛、太仓、宜兴等均无此例,从而形成了鲜明和独特的地域建筑标识。金山区枫泾镇新街11号是爱国人士朱学范的故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松江、上海及嘉兴地区典型的砖木两层楼居。建筑面积1 500余平方米,上下共10间房屋。前临南大街处侧为平房,主屋两层楼,均五间面宽。甫入房门为会客之所,主屋二层为卧室。后面临河处为厨灶间,整幢建筑布置紧凑,主次分明。至于山塘街西侧东杨安浜的吴一鹏府邸,则可以视为苏式风格建筑的代表。

另外,位于无锡荡口镇仓河北街新当里的华衡芳祖居也颇具价值。华氏为江南望族,其居占地3 485平方米,建筑面积1 865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前后五进。平面主轴线上依序布置大门、前厅、天井、小厅、天井、惇惠堂、花园(天井)和荔雨轩。华居东侧的司署弄旁中轴的纵向之间设有僻弄和横弄相连,轴线东侧另布置数十间房屋。建筑群的平面组织规整中含变化,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反映出乡居正中求变、富有环境意趣的居处特质,且内外森然有别,藻饰沉穆,朴质中蕴含着富丽。在偏僻的苏州金庭镇明月湾村,其宅第外墙高矗、简朴,体现出“讳富”的特征。如位处大明湾区域、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吴宅,坐北朝南,占地450平方米。建筑均高两层,分东西两路,西路为主轴,依次设大厅、内厅,东路为门厅和书斋。大厅额署“礼和堂”。其中的书篮为花篮厅结构,制作精良。

第三类的杭州风格民居,平面布置也以三合院形式为主,平面紧凑,基本为三间两厢式布局,中间围合天井空间。在这一模式中,还有两种因“加法”延伸而成的组合平面:一是以上述两个三间两厢式相背组合而成的样式,如此做法可在墙内构成两个天井空间。二是平面呈“回”形,正屋面对入口门位设门厅并与两侧厢房连接;抑或前后两进正屋与两廊连接。虽然也称为四合院,但天井空间较窄,且多楼屋,故与北方四合院明显不同。变三间两厢式为三间一厢式的布局,是另一种变体的平面布置模式,特点是两侧厢房并不对称。如濒河地带的沿街住宅则如上述枫泾程十发祖居般,多为层层递进式往纵深处拓展,即房屋平面与街道呈垂直相。因濒河沿街的空间有限,故大多数以一开间为主,少数两开间。两侧多实墙、少(不)开窗。城区民居泥墙体厚实,屋面较简单,多用小青瓦铺敷,举架平缓,颇显轻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