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课异构,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课异构,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同课异构”的这一出发点,在活动之前必须十分明确。

同课异构,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的教学教研方式便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可以引发授课者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同时也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较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这要求授课老师精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和规律性本质,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学情,然后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异构”就是通过两位或多位授课者的不同呈现,进行比较式研讨,看到不同的授课人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彰显授课人个性特点的同时也关注其共同特征,会很好地打开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的教学教研水平。在比较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积极的彰显,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

由于授课者自身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能力特点甚至是性格特征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渗透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之中,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提高教学水平的渴望,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菏泽一中每年都会联合单县一中和郓城一中组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参赛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和安排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和能力,是一种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

每年的“三校联盟”,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都让老师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就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们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开展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呢?

一、明确“同课异构”的初衷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基于对不同学情的了解,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对学科素养的不同理解,建构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不同教学风格;然后通过研讨,让执教者和听课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寻找最佳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执教者与听课、评课教师都必须摆正心态,特别是授课教师要明确参与“同课异构”不是为了比输赢,也不必有担心出丑的顾虑。因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本身没有错与对的本质区别,我们只是想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来比较得出哪些方法更适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同课异构”的这一出发点,在活动之前必须十分明确。

当然,为减少教师压力以及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课堂,在上课教师的选择上最好是挑选不同特质但水平较为接近的教师。

二、把准“同课异构”的原始点

教师进行“异构”,除了照顾自身特点之外,更需要关注的是实际的学情,特别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这是“同课异构”教学的原始点。让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认知发展过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建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一味地求异求新。“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比较”的教研形式,只有找准了这个“原始点”才会使学习活动更有效,教研活动更有价值。

三、规避“同课异构”的极端

“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实际教研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缺乏创新精神,只求“同”,不求“异”,照搬教参,或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教案,严格按既定程序进行教学,毫无自己的思想可言。可想而知,呈现的几堂课往往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使得“同课异构”完全失去了教学研讨的价值。

另外一种则是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一味地强调“创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视而不见,进行大量所谓的整合;或在教学活动上追求形式花里胡哨、故弄玄虚。这样的“求异”,同样也会使探讨偏离了同课异构的初衷。

四、找准“同课异构”的基准

“同课异构”的基准点在于探求异中之“同”,是对教材正确、准确的解读和对新课程改革方向正确、准确地把控以及对学科素养的深入研究与体会。

课堂设计的构思可以不同,但都必须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异构”的前提是正确把握教材、课标,这是教师“求异”的基础,对教材做出正确处理,既能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把教材用准、用活。

课堂上,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以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抓住“同课异构”的关键

“同课异构”的关键点不在于几堂课的呈现上,而在于通过集体研讨,寻求最佳学习方案,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并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使“异构”的课真正百花齐放但又扎实有效,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组内的充分研讨。年级组讨论确定主题后,同年级的教师要共同研读、共同讨论,贡献各自的解读智慧,然后再让执教者结合自身特点独立备课。课前研讨做得越扎实,就越有利于展现更多的风格、更多的课标解读、更多的教与学的方法,也越有利于增强听课评课教师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

展示的多样性并不代表实际的可行性,“同课异构”更为重要的着力点还在于课后进行深一步地对比、分析,找差距,学先进,促进步。不仅要求听课教师发表看法建议,更多的是要求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谈谈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成效得失以及从同伴的教学中得到的启示。反思的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要将精力放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如果能在充分综合之后形成新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度教学,然后再次进行研讨,那活动就更扎实了。

这样一次富有实效的“同课异构”对于执教者而言可能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给了教师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通过上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听课者、评课者而言,同样受益匪浅。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活动。

六、丰富“同课异构”的形式

目前,我校内部常见的“同课异构”普遍都是“两人同课异构”,三校联盟是“三人同课异构”,当然可以是“四人”“五人”多名教师参与上课,丰富同课异构的形式,使研究对象多元化,使研讨更具广泛性和丰富性,取得的效果也可能更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

另外,我们可以尝试“一人同课异构”,同一名教师设计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班级中进行尝试,这样几个方案就更具可比性。因为不同的教师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包括性格上的、能力上的、个人喜好上的等等。同一种方法让不同的教师去实施可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一人同课异构”,就避免了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研究效果的信度,使其更具说服力。

“一人同课多轮”是指同一个教师第一遍上完之后,听取组内教师意见,修改方案,再度教学,甚至可以再修改,再尝试,通过反复完善,形成同课的最佳方案,也就是我校组织的“磨课改课”活动。还有“师徒同课异构”等形式,同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鉴于此,以下以物理学科为例呈现三校联盟“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流程:

(一)校内集体教研,优化教学设计,即校内的磨课改课

三个学校的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学生的学情和参赛老师的风格,进行集体研讨,初步形成教学设计,由参赛老师授课,校区同科老师听课评课,参赛老师根据老师们的评课进行修改教学设计,二次上课,最终形成较佳的方案。

(二)校间“同课异构”彰显教师魅力

三个学校的同科老师们齐聚一校,由三位参赛老师分别执教同一节课,彰显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教学设计,其他同仁依据“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从不同的观察维度进行观课。

然后,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之后由三位参赛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共同整合出本节课最优的教学设计。

(三)多校集体研讨,形成最优设计

聘请菏泽市教研员主持,由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观课维度发表看法。整个教研活动,让“同”指引课改的方向,让“异”彰显教师的魅力,这样我们的研讨活动就会在“同”与“异”的协同发展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同课异构流程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校际“同课异构”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常态化开展。而校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更为方便,所以,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学校教务处便不断地组织开展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以便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附:语文同课异构课例

下面便是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一次活动。

执教内容: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说书人》(师陀)

执教人:NO.1、NO.2、NO.3、NO.4

小说写于1942年1月3日,叙述了旧社会一个说书艺人说书及其离世的故事。

(1)开端部分: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形和“我”对说书人的痴迷。

(2)发展部分:叙述“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和说书人不幸的境遇。

(3)高潮和结局部分:叙述说书人的死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面对同一个教学文本,四位老师却有不同的设计。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NO.1老师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www.xing528.com)

(2)体悟作者真挚丰富的情感。

(二)NO.2老师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三)NO.3老师

(1)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故事背后的情感表达。

(3)对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四)NO.4老师: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命运,挖掘文章主旨。

在课堂导入环节,也有很不同的设计。喜欢研读《红楼梦》的NO.1老师用两行字“折一把纸扇,着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座惊叹”和传统说书场景导入,与其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的目标一致。

NO.2老师抓住说书人“长衫”这一外貌特征来步步深入进行分析,为了强化这一特点,导入时插入了孩子们熟悉的《孔乙己》中的插图,因为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在鲁迅的笔下也是一个重点描绘的意象。

NO.3老师的导入则是用单田芳老师的一个演出图片,在古今说书人的对比中引领学生感受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而NO.4老师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主题在导入时展示了一幅古今相融的图片,让人感觉今人仍可在传统文化样式中感受其魅力。

在问题设计上,各自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NO.1老师抓住“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中“特准”“说谎家”深入分析,探讨人物形象,并用“你觉得小说中最为震撼人心的片段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探讨作者情感。

而NO.2老师却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抓住了“长衫”这个细节特征:“长衫”一词在文中出现三次,请找出来。从长衫的变化中你品出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一个社会人生

NO.3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文本总结:说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形象)?先是综述:说书人是一个卑贱的、可爱、孤苦无依的、苦苦挣扎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苦人”。然后是分析:身处社会底层仍不放弃,说书维持生计,说书技艺高超,举目无亲,贫穷困苦的可怜,被社会抛弃。

其次NO.3老师对比“说书人”与单田芳老师。单田芳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然后再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启发学生思考:新旧制度对比,对待生命的态度各有不同,你如何看待生命?

最后结合着学生的回答,总结而得到统一的认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舞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努力汲取光和热,用辛勤和山水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说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力拼搏,在仅仅能够生存而谈不上生活的年代,他是自己的骄傲,但又是时代的悲哀。条件恶劣尚且如此生活。珍爱人生,还家庭以幸福;善待生命,给社会以希望。

NO.4老师先是让学生初读文本,划出描写说书人的句子,并思考:“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然后,让学生品读文本,思考并回答“他的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让大家逐渐认识到“说书人”的死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

每个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但是每个学科都可以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景,学校会一如既往地加强教学教研,发挥“同课异构”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数学同课异构总结案例

平面“同课异构”教后总结1

数学NO.1教师

我带着高一(19)班全体同学在教室上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平面》这节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有关知识。这节课让学生直观认识和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表示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且能把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数学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问题。本节课利用观察、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理念,让学生真正尝试到探索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功的总结:

一、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二、多问多听多看

上课前我与同事积极交流,他们都对课的设计及实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也鼓励我放开讲,要相信自己,极大地鼓舞了我的自信心

三、教学细节处理

课件经过了精心设计,同时课前我认真研究揣摩课件与学生实际情况,课堂中注重细节:画平面——教师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读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得推论;在处理推论3时只是告知,论证不作要求。

课后启示:

(1)要充分相信自己,克服自身缺点。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能在课堂上给老师一些灵感。

(2)要完全放开,轻松上阵。

(3)要有激情,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完全放松,在快乐中学习。

(4)掌控好时间。

感觉不足:

(1)备课仍要再充分,比如平面的引入:我只是单纯用图片展示进而总结,要是再加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平面的特征,公理确定后让学生讨论一下会更好。

(2)教学设计及课件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小黑板上进行演练的效果可能好一些。

(3)时间控制不很好,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平面”同课异构教后总结2

数学NO.2教师

本节课是第二章第一课时,它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基础,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由平面向立体过渡,逐步培养学生根据立体图形可以想象出组成立体图形的点、线、面的空间位置关系。三个公理还是后续几何命题证明的出发点和根据。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空间几何体,对空间几何体已有整体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教学。借助学生已有的直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类比让学生体验获得平面的描述性概念的思维过程。在学生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以后,首先给出平面的表示方法,然后类比画直线的方式,从“直观性”角度给出平面的画法。用生活中的实例,设计比较简单的问题,或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经历观察、直观感知、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获得结论,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结论做总结、归纳,最后以多媒体、板书等形式正确运用数学符号给出规范表达。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平面的概念和平面的基本性质比较抽象,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例题的形式检测课堂效果。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学生参与度高,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课件制作中应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及时纠正学生对符号语言的错误读法,多让学生归纳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